你提出的問題背後有什麼?思維層次的奧秘:有章法的提問

2021-02-19 木槿思維

上學的時候,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我們都會被老師、被家長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很簡單,非常容易回答,有的問題則比較難,一時半會難以應付,需要提前做些準備或者事後下些功夫才能回答。

 

比如:

小學時代,問題可能是這樣的:小紅帽的外婆後來是由誰假扮的?灰姑娘的馬車是由什麼變的?為什麼小紅帽需要走過森林?為什麼灰姑娘在午夜12點之前一定要離開王子?

 

中學時代,問題可能變成這樣:馴獸師的工作很危險,還有哪些工作也會讓人處於危險之中?或者,據統計兒童每天會笑400次,成年人每天只會笑20次。你認為是這樣嗎?成年人如果想更多地笑,應該做些什麼?

 

大學時代,問題可能又變了,顯得更加專業化:例如,美國人支付健康護理費用的四種基本方式是什麼?這些方式是怎麼產生的?或者,你認為「疫情期間核酸檢測應該作為國民的一種福利納入醫保體系」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從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大學四年,有的人還要讀碩士、博士,我們被問過的問題何止千萬;

 

工作以後,領導會向你提問、同事會向你提問、你自己也會自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同樣有的容易、有的棘手;

 

有孩子之後,你一定也會不時地問孩子問題,讓他學著回答以開發智力,可是,你是否知道,你的那些問題刺激了TA什麼層次的思維能力?

 

可以說,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貫穿我們的一生。圍繞世間萬物,可以問的問題浩如煙海,那麼,什麼樣的問題挑戰了被提問者什麼樣的思維能力?什麼樣的問題則顯示了提問者什麼樣的思維?其實,無論多少紛繁複雜的問題,看似碎片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能用一根主線串起來,這根主線,我把它稱為布魯姆思維能力分級(Bloom’s Taxonomy)。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人的思維能力(或者認知水平)可以分為六個層級(上圖),由低到高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每個層級的思維都對應著一些問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不同的問題,挑戰了你不同的思維能力。

 

1  挑戰「記憶」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記憶「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有:誰、哪裡、什麼、多少、什麼時候、怎麼樣等等(比如常問的5W1H,即Who,When, Where,What, Why, How),這些問題屬于澄清信息內容的問題,挑戰你是不是能記憶並檢索以前看過、學過的內容。

 

以我出國訪學時修過的一門課程《Health Policy》為例,有類似這樣的問題:健康風險的特徵和種類有哪些?過去人們怎麼支付醫療費用?現在有什麼新的支付方式?能回答這些問題,說明你記住了所學內容,這些問題挑戰了你最低一個級別的思維能力——記憶。

 

前文提到的小學生問題:小紅帽的外婆後來是由誰假扮的?灰姑娘的馬車是由什麼變的?這些都屬於「記憶「層級的問題。

 

此外,看似更專業的、考察大學生的那個問題:」美國人支付健康護理費用的四種基本方式是什麼?「,其實也只是屬於」記憶「層級的問題。

 

2  挑戰「理解」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理解「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有:為什麼、A與B有什麼區別、主要內容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不再只是讓人複述表面意思,而是需要人在理解的基礎上解釋材料內容。

 

還是以《Health Policy》課程為例,有類似這樣的問題:美國Medicaid 與Medicare兩種制度的差異?能回答「A與B之間差異「這樣的問題,說明你理解了所學內容,這些問題挑戰了比「記憶「高一個層級的思維能力——理解。

 

前文提到的小學生問題:為什麼小紅帽需要走過森林?為什麼灰姑娘在午夜12點之前一定要離開王子?這些都屬於「理解「層級的問題;

 

而考察大學生的那個問題:」美國人支付健康護理費用的四種基本方式是怎麼產生的?「,同樣,也只是屬於」理解「層級的問題。

 

3  挑戰「應用」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我認為,所謂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從這一思維層級才算真正開始。因為,你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觀點。

 

考察一個人「應用「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會發生什麼;除了某種方式,還有什麼方式;還有其他什麼情況是一樣的;等等。這些問題考察的是,你是否能把其他場合學到的知識拿來運用到當下的場景,或將知識運用到另一領域,舉一反三。

 

例如,《Health Policy》課程中有這樣的問題:美國平價醫療法案實施會給提供醫療服務的部門(如醫院)帶來什麼變化?這類問題,是看你在理解平價醫療法案的基礎上是否會應用到實際業務部門中去。

 

再如,前文的中學生問題:「馴獸師的工作很危險。還有哪些工作也會讓人處於危險之中?「這就需要學生將馴獸師工作的危險性質舉一反三,應用到其它領域;

 

」如何能讓成年人有更多的笑容?「則需要學生分析為什麼兒童笑得更多,舉一反三,研究是否能把相似原理應用到成年人身上。

 

4  挑戰「分析」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分析「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事物由哪幾部分構成?這些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等等。這類問題,需要將材料給出的信息進行拆分,區分不同部分以了解其結構,發現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以更深入的了解材料。

 

例如,《Health Policy》課程的問題:醫生、病人、購買健康保險的消費者,三者的行為特徵及需求有什麼內在關係?

 

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太容易回答了,它是讓你探究疾病醫療領域內各類角色之間的關係,考察了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

 

5  挑戰「評估」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評估「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你認為某事或某觀點是對還是錯?有沒有更好的建議?為什麼?作者有沒有錯誤?是否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等等。這類問題,是對某種現象或者他人觀點作出評判,並進行原理闡述、事實闡述來說明為什麼這樣評判。

 

這種層級的思維,就比前面幾個層級更複雜一些。

 

例如,《Health Policy》課程的問題:你是否同意「消減臨終護理服務25%的預算,轉而提高疾病預防服務的投入」?為什麼同意(或不同意)?屬於

 

再如,前文的大學生問題:你認為「疫情期間核酸檢測應該作為國民的一種福利納入醫保體系」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這類問題都屬於能考察「評估「層次思維能力的問題。它們比「分析「層級的問題更難一些,要求你自己有觀點之外,還能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論。

 

6  挑戰「創造」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最後,是思維的最高層級。考察一個人「創造「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你的觀點有什麼不同?你自己可以從中發現些什麼新東西?這種問題,可以令人跳出事情本身,挑出重要信息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重新組合,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曾經,自家孩子小的時候,陪他一起看故事書,故事後面經常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讓你來修改故事結尾,你會怎麼改?當時,總覺得這些問題好像有些多此一舉,並不理解這類問題的深意,也就經常忽略,現在想來,其實是錯過了陪著孩子一起「創造「的過程。

 

作家和編劇們,TA們的想像力也許就是小時候在重新修改故事結尾、重新改編故事情節中培養起來的;

 

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們,也許從兒童時期就常常具有創造性思維,才能在各自研究領域中運用新的方法、尋找新的研究視角。

 

說了這麼多,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別人問你的問題中,什麼樣的問題能夠對你哪個層級的思維能力提出「挑戰「;同時,你向其他人提出的問題大概處於什麼思維能力水平,你自己也就有個大概的考量。

 

無論處在哪個學業階段的學生(幼兒園到博士),都可以去挑戰更難的問題,訓練自己更高層級的思維;

 

對教師來說,無論教什麼領域的知識,也都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刺激和訓練學生的更高階思維能力,而不是讓學生大量地在「記憶和理解「層次逗留;

 

對領導來說,可以結合工作領域和內容向下屬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考察員工對業務的理解和悟性,督促員工深度耕耘業務;

 

家長們呢?當然可以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既增進了親子關係,又使孩子的思維能力有所提升。

 

讓提問變得有層次、有章法,遵循認知規律並形成完整體系,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情!

 

(圖片來源:網易號「外灘教育」)

相關焦點

  • 有效提問是調動思維的「興奮劑」,5個要素助教師提出好問題
    本文介紹了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5個要素,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提出能調動思維的有效問題。例如,小學生思維的發展仍有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推理與解決問題時仍然依賴於對象而不是假設,無關信息的幹擾會讓他們產生歧義,容易走入思維的誤區。若教師給出的指令模糊,或者一次給出很多指令,學生就會處於茫然狀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出示了一些動畫,然後提出問題。
  • 你問的問題,暴露了你的認知層次
    也就是說,你的問題內容質量,會暴露你的認知層次。貳說到提問,就想起我自己曾經在微博上問過秋葉大叔一個關於寫作的問題。究其根本,是因為提問背後是人的認知,而人的認知層次不同,自然就會過不一樣的人生。肆有專家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透過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出問題並且能夠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這樣的人,認知層次一般都很高。
  • 【教學風採】教學中提問的問題
    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完美的教學藝術,提問的方法有很強的技能技巧性。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由於對提問缺乏認真研究和設計,使得教師的提問本身就存在問題,並因此而影響教學質量。本期,我們羅列了教師教學中一些比較典型的「帶病」的問法,希望能引起諸位教師的注意,並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出一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提問技巧,使自己的教學提問不再有問題,也不再是問題。
  • 哈佛大學的3步提問法,搭配2件「小事」,幫孩子打造科學思維
    加利福尼亞Elon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得出,89%的老師認為科學思維非常重要,78%的老師認為自己的學生缺少科學思維。一談到思維,很多家長就覺得這看不見摸不著太抽象了!而且很多人也不理解什麼是科學思維,對於一個人來講,科學思維能有多重要。
  • 哈佛大學的3步提問法,搭配2件「小事」,幫孩子打造科學思維
    加利福尼亞Elon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得出,89%的老師認為科學思維非常重要,78%的老師認為自己的學生缺少科學思維。一談到思維,很多家長就覺得這看不見摸不著太抽象了!而且很多人也不理解什麼是科學思維,對於一個人來講,科學思維能有多重要。
  • 《學會提問》,教你提出好問題
    我們有還有可能面對著下屬或者是朋友的傾訴,我們無法去知道怎麼樣去支持他……面對這些所有的問題,我們都有一個通常非常好的解決方法,提出一個好問題。舉例來說明一下,我經常會收到很多媽媽的特別常見問題,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大家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是不是明確的呀?
  • 《學會提問》: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
    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鍛鍊批判性思維的書,它告訴普通大眾,如何提出「恰當的問題」,辯證看待結論,不被別人的答案牽著鼻子走。這本書出版 30 多年來一直暢銷全球,已經出版了第 10 版。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是這本書的講述方式新穎,作者沒有直接灌輸給讀者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自問自答,呈現出思考的全過程,就像一個廚師,不僅端出了美味佳餚給你品嘗,還帶你去後廚看看這個美味佳餚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 提問新分享|如何使用邏輯層次提問法?
    愛因斯坦說過:「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下面分享的這則故事,或許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身份認知」、「動機」與「能力」這三個層次的含義。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房地產公司的老闆到一個工地上視察工作時看到三個正在砌牆的年輕人。老闆就問第一個年輕人:「你在做什麼呢?」第一個年輕人回答:「老闆,我在砌牆呢」;老闆又問第二個年輕人:「那麼,你在做什麼呢?」
  • 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訓練批判性思維
    而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對方可能會有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回答和收穫。做父母最大的功課,就是要改掉說教的壞習慣,練習提問的技術,從問導向性問題轉變成為問開放性問題。  問開放性問題的關鍵,是提問時心態是開放的,而不懷著具體的期待。比如當我們問孩子:「這是你最喜歡的口味嗎?」孩子很可能會按照我們的暗示或者為了討好我們而認同我們的建議。
  • 哲思| 你提問的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每一天,我們都會提出很多問題,有些對別人,有些對自己,小到「今天中午吃什麼」,大到「我這一輩子該怎麼度過」,我們正是用一個個提問,決定了我們的行動。人類的思維模式總是向問題要答案,所以提問很重要。這樣的負面的提問方式,自然只能引出負面的回答,你的思維和行動,也會被這樣的回答所牽引,一步步走向負面的深淵。
  • 用蘇格拉底提問法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但是當我們問孩子:「你最喜歡的口味是什麼」的時候,孩子就有自由誠實地跟我們分享他最喜歡的口味。再比如孩子從學校打電話說作業忘在家裡了,大部分父母本能的反應往往是「你怎麼這麼糊塗?」「我今天很忙,你要我怎麼辦?」,這樣的導向性提問顯然有說教和責備的成分。如果反問孩子「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你覺得你能做什麼呢?」
  • 提問比回答更重要: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提出一個好問題?能夠提出一個好問題,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來自於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提問的技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提出好問題的關鍵技巧。— 1 —它們背後隱藏著埋怨和責怪的負面情緒,根本無助於解決問題。提出這樣的問題,會讓對方開啟防禦模式,你收穫的只會是更強的反擊。
  • 《學會提問》:鍛鍊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辨別信息真偽
    批判性思維是本書一直使用的術語,擁有這樣思維的人,要學會提出問題,知道怎麼提,並要知道什麼時候提。批判性思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能有意識地提出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2、有提出關鍵問題的能力,並能把控什麼時候提出;3、有利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 麥肯錫「提問式思維」幫你發現問題本質
    而提問可以幫我們做到這點。《學會提問:麥肯錫工作法》是麥肯錫研究專家、麥肯錫管理諮詢師大島祥譽所作,詳細闡釋了麥肯錫「提問式思維」的好處,以及如何做到用這種思維提問,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有的放矢地採取行動。
  • 讓孩子學會提問有多重要?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總是向成人提出「這是什麼」「為什麼」等各種問題;而有的孩子對眼前的變化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對於後面這些孩子來說,由於提問能力不足,他們失去了很多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機會,最後影響自身發展。
  • 《學會提問》:你的批判性思維啟蒙書
    其中就有當初那本書的最新譯本,叫《學會提問》。這個2019年3月出版的版本,是基於英文的11版翻譯的。我當年讀的老版本,好像是基於英文第7版翻譯的。不知不覺間,這麼多年就過去了。摸到這本新版書的封面時,我又想起當年放學路上,和那位同學邊走邊討論的場景。當時的我一定想不到,後來自己會寫幾本批判性思維的書,還會專門從事批判性思維的普及和教育工作。
  • 學會提問,為你撥開迷霧
    文/鴻雁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如何在紛繁的信息中,判斷哪些是真命題,哪些是偽命題?今天推薦的這本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學會提問》,將為我們一一揭曉答案。全文約3300字,用時約6分鐘。
  • 我們要有深度思維
    但是要注意幾點一,要朝對解決問題有意義的方向提問。二,不要帶情緒去質問要心平氣和去分析去想辦法解決。第三部分:寫推測結果嘗試預見未來即五so提問法。作者提出要注意五why五so這些方法只是招數,知識,常識才是內功。二者都很重要,不可或缺互為補充。第二章:多角度思考寫要學會換位思考,教了幾個小方法。
  • 《通往奧秘之門》-- 第一章:精神世界和它的奧秘
    就好比一個數學家發現的公式,就是有一千個反對的呼聲,也絲毫不能貶低它的價值。不過說到數學公式,也會有人說,「數學公式是可以演算給人看的。也可能你真的發現了什麼,但需要經過我們的驗證才行。」 但事實上,如果他們能夠客觀的思考,就會發現,存在於一切自然規則背後的原理都非常簡單。然而,神秘主義者面臨的這種思維錯亂,不但來自有思想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也同樣體現在時髦的講座上,報刊雜誌上,甚至學術論著中。在此有必要強調,我們所面對的這種社會思潮,也正是這個時代的特徵。我們不能簡單的稱之為思想的混亂,甚至不能只是一味的批判。
  • 還在學習思維導圖?美國學校已經掀起了「批判性思維「的熱潮
    這些問題都是最淺顯,「記憶性Remembering"的問題。我們可以問嗎?當然可以,思維能力也是一點點升級的,只有能回答出最基本的記憶性問題,才能回答更高層次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問孩子:「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會怎麼做?」 這又是高一個層級的問題,設想自己是主人公,是「應用(applying)」的層次。 再上一個層級,我們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故事中的哪一個部分是最讓你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