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從幼兒園、小學一直到大學,我們都會被老師、被家長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很簡單,非常容易回答,有的問題則比較難,一時半會難以應付,需要提前做些準備或者事後下些功夫才能回答。
比如:
小學時代,問題可能是這樣的:小紅帽的外婆後來是由誰假扮的?灰姑娘的馬車是由什麼變的?為什麼小紅帽需要走過森林?為什麼灰姑娘在午夜12點之前一定要離開王子?
中學時代,問題可能變成這樣:馴獸師的工作很危險,還有哪些工作也會讓人處於危險之中?或者,據統計兒童每天會笑400次,成年人每天只會笑20次。你認為是這樣嗎?成年人如果想更多地笑,應該做些什麼?
大學時代,問題可能又變了,顯得更加專業化:例如,美國人支付健康護理費用的四種基本方式是什麼?這些方式是怎麼產生的?或者,你認為「疫情期間核酸檢測應該作為國民的一種福利納入醫保體系」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從小學到高中的十二年、大學四年,有的人還要讀碩士、博士,我們被問過的問題何止千萬;
工作以後,領導會向你提問、同事會向你提問、你自己也會自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同樣有的容易、有的棘手;
有孩子之後,你一定也會不時地問孩子問題,讓他學著回答以開發智力,可是,你是否知道,你的那些問題刺激了TA什麼層次的思維能力?
可以說,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貫穿我們的一生。圍繞世間萬物,可以問的問題浩如煙海,那麼,什麼樣的問題挑戰了被提問者什麼樣的思維能力?什麼樣的問題則顯示了提問者什麼樣的思維?其實,無論多少紛繁複雜的問題,看似碎片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能用一根主線串起來,這根主線,我把它稱為布魯姆思維能力分級(Bloom’s Taxonomy)。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人的思維能力(或者認知水平)可以分為六個層級(上圖),由低到高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每個層級的思維都對應著一些問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不同的問題,挑戰了你不同的思維能力。
1 挑戰「記憶」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記憶「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有:誰、哪裡、什麼、多少、什麼時候、怎麼樣等等(比如常問的5W1H,即Who,When, Where,What, Why, How),這些問題屬于澄清信息內容的問題,挑戰你是不是能記憶並檢索以前看過、學過的內容。
以我出國訪學時修過的一門課程《Health Policy》為例,有類似這樣的問題:健康風險的特徵和種類有哪些?過去人們怎麼支付醫療費用?現在有什麼新的支付方式?能回答這些問題,說明你記住了所學內容,這些問題挑戰了你最低一個級別的思維能力——記憶。
前文提到的小學生問題:小紅帽的外婆後來是由誰假扮的?灰姑娘的馬車是由什麼變的?這些都屬於「記憶「層級的問題。
此外,看似更專業的、考察大學生的那個問題:」美國人支付健康護理費用的四種基本方式是什麼?「,其實也只是屬於」記憶「層級的問題。
2 挑戰「理解」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理解「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有:為什麼、A與B有什麼區別、主要內容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不再只是讓人複述表面意思,而是需要人在理解的基礎上解釋材料內容。
還是以《Health Policy》課程為例,有類似這樣的問題:美國Medicaid 與Medicare兩種制度的差異?能回答「A與B之間差異「這樣的問題,說明你理解了所學內容,這些問題挑戰了比「記憶「高一個層級的思維能力——理解。
前文提到的小學生問題:為什麼小紅帽需要走過森林?為什麼灰姑娘在午夜12點之前一定要離開王子?這些都屬於「理解「層級的問題;
而考察大學生的那個問題:」美國人支付健康護理費用的四種基本方式是怎麼產生的?「,同樣,也只是屬於」理解「層級的問題。
3 挑戰「應用」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我認為,所謂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從這一思維層級才算真正開始。因為,你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觀點。
考察一個人「應用「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會發生什麼;除了某種方式,還有什麼方式;還有其他什麼情況是一樣的;等等。這些問題考察的是,你是否能把其他場合學到的知識拿來運用到當下的場景,或將知識運用到另一領域,舉一反三。
例如,《Health Policy》課程中有這樣的問題:美國平價醫療法案實施會給提供醫療服務的部門(如醫院)帶來什麼變化?這類問題,是看你在理解平價醫療法案的基礎上是否會應用到實際業務部門中去。
再如,前文的中學生問題:「馴獸師的工作很危險。還有哪些工作也會讓人處於危險之中?「這就需要學生將馴獸師工作的危險性質舉一反三,應用到其它領域;
」如何能讓成年人有更多的笑容?「則需要學生分析為什麼兒童笑得更多,舉一反三,研究是否能把相似原理應用到成年人身上。
4 挑戰「分析」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分析「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事物由哪幾部分構成?這些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等等。這類問題,需要將材料給出的信息進行拆分,區分不同部分以了解其結構,發現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以更深入的了解材料。
例如,《Health Policy》課程的問題:醫生、病人、購買健康保險的消費者,三者的行為特徵及需求有什麼內在關係?
這樣的問題已經不太容易回答了,它是讓你探究疾病醫療領域內各類角色之間的關係,考察了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
5 挑戰「評估」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考察一個人「評估「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你認為某事或某觀點是對還是錯?有沒有更好的建議?為什麼?作者有沒有錯誤?是否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等等。這類問題,是對某種現象或者他人觀點作出評判,並進行原理闡述、事實闡述來說明為什麼這樣評判。
這種層級的思維,就比前面幾個層級更複雜一些。
例如,《Health Policy》課程的問題:你是否同意「消減臨終護理服務25%的預算,轉而提高疾病預防服務的投入」?為什麼同意(或不同意)?屬於
再如,前文的大學生問題:你認為「疫情期間核酸檢測應該作為國民的一種福利納入醫保體系」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這類問題都屬於能考察「評估「層次思維能力的問題。它們比「分析「層級的問題更難一些,要求你自己有觀點之外,還能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論。
6 挑戰「創造」層次思維能力的提問關鍵詞
最後,是思維的最高層級。考察一個人「創造「層次的思維能力,常用的提問關鍵詞包括:你的觀點有什麼不同?你自己可以從中發現些什麼新東西?這種問題,可以令人跳出事情本身,挑出重要信息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重新組合,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曾經,自家孩子小的時候,陪他一起看故事書,故事後面經常會有這樣的問題:如果讓你來修改故事結尾,你會怎麼改?當時,總覺得這些問題好像有些多此一舉,並不理解這類問題的深意,也就經常忽略,現在想來,其實是錯過了陪著孩子一起「創造「的過程。
作家和編劇們,TA們的想像力也許就是小時候在重新修改故事結尾、重新改編故事情節中培養起來的;
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們,也許從兒童時期就常常具有創造性思維,才能在各自研究領域中運用新的方法、尋找新的研究視角。
說了這麼多,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別人問你的問題中,什麼樣的問題能夠對你哪個層級的思維能力提出「挑戰「;同時,你向其他人提出的問題大概處於什麼思維能力水平,你自己也就有個大概的考量。
無論處在哪個學業階段的學生(幼兒園到博士),都可以去挑戰更難的問題,訓練自己更高層級的思維;
對教師來說,無論教什麼領域的知識,也都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刺激和訓練學生的更高階思維能力,而不是讓學生大量地在「記憶和理解「層次逗留;
對領導來說,可以結合工作領域和內容向下屬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考察員工對業務的理解和悟性,督促員工深度耕耘業務;
家長們呢?當然可以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既增進了親子關係,又使孩子的思維能力有所提升。
讓提問變得有層次、有章法,遵循認知規律並形成完整體系,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情!
(圖片來源:網易號「外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