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問是調動思維的「興奮劑」,5個要素助教師提出好問題

2021-02-15 白丁智庫

因微信公號改版,為防錯過白丁智庫的推送,請星標我或文末點在看哦~

有研究表明,課堂上35%—50%的教學時間都用於提問;神經科學家、中學教師朱迪·威利斯認為,提問就像給孩子的大腦注射「興奮劑」本文介紹了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5個要素,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提出能調動思維的有效問題。



課堂提問的重要性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常談」正是因為它對於教學舉足輕重。神經科學家、中學教師朱迪·威利斯認為,提問就像給孩子的大腦注射「興奮劑」。山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韓琴指出,思維型教學理論引領下的課堂提問需要教師注意五個要素:言簡意賅、形式新穎、面向全體、因勢利導、運用對比。


「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語言要做到精煉、簡潔、清晰。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的魅力,將深奧的問題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問題,將抽象的、晦澀難懂的問題轉化為具體形象的問題,將平淡無奇的問題通過設置特定的情境轉化為引人入勝的問題。

第一,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精練。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簡練精闢、富有哲理,知識性蘊含量大。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是神聖而寶貴的,教師要「擠掉」提問語言中的「水分」,避免用冗長的話語進行提問,以防學生不能理解。第二,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簡潔。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記憶或處理大量的信息。而教師總是期望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遞儘可能多的信息。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簡潔,會給學生接受和處理信息帶來很大的困難。當然,化繁為簡的同時也要考慮教學內容,不能因為強調語言的簡練而犧牲所要傳達的信息或思想。



我們可以從以下片段體會問題過於集中、信息量太大會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在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堂上,教師給學生講解列方程的經典例題。題目已知進入水位14.14米,超出了警戒水位0.64米,要求學生求出警戒水位,把三者的關係在黑板上用圖進行標識。


師:(在圖上標註今日水位14.14米,配合手勢指出超出部分)這是超出部分。那麼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求出警戒線多少米?老師現在想讓你們從圖中找出那幾個關係式?誰來找一找?(點名學生A)


生A:今日水位是14.14米,超出水位是0.64米。


師:還有沒有?好,剛才學生A說出了什麼?說了一致的數量,還有沒有不知道的數量?(點名學生B)


生B:警戒水位。

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問題過多,會讓學生無所適從,當教師讓學生尋找三個變量的關係式,但學生的思路卻局限在了找數量上。



第三,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清晰。首先教師要捫心自問:什麼是清晰的問題?一方面,清晰明了的問題是指問題的初始狀態,目標狀態以及初始狀態如何達到目標狀態的一系列過程都很清楚的問題。例如,已知A>B,B>C,那麼A與C哪個大?另一方面,清晰明了的問題是指表述問題的語言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應該簡潔明了,儘量沒有無關信息。例如,小學生思維的發展仍有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推理與解決問題時仍然依賴於對象而不是假設,無關信息的幹擾會讓他們產生歧義,容易走入思維的誤區。若教師給出的指令模糊,或者一次給出很多指令,學生就會處於茫然狀態。


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出示了一些動畫,然後提出問題。


師:誰知道這些動畫是怎麼來的?


生1:老師製作的。

生2:幾張圖片連成的。

生3:從網上下載的。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能看到他們對老師的問題產生了理解上的分歧。生1、生3理解成了動畫的來源,但問題的本意是動畫的製作。只有當提問語言清晰、簡潔、指向明確時,學生才能快速地理解題意,才能有針對性地圍繞核心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尋找答案。


從問題的形式上講,課堂問題可以分為線性問題和立體問題。教師進行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多方面、立體式地分析、領會,並加以貫通。要追求有效的立體提問,就要將以往線性的提問轉換為立體式的課堂提問,即把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的問題轉變為思路寬、跨度大、答案多樣的問題。

當教師能夠通過新穎的形式提出問題時,有利於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時空與機會,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在教學《將相和》「澠池之會」時,很多教師可以會這樣設計問題進行導讀:


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表現出了什麼特點?(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之心)


哪裡看出他的機智?哪裡看出他的勇敢?哪裡看出他的愛國?


應該怎麼讀出他的機智勇敢?

……

特級教師徐善俊老師卻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讀題: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和秦王是打了個平手還是決出了勝負?問題不是直接引導學生認識藺相如的特點,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和角度立體地了解藺相如的人物形象。基於這個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在課堂上各抒己見。這樣的問題設計對學生來說,無論是導讀面的廣度,還是思維訓練的深度,都遠超過了上述幾個問題。



面向全體學生,把每一位學生培養成才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在班裡的講課和作業評改中總是大量傳遞「誰又進步了」「某個小組又提高了」的信息,讓班裡產生一種人人都能取的好成績的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覺得「有奔頭兒」。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同樣需要面向全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和創造平等的成功機會,讓每一位學生覺得「有奔頭兒」,而不是將問答活動局限於幾個精英。在平常的課堂提問活動中,往往會形成「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表現積極踴躍,而其他學生只是在一旁等待別人回答」的僵局。美國學者克爾曼提出了一些改進教學的策略,其中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努力做到大多數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相當。這種態度和做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而且可以減少和防止課堂紀律問題的發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



除了上述情形,教師傾向於讓自願回答的學生回答問題也是課堂中常見的狀況。實際上,有研究表明,叫自願回答的學生回答與學生學業成績呈負相關,可能的解釋是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侵佔了大多數的回答機會,危害了課堂教學中的「平等」原則。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過程和問題的精心設計,對學生的啟發、鼓勵、適當討論等途徑來擴大回答面,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但應該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平等不是指回答問題的機會絕對平等,課堂提問面向全體是要使每一個問題都能產生「群體效應」,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一些觀點或看法,教師以這些觀點和看法為起點因勢利導地追問,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度理解。

在《驛路梨花》一文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理清結構後圍繞「究竟誰是房子的主人?」一問展開辯論。學生通過思考、議論、糾誤,很快地把握「所有建屋與修屋的人都是主人」的中心,從而順理成章地理解「雷鋒精神到處傳揚」的主題思想。



但也有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看法,例如將「雪白」「筆直」這類詞看成是陳述式合成詞(前一詞根表示被陳述的事物,後一詞根是陳述前一詞根的,如眼熟、耳鳴、嘴饞)。教師沒有直接糾正,而是問:「雪白」是指雪很白,「筆直」是指筆很直嗎?學生回答:「雪白」是指像雪一樣白,「筆直」是指像筆一樣直。教師接著問:那麼,這兩個詞是陳述式合成詞嗎?學生頓悟:是偏正式合成詞(前一詞根修飾、限制後一詞根,如紅旗、血紅、說明書)。在這段對話中,教師引導學生對一些問題做出回答,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正是教師預先設計的「圈套」,最後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因勢利導提問法的使用,也需要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態有充分的了解。


對比這一方法的有效運用,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以語文教學為例,從宏觀的角度可以將同一種文體的文章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不同的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段。從微觀的角度可以對字詞、句段進行替換比較,引起學生對關鍵字詞和句段的關注,以便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理解。



比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問:可否將「壯士」替換為「戰士」或「烈士」,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即引導學生區分了近義詞,又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中五壯士的壯烈之苦,進而探究文章的深層含義。再如,在《荷花澱》一文中,水生告訴妻子,他第一個報名參加武裝隊伍時,妻子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雖然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學生要真正理解它背後的感情並不容易,因此,教師設計了這樣一組比較句:

你總是這麼積極!(略含責備)

你也太積極了。(含不滿)

天底下就屬你積極!(含諷刺)

教師進而提問:在這三個句子裡的三個「積極」表達的預期、感情是一樣的嗎?學生在這個問題的指引下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最後學生一致認為:水生嫂的話有對丈夫的褒揚,更充滿了對即將參戰的丈夫的依戀。這樣的對比提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詞語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沒有欣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沉重的負擔。」有效的提問是調動學生情緒、激發思維的「靈丹妙藥」,要實現有效的提問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文章來源:思維智匯(ID:swzhihui)


你若喜歡,記得「在看」哦

相關焦點

  • 王珏:在線教學中,如何有效調動學生思維
    最近若干年來,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才是被廣泛認可的!無論是講授、還是學生活動,只要能製造「高認知活動」,就是有效的!如何促使學生開展「高認知活動」呢?這就需要符合腦科學、學習科學的規律,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本能!
  • 清華附中劉桂章:6大提問策略,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有效培養
    教學指導過程我歸納為:教師增強問題意識,榜樣示範有效提問;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發現問題;學生加強實踐練習,提高提問水平;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善於提問。下文我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修七)Unit 20 Lesson 3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為例,提出了以「學生提問—學生探究」的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他們最喜歡模仿老師的思維品質和行為方式。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我們首先要有良好的問題性思維品質和質疑精神。怎麼做呢?
  • 怎樣提出一個好問題?5個注意原則,三種提問方式
    發現這些被忽略的問題,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自我調整,獲得更佳的工作或學習效果。好的問題會激發我們的思考,甚至能幫你發現之前被忽略的重要問題,反過來會促進你學習或工作能力的提升。但是,即使同樣是問相同的問題,有些人很快就得到了自己滿意的答案。
  • 課堂有效提問——有效教學策略(三)
    長期以來,我們耳邊充斥著各種革新的教學策略:基於項目的學習、小組學習、同伴教學、頭腦風暴……那麼,到底哪些才是在課堂上真正有效的教學策略呢?為了探知教學策略在課堂上的實際應用情況,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教學專家約翰·哈蒂(John Hattie)花費了15年時間,對5萬個和學生成就相關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涉及2.4億名中小學學生。
  • 《學會提問》,教你提出好問題
    我們有還有可能面對著下屬或者是朋友的傾訴,我們無法去知道怎麼樣去支持他……面對這些所有的問題,我們都有一個通常非常好的解決方法,提出一個好問題。舉例來說明一下,我經常會收到很多媽媽的特別常見問題,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大家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是不是明確的呀?
  • 提問比回答更重要: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提出一個好問題?能夠提出一個好問題,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來自於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提問的技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提出好問題的關鍵技巧。— 6 —不斷追問提問一個問題也許是不夠的,想要獲得更多信息,還要不停追問。豐田公司的大野耐一曾說,我碰到問題,至少要追問5個為什麼。比如:為什麼機器停了?
  • 面試試講中提問的5個高分技巧,一篇搞定提問技能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學家齋藤喜博甚至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可見,「問」非常重要。教師的提問是一門藝術,問題提得好,學生就想說、會說,也就達到了運用中理解的目的。
  • 你提出的問題背後有什麼?思維層次的奧秘:有章法的提問
    可以說,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貫穿我們的一生。圍繞世間萬物,可以問的問題浩如煙海,那麼,什麼樣的問題挑戰了被提問者什麼樣的思維能力?什麼樣的問題則顯示了提問者什麼樣的思維?其實,無論多少紛繁複雜的問題,看似碎片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能用一根主線串起來,這根主線,我把它稱為布魯姆思維能力分級(Bloom’s Taxonomy)。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人的思維能力(或者認知水平)可以分為六個層級(上圖),由低到高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創造。
  • 問問題也有講究,有效提問四大原則
    第三個階段為精熟教師階段,對同學科縱深串聯研究,再到同學段其他學科研究。比如用數學知識解決初中物理的聲光力熱電,用英文翻譯初中語文的古詩詞等等。而在這些歷程中,課堂提問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以下從暑假QAD大數據分析,研究了大量的書籍、期刊,總結出了課堂提問的四個原則——課堂提問「加熱」(HEAT)法。
  • 鍾啟泉︱學會提問:砥礪多樣思維能力的方略
    學校教育需要培育的正是這種「好的提問」「好的回答」。這就是「教養」。[4]產生「好的提問」的三個條件是:1. 對現狀持有疑問的情感力;2. 發覺疑問的元認知力;3「. 如何辦」的邏輯思維力。[5] 在學校教育中,教會學生區分提問的好壞是極其重要的。所謂「壞的提問」是:1. 直接求得標準答案的提問;2. 聽取步驟性知識的提問;3. 徵求對方贊同的提問;4. 責難對方的提問;5.
  • 如何有效提問和思考?讀《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指南》
    對此我深表贊同,雖然有了思路不執行,還是沒有解決問題,但有了思路我們也就在路上了。那麼,怎樣才能有好的思路?怎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或者更進一步怎樣建立起自己的思考體系?或許批判性思維可以作為我們的起點。《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指南》一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 在線教學中,調動學生思維的6個技巧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思維,保證學生跟上教師的步伐,是保證線上教學效果的關鍵問題。今天分享通過設計「高認知活動」的教學設計,來始終抓住學生思維的方法。怎樣設計這樣的教學設計呢?給您幾個小技巧。當教師開始講課時,首先要想:學生為什麼要聽我講課。這也是在線教學技巧中最重要的一點——激發動機居首位。
  • 《學會提問》:鍛鍊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辨別信息真偽
    批判性思維是本書一直使用的術語,擁有這樣思維的人,要學會提出問題,知道怎麼提,並要知道什麼時候提。批判性思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能有意識地提出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2、有提出關鍵問題的能力,並能把控什麼時候提出;3、有利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 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問》一書中,利用三幅坐標圖,總結歸納出一個好問題有三個特徵,詳見:一旦我們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我們在提出一個新問題後,就會下意識地去和坐標圖比對,進而修正自己的提問,我們的提問能力也會水漲船高,得到提升。好問題的第二個特徵與第三個特徵,我們提的問題,既是我們想問的,也是對方想回答的;問題既符合談話時的語境,也符合對方過往的經歷。這個一般是針對計劃性談話而言。
  • 《學會提問》:如何擁有批判性思維?
    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鍛鍊批判性思維的書,它告訴普通大眾,如何提出「恰當的問題」,辯證看待結論,不被別人的答案牽著鼻子走。這本書出版 30 多年來一直暢銷全球,已經出版了第 10 版。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一方面是這本書的講述方式新穎,作者沒有直接灌輸給讀者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自問自答,呈現出思考的全過程,就像一個廚師,不僅端出了美味佳餚給你品嘗,還帶你去後廚看看這個美味佳餚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 【教學風採】教學中提問的問題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課堂上提問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對於鞏固學生知識、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提問,可以調查學情、反饋教學、引發思考、促進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 英語教學:教師在播放短視頻過程中,何時提問更有效?
    在Practice/or Production環節,藉助短視頻也能起到助推課堂教學操練,鞏固所學新知,發散思維,合作學習等優良品質。在這一環節教師可能會設置一些問題,但在播放視頻過程中,何時教師提問教學更有效?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首先提一個問題,然後讓學生看短視頻(1-3分鐘)然後回答問題。或者,教師會讓學生們直接看一段短視頻然後提問,讓學生們回答。今日筆者更提倡如下提問方式,即:頻點問式。
  •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學會提問》與《故事思維》
    在我們的一生中,需要作出無數個選擇,小到每天吃什麼、穿什麼,大到人生的職業規劃、結婚對象的選擇,都需要我們綜合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和條件進行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想要做出明智的決定就需要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批判性思維。
  • 《優質提問教學法》讀後感
    該書提出並開發了「通過提問和理解促進學習和思考」的專業發展模式,也就是「QUILT」框架,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過程。通過有意識地反思,我發現自己課堂提問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1、提問過多,正式授課過程中,每分鐘大約提3個左右的問題,且所提問題中大多是有關事實、回憶或知識的,處於較低的認知水平上。
  • 讓孩子學會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比直接知道答案更重要
    當下,我們處在一個「問題大爆炸」的時代,每一次我們打開百度,都是因為我們有問題要問。但其實,凡是那些能在搜尋引擎裡輕易就得到即時答案的問題,都不能算是好問題。毋庸置疑,這樣的提問,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但要想讓孩子在思維上進步和更迭,就需要孩子能提出更多「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