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2020-12-25 秋若楓讀書

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問》一書中,利用三幅坐標圖,總結歸納出一個好問題有三個特徵,詳見:三幅坐標圖,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好問題的三個特徵一文。

好問題的第一個特徵是既具體又深入現象的本質。但是我們平常提出的問題,要麼過於抽象,要麼流於事物表面。如果我們每次在提問題之前,對問題本身有意識地看一看,想一想。根據四象限法則,這個問題位於哪個象限,屬於哪一類問題,要怎麼修改才能讓問題位於第一象限,屬於既具體又深入現象的本質的問題。一旦我們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我們在提出一個新問題後,就會下意識地去和坐標圖比對,進而修正自己的提問,我們的提問能力也會水漲船高,得到提升。

好問題的第二個特徵與第三個特徵,我們提的問題,既是我們想問的,也是對方想回答的;問題既符合談話時的語境,也符合對方過往的經歷。這個一般是針對計劃性談話而言。因為做到這兩點,需要我們在談話之前,做足準備功課,比如調查熟悉對方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事業成就等,然後再根據對方成長過程中的轉折點或是特殊經歷,以及談話的主題設計符合標準的高水平的問題。在收集對方資料的時候,有一個小技巧值得我們注意。如果我們能關注到對方不為人知的行為習慣和行事作風,能提出一般人不曾注意的問題,很容易得到對方「你懂我」的評價,從而獲得信任。

裡普頓有一次採訪知名導演史蒂文·史匹柏。他在採訪之前,審視了史蒂文·史匹柏所有的電影以及他的成長經歷。在採訪過程中,簡短的寒暄與開場白後,裡普頓就根據史匹柏的作品一個一個地詳細問下去,包括部分典型電影創作的初衷或目的,創作手法以及透過電影反映出的思想與觀念。

比如,在討論《橫衝直撞大逃亡》這部作品,裡普頓提了三個問題:《橫衝直撞大逃亡》的攝影導演是誰?他有問過你要以誰的觀點拍攝嗎?他怎麼說?又比如,在討論《火光》這部作品時,裡普頓有一問題是「這部電影當中出現了怎樣的光芒」。而他提出這個問題的動機是史匹柏後面有一部作品叫《第三類接觸》,用光表現出了UFO的光線,裡普頓想知道這是不是來自《火光》的靈感。

這些問題,如果裡普頓在採訪前不作準備,不了解史匹柏的每一部作品,他是絕對問不出來的。

有一點,我們是需要極力避免的,這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在了解了談話對象的成長經歷後,有些提問者為了達到一些視覺上的效果,或是其他目的,喜歡針對對方成長經歷中的傷痛點進行提問,讓對方在談話現場回憶起不堪回首的經歷,而導致情緒崩潰。我們最好將關注點放在促進對方獲得成功的本質性的問題上面。

除了這種根據談話對象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事業成就等設計好問題之外,還有一種方法也可以提出好問題來,就是根據談話的主題設計問題。這種方法適合於需要了解他人針對某件事或某種現象的意見時的談話。換句話說,就是在主題性很強的訪問場合可以採用這種提問模式。

亞歷克斯·哈利是一位黑人,同時也是一位具有鮮明立場的採訪記者。他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期間,以黑人問題為主題,採訪了一系列優秀的黑人:邁爾斯·戴維斯、馬爾科姆、拳王阿里、馬丁·路德·金、小山米·戴維斯等。哈利對他們的採訪,所提出的問題都是關於黑人的本質性問題。比如說,哈利採訪邁爾斯·戴維斯,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身為一位成功音樂人的同時,對待聽眾的不友善或是惡劣的態度也成了話題,對於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沒有所謂的寒暄和熱身問題。而到了第三個問題,你認為因為自己是黑人所以才招來批評嗎?就已經完全進入採訪主題了,後面的問題也大多都直接和黑人、種族相關。

哈利採訪另一位明星小山米·戴維斯也是這樣,先問他為什麼總是工作,然後拋出了一個大家都忽視,甚至連小山米·戴維斯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你這樣忙碌、想得到認同,是不是因為自己是黑人的關係。進而將話題轉移到黑人問題上來,然後再深入主題。

上面說的都是有計劃,可以進行準備工作的訪談情況。那如果我們要進行的是臨時的,非計劃性的談話,沒有時間進行準備,我們又該如何提出一個個好問題呢?

在這種倉促的環境、陌生的談話對象,我們最關鍵的是要提出最具本質性的問題,而對方是否願意回答,是否符合對方的過往經歷等要素,可以暫時放在第二位來考慮。如果我們提出的問題既出乎對方的意料,又能讓他說出真實的答案,這樣的問題就是一個好問題。

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僅僅靠提前準備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我們根據談話的內容臨場進行修正調整與引導。有兩點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實現目標,一是通過表明自己和對方有一致或相似的立場,和對方取得共鳴。二是通過加深彼此的共同理解,保持雙方對等的關係。

同時,如果會談萬一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或目的,也不要緊。只要能讓談話的雙方獲得一個靈感,刺激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出來,那麼這次會談就是成功的,不一定非得得出一個所謂的結論或決議。

相關焦點

  • 如何提出一個洞察本質的好問題?
    怎樣能提出一個好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此事,今天再次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本文首發於2019年。—1—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一個好問題,是很稀缺的能力。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因為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實在是太稀缺,到處都是偏離靶心的問題,所以回答問題的能力,就更稀缺。 提問若無法直擊靶心,回答就必須一針見血。 而一針見血的核心,就是聽見「問題前面的問題」。
  • 提問比回答更重要: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我們常說,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獲得一個好答案更重要。每一個事後被證明偉大的答案,最初都起源於一個極妙的問題。一個好問題,是具有建設性的,是富有創造力的。它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讓人不斷思考、學到東西,甚至獲得洞見。一個好問題,甚至不需要回答,就能讓人醍醐灌頂。
  • 讀書時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最近在讀書會社群,發現了一個問題,讀書的時候很少提問,不知道該怎麼問?
  • 提出一個好問題,可能會成為人生的轉折點
    首先我問幾個問題:1.為什麼提問,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最好的學習進步方式?4.為什麼教材總是先提出問題,再去進入主題?(數學啦,歷史啦……等等)5.為什麼市面上許多書的命名都直接用的問句做書名?例如《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等等6.為什麼講課的時候會先提出一個問題,再引出來本節課的內容?7.為什麼孩童時期是進步成長最快的時候?
  • 美國留學背景素質提升之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優弗教育
    今天咱們美國留學背景素質提升課程的主題是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關於為什麼要提問?美國留學背景素質提升之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有多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呢,有一位老師回答得擲地有聲,他便是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老師。
  • 讓孩子學會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比直接知道答案更重要
    當下,我們處在一個「問題大爆炸」的時代,每一次我們打開百度,都是因為我們有問題要問。但其實,凡是那些能在搜尋引擎裡輕易就得到即時答案的問題,都不能算是好問題。毋庸置疑,這樣的提問,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但要想讓孩子在思維上進步和更迭,就需要孩子能提出更多「好問題」。
  • 通過一張圖,學會如何提出好的問題
    但就是缺少一個能夠解決「我的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將問題表達清晰,誰都沒有能力為你配出定製的鑰匙。如此的答案,對於提出問題的人來說,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嗎?當然不能,不但不能,提問者可能還會抱怨答非所問。這樣的矛盾,根源在哪裡?筆者認為:既然希望別人幫忙解決問題,自己能否多花點精力,將問題定義清楚。
  • 提出一個好問題是主動學習的核心要義
    一、如何學以致用?1.學習的規律是發展的古代人學習資料少,有他們的學習規律,現代人情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我們的學習規律,在網際網路的新時期,又有了新的學習規律,而且每個人又有每個人的學習規律。4.我們要善於學習簡單的說善於學習似乎言之無物,學習中,學習的對象是怎麼樣的,自己的學習能力如何,學習能力能否駕馭學習對象,每次學習都如此分析研究一番是有好處的。學習也不是一味的吸收,學習中要有思考,要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學有所獲。學習中要吸收借鑑他人的思想精華,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 經濟學論文寫作之如何提出好的經濟學問題
    一個有趣的學術問題意味著有多學科的表達方式。然後基於現象,學者提出一個研究問題。如何結合這些現象,提出一個「具體新穎有趣」的研究問題經濟學研究中,要提出一個好的研究問題並不容易。要提出好的經濟學問題,需要大量的文獻閱讀。
  • 如何提出好的研究問題
    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好的科學研究難題。難題的實質能夠是演繹的,聚焦點於特殊的變量、關係,或是是梳理的,宏觀地敘述結構和系統。這個問題的回答務必合乎科學研究的目地。定量研究問題定量研究側重於可測量的變量及其相關性。用相互關係和實驗兩種方法來表現。關係問題可能是組織管理領域最常見的問題,因為這種問題可以通過調查來研究。儘管科學研究關聯難題不容易明確邏輯關係(這一總體目標只有根據試驗和優秀的定性研究方式來完成),但我們可以假定一種能夠根據方式開展幹涉的關聯。
  • 《學會提問》,教你提出好問題
    我們有還有可能面對著下屬或者是朋友的傾訴,我們無法去知道怎麼樣去支持他……面對這些所有的問題,我們都有一個通常非常好的解決方法,提出一個好問題。舉例來說明一下,我經常會收到很多媽媽的特別常見問題,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大家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是不是明確的呀?
  • 擁有批判性思維才能提出好問題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或工作當中,都會遇到不會提問題的人,他們提出的問題往往令在交流的對方感覺到無比尷尬或是無從解答他們的問題,提出問題的人也因此感覺到冷場和無奈:「我明明只是提了一個我不明白的問題啊?」每天我們都會自主或者潛意識裡提出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千奇百怪,涉及到各個領域。但是如何在這一堆的問題中提出精煉的問題,就成了一項技能。擁有這項技能的人能快速地找到問題的關鍵,提出相應的問題,從而提升了理解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 會提問是性價比最高的社交方式,你知道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嗎?
    比如「你的孩子怎麼不教好?」「你為什麼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到?」「你都30好幾了,為什麼還不結婚,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諸如此類,把自己的價值觀或主觀臆斷強行夾在提問中,對對方窮追猛打,逼迫對方回答,這樣的提問著實令人生厭。沉重提問被問者不願意回答但又關係到發現或行動的提問。
  •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切記:「Garbagein, garbage out」,好的研究結果來自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科學工作和成果是要逐步積累的,這就象打仗一樣(雖然我沒有打過仗,但很喜歡看描寫戰爭的歷史小說),總的目標是消滅一個集團軍或攻下一座城市,但真正打起來,還是要以每次消滅一個連、一個營,攻佔一個據點為一次行動的目標。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就應該象一個將軍,他會在一個領域發表一系列的文章。
  • 人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一個答案
    有一次,一位學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怎麼才能給我的高管降薪? 大家聽到這個問題之後,就開始圍繞著這個問題提問,你給他降薪他就有可能會離開,你希望他離開嗎?等等等等。 試圖幫他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
  • 王立新:歷史學者應該如何提出一個好的研究選題
    在24日下午的會議上,主辦方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立新做了題為《史學論文寫作漫談》的演講,就年輕學人在論文寫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如何選題,是很多碩、博士生常有的困惑,王教授在演講中也特別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記者整理相關內容,與讀者分享。
  • 怎樣提出一個好問題?5個注意原則,三種提問方式
    很多時候,一個好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比如你在工作或學習上,突然有人問你一句:「為什麼你和他付出同樣的努力,他卻比你進步更快?」聽到這樣的問題,會促使我們去思考過去被忽略的東西——我的學習或工作方法是不是錯了?還是我總是在做一些看似很忙碌卻沒什麼實質效果的事?我接下來該怎樣做才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 開題報告如何寫「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主要研究內容,即研究問題的展開) 你準備如何研究?(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你的研究有何新意?(研究特色與預期創新點) 你如何呈現論文內容?(論文寫作框架,即章節安排) 在開題報告中,第一個部分也是「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 我們都渴望得到答案,但首先要學會提出好問題
    我覺得,只有提出好問題之後,才能開始真正的思考。是好問題以及找到答案的好奇心,才讓把我們從混亂的糾結和真正的思考區分開。但忽略了提出一個好問題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沒有對問題本身進行思考,它壓根就是一個不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那麼我們後續的一系列動作,豈不是白費了?雖然有句話叫做功不唐捐。但一個不重要的問題,顯然不是我們要優先來解決的。作者安宅和人畢業後進入麥肯錫工作,後花了三年九個月的時間拿到了平均七年才能獲得的耶魯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成為麥肯錫亞太地區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之一。
  •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科學研究的方法(二)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1、2節請見本系列第一篇)在上節中(閱讀文獻與綜述的寫作),我講到對於剛進入研究領域的科學工作者,首先是需要進行閱讀文獻與寫作綜述。切記:「Garbage in, garbage out」,好的研究結果來自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科學工作和成果是要逐步積累的,這就像打仗一樣(雖然我沒有打過仗,但很喜歡看描寫戰爭的歷史小說),總的目標是消滅一個集團軍或攻下一座城市,但真正打起來,還是要以每次消滅一個連、一個營,攻佔一個據點為一次行動的目標。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就應該像一個將軍,他會在一個領域發表一系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