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渴望得到答案,但首先要學會提出好問題

2020-09-10 瀟瀟荷讀書

01

在愛因斯坦廣為流傳的經典語錄裡有這麼一句話:「假如我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去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在定義問題,只用5分鐘找解答。

這句話也有可能不是他說的,不過提出好問題的重要性是我非常認同的。

回顧我過去三年寫文章的經歷,每次的文章構思都是以這樣的一個問題開始的:我要怎麼樣圍繞這個主題寫出一篇契合主題要求,同時能夠給讀者帶來一定啟發的文章呢?然後就是各種想法在腦子中瘋長:主題的側重點是什麼?我的開頭要怎麼寫?能夠給讀者帶來什麼收穫?這個知識點要不要放進去?有沒有更好的案例可以替代我已經選中的案例?……總之,在這個階段,會有無數的想法冒出來。以前,我把這個過程稱為思考。

但數百次的寫作經驗證明,我在這個階段所產生的各種想法從來就沒在後續的寫文內容中用得上的。但不管怎樣,到最後文章總還是會寫出來的。也許機會說,這個階段就是寫文前的思考,通過這個頭腦風暴的過程來讓我對問題有更深的思考,不能完全否認它的價值。否則就這件事情就成了「七個饅頭」的故事。

一個老頭餓壞了,一口氣吃了六個饅頭還沒有吃飽,吃到第七個饅頭的時候,終於飽了。有好事的人就覺得老頭就是因為吃了第七個饅頭才飽的,就開始研究這第七個饅頭的秘密,可以怎麼樣只吃第七個饅頭就讓一個人吃飽。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第七個饅頭,老頭是不會吃飽的。

這篇文章的構思就開始於「有關問題,有哪些是對大家有價值的內容?」這個問題。

我們也會說:如果沒有前期思考的那個過程,就不會有文章的誕生。真的是這樣嗎?那個過程是思考還是糾結?糾結是大腦處於混亂和困惑的狀態,而思考是以後明確的問題為前提,為了找到答案而進行的真正思考。

糾結會讓想法在大腦中沒有方向的瘋長,而思考是在問題指引下尋找解決方案。糾結不會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但在真正的思考開始之前陷入糾結之中,是很多人的思維習慣之一。跳過糾結直接進入思考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一旦我們提出了重要的問題,會逼著你去尋找答案,開啟真正的思考。

我覺得,只有提出好問題之後,才能開始真正的思考。是好問題以及找到答案的好奇心,才讓把我們從混亂的糾結和真正的思考區分開。

02

在看《麥肯錫教給我的思考武器》這本書之前,我知道思考需要從多個維度展開,需要經過一系列假設、驗證以及再假設、再驗證的過程,直到找到讓自己滿意的解決方案時為止。但忽略了提出一個好問題的重要性,如果我們沒有對問題本身進行思考,它壓根就是一個不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那麼我們後續的一系列動作,豈不是白費了?雖然有句話叫做功不唐捐。但一個不重要的問題,顯然不是我們要優先來解決的。

作者安宅和人畢業後進入麥肯錫工作,後花了三年九個月的時間拿到了平均七年才能獲得的耶魯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成為麥肯錫亞太地區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之一。在這本書中他寫了可以事半功倍提高生產力的深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深度思考武器,總共包括議題思考、假說思考、成果思考和信息思考這四個步驟。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決定思考方向的好問題是如何 產生的。

03

在提出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能夠辨別在什麼方向上提出問題才是有價值的。

對我們自己來說,時間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而要處理的任務確實數都數不過來。在同一個時刻,我們也許就有很多個問題有待解決。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我們重視起來。那要如何做出篩選呢?也許你會說,就按照重要程度唄?什麼是重要程度呢?熱度高?關注的人多?

八卦的朋友看到了鄭愷和苗苗官宣結婚的微博,她想和你一起來討論他倆是如何做到「低調戀愛,高調結婚」的。另一個朋友遇到了經濟危機,收入趕不上消費的欲望,想找你做一個「如何發展副業」的諮詢。你來工作上的一大堆問題,員工積極性不高,有下屬找你告狀說自己在辦公室受排擠想要離職,部門的業績上不來,上級想讓你開展新的業務。一大堆的問題,壓的你喘不過氣。注意哦,這裡的問題指的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境,而不是為了解決困難而提出的問題。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判斷「有價值任務」的方法。我們可以從議題度和解答質兩個方向上來衡量尚待解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

議題度:在目前的情況下,找出該問題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

解答質:對於該議題度,目前可提供明確答案的程度。


同時符合高議題度和解答質的問題,對我們來說才是有價值需要去解決的任務,在這裡作者用了一個詞語叫議題。

這一個動作就可以幫助我們篩選掉一大批沒有必要解決的任務。

確定好了方向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提出好的問題來開展深入思考了。

04

在這本書裡,作者說要成為一個好的議題——能夠擺脫困境的好問題,需要滿足三個要素。

1)屬於本質的選項。當找到答案之後,會對後續話題的討論,問題的解決產生重大的影響。

2)含有深入的假說。在問題裡面已經含有深入的假設,在後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待驗證假設的可能性。這一句話說的有些抽象。「我的工資收入不夠花怎麼辦?」這就是一個純粹的問題。而「我可以怎樣通過發展副業的方式來開源?」以及「我可以怎樣通過踐行斷舍離,來讓自己擺脫衝動消費的困擾?「這都是含有假說的問題,在問題裡已經含有可能解決方案的假設,需要我們來進行下一步的驗證。

3)可以找到答案。好的問題要能夠找到答案,因為有太多「雖然很重要,但是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了。」

對於一個在公司內職位上升遇到瓶頸的人來說,他原本設定的問題是:我和上級不合,他會處處打壓我,就算他升職了,也不會提拔我,我要怎麼做才能不受上級的壓迫?這是他真實遇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作為問題解決方案的思考方向。

例如:「你可以內部轉崗嗎?」「你可以怎樣和上級建立好關係?」「你可以把上級逼的離職嗎?」這些問題而言,「你可以怎樣提升自己的能力,能使用更高崗位的要求,同時對上級的升職做貢獻?」「如果你實在忍受不了的話,那麼去找一家同時能提供更高薪、高職位的公司是不是比較好的選擇呢?」

顯而易見,後兩個問題比前三個問題更符合好的問題的三個要素,更能推動問題的解決。

05

提出好問題,是一項可以學習的技能。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在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來了五個建議。

1)刪減變量。

在前面所舉的例子中,我和上級關係處不好,覺得很煩,我應該怎麼辦?這就是一個非常泛的問題。看似沒有加任何的限制條件,其實暗含了好幾個方向。例如:緩和,惡化,不鹹不淡的維持等等。

當遇到涵蓋範圍特別大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增加限制詞,從有好多個變量的問題中,通過限定對象的方式來縮小範圍。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行刪減各種變量的嘗試,直到找到那個能「擊中」我們的問題。

2)可視化。

當要解決的問題會設計到空間位置、時間順序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畫圖的方式把可能潛在的變量限定方向給列出來。

3)從最終的結果倒推。

從「究竟最後想要的結果是什麼」開始思考,也是確定問題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我們在規劃三年內的職業生涯時,可以想好:「三年後我期待實現的目標都有哪些?」根據目標的難度、內容和實現周期再來倒推一個個的裡程碑計劃可以提出哪些。

當我們提出一個泛泛而談,一眼看上去就非常平凡的例子的時候,可以反覆問「如何呢?」

有朋友求助:你可否幫我想一個做工作匯報的框架呢?

4)思考極端的例子。

在提出的問題裡,如果已經有一些假設在裡面,但我們想要問題更加細化,可以嘗試著把重要的變量陷入極端數值的方式,看我們可以加入哪些新的變量。

有朋友求助:你可否幫我想一個做工作匯報的的比較好的框架呢?我們把它換成「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工作匯報是什麼樣子?」

以此作為指引方向,我們會自動腦補領導、自己、聽眾的反應,然後選出對朋友來說比較關鍵的部分,加入到問題的限定詞裡面。

提出帶來深入思考的問題的方法,你學會了嗎?​

相關焦點

  • 每個人都是渴望得到讚美的,我們要學會用讚美代替指責和抱怨
    如果妻子總是通過指責和抱怨來讓丈夫知道他的問題和缺點時,他就會像上面的「你」一樣選擇逃避,然後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更有甚者會對你的抱怨表現出厭煩的情緒,甚至對你產生敵意。你希望得到這樣的結果嗎?當然不!再則,指責和抱怨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它真正解決了我們之間的問題了嗎?它能讓我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和諧嗎?它可以讓我們越來越討人喜歡嗎?顯然,好像也不能。
  • 讓孩子學會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比直接知道答案更重要
    當下,我們處在一個「問題大爆炸」的時代,每一次我們打開百度,都是因為我們有問題要問。但其實,凡是那些能在搜尋引擎裡輕易就得到即時答案的問題,都不能算是好問題。毋庸置疑,這樣的提問,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但要想讓孩子在思維上進步和更迭,就需要孩子能提出更多「好問題」。
  • 人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一個答案
    所以,他提出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一個他試圖來解決真正問題的答案。 這種時候,盲目順著他的思路去回答他,可能反而會害了他。 你應該做的,是先去理解他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講過黃金三問:what,why,how。
  • 《學會提問》,教你提出好問題
    我們是不是常常面對不知道和別人聊什麼尬聊的情況,我們也常常面對我們一團亂麻,找不到問找不到解決頭緒的狀況。我們有還有可能面對著下屬或者是朋友的傾訴,我們無法去知道怎麼樣去支持他……面對這些所有的問題,我們都有一個通常非常好的解決方法,提出一個好問題。舉例來說明一下,我經常會收到很多媽媽的特別常見問題,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大家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是不是明確的呀?
  • 提出一個好問題,可能會成為人生的轉折點
    首先我問幾個問題:1.為什麼提問,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最好的學習進步方式?4.為什麼教材總是先提出問題,再去進入主題?(數學啦,歷史啦……等等)5.為什麼市面上許多書的命名都直接用的問句做書名?例如《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等等6.為什麼講課的時候會先提出一個問題,再引出來本節課的內容?7.為什麼孩童時期是進步成長最快的時候?
  • 通過一張圖,學會如何提出好的問題
    但就是缺少一個能夠解決「我的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將問題表達清晰,誰都沒有能力為你配出定製的鑰匙。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是不知如何回答,除非將『臨時工』與『人機料法環測』的關係都對照講解一遍,最後還是要追問「你的臨時工都做什麼崗位,不同崗位常出現的異常有哪些」。讓我這樣子的回答問題,感覺壓力很大,只能潦草的回答一句,請老員工編制《作業要領書》,輔導新員工並監控。
  • 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好問題的第一個特徵是既具體又深入現象的本質。但是我們平常提出的問題,要麼過於抽象,要麼流於事物表面。如果我們每次在提問題之前,對問題本身有意識地看一看,想一想。根據四象限法則,這個問題位於哪個象限,屬於哪一類問題,要怎麼修改才能讓問題位於第一象限,屬於既具體又深入現象的本質的問題。
  • 學會提出科學問題——兒童科學教育的啟蒙關鍵點
    學會正確地提出科學問題《K-12科學教育框架》中對「提出問題和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解釋是:「能夠提出關於物質世界的問題,能區分科學問題和非科學問題,區分提出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能質疑數據,解釋或提出進一步的思考。」在這個表述中,有兩個區分是需要我們進行解釋的,即「科學問題和非科學問題的區分」以及「提出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區分」。
  • 我們都渴望親密關係
    所以,若親密關係不盡如人意,我們會面臨迷茫和失望,甚至遭遇破裂和分離,人生陷入苦惱和痛苦的深淵。而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能讓我們體驗到純粹的快樂,得到幸福的滋養,享受從容的人生。那麼,我們如何獲得充滿快樂和甜蜜的親密關係?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友誼和愛情中的阻礙和難題,讓它們更好地發展?怎樣才能維持住一段親密關係,讓它不再遭遇解體和滅亡,走向幸福和持久?
  • 測你內心最渴望得到什麼!
    問題:怎麼獲取更多的心理測試題?答案:點擊右上方關注即可哦~心理測試:你會選哪種動物當寵物?測你內心最渴望得到什麼!1.2.答案揭曉:1.你是一個內心比較脆弱的人,最渴望的是依靠,它能給你有一種安全感。他或許不能給你太多的的幫助,但是只要有他在,你的內心就會感到很平靜。而兔子在心理學中也代表著溫暖,它會給你一些依賴。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脆弱的,但在成長過程中經過一段磨鍊後,會讓你的內心逐漸變得強大。
  • 學會批判性閱讀,試著思考作者與讀者可能提出的問題
    這個推理在形式上沒有問題,很有道理。屈原是怎麼反駁的呢?「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這是兩個比喻,新沐者、新浴者比喻高潔的人,意思是說高潔的人不會受世俗的汙染。他實際是提出了一個新的大前提,完整的推理是: 大前提:高潔的人不會受世俗的汙染。 小前提:世上的人都骯髒,眾人都迷醉。
  • 學會優質提問,幫助自我反思,輕鬆交談改善人際關係
    不管是主持人還是被請來的嘉賓,他們的提問都戳中了很多在場讀者,有深度有亮點,都是我們所關心的。後半場則是讀者提問環節,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努力絞盡腦汁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我問過:「有很多話想寫但是又寫不出怎麼辦?」她的答案是多閱讀,並推薦了一些書籍。
  • 火影忍者:鼬的內心渴望得到理解,對卡卡西留情就是很好的佐證
    至於彼時鼬不殺卡卡西的原因,大多數人都歸咎於鼬的真實目的和身份。不過,這並不是鼬對卡卡西留情的所有原因。他這樣做,還包含了其內心渴望得到被對方理解的意思。首先,鼬並非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他在滅族面對父母之際,留下了儘是痛苦的眼淚。而在滅族過後即將「訣別」佐助的時候,他又一次沒有忍住淚花。到了後來即將永別佐助的時候,鼬更是以微笑和溫柔的方式向佐助告別。
  •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這就象我們去海邊遊泳時,先沿著海灘走走,看看水面的情況,有時候還用手捧起一點海水抹抹身體,活動一下,這都是「下水」之前的準備工作。在文獻看得差不多了,綜述的寫作也開始後,就應該想一下,怎樣著手我自已的研究工作。這時候首先要問自已,我的總的研究方向是什麼,也就是打算幹三、五年,甚至一輩子想要研究的東西。譬如拿我來說,從做博士論文開始就把方向定在研究近視眼,因為一是感到有社會需要,二是自已有興趣。
  • 爸爸的眼淚:每一種問題行為都是孩子內心渴望的表達
    最初朋友雖然非常意外和憤怒,但是很快就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理智地處理狀況。他為兒子尋找新的學習出路,制定學習計劃。每天電話督促兒子的學習,核對計劃落實的情況。同時自己學習心理學知識,想尋找方法改變兒子的狀況。但讓他非常失望的是同樣的情況再一次發生。學期結束,兒子的成績仍然沒有通過。朋友感覺非常疲憊、無助和自責,不知道要如何幫助兒子。
  • 想和詹青雲一樣,成為《奇葩說》BBKing,首先要學會《深度說服》
    就是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了解他人的想法以及想要的東西。用大家常用的話來說,叫做情感共鳴。你說出的話,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在你話語中流露出的情感,會引發大家的共鳴。從而到達,拉近你與對方之間的關係。蘇格拉底認為,同理心就是「追求理解」。要想做到擁有同理心,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對方對於這件事的觀點以及顧慮。
  • 《野馬》: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救贖!
    人的內心深處隱藏著與野馬一樣的追求,就是極度的渴望自由。電影《野馬》與《騎士》有相同之處,它們講述的都是真人真事,只不過人物原型有所改變,前者是監獄中的犯人,後者是西部牛仔。《野馬》這部影片將教會觀眾如何與人相處,它上映後的口碑很不錯。
  • 如何提出一個洞察本質的好問題?
    怎樣能提出一個好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此事,今天再次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本文首發於2019年。—1—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一個好問題,是很稀缺的能力。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因為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實在是太稀缺,到處都是偏離靶心的問題,所以回答問題的能力,就更稀缺。 提問若無法直擊靶心,回答就必須一針見血。 而一針見血的核心,就是聽見「問題前面的問題」。
  • 放下快速獲得答案的衝動,從問出一個好問題開始|你好2021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她鼓勵大家放下快速獲得答案的衝動,從「學會問出一個好問題」開始獨立思考、存同求異。這不只是對新生的鼓舞,更是對大家的期許。身處一個倡導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的好奇心和思考不應隨某個階段的結束而終止。縱然路途漫長遙遠,縱然問題疊著問題,當我們結伴前行、一生向學時,總能獲得一些智慧與力量,迎難而上,行穩致遠。
  • 李小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按照今天寫的這個題目理解的話,提出問題是「一」,解決問題是「二」,無一無二,便意味著如果沒有提出問題為前提,就沒有解決問題這件過程的發生。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習慣了「提出問題」後「找到答案」,而且習慣了找到唯一正確的答案,也就是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