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請中國私董會第一人,張偉俊老師到我的私董會小組1622組,做有關領導力的分享。
一整個下午,偉俊老師沒有表達任何觀點。
通過3個小時的提問,只有提問,讓組員企業家們後背出汗,醍醐灌頂。
我做諮詢,非常習慣和擅長快速抓住問題的本質,並且給出一針見血的分析,甚至答案。
但是,這次我深深感受到,提出問題,有時比給出答案更有威力。
為什麼?
因為,答案從他自己嘴裡說出來時,才能打破防禦壁壘,被真正接受。
怎樣能提出一個好問題?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此事,今天再次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文首發於2019年。
—1—
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一個好問題,是很稀缺的能力。
比如:為什麼蘋果會砸在頭上?在光速前進的火車裡奔跑,會不會超過光速?
這你已經知道。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因為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實在是太稀缺,
到處都是偏離靶心的問題,所以回答問題的能力,就更稀缺。
提問若無法直擊靶心,回答就必須一針見血。
而一針見血的核心,就是聽見「問題前面的問題」。
我舉個例子。
有一次,一位同學問我:潤總,我如何才能像華為一樣成功?
我說,我對華為的了解很淺薄。但據我所知,華為的成功,是和以下幾點分不開的:
1)只佔公司1%股份的任正非,用夢想和利益團結了一大批員工;
2)然後共同選擇了一條長長的、厚厚的、溼溼的雪道;
3)開始艱難地推動雪球,並堅持把每年收入的10%投入研發,滾大雪球;
4)他們就這樣艱苦地推動了32年,以奮鬥者為本,以用戶為中心;
5)然後上天決定,在上百個關鍵時刻,都撒上了一些運氣;
6)最終,這個團隊走到了今天。
這位同學一聽,皺起眉頭。
非要推動32年嗎?這個時代,有更有效的辦法吧?小米不是創業9年,就成為了世界500強嗎?
我說,我對小米也了解一點。據我所知,小米的創業,其實不止9年。
1)1992到2007年,雷軍做金山軟體,積累了16年的軟體經驗;
2)2007到2010年,雷軍做天使投資,積累了3年的資本經驗;
3)2010到2019年,雷軍做小米科技。雖然只有9年,但他每天睡4-5小時,被稱為勞模;
4)小米的成功,你看上去是9年的薄發,但卻是即便勤奮如雷軍,也必須經歷的30多年的厚積。
他說:可是,那馬雲呢 …… 馬雲就說自己不勤奮,但是馬雲不是更成功嗎?勤奮,不如選擇重要吧……
聽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停下來,重新審視他最開始的問題。
他的問題真的是「潤總,我如何才能像華為一樣成功」嗎?
他這個「問題前面的問題」,是什麼?
華為成功的路徑他嫌長,小米成功的路徑他嫌累。
他想要的不是成功的「路徑」,而是成功的「結果」。
他這個「問題前面的問題」是:潤總,我如何不勞而獲?
找到了「問題前面的問題」,你可以如何一針見血地回答呢?
你可以說:我不知道。
—2—
我再舉個例子。
有個同學問我:潤總,我如何給高管降薪?
聽到這個提問,我大吃一驚。
對一個員工不滿,有很多表達方式。
有人會批評。有人會辭退。但是很少有人會降薪。
為什麼?
你想想,他降薪了,回家怎麼說?
老婆,我很努力,但是老闆給我降薪了。
他老婆會怎麼看?能怎麼看?
降薪,就是借家人的眼神,告訴這個員工你是一個「loser」,以此來「侮辱」員工。
他這個「問題前面的問題」是:我非常痛恨一個員工,怎麼辦?
找到了「問題前面的問題」,你可以如何一針見血地回答?
你可以說:滅火的方法,不是澆油。
人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一個答案,一個回答那個真正問題的答案。
而你呢?
你要做的,不是往後半步,給出「答案後面的答案」,
而是往前一步,找到「問題前面的問題」。
然後解決真正的問題。
是的。很難。提問很難,回答更難。
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榮譽,最終都給了回答問題的人,而不是提出問題的人。
最後的話
在豐田公司的管理文化中,有一個著名的「五個為什麼」。
遇見問題,先問發生問題的第一個「為什麼」,獲得答案後,再問為何會發生,以此類推,問五次「為什麼」。
這種問「為什麼」的過程會層層向上溯源,直抵隱藏在問題源頭背後的真相。
發生故障和問題時,如果想找到根本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表面上的解決方法,就需要反覆追問「為什麼」。
解決問題的原則是找出引發問題的真因,然後將其解決。
如果不這樣做就容易陷入治標不治本的陷阱,使同樣的問題重複出現。
那麼,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1)充滿好奇心。好奇心會引導你獲得更多信息;
2)不要預設判斷。預設判斷,會遮蔽其他可能性,讓你的問題都是驗證自己的正確性;
3)不要問「你為什麼不?」,「如果你這麼做,你想會怎樣?」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把你的建議,藏在了問題當中;
4)提問後,讓他忍不住說「這是好問題」,「啊,我明白了」。這時,你問出了真正的好問題。
向自己不斷提問,是個體和企業開始成長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