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到美容院去做日常護理,接待的人和平時不是同一個人,據說是新來的主管。第一次見面,她就問我:「你今年多大了?結婚了嗎?準備什麼時候要小孩?做什麼工作的?」
一連串問題問下來,說實話,心裡是不舒服的。
第一次見面,只是陌生人的關係,然而對方卻問這種私人問題,非常讓人反感。我對她也瞬間防備起來,不想回答她的問題,直接懟了一句:請問這些和我做臉有什麼關係?
她倒是不以為然地回答了一句,「關心你」。
我在心裡暗自腹誹,我跟你又不認識,需要你這麼關心嗎?但是面上沒有表現出來。從那次不愉快的交談之後,平時她給我發什麼,我都基本不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其實是建立在對話中的。對話中,最關鍵的就是提問。不僅僅是記者,公司的領導,每個普通人的每一天都是由無數個提問串聯起來的。
「今天吃什麼早飯?」「都可以。」「今天主要處理什麼事情?」「和客戶見面,搞定合同。」「上次讓你整理的資料怎麼樣了?」「下午就能完成。」仔細想想,我們要麼是在提問—回答,要麼是在自問自答。
開篇中那個新來的主管的提問,很顯然屬於劣質提問。劣質提問使得對方不願回答,並且引起關係惡化。
日本作家粟津恭一郎在《學會提問:實踐篇》一書中,把提問分為四種,分別是輕鬆提問,劣質提問,沉重提問,優質提問。
慄津恭一郎認為,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異就是提問造成的。提問的差距把優秀的人和平庸的人區分開了。他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是「高管教練」,具體的工作內容就是不斷地提問。
心理學家莫勒把提問稱之為「使你的大腦實現程序化的最強力的手段之一」,因為提問具有強制思考的力量。
實際上,成功人士都不會滿足於一成不變的提問,他們會不斷努力,爭取每天都能向自己拋出新的提問。他們很清楚地知道,新的提問會促成新的行動,而新的行動會導向成功。
輕鬆提問
簡單來說,就是改善與對方關係的提問。輕鬆提問的關鍵在於,對方容易回答,也樂意談論。
比如「最近跑步/學習的狀態怎麼樣?」這種寒暄的提問。又或者談論工作、學業、運動、興趣愛好、養生方面的成功體驗,對方一般都會很樂意和你交談。
劣質提問
劣質提問會導致提問者與被問者關係惡化,並且不能促成對方發現、行動、進步的提問,甚至讓被問者感到不快、悲傷、萎靡的提問。一言以蔽之,劣質提問就是會令對方覺得「憑什麼問這種事」的提問。
劣質提問犯的大忌就是沒有考慮到和對方的關係,毫無意義地追問對方的私事。
比如「你的孩子怎麼不教好?」「你為什麼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到?」「你都30好幾了,為什麼還不結婚,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諸如此類,把自己的價值觀或主觀臆斷強行夾在提問中,對對方窮追猛打,逼迫對方回答,這樣的提問著實令人生厭。
沉重提問
被問者不願意回答但又關係到發現或行動的提問。提問者很明確,這個提問雖然很難聽,但是卻是對方進步所不可或缺的,所以會故意這樣提問。
也正是因為問到了對方「不願去想」「沒有意識到」「平時避免面對、逃避」的事,所以引起發現或行動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但是這種提問也有一定的風險,必須建立在你和對方已經建立了足夠牢固的關係的基礎上。
沉重提問和劣質提問有著本質的區別,沉重提問的目的在於共享。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幫你達成目標,而不是窺探隱私,戳你的痛處。
優質提問
能讓被問者樂於主動思考回答,並且能夠促成發現和行動的提問。
比如類似於這樣的問題:「你的工作能夠給社會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兩個滴滴司機,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另一個則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讓拜訪這片土地的人帶著『來這裡旅行真是太好了』的好心情回家」,那麼兩者的開車方式、與客人的談話內容,就會截然不同。
又比如問孩子「最近哪些作業比較多」就遠優於「作業做了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問出優質提問呢?關注對方的3V(Vision、Value、Vocabulary)。
理想一個人希望達到的狀態、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內心深處想去嘗試的事。
人生或工作中明確的「目的」,才能催生出適合自己的「提問」,從而引起行動,最終收穫成果。
(插圖)
越是把牢騷掛在嘴邊的人,越會成為愛發牢騷的自己;越是把理想掛在嘴邊的人,越會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談論目標的頻率越高,就越能記住目標,並為了達成目標而行動。
價值一個人在判斷事物時所重視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觀念,事物觀,根本性的價值觀,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基本觀念來做出各種判斷。
假設一個銷售員,具備很強的銷售技能,總能以高水平達成目標,但是他的核心觀念是「上司的話總是正確的,下屬對上司應該無條件服從」,一旦他成為經理,帶團隊,結果會怎樣?
他有很大概率會成為一個專橫的領導,最後導致員工萎靡不振,忍無可忍,最後離開公司。
所以,關注一個人的價值觀,是為了了解對方是以怎樣的個人價值觀來處理工作生活的。
常用詞彙一個人在平時的對話、問答中常用的詞語,一個人的理想和價值最終要用詞語來表達。
詞語就能鮮明地反映一個人的行動。
關西大學社會學家安田雪在《去追究「關聯」吧》這本書中寫道:「通過分析數據可知,企業裡業績高的人與其他人,在郵件中所使用的措辭是不同的。」
根據調查顯示,業績高的人在郵件中多使用積極的詞彙,與之相反,業績不怎麼樣的人在郵件中多使用消極的詞彙。
根據這3V,可以收集到足夠多的關鍵詞,了解到足夠多的信息,再結合5W1H來進行提問。
5W1H(Why、When、Where、Who、What、How)我們用具體的案例來解釋。
要對某大型製造企業的總經理提出優質提問,我們先了解到他的3V。
他的理想:銷售額提升到30億,提升團隊的歸屬感;
價值觀:創造價值、有趣、愉快地達成;
常用詞彙:顧客滿意、成果、目標
結合5W1H,我們開始組合,提出下列問題:
為了「把銷售額提升到30億」,他做「What什麼」是最重要的?為了「營造團隊的歸屬感」,「Who誰」是關鍵人物?他認為「When何時」工作是最「有趣」的?「How怎樣做」才能讓「顧客滿意」?這些提問就是優質提問,能夠促使總經理不斷地思考並採取相應地行動。
優質提問不僅可以用於別人,也可以用於自身。如果因為日常瑣事而無法向自己提出優質提問,那麼我們的一生都很難改變。學會優質提問,提升「提問的品質」,不僅使自己,也能使與我們相關的人生都變得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