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提問是性價比最高的社交方式,你知道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嗎?

2020-12-13 小狐狸的沙門魚

記得有一次到美容院去做日常護理,接待的人和平時不是同一個人,據說是新來的主管。第一次見面,她就問我:「你今年多大了?結婚了嗎?準備什麼時候要小孩?做什麼工作的?」

一連串問題問下來,說實話,心裡是不舒服的。

第一次見面,只是陌生人的關係,然而對方卻問這種私人問題,非常讓人反感。我對她也瞬間防備起來,不想回答她的問題,直接懟了一句:請問這些和我做臉有什麼關係?

她倒是不以為然地回答了一句,「關心你」。

我在心裡暗自腹誹,我跟你又不認識,需要你這麼關心嗎?但是面上沒有表現出來。從那次不愉快的交談之後,平時她給我發什麼,我都基本不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其實是建立在對話中的。對話中,最關鍵的就是提問。不僅僅是記者,公司的領導,每個普通人的每一天都是由無數個提問串聯起來的。

「今天吃什麼早飯?」「都可以。」「今天主要處理什麼事情?」「和客戶見面,搞定合同。」「上次讓你整理的資料怎麼樣了?」「下午就能完成。」仔細想想,我們要麼是在提問—回答,要麼是在自問自答。

開篇中那個新來的主管的提問,很顯然屬於劣質提問。劣質提問使得對方不願回答,並且引起關係惡化。

日本作家粟津恭一郎在《學會提問:實踐篇》一書中,把提問分為四種,分別是輕鬆提問,劣質提問,沉重提問,優質提問。

慄津恭一郎認為,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異就是提問造成的。提問的差距把優秀的人和平庸的人區分開了。他本人所從事的工作是「高管教練」,具體的工作內容就是不斷地提問。

心理學家莫勒把提問稱之為「使你的大腦實現程序化的最強力的手段之一」,因為提問具有強制思考的力量。

實際上,成功人士都不會滿足於一成不變的提問,他們會不斷努力,爭取每天都能向自己拋出新的提問。他們很清楚地知道,新的提問會促成新的行動,而新的行動會導向成功。

輕鬆提問

簡單來說,就是改善與對方關係的提問。輕鬆提問的關鍵在於,對方容易回答,也樂意談論。

比如「最近跑步/學習的狀態怎麼樣?」這種寒暄的提問。又或者談論工作、學業、運動、興趣愛好、養生方面的成功體驗,對方一般都會很樂意和你交談。

劣質提問

劣質提問會導致提問者與被問者關係惡化,並且不能促成對方發現、行動、進步的提問,甚至讓被問者感到不快、悲傷、萎靡的提問。一言以蔽之,劣質提問就是會令對方覺得「憑什麼問這種事」的提問。

劣質提問犯的大忌就是沒有考慮到和對方的關係,毫無意義地追問對方的私事。

比如「你的孩子怎麼不教好?」「你為什麼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到?」「你都30好幾了,為什麼還不結婚,是不是有什麼問題?」諸如此類,把自己的價值觀或主觀臆斷強行夾在提問中,對對方窮追猛打,逼迫對方回答,這樣的提問著實令人生厭。

沉重提問

被問者不願意回答但又關係到發現或行動的提問。提問者很明確,這個提問雖然很難聽,但是卻是對方進步所不可或缺的,所以會故意這樣提問。

也正是因為問到了對方「不願去想」「沒有意識到」「平時避免面對、逃避」的事,所以引起發現或行動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但是這種提問也有一定的風險,必須建立在你和對方已經建立了足夠牢固的關係的基礎上。

沉重提問和劣質提問有著本質的區別,沉重提問的目的在於共享。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幫你達成目標,而不是窺探隱私,戳你的痛處。

優質提問

能讓被問者樂於主動思考回答,並且能夠促成發現和行動的提問。

比如類似於這樣的問題:「你的工作能夠給社會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兩個滴滴司機,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另一個則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讓拜訪這片土地的人帶著『來這裡旅行真是太好了』的好心情回家」,那麼兩者的開車方式、與客人的談話內容,就會截然不同。

又比如問孩子「最近哪些作業比較多」就遠優於「作業做了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問出優質提問呢?關注對方的3V(Vision、Value、Vocabulary)。

理想一個人希望達到的狀態、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內心深處想去嘗試的事。

人生或工作中明確的「目的」,才能催生出適合自己的「提問」,從而引起行動,最終收穫成果。

(插圖)

越是把牢騷掛在嘴邊的人,越會成為愛發牢騷的自己;越是把理想掛在嘴邊的人,越會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談論目標的頻率越高,就越能記住目標,並為了達成目標而行動。

價值一個人在判斷事物時所重視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觀念,事物觀,根本性的價值觀,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基本觀念來做出各種判斷。

假設一個銷售員,具備很強的銷售技能,總能以高水平達成目標,但是他的核心觀念是「上司的話總是正確的,下屬對上司應該無條件服從」,一旦他成為經理,帶團隊,結果會怎樣?

他有很大概率會成為一個專橫的領導,最後導致員工萎靡不振,忍無可忍,最後離開公司。

所以,關注一個人的價值觀,是為了了解對方是以怎樣的個人價值觀來處理工作生活的。

常用詞彙一個人在平時的對話、問答中常用的詞語,一個人的理想和價值最終要用詞語來表達。

詞語就能鮮明地反映一個人的行動。

關西大學社會學家安田雪在《去追究「關聯」吧》這本書中寫道:「通過分析數據可知,企業裡業績高的人與其他人,在郵件中所使用的措辭是不同的。」

根據調查顯示,業績高的人在郵件中多使用積極的詞彙,與之相反,業績不怎麼樣的人在郵件中多使用消極的詞彙。

根據這3V,可以收集到足夠多的關鍵詞,了解到足夠多的信息,再結合5W1H來進行提問。

5W1H(Why、When、Where、Who、What、How)我們用具體的案例來解釋。

要對某大型製造企業的總經理提出優質提問,我們先了解到他的3V。

他的理想:銷售額提升到30億,提升團隊的歸屬感;

價值觀:創造價值、有趣、愉快地達成;

常用詞彙:顧客滿意、成果、目標

結合5W1H,我們開始組合,提出下列問題:

為了「把銷售額提升到30億」,他做「What什麼」是最重要的?為了「營造團隊的歸屬感」,「Who誰」是關鍵人物?他認為「When何時」工作是最「有趣」的?「How怎樣做」才能讓「顧客滿意」?這些提問就是優質提問,能夠促使總經理不斷地思考並採取相應地行動。

優質提問不僅可以用於別人,也可以用於自身。如果因為日常瑣事而無法向自己提出優質提問,那麼我們的一生都很難改變。學會優質提問,提升「提問的品質」,不僅使自己,也能使與我們相關的人生都變得更豐富多彩。

相關焦點

  • 怎樣提出一個好問題?5個注意原則,三種提問方式
    我過去經常也不懂得如何提問,所以我這次要寫這篇有關提問的文章。)那麼,怎樣才是好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提問,才能更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呢?下面就圍繞這兩個問題具體和你說說。一、怎樣才是好的問題?知道他們大概什麼時候有空後,就直接電話過去,這樣也會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為你解答分析。如果你趁著他們忙碌時期,除開特殊事情之外,很多被問的人都難以真正靜下心為你解答,因為你阻礙了他們正在做的事。就像你正興趣盎然地看一個電影,突然來一個廣告,你很容易產生厭噁心理。
  • 提問比回答更重要: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我們常說,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比獲得一個好答案更重要。每一個事後被證明偉大的答案,最初都起源於一個極妙的問題。一個好問題,是具有建設性的,是富有創造力的。它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讓人不斷思考、學到東西,甚至獲得洞見。一個好問題,甚至不需要回答,就能讓人醍醐灌頂。
  • 《學會提問》,教你提出好問題
    我們有還有可能面對著下屬或者是朋友的傾訴,我們無法去知道怎麼樣去支持他……面對這些所有的問題,我們都有一個通常非常好的解決方法,提出一個好問題。舉例來說明一下,我經常會收到很多媽媽的特別常見問題,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大家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是不是明確的呀?
  • 如何提出一個洞察本質的好問題?
    怎樣能提出一個好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此事,今天再次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本文首發於2019年。—1—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一個好問題,是很稀缺的能力。比如:為什麼蘋果會砸在頭上?在光速前進的火車裡奔跑,會不會超過光速? 這你已經知道。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因為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實在是太稀缺,到處都是偏離靶心的問題,所以回答問題的能力,就更稀缺。
  • 讓孩子學會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比直接知道答案更重要
    雖然,不同款的娃都讓我們擁有相同的煩惱,但咱心裡都明白,娃能問問題是好事,是他們在釋放自己小小的好奇心,所以不論我們在內心如何嘶吼,娃的問題還是得絞盡腦汁接住。但娃的提問,真的都代表他們在思考嗎?他們的所有「為什麼」,我們都得無條件HOLD住嗎?
  • 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問》一書中,利用三幅坐標圖,總結歸納出一個好問題有三個特徵,詳見:一旦我們養成了這種習慣,那麼我們在提出一個新問題後,就會下意識地去和坐標圖比對,進而修正自己的提問,我們的提問能力也會水漲船高,得到提升。好問題的第二個特徵與第三個特徵,我們提的問題,既是我們想問的,也是對方想回答的;問題既符合談話時的語境,也符合對方過往的經歷。這個一般是針對計劃性談話而言。
  • 在解決問題前,你能正確的提問嗎?
    而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簡單的發問得來的卻是意義深重的成果。但我們也發現,提問不難,而如何提問好卻並不容易。首先,並不是任何人在觀察蘋果落地後都會提出「為什麼蘋果不往上落?」的疑問,相反,這麼提問的人有可能會被認為多此一問。
  • 美國留學背景素質提升之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優弗教育
    今天咱們美國留學背景素質提升課程的主題是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關於為什麼要提問?美國留學背景素質提升之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有多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呢,有一位老師回答得擲地有聲,他便是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老師。
  • 讀書時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
    今天我們把思維模型,代入到讀書提問中,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改善?比如,一個人給你講故事,說了開頭故事的起因,講了中間故事怎樣發展的,但是講到這裡就不說話了,你正聽在興頭上,想知道結局怎麼樣?這樣的聊天過程,就讓你很難受,為什麼?
  • 你提出的問題背後有什麼?思維層次的奧秘:有章法的提問
    或者,據統計兒童每天會笑400次,成年人每天只會笑20次。你認為是這樣嗎?成年人如果想更多地笑,應該做些什麼? 大學時代,問題可能又變了,顯得更加專業化:例如,美國人支付健康護理費用的四種基本方式是什麼?這些方式是怎麼產生的?或者,你認為「疫情期間核酸檢測應該作為國民的一種福利納入醫保體系」的說法對嗎?為什麼?
  • 提出一個好問題,可能會成為人生的轉折點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也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首先我問幾個問題:1.為什麼提問,提出一個好問題是最好的學習進步方式?3.為什麼面試官多採取問答的方式來招聘?4.為什麼教材總是先提出問題,再去進入主題?(數學啦,歷史啦……等等)5.為什麼市面上許多書的命名都直接用的問句做書名?例如《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等等6.為什麼講課的時候會先提出一個問題,再引出來本節課的內容?
  • 性價比最高的開眼界方式是上學
    而大家開眼界的方式並不相同,但如果說性價比最高的開眼界方式,那麼肯定是上學。在學校,你可以學習到許多知識,可以請教許多老師問題,可以有距離很近的圖書館,也可以有比租房便宜的宿舍,等等。上學,真的不需要想要學點什麼就動輒高昂花費去上各種培訓班,在學校體育課教跳繩肯定不會一個小時200塊錢那麼貴吧?
  • 職場溝通中如何提問?好的問題把複雜變簡單,那該怎麼問?
    ——威廉·布萊克職場中怎麼提問題。提問有技術嗎?問問題還用學嗎?回答問題難,提問題不是張嘴就來嗎?你在職場中真的會提問嗎?一個好問題能讓複雜的事情變簡單,一個壞問題會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有人說,成功是因為找到了正確的答案。但很多成功者說,成功是因為他們提出了正確的問題。細細品,有什麼不同?
  • 有效提問是調動思維的「興奮劑」,5個要素助教師提出好問題
    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是神聖而寶貴的,教師要「擠掉」提問語言中的「水分」,避免用冗長的話語進行提問,以防學生不能理解。第二,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簡潔。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記憶或處理大量的信息。而教師總是期望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遞儘可能多的信息。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簡潔,會給學生接受和處理信息帶來很大的困難。
  • 哲思| 你提問的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很多人總是瘋狂地想尋找最正確的答案,卻不知道如果自己的問題本來就是錯誤的,你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可以說,你提問的方式,真正決定了你的一生。這樣的負面的提問方式,自然只能引出負面的回答,你的思維和行動,也會被這樣的回答所牽引,一步步走向負面的深淵。
  • 試著換一種提問方式,你也可以成為銷售高手
    好的提問是能發掘出客戶的需求,並且通過提問讓客戶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一個痛點,需要解決。提出這個結論的哈斯維特公司,就在這項研究發現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大訂單銷售領域內的著名工具,一個超過半數世界500強公司都在使用的工具:SPIN。
  • 停止無效社交,你知道正確的交友方式嗎?
    停止無效社交,你知道正確的交友方式嗎?豬客之家03.2019小時候總聽長輩講:出門靠朋友,多條朋友多條路。不論是在何種場所,通過什麼方式進行交友,以下幾點都是你需要明白的。那麼如何交到你需要的朋友呢?1停止你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的社交社交質量的重要性比數量要重。
  • 課堂上你會科學使用優質提問教學法嗎? 一一《優質提問教學法》十三個核心密碼
    他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對學生做出最好的回應,使用這段時間思考接下來要說的話。教師有很多事情需要考慮。如果學生的答案不清楚,教師要提出什麼問題來提示學生闡述清楚?如果答案不夠具體,如何理解學生思維背後的含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要提出一個例子、一個依據還是一個陳述呢?教師是否會使用回應鏈,讓另一名學生回答是否同意第一個學生的答案,並解釋原因?
  • 考研複試提問頻率最高的這5個問題,你會答幾個?
    不知道大家現在的心情是激動還是緊張呢?複試書過了幾輪了呢?複試面試準備得如何了呢?今天,田老師為大家整理了考研複試提問頻率最高的5個問題,即將踏入複試考場的你,快來看看,這些你都會回答嗎?1、你選擇我們學校的原因是什麼?
  • 通過一張圖,學會如何提出好的問題
    但就是缺少一個能夠解決「我的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將問題表達清晰,誰都沒有能力為你配出定製的鑰匙。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是不知如何回答,除非將『臨時工』與『人機料法環測』的關係都對照講解一遍,最後還是要追問「你的臨時工都做什麼崗位,不同崗位常出現的異常有哪些」。讓我這樣子的回答問題,感覺壓力很大,只能潦草的回答一句,請老員工編制《作業要領書》,輔導新員工並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