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掌中含無限,剎那即永恆。——威廉·布萊克
職場中怎麼提問題。
提問有技術嗎?問問題還用學嗎?回答問題難,提問題不是張嘴就來嗎?
你在職場中真的會提問嗎?
一個好問題能讓複雜的事情變簡單,一個壞問題會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
有人說,成功是因為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但很多成功者說,成功是因為他們提出了正確的問題。
細細品,有什麼不同?
職場溝通的目的,是和別人建立值得信賴關係,然後去解決問題。
提出好的問題,好的問題本身遠比問題的答案更有力量。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會提問呢?
怎麼才能問出一些重要的問題呢?
1、提問是思考的起點
從古代到現在,從國外到國內,各行各業裡最牛的人物,都是最會提問的人。
莎士比亞的經典一問: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
哲學家蘇格拉底,他問過的最著名的一個問題:我是誰?
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曾有一次一邊觀察太陽一邊問自己:我能不能追上光呢?
一個人提問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明辨始於善問。
人文主義作家蒙田在《隨筆集》中寫道:「我知道什麼?」
在他生活的16世紀,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掌握了直接來自上帝的真理,但蒙田卻勸他們,「請好好想想自己是否有可能錯了」。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說:
我用來判斷一個人的,是依據他提出的問題,而不是他給予的答案。
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最津津樂道的,職場就是和客戶之間的問答,不斷啟發對方找到真正的願景和使命。
阿蘭·圖靈在42歲決定剝奪自己的生命時,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他只是在自己的著作《計算機與智能》的開篇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機器會思考嗎?」
會提問不僅是天賦的能力,也是可習得的手藝。
在每一次面試之後,我都會面試者:「我的問題都結束了,現在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嗎?」
從面試者問的問題,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很多能力。
在職場溝通中,每個人都會面對很多問題,也要不斷思考如何有效地提出問題。
美國編劇大師羅伯特·麥基寫道:
只有天才而沒有手藝,就像只有燃料而沒有引擎一樣,只能像野火一樣暴烈燃燒,但結果卻是徒勞無功。
提問的秘密在於不斷地提問。
提問是認知與溝通的語言方法論。
而且提問是職場溝通的底層能力,每個人都用得上。
提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人越長大,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提問卻越來越少。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如何逐漸失去了提問的能力的?
「哪來的那麼多問題啊!別整天胡思亂想!」父母說。
「把我說的標準答案記下來!」老師說。
「我說的話聽不懂嗎?沒什麼問題,趕緊做!」管理者說。
「問這個有什麼用?能改變什麼嗎?又不能多掙錢。」朋友說。
當一個個提問被制止、貶低、扼殺,久而久之,人們懶得去問,甚至懶得去想了,好奇心被壓制,獨立思考和批評性思維的能力也進入休眠。
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終身學習,敢於打破邊界,培養跨學科的綜合思維。
通過提問,探索新知,啟發想像,提高認知,去解決職場中那些有些難度的問題。
2、點燃問題的導火索
如果問題是燃料庫,提問就是導火線。
在職場中,當工作遇到問題時,有的人就覺得,差不多行了,生活原本就這樣。
有的人則會探索,還想更進一步,可是自己不知道怎麼做。
應該怎麼辦呢?
要靠提問,向別人提問求教,或者向自己提問反思。
《提問的藝術》提出,提問可以歸納為兩步:
1、你要從問句開始,而不是用闡述或者命令。
假設你是公司的管理者,對員工的工作不滿意。
如果你說「我們需要改進與顧客溝通的質量」,這個效果可能不會很好。
你可以提問:「你怎麼評價我們今天的溝通表現?」
這個提問會讓員工自己琢磨一下:今天能給自己打幾分?哪兒做得好?哪兒做得不好?
這比你去灌輸一些評價,效果要好。
假設你是公司的員工,接受了工作任何以後,向管理者提問:「你對這個工作結果的期待是什麼?」
工作能力就是超越他人期待的能力。
這是第一步,先學會用問句。
2、問一些每個人都會想到的、最基本的問題。
工作中很多事看久了,就習慣了,不太去琢磨它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仔細思考一下,會發現對一些事兒,其實我們並不太明白它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職場中經常有人說,工作需要創新,那麼可以提問:「你眼中的創新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開始考慮是什麼樣子的時候,距離完成創新就不遠了。
提問越基本的東西,越有效。
因為一些常識恰恰容易被忽略,所以問題反而能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且還能引導我們進入更深層的思考。
這兩步,解決的是「問什麼」。
當問題的導火線被找到,點燃它;問題爆炸,灰飛煙滅。
3、提問怎麼問
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是通過問題形成和加強的。好問題不僅能引導他人決策,也能幫助自我突破認知。——《關鍵提問》
在職場,看看提問是如何解決工作的具體問題的。
賈伯斯是一個特別有提問藝術的人。
有一天,賈伯斯去了電腦工程師的辦公室,那有一臺即將問世的新型電腦。
工程師開機,過程中花了幾分鐘時間。
賈伯斯說:讓啟動再快一點。
工程師們一看,趕緊加班加點,把開機速度提高了一些,於是就特別興奮地給賈伯斯展示。
賈伯斯看完開機,就問了一句話:這是你們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嗎?
工程師們只得繼續沒日沒夜地改進,終於又把開機速度提高了幾秒。
一個好的提問,能讓工作取得更高的成就。
賈伯斯對電腦工程師說:「我敢打賭將來會有500萬人每天至少打開一次他們的蘋果電腦。所以,如果你們能把開機速度提高10秒,乘以500萬用戶,那就是每天5000萬秒,一年加起來就是12個人的一生。可以說,如果你將開機速度提高10秒,就是拯救了12條生命。」
大家聽聽啊,都上升到拯救生命的高度了,工程師們還能說什麼?繼續改進唄。
結果怎麼樣?最後還真就把開機時間又提高了10秒。
這樣的場景在職場經常出現,無論是提問題的,還是被提問題的。
「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嗎?」
這個提問是一種對自己更高的要求,可以激發出自身巨大的潛能,它也象徵了創新精神和驅動力,幫助自己成為更有價值的工作者。
下面來看「怎麼問」。三種提問方法:
1、封閉性提問
最典型的封閉型提問,是「是非題」,對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在職場中需要討論具體問題時,封閉型的提問經常用到。
而在人際交往中,就需要經常用到第二種提問方式,就是開放性提問。
2、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的問題需要更清楚的解讀,會帶來更豐富的互動。
就是沒有固定的答案。
「你是如何開始的?」
「你計劃是什麼?」
3、追問式提問
職場溝通中有時候為了發現並且解決一些問題,需要進行追問。
「怎麼實現目標?」
「怎樣提高需要的銷售能力?」
「怎樣增加新用戶?」
「怎樣能讓用戶增長得更快?」
「怎樣用戶不會流失?」
很多時候,通過一系列的追問才會獲得原本想要的答案。
總結一下三種提問方式:
封閉式的提問,適用於得到明確答案。
開放性提問,適合需要深談的人際溝通。
追問,適合在複雜情況中尋找核心問題。
提問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在職場中,很多人經常會被一些事情困擾,想要去解決困擾,但是往往找不到原因,更常見的情況是,經常連問題本身是什麼都描述不清楚。
在職場中,我們要面對個人和團隊,開始和結束,成功和失敗。
我們不斷處理問題,經常陷入問題的旋渦,繼而再從湍急處跳脫。
每一個不甘被吞沒的思考者,都會忠誠於自己的好奇心。
保持提問的姿態,也許正是這個瞬息萬變時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