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2021-01-08 澎湃新聞

原創 維舟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午間閱讀❤89個

如果說反對單一語言就是反對單一思想、單一權力,那這麼說的前提是一種語言內部必然是單一化的,但問題卻也並不這麼簡單。英國作家王爾德就有一句著名的嘲諷:「美國和英國被一種共同語言所分開。」其意無非是說,英美雖然都說英語,但其實文化差異不小,反倒有時因為都說英語而誤以為彼此想法一樣。

本 文 約 3927 字

閱 讀 大 概 需 要 10 min

作者 | 維舟

photo | 圖蟲創意

在《聖經》中有一個著名的傳說:大地上所有的人本來都講同一種語言,但當他們試圖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時候,上帝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之難以相互交流協作,最終歸於失敗。自此之後,這座半途而廢的「巴別塔」就成了人與人之間因話語的分歧無法有效溝通對話的象徵。

正如這個故事所隱喻的,長久以來,人們都把語言上的分裂視為一種不幸的狀況,象徵著混亂、無序,也是爭執和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而單一的語言則能帶來統一和秩序。現在,這一理想乍看似乎有史以來首次可能實現了,當下英語在全球文化中的強勢,已經達到歷史上任何一種通用語都無法企及的程度。然而這是好事嗎?至少在法國語言學家海然熱看來並不是,形象已經顛倒了:單一語言不再是秩序的象徵,而意味著霸權和貧瘠;原先被看作是混亂無序的巴別塔,才是我們應當捍衛的文化多樣性之根本,才是最自然秩序的本質。

反對盎格魯-撒克遜霸權

說實話,這樣一種觀點出自一個法國人筆下,實在是再自然不過了。畢竟,在戰後的西方,驕傲的法蘭西可以說是對美國霸權下最大的刺頭。當然,它不必認真憂慮遭到軍事入侵,因而所抵抗的除了美國的政治主導之外,往往倒是在文化領域:警惕好萊塢、迪士尼和麥當勞為首的淺薄文化對法國電影、娛樂和餐飲文化的滲透入侵,堅持自身價值主張,這往往又表現為一種對法國「衰退」的痛苦憂慮和對法蘭西遺產的重新挖掘與珍視,並基於這樣的民族自尊,在「多樣性」的盾牌背後抗拒那種無情的單一化。

順理成章地,法國人也一貫以一種防禦性的姿態抵制英語的霸權,因為語言正是這種外來文化形式的最終載體,用海然熱的話說,英語在今天已經「同時實現了空間上和時間上的主宰」。許多法國人其實都至少會一點英語,但外國遊客如果在法國不識相地用英語問路,遭遇白眼的概率可能是比在絕大多數國家都要高。如果說「反對單一語言」實際上是法式反美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這或許太過簡單,但也絕不是沒有根據。

為什麼要反對單一語言?說到底,就是要捍衛自己的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法國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1992年就在《反時間》一書中列舉了美國主義的內容,包括:沒有克制的消費、商品萬能和機械萬能、公民成了消費者而沒有別的身份、對悲劇無動於衷、公私不分、崇拜成功和金錢、把人類生活所有一切目的看作是攢錢——毫無疑問,這裡的任何一項對於法國乃至歐洲文明(對法國人來說這兩者可能是一回事)來說,都是災難性的。海然熱在《反對單一語言》(陳杰/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中也列舉了一連串單一語言形式所認同的思想模式,看起來也不無相似,諸如:對金錢以及經濟上的成功狂熱執著;對於革命性的氣息加以妖魔化;在自然科學領域崇尚成果,貶低社會科學講求的對於人自身的思考;不顧倫理地選擇效率;懼怕不同,並且有著與普遍的平庸融為一體的衝動。

在這裡,「語言」只是一種載體,真正的關鍵其實是一整套觀念和價值。根據語言學上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每一門語言都按它自己的方式來構造思想,據此海然熱認為,「英語就是權力的一個重要槓桿,因為它強加了英語國家的世界觀」,這樣,英語的傳播實際上意味著「以英語為媒介的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就能隨之傳播到全世界」,這是「對於人的精神的徵服」。

早在1492年,現代西班牙語語法規則的創立者安東尼奧·德·內夫裡哈就曾說過:「語言是帝國的工具。」在某種意義上,他說得沒錯,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語的普及推廣極好地有助於西班牙在當地的殖民統治,也需要對土著文化多樣性的消失承擔不小的責任。或許正因此,阿爾弗雷德·吉爾達才提出了那樣一個公式:單一的語言=語言的不公。理由是不難想見的。在這樣一種文化霸權的構造下,某一種主導語言和其他語言並沒有處在平等的位置上,相反它總是有利於霸權本身。

這是近代歐洲各國反覆上演的場景,16世紀初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據說會講八種語言,但他決心使低地蘇格蘭語成為王國的官方語言,使這種原本日常、粗鄙的英語方言成了文學、法律的用語,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權力語言,以此統一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而王國半數子民的母語蓋爾語則被污衊為「野蠻人的語言」,被視為叛徒和罪犯的口頭語。《BBC蘇格蘭史》因此酸楚地說:「你不需要殺人就能剝奪他們的力量和權利。你只需要奪走他們的語言,讓他們沉默。」其結果,現代絕大部分蘇格蘭人不得不透過一門外語的稜鏡來看待自己國家。

這樣,維護語言多樣性也就意味著另一種全球化模式,致力於讓多種不同文化在平等共存的基礎上相互聯繫,借用費孝通的話說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就像在生物界的多樣性一樣,只有維持整個人類語言體系的多樣性,才能構築一個更健康的生態,因為單一的生態不僅僅只是乏味貧瘠,也是對創新的一種威脅,是以犧牲某些特殊的文化和思想為代價的。

多樣性,什麼樣的多樣性

如果問題只是到此為止,那麼它可能倒也容易解決了,但值得更進一步討論的是:單一語言之所以得到推動,恐怕並不僅僅只是文化霸權這麼簡單,有時現實可能遠比這更複雜得多。

事實是,歐洲人引以為傲的多樣性,長久以來也困擾著他們。別的不說,任何一份文件都要翻譯成24種語言文本,這本身就極大地影響溝通效率。正因此,一直有人提議採納某種共通語。對此,海然熱的提議是使用拉丁語,因為它本來就曾經是,何況如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它為官方語言,也就「不存在任何稱霸的計劃」,哪怕世界語這樣的人造語言也比英語好。但復活一門幾乎已經僵死的語言無疑是不現實的,它帶來的問題可能比解決的更多。至於世界語,雖然眾所周知地更容易掌握,但很遺憾,人們並不會因此就願意去學它,因為語言並不僅僅是一門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如果你想看的電影、書籍都沒什麼是世界語的,那即便它容易學會,又學來幹嘛?實際上,世界語的歷程已證明了用人造語言作為國際共通語的嘗試失敗了。

另一個例子也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困境。印度有多達15種官方語言,其中之一是殖民者曾留下的英語,雖然聖雄甘地1908年就曾說過「向數百萬人傳授英語,無異於將他們全部奴役」。海然熱似乎很驚訝於印度在獨立之後,「非但沒有像尼赫魯幾十年之後所期待的那樣推廣印地語,反而準備選擇英語這一殖民者的語言作為憲法用語!」然而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對印度很多邦(尤其是南方各邦)來說,印地語的霸權才是更無法接受的,相比起來,外來的英語反倒顯得「中立」了。至於在中亞各國,年輕一代學習英語的熱情固然是想趕搭全球化的班車,但在另一面其實也意味著抵制俄語在當地長久以來的霸權。換言之,即便是英語這樣的強勢語言,在不同語境下所被看待的視角也是不一樣的。

在反對語言霸權時,有著不同層級的複雜博弈。雖然法國如今抵制英語的霸權,但在近代史上,它卻也曾大力推動語言同化政策,消滅了大量地方語言,實現了法語的標準化。在各國現代化的歷程中,這被視為一個不可動搖的原則:「把一種現成的語言作為通用語推廣,對所有人的發展都有好處。」雖然葛蘭西曾說過,這種「非有機」的語言實踐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統一,帶來的只是霸權的維繫,而真正創造進步文化的民族語言應該來自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有機聯繫,但在現實中,很多國家的現代標準語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不同程度上消滅了內部語言的多樣性。

因此,雖然弱勢語言都面臨著強勢語言的擴張,但強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法語面對英語是弱勢的,但在法國內部面對巴斯克語、布列塔尼語時則無疑是強勢語言。難以避免的一個棘手處境是,一種弱勢語言想要抵抗強勢語言,首要的一個辦法就是鍛造、推廣標準音,以犧牲本區域內語言的多樣性來形成合力,否則可能因為每一種方言勢力都太小而逐一消亡。換言之,這裡的弔詭之處在於,法國以「保持多樣性」為由抵制英語的滲透,但它想要做到這一點,卻本身就得以消滅自己內部的語言或方言多樣性為代價。說實話,法語也曾是強勢的共通語,如果它現在處於英語那樣的霸權地位,法國人還想要多樣性嗎?也許他們的文化優越感會讓他們相信法語對英語的霸權是恰如其分的。

如果說反對單一語言就是反對單一思想、單一權力,那這麼說的前提是一種語言內部必然是單一化的,但問題卻也並不這麼簡單。英國作家王爾德就有一句著名的嘲諷:「美國和英國被一種共同語言所分開。」其意無非是說,英美雖然都說英語,但其實文化差異不小,反倒有時因為都說英語而誤以為彼此想法一樣。同樣的,愛爾蘭人雖然早就被同化得都說英語了,但這並未阻止愛爾蘭走向獨立。共通語並不必然只是「帝國的工具」,至少也可以被弱勢群體反過來用作抵抗。

也許到未來,真正的多樣性並不是通過隔絕、抵制保護小語種的純潔性,而是每個人在日常實踐中開放地自由選擇多語言狀態。這些年來,法國一貫抵制英語入侵所帶來的「汙染」,以至於政府明文規定禁止在政府文件、出版物及網站上使用「email」這個流傳廣泛的外來詞,而要用法語單詞「courriel」,但這並不能逆轉趨勢。試圖通過語言的淨化來保存自己的文化獨特性,往往事倍功半,而英語在這方面卻是出了名的大雜燴,對各種外來詞都來者不拒。要實現真正的文化多元,僅僅靠保護是不夠的,而需要在包容、吸收的基礎上動態調整,成就一個真正強健、自信的文化機體。

The END

原標題:《午間閱讀 | 語言與文化霸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午間閱讀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2020-12-24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9每日一詞(63)| 文化霸權理論
    2.點擊閱讀原文,參與每日打卡,名校學長姐公益點評助你成長。3.開始閱讀正文前,先食用【每日一詞小卡片】並保存在相冊效果會更好哦~ ↓↓↓    【考點拓展】一、文化霸權理論的實質文化霸權首要內容不是在爭奪「領導」的問題,而是爭奪領導「權」的問題,即你的領導能否被接受,能否合法化的問題。
  • 文明衝突論,不僅是文化霸權與文化殖民陷阱,更是掠奪與戰爭原罪
    ■01■→「文明衝突論」凸顯文化霸權主義文明,是人類繁衍史上一切優秀成果的總和。不但包括精神世界及物質世界,同樣包括宗族、工具、語言、鄉村等元素。是人類戰勝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源泉。且人類文明正因為有這樣的文化差異、分歧和隔閡,所以人類社會才多姿多彩且交融互通。如各民族的語言,世界人民都相互尊重對方的習俗和語言,且實現了相互欣賞,以及互聯互通。不同膚色的人種因為彼此理解而同舟共濟,甚至步入婚姻。
  • 英語是如何形成霸權的?
    這裡面就出現了一個爭論焦點:語言到底是什麼?慨文語錄:語言既是一門交流工具,更是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載體。一、語言是交流工具我們學習語言,首先是為了交流,相互傳達信息,這個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它就是一個交流工具。
  • 法語曾是歐洲貴族語言,後來為何被英語取代?從歐洲霸權演變談起
    歐洲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誕生地之一,自古典時代便孕育出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璀璨文化。作為資本主義的發源地,歐洲同時也是人類近代發展的主要推動區域,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均較為先進,並逐漸消除了國家、民族之間交往的一些語言障礙。然而由於自然環境、地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歐洲內部的民族結構複雜、語言的差別依舊十分顯著。
  • 【EJIR雜誌】霸權秩序理論:一個場域理論
    最後,說明了羅馬秩序及其對世界政治中的社會、政治和文化領域產生了長期影響。  首先,作者對布迪厄研究的概念做出了一些解釋分析。布迪厄對習慣(habitus)、場域(field)、資本(capital)、元資本(meta-capital)和國家(state)的概念詮釋為霸權秩序理論的實踐奠定了基礎。
  • 【高校•看點】「異性戀霸權」是什麼?
    例如,我們常常會說臺灣就是在美國的文化霸權之下,因為美國政府沒有規定我們要學習美式英文,但是臺灣人還是一直要學美式英文;在臺灣內部也是一樣,譬如居住在高雄和屏東的人可能不知道彼此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可是大家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新聞報導卻都知道臺北市發生什麼事,臺北市長今天又出席了什麼活動,這也是一種「臺北霸權」的展現。
  • 午間音樂再次飄進青島機關 德位書房「午間音樂沙龍」再次舉辦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王熠 青島報導2020年6月28日午間,青島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德位書房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一樓大廳舉辦了「午間音樂沙龍」活動。這場沙龍雖然時間不長,卻讓幹部職工感受到了不同風格薩克斯的聲音魅力,掌握了不少樂器小知識,讓機關幹部在夏日午間充分感受到了音樂的無窮魅力。活動現場,德位書房為幹部職工準備了風味咖啡、掛耳咖啡等特色飲品免費體驗,還展示了「德位好書」及德位沙龍的系列活動。
  • 午間閱讀 | 尼採的啟示
    或只存在於解釋或語言中?維根斯坦的出發點是「事實」。由印度佛教中觀派觀之,維根斯坦對哲學的否定不夠徹底。中觀派認為,萬法皆空(「沒有事實」),非真非假,非非真非非假。龍樹《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假名是現象之名而不是事實之名。其實,中國先秦哲人已經知道語言的有限性。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
  • 讀書會午間分享活動圓滿結束
    ❣️初衷:午間分享為大家提供一個分享彼此故事、經歷、才學、興趣等等內容的平臺。不論收到了多少鮮花和掌聲,你都在準備這個過程中總結成長了自己!!而看過你分享的同學,也會對你更加熟悉,並或多或少的得到人生的啟迪!!❣️期待:用故事啟迪人生!!用你的故事經歷、才學興趣,讓更多的人得到啟發!!
  • 現代性與圖像霸權
    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匯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梁。,又比以往的同人誌文化更開放。初音未來和現代性的共通點就在於它們都只是工具,差異是初音未來它完全從科技語言的溝通性出發,以及從動漫的圖像共通性出發,在這個方面,它比歐美的普適性語言,還要更能夠跨越文化霸權。動漫圖像就是一種情緒性的語言,它並不需要通過與現實相連的特定造型來獲得認同。每一格漫畫裡所有的線條都是在帶動觀眾的情緒,然後把情緒當作信息,這對大眾來講是最低的門檻,最易靠近。
  • 英國人道德霸權罷了!
    卡瓦尼的審判在全世界範圍內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它使得英國人認為自己有權利用英語去審判別的語言。這是一種可怕的文化霸權,因為西語的negro這個詞正是在英語裡被用壞的,現在英國人反而對西班牙語反咬一口,說別人是種族主義。
  • 「龍鵬吉大」午間學術沙龍20期(總第63期):影像記憶與文化想像
    為豐富創新我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交流形式,提升青年學者科學研究能力,帶動學校文化氛圍,涵育吉林大學師生精神家園和人文風尚,社會科學處、工會、圖書館聯合主辦第20期(總第63期)「龍鵬吉大」哲學社會科學午間學術沙龍。
  • 李成龍|現代性、反霸權與空無——鮑德裡亞的最後之思
    這本小書的中譯本如今已由南京大學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通過閱讀該書,我們既可以領略鮑德裡亞思想之風採,也可以藉此窺探後現代主義哲學之堂奧。現代性及其自我反噬效應幾乎所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都對「現代性」做過分析與批判,鮑德裡亞也不例外。
  • 從英國殖民和美國霸權說起
    伴隨殖民到來的還有文化的傳播,大大小小教會、工廠、學校的建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英語得到了普及和傳播。這時你可能會想,被殖民的國家不是有自己的語言嗎?對不起,有是有,但不是每個國家都那麼爭氣。人口大國印度就是在被殖民的過程中開始使用英語,並逐步使之成為官方語言。
  • KPL午間碰碰車趣事兩三件,貓神英文溝通KRKPL
    原來是全世界最好看的午間檔直播——午間碰碰車活動已經開車啦!每天中午12點-14點,各大KPL選手、主播、解說們紛紛開啟直播模式,小妹喜歡的貓神、諾言、刺痛、九尾、縱情等選手;拖米、gemini、林蒙等主播也都在其中哦~而首周的碰碰車活動中,各位選手主播們的直播可以說是超有趣啦!
  • 午間閱讀 | 在禁書年代的讀書經歷
    我們長期在鄉下,在底層,當農民,更處於文化荒原中。我們沒有獲取書籍的正常渠道,但是我們又有對書籍、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我們四處覓書,也確實在油燈下讀了一些書。那年頭,讀的書是哪裡來的?讀到一些什麼書呢?這段歷史,如果任其湮沒無聞,頗為可惜。如果要說出來,則有種種顧忌。說白了,很多書是「rua」來的。這個「ru-a」是南京土話,入聲,「偷騙扒拿」之意。
  • "語言服務與文化外譯"網上論壇
    本期邀請到六位專家圍繞"語言服務與文化外譯"展開討論,涉及創新路徑、觀念轉變、全球視野、語言服務供給體系、語言規劃、語言服務能力、抗疫文化融合等。一、文化外譯須創新路徑,轉變觀念楊俊峰(大連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
  • 殖民、霸權和帝國的空間批判
    近現代以來的國際政治中,殖民、霸權和帝國問題是關鍵。從政治哲學的空間視野來分析這些問題是有意義的。後殖民批判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殖民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帝國為中心的對殖民地國家的他者進行地方性建構的文化活動。如果說霸權是一種優勢,那麼這種優勢可以做空間角度的理解。在當代新帝國主義研究中,資本的積累繼續進行是關鍵,而這裡,國家的領土邏輯和資本的盈利邏輯相互為用、相互支持。
  • 午間閱讀 | 張翎:寫作是一種自救方式
    (張翎在修女書房 作者供圖)作者 | 經濟觀察報 專欄作家 燕舞  「我們很相像,都在不是自己國家的地方,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寫自己國家的事。」殖民帶來的異域文化衝擊,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發明新科技,財富和貧窮的巨大落差,都賦予了英倫文化新的內容。這個時期的英國文學也留下了許多異變時代的敘事痕跡。我讀研究生時選的很多課程都是關於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的,比如狄更斯、哈代和喬治·艾略特。這個時代的作家,正是中國讀者熟悉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中的要員。經過幾十年閱歷的沉澱,我現在看待這一批作家,眼光和當年已經有了一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