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關鍵點:如果不是矮小症,飲食,睡眠、和運動的調整還是會起到作用的,尤其關注幼兒期間的飲食。
作者:孫方舟(兒科主治醫師)
隨著個人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除了關心一些呼吸消化系統感染疾病外,也越來越關注孩子的身高。
一聽到孩子坐在學校前排,或者和其他孩子比較總覺&34;,就會擔心是不是孩子過於矮小,或是發育不良,有的甚至害怕個頭的原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就業、擇偶----- 那麼今天,我向大家科普一下矮小症的知識,同時普及一下關於嬰幼兒營養均衡飲食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矮小症?
它是指孩子目前身高低於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人群平均身高的2個標準差,或低於第3百分位。(可參考量表曲線)簡單說就是隨機挑選100個同地區、同年齡、同性別孩子,讓他們由低向高排隊,若排在前三位的就可能屬於矮小。此時就需要掛兒科尋找病因,看什麼原因導致,是否需要幹預診治。
全國矮小症普查顯示我國矮小症發病率約為3%,約4000多萬人,其中5歲以上需要治療的就超過800萬。而真正去兒童內分泌科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到30萬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許多家長不知道矮小可能是一種病,更不知道這種病可以治療,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注射藥物生長激素和相關檢查的昂貴費用問題。
孩子身材矮小和父母矮小的遺傳因素有關?
矮小的病因繁多,從醫學上講,有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小、小於胎齡兒、早產兒,家族性矮小、性早熟、體質性青春期延遲、甲狀腺功能低下、染色體病如特納症候群、慢性肝腎疾病等,以及一些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如軟骨發育不良,粘多糖病,Prader-Willi症候群)等疾病因素。而臨床上,最最多見的就是特發性矮小,簡稱矮小症。
也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影響身高,比如單親家屬孩子長期焦慮不安,和同學關係處理不好,也會出現生長緩慢。所以導致矮小的情況複雜,到底和父母的遺傳因素相關與否尚不能一概而論,關鍵是看是否屬於正常範圍(對比上圖:兒童生長發育身高百分位曲線圖,低於2個標準差,即-2SD),或直接比較孩子身高是否低於同性別同年齡兒童平均身高的第三個百分位(如下圖),來判別矮小與否,在找專業醫生鑑別還是相關疾病所致(如文上所示)。
但話又說回來,臨床上確實孩子身高和父母的遺傳因素也密切相關,兒科內分泌門診也曾遇到很多矮小症患兒的父母身材也不高。
從遺傳學上講,父母雙方的遺傳因素也可以對於孩子未來身高的產生影響。通俗來講,如果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存在身高矮或小時候發育緩慢,孩子也極有可能會出現類似情況。所以家長們可以計算一下自己孩子的未來可能身高。
簡單孩子遺傳未來身高計算方法:
男孩遺傳未來身高(cm)=[(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6
女孩遺傳未來身高(cm)=[(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6
上表明確了人的基本的遺傳規律,這點很難違背。但是也不能說個子高的父母就肯定子女身材高大,個子矮的父母就肯定子女矮小,總結來說需要看在遺傳規律的基礎上孩子生長過程中能否發揮最好的潛能。
從計算公式中可以發現孩子的身高增長有約12cm左右的浮動,這種浮動就是由孩子生長過程中發揮潛能的好壞決定的。
可以影響這種潛能的因素包括:孩子的營養情況、母親孕期的情況、生長的社會環境、運動的情況、睡眠情況、情緒、精神壓力、和是否罹患疾病等等。
如何發揮潛能,避免矮小症:
首先要保證睡眠,要確保孩子有質量的睡眠,也就是長時間的深睡眠,兒科醫生建議晚上9點就準備好睡覺,不要超過10點。兒童生長激素在晚上10~12點、凌晨2~4點是分泌旺盛期,所以一定要保證此兩段時間的深睡眠,才會有益於身高增長。
同時最好在嬰幼兒期每隔3-6月進行生長評估一次,
重點觀察年齡的體重、年齡的身長、身長的體重,應用生長曲線進行營養評價。動態觀察孩子的生長水平、速率和勻稱度,及時發現偏離並查找原因。如文上的生長曲線上相關測量值<第3百分位數(約等於低於中位數兩個標準差,即-2SD,如下圖),就需要注意可能的矮小,需尋找原因,及時兒童內分泌科看診隨診。
再有就是保證充足的跑、蹦跳等有氧運動,可以促使長骨、骨骺、軟骨細胞增殖,有助於身高增長;要保證孩子平時平穩健康的情緒,輕鬆愉快的心情,從而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以上方式都會有助於孩子充分發揮這12cm的生長潛能。
發揮潛能同時,也要定期監測孩子身高發育,對於可能的矮小要早發現,才可以及早治療,正常情況下,人體身高增長的速度有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出生後至三歲左右(嬰幼兒期);第二個高峰期是青春期。
嬰幼兒時期平均一年身高增長約25cm,青春期兒童身高生長一年約5cm,一旦發現孩子身高有問題或此兩段時間生長速度偏慢,尤其孩子出生時有早產或足月小樣兒情況者,更應及時就診專科檢查。
故幼兒期的營養均衡,也是影響未來身高情況的很重要因素。兒科門診很多家長為了長身體,總是問應該多吃些什麼,事實上長個不是吃多吃少的問題,而是飲食是否均衡。
所謂營養飲食均衡,即要保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足夠的碳水化合物(糖類)、足夠的脂肪,足夠的多元維生素和鈣鐵鋅硒的補充,含有以上成分食物都需要攝入,包括牛奶,雞蛋,蔬菜,水果,肥瘦肉,豆類粗糧等。
添加輔食和食物種類要求做到以下(中華兒科雜誌《嬰幼兒餵養建議》):
幼兒階段食物種類基本同成人,脂肪所供能量佔比下降,而碳水化合物佔比逐漸上升(穀類100~150 g/d、蔬菜200~250 g/d、水果100~150 g、肉類動物性食物50 g/d,乳類至少500 ml/d)。有條件的母親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不強求幼兒吃所有食物,但需保證每一大類食物的攝入量,如不一定吃各種綠葉蔬菜,但需攝入至少1~2種蔬菜。與成人一樣,正常幼兒可偏好某一種或某幾種食物,但要控制偏好食物的量,同時提供其他健康食物以保證幼兒營養平衡。如只提供偏好的食物,易形成兒童偏食挑食習慣。鼓勵幼兒適當飲水,但不可攝入飲料。
維生素D的攝入要求:建議1歲以上兒童每天400 IU(15 μg)的維生素D以滿足基本營養需要,這包括來自配方奶、其他強化維生素D食物以及維生素D補充劑藥物(如伊可新)。如果食物來源無法滿足,建議額外補充不足部分,即添加維生素D的藥品。
對於補鈣:幼兒每天500 ml的奶量,能夠保證鈣營養的需求。但是一些幼兒奶量明顯攝入不足,需要考慮鈣營養狀況。1~3歲兒童每天鈣需求量為600 mg。
元素鐵:注意保證富含鐵和鋅的食物,幼兒若飲食均衡,一般不需要再額外添加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最好與家人共進3頓主餐,2~3次營養豐富的輔餐(水果、牛奶、麵包、餅乾或自製小點心等)。進餐時間應在20~25 min/次,定時就餐,兒童食量可波動,不強求定量。
牛奶和蜂蜜:因為新鮮牛奶未經過營養素強化,尤其是無法保證嬰兒的鐵營養的供給,因此其營養不能很好地保證1歲以內嬰兒的營養需求。1歲以後幼兒可攝入新鮮牛奶。因脂肪仍是年幼兒童能量的重要來源,2歲以內的嬰幼兒不建議餵哺低脂或脫脂牛奶。1歲以內嬰兒都不建議使用蜂蜜,因其易被肉毒桿菌汙染。
總結如下,嬰幼兒餵養如下表:
而青春期前:
千萬不要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最好不要晚於青春期,青春期過後孩子骨骺閉合,此時再用生長激素等藥物也不能增高了),以免造成終身遺憾。不同年齡孩子的身高增長的速度是不一樣的,當孩子的身高增長速度減慢,出現以下情況:
2 - 4歲:身高增長每年不足5.5釐米;
4 -6 歲:身高增長每年不足5釐米;
6 歲到青春期(女孩10歲左右,男孩12歲左右):男孩身高增長每年不足4釐米,女孩身高增長每年不足4.5釐米。
要馬上就診兒童內分泌科,讓專家進一步診治,為了明確是否為病理性矮小,醫師會酌情檢查骨齡,生長激素激發試驗,甲狀腺功能,血清鈣磷,維生素D水平,甚至頭核磁,內生殖器B超、性激素,基因遺傳代謝病檢查等。
明確了的矮小症,有適應症下,就需要應用藥物了,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重組人生長激素,可以針對一些矮小疾病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小症,小於胎齡兒等來改善身高。生長激素治療是有效的,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足療程應用,會很好改善矮小的症狀,但再次強調要在孩子青春期前應用,避免青春期後骨垢閉合,到那時連生長激素也療效欠佳了。
參考資料:
《威廉士內分泌學》
劉戈力.特發性身材矮小.《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5
《小兒內分泌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國0-3歲餵養指南》 中華兒科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