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2020-12-17 同花順財經

建設銀行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 財務回顧 2018年,全球經濟總體延續增長態勢,但增長勢頭有所放緩,經濟增長同步性總體下降。美國經濟增長較為強勁,但出現放緩跡象;歐元區經濟增長勢頭持續放緩;日本經濟波動性增大;英國經濟持續低速增長,仍面臨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新興經濟體表現繼續分化。受全球貿易摩擦及金融環境變化影響,金融市場波動有所加大,經濟下行風險有所增加。

2018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服務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升,進出口均保持較快增長,價格水平保持穩定。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6.6%;進出口總額較上年增長9.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較上年上漲2.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3.5%。

中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整體運行平穩,股市波動相對較大。貨幣市場利率下行,交易量較快增長;債券發行利率回落,發行規模較上年增加;股票市場指數下跌,成交量和籌資額同比減少;保險業資產增速有所放緩。

2018年,銀保監會強監管系列舉措持續發力,整治市場亂象和網際網路金融風險,規範金融市場秩序;《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及配套細則落地,商業銀行加快理財子公司布局,資管行業新格局開始形成;銀行資本工具創新政策陸續出臺,多元化的資本補充渠道助力銀行業穩健運行。中國銀行業規模持續增長,信貸質量基本穩定,市場流動性總體平穩,風險抵禦能力不斷增強。

本集團堅持穩健經營創新發展,經營業績穩步提升。資產負債均衡增長,資本實現內生增長,資產質量穩固向好,盈利能力繼續增強。

利潤表分析 2018年,本集團盈利平穩增長,實現利潤總額3,081.60億元,較上年增長2.79%;淨利潤2,556.26億元,較上年增長4.93%。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1)受益於生息資產規模適度增長、央行降準、資產收益提升及結構優化等因素,利息淨收入較上年增加338.22億元,增幅7.48%;

(2)克服市場環境及監管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信用卡、網絡金融等業務手續費收入增速較快,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較上年增加52.37億元,增幅4.45%;

(3)持續加強成本管理,優化費用支出結構,業務及管理費較上年增長5.08%,與效益增長保持匹配;成本收入比26.42%,較上年同期下降0.53個百分點,繼續保持良好水平。本集團基於審慎原則,足額計提貸款和墊款損失準備,資產減值支出1,509.88億元,較上年增長18.55%。

利息淨收入2018年,本集團實現利息淨收入4,862.78億元,較上年增加338.22億元,增幅為7.48%;在營業收入中佔比為73.80%。

2018年,受央行定向降準影響,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強資產負債定價管理和加大存款推動力度等措施,本集團生息資產收益率上升幅度高於付息負債付息率上升幅度,淨利差為2.18%,同比上升8個基點;淨利息收益率為2.31%,同比上升10個基點。

利息淨收入較上年增加338.22億元,其中,各項資產負債平均餘額變動帶動利息淨收入增加232.18億元,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率變動帶動利息淨收入增加106.04億元。

利息收入2018年,本集團實現利息收入8,110.26億元,較上年增加608.72億元,增幅為8.11%。

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金融投資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利息收入、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利息收入佔比分別為69.90%、21.23%、4.80%和2.96%。

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5,669.42億元,較上年增加515.15億元,增幅9.99%,主要是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以及個人貸款和墊款的平均餘額和收益率均有所提升,帶動發放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實現增長。

金融投資利息收入金融投資利息收入1,721.47億元,較上年增加14.34億元,主要由於金融投資平均餘額較上年增長0.62%,平均收益率亦較上年上升1個基點。

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利息收入388.92億元,較上年減少41.35億元,降幅9.61%,主要是由於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平均餘額較上年下降10.69%。

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利息收入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利息收入239.96億元,較上年增加87.17億元,增幅57.05%,主要是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平均餘額較上年增長24.09%,平均收益率亦較上年上升70個基點。

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利息收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利息收入90.49億元,較上年增加33.41億元,增幅58.53%,主要是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平均餘額較上年增長65.94%,抵銷了平均收益率下降帶來的影響。

利息支出2018年,本集團利息支出3,247.48億元,較上年增加270.50億元,增幅9.09%。利息支出中,吸收存款利息支出佔71.71%,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和拆入資金利息支出佔15.44%,已發行債務證券利息支出佔7.62%。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吸收存款利息支出2,328.77億元,較上年增加195.64億元,增幅9.17%,主要是吸收存款平均餘額較上年增長4.20%,平均成本率亦較上年上升6個基點。

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和拆入資金利息支出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和拆入資金利息支出501.25億元,較上年上升35.04億元,增幅7.52%,主要是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和拆入資金平均成本率較上年上升23個基點,抵銷了平均餘額下降帶來的影響。

已發行債務證券利息支出已發行債務證券利息支出247.35億元,較上年上升48.48億元,增幅24.38%,主要是合格二級資本債券、存款證等已發行債務證券平均餘額較上年上升26.64%,抵銷了平均成本率下降帶來的影響。

向中央銀行借款利息支出向中央銀行借款利息支出156.71億元,較上年上升11.85億元,增幅8.18%,主要是平均成本率較上年上升22個基點。

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利息支出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利息支出13.40億元,較上年下降20.51億元,降幅60.48%,主要是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平均餘額較上年下降54.19%,平均成本率亦較上年下降46個基點。

非利息收入2018年,本集團非利息收入1,726.13億元,較上年增加34.10億元,增幅為2.02%。

非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為26.20%。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018年,本集團加大市場創新和服務優化力度,加強客戶拓展營銷,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1,230.35億元,較上年提升4.45%。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對營業收入比率為18.67%。

銀行卡手續費收入461.92億元,增幅9.35%,主要是信用卡發卡量、分期業務和消費交易額保持較快增長,相關手續費收入突破350億元,增長超過15%。

電子銀行業務收入185.85億元,大幅增長98.96%,主要是本集團從服務客戶全方位金融需求出發,加大網絡金融的服務和應用推廣力度,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用戶數量持續增長,移動金融交易量快速提升。

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160.44億元,降幅1.30%,主要是代理保險收入較上年有所下降。

託管及其他受託業務佣金收入127.48億元,增幅7.51%,主要是對基金、保險等資產託管規模持續提升,託管收入穩健增長;銀團貸款牽頭籌組及分銷能力不斷增強,銀團貸款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結算與清算手續費收入121.01億元,降幅8.40%,主要是受基礎結算價格減免優惠、貿易融資規模下降等因素影響,單位人民幣結算和國際結算收入下降。

理財產品業務收入111.13億元,較上年下降44.55%,主要是受到資管新規實施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

顧問和諮詢費收入104.41億元,增幅5.40%,主要是加大投資顧問領域的系統開發運用,提升投資研究能力,業務實現良好發展。

其他非利息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495.78億元,較上年減少18.27億元,降幅3.55%。其中,保險業務收入214.95億元,較上年減少48.54億元;投資收益145.86億元,較上年增加81.75億元,主要是根據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應用指南,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產生的利息收入,重分類至投資收益項目中;匯兌損益61.53億元,較上年減少83.02億元,主要是由於上年外匯業務量增長、外匯衍生交易估值增加導致基數較高。

業務及管理費2018年,本集團持續加強成本管理,優化費用支出結構,成本收入比26.42%,較上年下降0.53個百分點。業務及管理費1,672.08億元,較上年增加80.90億元,增幅5.08%。

其中,員工成本1,020.57億元,較上年增加57.83億元,增幅6.01%;物業及設備支出323.90億元,較上年增加19.05億元,增幅6.25%。

減值損失2018年,本集團減值損失1,509.88億元,較上年增加236.26億元,增幅18.55%。主要是發放貸款和墊款減值損失較上年增加196.56億元;受表外業務信用減值損失增加影響,其他減值損失較上年增加45.48億元。

所得稅費用2018年,所得稅費用525.34億元,較上年減少36.38億元。所得稅實際稅率為17.05%,低於25%的法定稅率,主要是由於持有的中國國債及地方政府債券利息收入按稅法規定為免稅收益。

資產負債表分析 資產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資產總額23.22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0,983.10億元,增幅為4.96%。其中,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發放貸款和墊款較上年增加7,909.57億元,增幅為6.29%,考慮期初按新金融工具準則調整及加入應計利息因素,實際增加7,691.10億元,增幅為6.12%;金融投資較上年增加5,332.61億元,增幅為10.29%,主要是增持了中國政府債券,考慮期初按新金融工具準則調整及加入應計利息因素,實際增加4,476.90億元,增幅為8.62%。受央行降準影響,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較上年減少3,553.93億元,降幅11.89%。有計劃地在期末增加流動性組合,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較上年增加3,364.38億元,增幅67.26%。相應地,在資產總額中,發放貸款和墊款淨額佔比上升0.71個百分點,為57.55%;金融投資佔比上升1.19個百分點,為24.61%;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佔比下降2.17個百分點,為11.34%;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佔比上升1.34個百分點,為3.60%。

發放貸款和墊款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37,830.53億元,較上年增加8,796.12億元,增幅為6.82%,主要是本行境內貸款增長推動。

公司類貸款和墊款64,976.78億元,較上年增加541.54億元,增幅為0.84%,主要投向基礎設施行業等領域。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93.2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034.82億元。

個人貸款和墊款58,398.03億元,較上年增加6,459.50億元,增幅12.44%。其中,個人住房貸款47,535.95億元,較上年增加5,405.28億元,增幅12.83%;信用卡貸款6,513.89億元,較上年增加877.76億元,增幅15.57%;個人消費貸款2,101.25億元,較上年增加174.73億元,增幅9.07%,主要是「快貸」個人自助貸款增加。

票據貼現3,083.68億元,較上年增加1,858.73億元,增幅151.74%,主要是為滿足企業短期資金需求。

海外和子公司貸款和墊款11,004.06億元,較上年減少431.63億元,降幅3.77%。

本集團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結合信貸資產質量的變化計提損失準備。於2018年12月31日,以攤餘成本計量的貸款和墊款損失準備為4,176.23億元。此外,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票據貼現損失準備為9.46億元。

金融投資2018年,本集團按照年初既定的投資策略和風險政策穩步開展業務,積極應對境內外市場變動,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整體投資收益。於2018年12月31日,金融投資總額57,149.09億元,較上年增加5,332.61億元,增幅10.29%。其中,債券投資較上年增加5,460.47億元,增幅11.58%,在金融投資總額中的佔比為92.04%,較上年上升1.07個百分點;權益工具和基金較上年減少89.74億元,佔比為1.82%,較上年下降0.37個百分點;本行發行表內保本理財產品投資的存放同業款項、債券及信貸類資產等其他債務工具較上年減少38.12億元,佔比下降至6.14%。

債券投資於2018年12月31日,人民幣債券投資總額50,089.14億元,較上年增加5,347.53億元,增幅為11.95%。外幣債券投資總額達2,511.47億元,較上年增加112.94億元,增幅為4.71%。

金融債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持有金融債券10,193.73億元,包括政策性銀行債券7,916.60億元,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債券2,277.13億元,分別佔77.66%和22.34%。本集團按照謹慎合理原則,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對信用風險無顯著增加的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債券計提了減值準備。

應收利息根據財政部發布的《2018年度金融企業財務報表格式》規定,基於實際利率法計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包含在相應的金融工具帳面餘額中,並反映在相關主表項目中,不再單獨列示「應收利息」項目。

抵債資產在收回已減值貸款和墊款時,本集團可通過法律程序收回抵押品所有權或由借款人自願交付所有權,作為對貸款和墊款及應收利息損失的補償。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的抵債資產為31.10億元,抵債資產減值準備餘額為11.65億元。

負債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負債總額21.23萬億元,較上年增加9,025.43億元,增幅4.44%。

其中,吸收存款餘額17.11萬億元,較上年增加7,449.24億元,增幅4.55%,考慮加入應計利息因素,實際增加5,676.75億元,增幅為3.47%;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和拆入資金18,476.97億元,較上年增加1,270.63億元,增幅7.38%;已發行債務證券7,757.85億元,較上年增加1,792.59億元,增幅30.05%,主要是發行了兩期境內二級資本債券共計830億元;向中央銀行借款餘額5,543.92億元,增幅1.30%。相應地,在負債總額中,吸收存款佔比為80.58%,較上年上升0.08個百分點;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和拆入資金佔比為8.70%,較上年上升0.24個百分點;已發行債務證券佔比為3.66%,較上年上升0.73個百分點;向中央銀行借款佔比為2.61%,較上年下降0.08個百分點。

吸收存款於2018年12月31日,本行境內公司存款86,673.22億元,較上年下降0.39%,主要是受第三方支付備付金存款集中交存央行影響,公司定期存款有所下降;本行境內個人存款77,711.65億元,較上年增加6,653.52億元,增幅9.36%,在境內客戶存款中的佔比上升2.32個百分點至47.27%;海外和子公司存款4,929.42億元,較上年減少641.27億元,在吸收存款總額中的佔比為2.88%。境內活期存款91,257.88億元,較上年增加2,324.54億元,增幅2.61%,在境內客戶存款中的佔比為55.51%;定期存款73,126.99億元,較上年增加3,993.48億元,增幅5.78%,在境內客戶存款中的佔比較上年提高0.75個百分點至44.49%。

已發行債務證券本行未發行根據《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17年修訂)》、《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38號—公司債券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的規定需予以披露的公司債券。

股東權益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股東權益19,915.94億元,較上年增加1,957.67億元,增幅10.90%,主要是由於未分配利潤增加1,039.51億元,考慮期初按新金融工具準則調整因素,實際增加2,152.18億元,增幅為12.12%。由於股東權益增速超過資產增速,總權益對資產總額的比率上升0.46個百分點,達到8.58%。

資產負債表表外項目本集團資產負債表表外項目包括衍生金融工具、承諾及或有負債。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合約、匯率合約、貴金屬合約等。承諾及或有負債主要是信貸承諾、經營租賃承諾、資本支出承諾、證券承銷承諾、國債兌付承諾及未決訴訟和糾紛。信貸承諾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已審批並籤訂合同的未支用貸款餘額及未支用信用卡透支額度、財務擔保及開出信用證等。於2018年12月31日,信貸承諾餘額28,487.24億元,較上年減少1,804.48億元,降幅5.96%。

現金流量表分析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6,158.31億元,較上年增加5,367.41億元。主要是發放貸款和墊款淨增加額較上年下降;由於受降準影響,存放中央銀行和同業款項較上年減少較多。

投資活動所用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所用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697.79億元,較上年增加2,723.23億元。主要是由於投資收回的現金減少,投資活動現金流入下降較多。

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89.21億元,較上年增加201.29億元,主要是發行債券收到的現金增加。

重要會計估計、判斷及會計政策變更 本集團編制財務報表需要管理層做出判斷、估計和假設。這些判斷、估計和假設會影響到會計政策的應用以及資產、負債和收入、費用的列報金額。受估計及判斷影響的主要領域包括:金融資產的分類、預期信用損失的計量、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所得稅、退休福利負債、合併範圍等。上述事項相關的會計估計及判斷。

由於本行已轉讓所持27家村鎮銀行全部股份,2018年度財務報表合併範圍不再包括村鎮銀行。

本集團採用了財政部於2017年修訂頒布的新金融工具準則,該準則的首次執行日為2018年1月1日。該變化構成了會計政策變更,且相關金額的調整已經確認在財務報表中。

本集團未在以前期間提前採納新金融工具準則。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的過渡要求,本集團選擇不對比較期間信息進行重述。

本集團於2018年1月1日採用新金融工具準則,與按修訂前金融工具準則編制的2017年12月31日的財務報表相比,本集團股東權益減少194.51億元。   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差異本集團按照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合併財務報表及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合併財務報表中列示的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淨利潤和於2018年12月31日的股東權益並無差異。

業務回顧 本集團的主要業務分部有公司銀行業務、個人銀行業務、資金業務和包括海外業務及附屬公司在內的其他業務。

2018年,本集團公司銀行業務實現利潤總額741.68億元,較上年下降10.34%,佔本集團利潤總額的24.07%;個人銀行業務實現利潤總額1,397.34億元,較上年增長1.45%,佔本集團利潤總額的45.34%,較上年下降0.61個百分點;資金業務實現利潤總額847.35億元,較上年增長55.14%,佔本集團利潤總額的27.50%,較上年上升9.28個百分點。

公司銀行業務 公司存款業務2018年,本行持續夯實客戶基礎,公司存款保持基本穩定。於2018年末,本行境內公司客戶存款86,673.22億元,較上年減少335.50億元,降幅0.39%。其中,活期存款增長2.28%,定期存款減少5.51%。

公司貸款業務本行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公司貸款穩步增長,資產質量保持基本穩定,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於2018年末,本行境內公司類貸款和墊款餘額64,976.78億元,較上年新增541.54億元,增幅0.84%;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不良率為2.60%,較上年微升0.02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餘額34,596.18億元,較上年增加1,021.65億元,增幅3.04%,餘額在公司類貸款和墊款中的佔比為53.24%;不良率保持在較低的0.92%。涉農貸款餘額1.76萬億元。累計向3.3萬家企業發放5,385億元網絡供應鏈融資,網絡供應鏈合作平臺達1,184家。房地產開發類貸款餘額3,656.54億元,較上年增加466.54億元,重點支持優質房地產客戶和普通商品住房項目。實施名單制管理,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餘額1,201.09億元,較上年減少57.36億元。嚴控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總量,監管類平臺貸款餘額1,309.26億元,較上年減少398.99億元。

普惠金融業務本行創新完善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推動業務發展進一步提速。於2018年末,普惠金融貸款餘額6,310.17億元,較上年新增2,125.15億元;普惠金融貸款客戶數119.19萬戶,較上年新增47.74萬戶;四季度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29%,較一季度下降超1個百分點。本行已建立智能控險體系,實行數位化、全流程、精細化風險管控,為普惠金融業務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專欄:構築普惠金融戰略體系,破解小微企業服務難題2018年,本行率先將發展普惠金融作為全行戰略進行部署安排,全面規劃布局,制定了普惠金融戰略三年規劃。縱橫雙向協同發力,精準配置資源,優化配套政策,加速完善服務組織體系,形成全行、全員、全渠道推進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局面。實現普惠金融事業部在一、二級分行全覆蓋,累計組建小企業中心288家;開展基層機構特色化布局,掛牌784家普惠金融特色網點;深化網點提能,開辦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的網點佔比達92.08%。

運用金融科技,堅持創新驅動,打造普惠金融「建行模式」。推進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實行小微企業融資「正面清單」,實現「一分鐘」融資、「一站式」服務、「一價式」收費的「三個一」客戶信貸體驗。持續豐富服務於小微企業的「小微快貸」產品體系,提高場景化、定製化創新能力,滿足不同類型客戶需求,為廣大小微企業提供更匹配、更便捷的服務。截至2018年末,「小微快貸」累計為55萬客戶提供了超過7,100億元貸款。

面向小微企業推出「惠懂你」,構建一站式服務平臺。運用行內外數據,精準對接客戶需求,形成銀行與客戶雙向互動的新型銀企溝通方式,提升客戶綜合服務獲得感。截至2018年末,平臺交付市場僅三個多月,下載量即突破260萬次,訪問量達620萬次。

拓展普惠金融服務內涵外延,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態。推動建行大學金智惠民工程落地,實施普惠金融創業者培訓計劃。推動產學研跨界協同,研究發布中國普惠金融藍皮書、「建行?新華普惠金融—小微指數」,首次構建我國普惠金融「晴雨表」。建設「勞動者港灣」,開放網點共享空間1.4萬個。

2019年,本行將繼續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戰略實施,健全經營機制,優化產品體系,強化智能控險,推動金融服務惠及更廣泛的客戶群體。

機構業務本行在同業中率先獨家推出「智慧城市政務服務平臺」,搭建從基層老百姓到源頭政府客戶的橋梁,打造政務服務「樣板間」,目前平臺已在38個省市/地區上線投產。同業首創「宗教事務綜合管理平臺」,累計發行宗教聯名卡1,930多萬張,電子功德箱覆蓋600餘家宗教場所。服務民生履責擔當,獨家冠名支持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融社保卡累計發卡量達1.25億張,並在銀行業中率先推出「電子社保卡」。獨家參與財政部「公務之家」試點,打造公務員客群生態圈,成功中標代理中央財政授權支付業務資格,與工信部獨家合作財務共享中心項目。參與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解決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融資問題。成功營銷北京交通大學住房租賃項目並成功開啟戰略合作。與復旦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廈門大學、貴州大學等重點高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國際業務本行在同業中率先建立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系統內近40家境內外機構參與,並與20家同業籤訂合作協議;截至2018年末,該平臺累計交易金額超過2,000億元。積極推進「跨境e+」與海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對接,為外貿企業提供全流程線上金融服務。

依託大數據技術,首創「跨境快貸」系列產品,為小微外貿企業提供純信用、全線上的融資服務。人工智慧審單項目在業內實現零的突破,第一期功能成功試點上線。

跨境人民幣業務取得佳績。英國、瑞士、智利三家人民幣清算行穩步發展。英國人民幣清算行清算量累計突破30萬億元,繼續保持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人民幣清算行。積極拓展離岸人民幣客戶基礎,離岸市場人民幣做市報價能力進一步提高,本行在香港、臺灣和韓國市場人民幣業務做市商地位進一步穩固。境外代理行及清算服務網絡日臻完善。截至2018年末,與14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建立聯繫,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立阿聯迪拉姆等14種小幣種帳戶,推動人民幣與「一帶一路」國家小幣種直接交易市場的發展。

2018年,本行國際結算量1.11萬億美元,境內外跨境人民幣結算量2.76萬億元。境內國際收支客戶數達10.08萬戶,其中「跨境e+」平臺客戶數達到5.49萬戶,較上年增長334.45%;跨境人民幣結算客戶2.74萬戶,較上年增長20.25%。

資產託管業務本行多策並舉推動託管業務營銷拓展,加強託管產品創新,優化運營模式,強化風控合規管理,託管運營中心順利投產,託管運營能力極大增強。成功中標中央單位職業年金計劃主託管人資格,與全球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託管與外包業務合作,服務能力得到客戶高度認可。中港基金互認代理業務和養老目標公募基金託管保持市場領先。於2018年末,全行託管規模達到12.22萬億元,較上年新增6,817.32億元,增幅5.91%。其中,保險資產託管規模達到3.92萬億元,較上年新增3,627.12億元,增幅10.19%。

結算與現金管理業務本行結算與現金管理業務持續穩健發展。創新推出「惠市寶—對公專業結算綜合服務平臺」,打造「監管易」多級資金監管模式,全面滿足客戶在專業市場、資金監管等領域的財資管理需求;完善全球帳戶信息報告體系,拓展全球資金收付功能,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全球現金管理服務;電子票據業務快速增長,電子繳稅服務為客戶帶來更多便利。

於2018年末,本行單位人民幣結算帳戶945萬戶,新增151萬戶;現金管理活躍客戶216萬戶,新增53萬戶。

個人銀行業務 個人金融業務2018年,本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積極推進零售優先戰略,加快打造建行新零售,持續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實現客戶最佳體驗。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趨勢,加大個人存款創新力度,加強表內表外資金統籌;依託金融科技提升投資理財資產配置能力,推出「龍財富」個人財富管理平臺;加大行動支付和場景布局力度,打造「龍支付」企業級數字支付品牌;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搭建完善「裕農通」綜合服務平臺,打造縣域普惠金融服務新生態。個人客戶基礎進一步夯實,於2018年末,個人有資產客戶較上年新增3,600萬人,個人客戶金融資產較上年新增1.05萬億元。

個人存款業務本行加強金融科技應用,創新優質高效的產品和服務,個人存款保持穩定增長。於2018年末,本行境內個人存款餘額77,711.65億元,較上年新增6,653.52億元,增幅9.36%;其中,活期存款增幅3.21%,定期存款增幅14.32%。

個人貸款業務本行不斷創新個貸產品,增強領先優勢。於2018年末,本行境內個人貸款餘額58,398.03億元,較上年新增6,459.50億元,增幅12.44%。其中,個人住房貸款業務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要求,嚴格執行差別化信貸政策,重點支持居民購買自住房需求。個人住房貸款餘額47,535.95億元,較上年新增5,405.28億元,增幅12.83%,餘額居同業首位。個人消費經營類貸款業務保持創新領先性,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推動業務轉型發展。「快貸」電子渠道個人自助貸款餘額1,899.34億元,線下個人消費貸款餘額201.91億元,個人助業貸款餘額372.87億元,個人支農貸款餘額27.56億元。

借記卡業務本行注重夯實借記卡業務基礎,加大行動支付領域創新,服務百姓衣食住行民生領域。

於2018年末,借記卡在用卡量10.41億張,其中,金融IC卡在用卡量5.59億張。全年借記卡消費交易額21.00萬億元,同比增長36.37%。「龍支付」業務不斷優化升級,累計客戶數8,502萬戶,全年累計交易量3.16億筆,品牌形象和業務規模同業領先。

信用卡業務本行不斷優化信用卡業務經營結構,穩步增強服務能力。積極拓展年輕客群、優質潛力客戶,開展代發工資客戶綜合營銷,創新推出JOY卡、優享卡、MUSE卡、「龍卡貸吧」虛擬卡等新產品,客戶質量、活躍度進一步提升。加強支付創新和行動支付綁定,盤活帳戶間的信息與資金交互,搶佔支付市場主體地位。創新打造汽車消費金融生態圈,開拓教育、留學、醫療等細分市場,打造建行「家裝節」品牌。依託「慧兜圈」平臺推廣美食、修車等180多項惠民服務行業應用項目,全方位滲透居民衣食住行消費場景。截至2018年末,本行信用卡累計發卡12,140萬張,淨增1,447萬張;全年實現消費交易額29,927.36億元,較上年多增3,738.24億元,增幅14.27%;貸款餘額達6,513.89億元,客戶總量、貸款餘額和資產質量等核心指標繼續保持同業領先。

私人銀行業務本行私人銀行業務實現穩定增長。依託金融科技打造具有市場領先優勢的移動私行,推出手機銀行私人銀行專版;構建「為客戶配置資產」產品體系,大力推進財富顧問服務,家族信託新籤約委託金額261億元,資產配置規模248億元,創新開展家族辦公室服務。

於2018年末,私人銀行客戶金融資產(AUM)達13,485.12億元,較上年新增1,889.82億元,增幅16.30%。私人銀行客戶數量127,211人,較上年新增17,009人,增幅15.43%。

委託性住房金融業務本行順應國家加大公積金資金運用的政策導向,創新委託性住房金融業務服務模式,優化業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市場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於2018年末,住房資金存款餘額7,998.66億元,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餘額22,103.06億元。支持中低收入居民購買自住房需求。

專欄:零售轉型近年來,本行堅持零售優先,整合業務資源,形成零售和對公業務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聚焦「開放共享、價值共贏、數字互聯和以客戶為中心」,推動零售業務向數位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加快打造建行新零售。

以服務和提升客戶價值為核心,打造卓越的客戶關係。發揮集團優勢,推行個人客戶星級服務和個人客戶綜合服務方案,實現客戶分層分類經營,提升私人銀行和中高端客戶差別化服務水平。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推出個人客戶綜合積分服務回饋大眾;創新「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模式,裕農通服務點15萬個。善融商務電商扶貧獲準加入商務部「電商扶貧聯盟」,扶助範圍覆蓋全國845個貧困縣。積極服務智慧城市建設、融入智慧政務平臺,加快跟進公共服務、公交出行、生活繳費、商戶消費、社區居家等場景布局,場景化輸出金融服務。

充分發揮傳統優勢,為個人客戶提供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順應利率市場化趨勢,聚焦生活場景,利用支付結算網絡吸收低成本資金;加強表內表外資金統籌,優化靈活定價策略,創新和豐富零售負債產品體系,個人存款餘額77,711.65億元。推出「龍財富」品牌,統籌銀行理財、保險、基金、貴金屬等投資理財產品銷售。鞏固國內最大零售信貸銀行地位,個人貸款餘額58,398.03億元。創新住房租賃業務新模式,打造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平臺上線房源超過1,000萬套。搶抓消費金融機遇,推動個人消費信貸快速發展,信用卡業務同業領先。

加快向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造智慧型手機銀行,手機銀行客戶突破3億人。打造「龍支付」品牌,並基於龍支付推出虛擬信用卡產品「龍卡貸吧」,實現極速申請、即申即用,行動支付核心指標同業領先。加強境內外零售業務聯動,推進「新一代」對私核心業務系統海外上線。推出個人客戶智能直營等業務。推進企業級客戶服務集約化、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發展,「雲客服」平臺引領同業。

資金業務 金融市場業務2018年,本行穩步開展金融市場業務,在提升交易能力、優化產品結構、夯實客戶基礎、搭建渠道平臺、強化風控合規等方面持續發力,關鍵業務指標繼續保持同業領先,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

貨幣市場業務本行堅持穩健審慎與主動經營相結合的業務策略,合理平衡本外幣頭寸,保障全行流動性安全。人民幣方面,把握市場資金波動規律,加強前瞻性預判,確保頭寸平穩,提高資金運用收益。外幣方面,密切關注全球市場流動性情況,特別是貿易摩擦、美聯儲加息引起的市場變化,合理擺布資金融入融出期限,確保流動性安全。

債券投資業務本行積極應對內外部經營形勢變化,合理平衡投資組合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人民幣方面,堅持價值投資導向,加強市場走勢研判,不斷優化組合結構,加強總分行業務聯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現全行收益最大化。外幣方面,結合全球市場利率走勢,主動調整組合結構,提升整體收益。

代客資金交易業務本行繼續加強代客資金交易業務的做市報價、客戶拓展及合規管理工作,代客資金交易業務穩健運行。加強自律,遵守監管規定,首批籤署了全球外匯市場準則和中國外匯市場準則的聲明;積極拓展客戶群體,客戶數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18年,代客資金交易業務量4,256.39億美元,匯率業務做市交易量3.05萬億美元,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綜合排名保持市場前列。

貴金屬及大宗商品業務本行持續豐富產品線,貴金屬及大宗商品業務合規穩健發展。業內首創鉑金租借產品;創新推出預付款遠期業務,將大宗商品類客戶的融資與套期保值有機結合,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方案。全年貴金屬交易總量56,617噸;個人交易類貴金屬及大宗商品客戶達3,926萬戶。

資產管理業務本行主動適應新的監管導向,加快資產管理模式轉型,持續優化產品結構和資產結構。

淨值型產品增長迅速,全年發行淨值型產品192隻,2018年末餘額2,996.24億元,較上年新增2,975.09億元。對私產品佔比大幅提升,對私理財餘額16,843.29億元,佔比76.96%。

資產結構更趨優化,期限錯配情況明顯改善。標準資產配置大幅提升,標準資產餘額8,138.10億元,佔總資產的36.82%,較上年新增1,398.86億元,增幅20.76%。強化集團資管協同發展,啟動「大資管家」系統建設。建信理財子公司設立首家獲銀保監會批覆。2018年,本行自主發行各類理財產品75,191.23億元,有效滿足客戶投資需求。其中,當期保本理財產品發行1,222隻,發行金額7,857.73億元,非保本理財產品發行10,075隻,發行金額67,333.50億元;當期保本理財產品到期1,641隻,到期金額7,966.83億元,非保本理財產品到期8,794隻,到期金額66,160.42億元。於2018年末,理財產品餘額21,883.03億元,其中存續保本理財產品344隻,存續金額3,417.79億元,較上年減少126.57億元,存續非保本理財產品4,598隻,存續金額18,465.24億元,較上年增加1,157.03億元。

投資銀行業務本行依託金融科技賦能,為企業提供「融資+融智」全面金融解決方案,實現交易服務類中間業務收入50.92億元。2018年,為實體經濟提供直接融資服務1.40萬億元,其中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4,265.33億元,同比增長6.65%;期數622期,同比增長25.66%。

加大民營企業支持力度,創設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W),承銷民企債券存續餘額1,603.67億元,年度承銷規模583.10億元,民企債券存續餘額和年度承銷規模市場領先。依託財務顧問智能服務系統,為客戶提供定製化報告、風險評估、財務自動診斷等服務,實現財務顧問收入34.80億元,較上年增長8.40%。發揮廣東、上海併購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併購重組財務顧問收入較上年翻番,達6.31億元。與國家發改委共同發起設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充分運用股權融資手段支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累計承辦「雙創」債務融資工具23億元、扶貧票據60億元。引導社會資金189億元投入住房租賃市場,在住房租賃領域註冊債券354億元。成為首家取得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試點資產證券化成果的銀行,累計為企業註冊1,147億元綠色債券項目。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為「走出去」優質中資企業發行超400億美元境外債。發行6期對公信貸資產證券化共計508.55億元,保持市場領先。

同業業務本行同業業務經營穩健。成功上線同業合作平臺運營系統,零售智能風控等多項產品成功落地。同業業務系統功能進一步完善,手機端新增同業客戶交易渠道,實現線上自助詢報價。於2018年末,本行境內同業資產餘額7,656.71億元,較上年新增3,071.69億元;同業負債(含保險公司存款)餘額12,792.53億元,較上年新增812.45億元。

海外商業銀行業務 本集團穩步推動海外業務發展和機構網絡建設,不斷拓寬服務渠道,豐富金融產品,提升全球化客戶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2018年2月,本行紐西蘭分行開業。截至2018年末,本集團海外機構覆蓋香港、新加坡、德國、南非、日本、韓國、美國、英國、越南、澳大利亞、俄羅斯、杜拜、臺灣、盧森堡、澳門、紐西蘭、加拿大、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巴西、開曼、愛爾蘭、智利、印尼、馬來西亞、波蘭等29個國家和地區;本行全資擁有建行亞洲、建行倫敦、建行俄羅斯、建行歐洲、建行紐西蘭、建行巴西、建行馬來西亞等經營性子公司,並擁有建行印尼60%的股權。2018年本集團商業銀行類海外分支機構實現淨利潤79.99億元,同比增幅11.17%。

建行亞洲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註冊的持牌銀行,已發行及繳足資本65.11億港元及176億人民幣。

建行亞洲擁有多功能牌照,服務範圍以港澳地區為核心、輻射中國內地和東南亞。批發業務目標客戶為本地藍籌及大型紅籌企業、大型中資企業及跨國公司,並為本土經營的優秀客戶群體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在境外銀團貸款、結構性融資等專業金融服務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和傳統優勢,在國際結算、貿易融資、資金交易、大額結構性存款、財務顧問等綜合性對公金融服務領域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建行亞洲是本集團在香港地區的零售及中小企業服務平臺,下轄47家分行(含財富管理中心、個貸中心等)。於2018年末,建行亞洲資產總額3,950.08億元,淨資產548.33億元;2018年淨利潤30.18億元。

建行倫敦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是本行2009年在英國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2億美元及15億人民幣。

建行倫敦致力於服務中資在英機構、在華投資的英國公司以及中英雙邊貿易企業,主營業務範圍包括公司存貸款業務、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業務、人民幣清算與英鎊清算業務以及資金類金融產品業務等。於2018年末,建行倫敦資產總額48.28億元,淨資產35.97億元;2018年淨利潤0.12億元。

建行俄羅斯中國建設銀行(俄羅斯)有限責任公司是本行2013年在俄羅斯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42億盧布。建行俄羅斯持有俄羅斯中央銀行頒發的綜合性銀行牌照、貴金屬業務牌照以及債券市場參與者牌照。

建行俄羅斯致力於服務在俄中資企業、俄大型企業以及從事中俄貿易的跨國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公司存貸款、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資金業務、金融機構業務、清算業務等。

於2018年末,建行俄羅斯資產總額25.44億元,淨資產6.20億元;2018年淨利潤0.37億元。

建行歐洲中國建設銀行(歐洲)有限公司是本行2013年在盧森堡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2億歐元。建行歐洲以盧森堡為中心輻射歐洲大陸,下設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隆納、米蘭和華沙分行。

建行歐洲重點服務於在歐大中型中資企業客戶和在華歐洲跨國企業,主營業務範圍包括公司存貸款、國際結算、貿易融資及跨境資金交易等。於2018年末,建行歐洲資產總額97.72億元,淨資產14.21億元;2018年淨利潤0.35億元。

建行紐西蘭中國建設銀行(紐西蘭)有限公司是本行2014年在紐西蘭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為1.99億紐西蘭元。

建行紐西蘭擁有批發和零售業務牌照,提供公司貸款、貿易融資、人民幣清算和跨境資金交易等全方位優質金融服務。於2018年末,建行紐西蘭資產總額52.50億元,淨資產9.90億元;2018年淨利潤0.51億元。

建行巴西中國建設銀行(巴西)股份有限公司是本行2014年在巴西收購的全資子公司,其前身Banco Industrial e Comercial S.A.銀行2015年退市並更為現名。

建行巴西經營公司貸款、資金、個人信貸等銀行業務以及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業務。建行巴西擁有9家巴西境內分支機構及1家開曼分行。擁有5家全資子公司和1家合資公司,子公司提供個人貸款、信用卡和設備租賃等服務,合資公司主營保理和福費廷業務。於2018年末,建行巴西資產總額331.81億元,淨資產28.82億元;2018年淨利潤負3.23億元。

建行馬來西亞中國建設銀行(馬來西亞)有限公司是本行2016年在馬來西亞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8.226億林吉特;2017年6月正式開業。

建行馬來西亞持有商業銀行牌照,可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中馬雙邊貿易企業及當地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全球授信、貿易融資、供應鏈融資,林吉特、人民幣等多幣種清算及跨境資金交易等多方位金融服務。於2018年末,建行馬來西亞資產總額72.93億元,淨資產13.73億元;2018年淨利潤0.16億元。

建行印尼中國建設銀行(印度尼西亞)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印尼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牌照商業銀行,註冊資本為1.66萬億印尼盾,總部位於雅加達,在印尼擁有94家分支機構,網點覆蓋印尼各大島嶼。2016年9月本行完成對印尼溫杜銀行60%股權的收購,並於2017年2月將其更為現名。

建行印尼致力於服務中國和印尼兩國投資貿易往來,重點支持「一帶一路」項目建設,深耕當地發展,服務印尼本地藍籌企業,重點發展公司業務、中小企業業務、貿易融資、基建融資等業務。於2018年末,建行印尼資產總額76.86億元,淨資產12.24億元;2018年淨利潤0.51億元。

綜合化經營子公司 本集團在境內外擁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賃、建信信託、建信人壽、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建信期貨、建信養老、建信財險、建信投資、建銀國際等多家子公司。2018年,綜合化經營子公司總體發展良好,業務規模穩步擴張,受海外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利潤有所下降但符合預期。於2018年末,綜合化經營子公司資產總額4,744.79億元,較上年增長7.37%;實現淨利潤56.02億元,下降9.90%。

建信基金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5年,註冊資本2億元,本行、美國信安金融集團和中國華電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65%、25%和10%。經營範圍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銷售、資產管理等。

2018年,建信基金各項經營業績再創新高。於2018年末,建信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1.62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規模為6,331.39億元,居行業第3位;專戶業務規模為4,640.24億元,居行業第1位;旗下建信資本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5,203.38億元,居行業第1位。於2018年末,建信基金資產總額59.54億元,淨資產47.22億元;2018年淨利潤11.46億元。

建信租賃建信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註冊資本80億元,為本行全資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融資租賃業務,轉讓和受讓融資租賃資產,固定收益類證券投資業務,接受承租人的租賃保證金,同業拆借,向金融機構借款,境外借款,租賃物變賣及處理業務,經濟諮詢,在境內保稅地區設立項目公司開展租賃業務,為控股子公司、項目公司對外融資提供擔保等。

2018年,建信租賃圍繞飛機租賃、綠色租賃、民生服務三大特色品牌和城市綜合基礎設施、高端裝備製造業等六大優勢領域,創新產品服務,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實力。積極穩妥拓展海外業務,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風險防控主動有效,資產質量保持穩定,實現公司業務高質量發展。於2018年末,建信租賃資產總額1,473.86億元,淨資產144.72億元;2018年淨利潤13.15億元。

建信信託建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重組設立於2009年,註冊資本15.27億元,本行、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67%、33%。主要經營信託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固有業務。信託業務主要是單一資金信託、集合資金信託、財產信託、股權信託和家族信託,信託財產的運用方式主要是貸款和投資。投資銀行業務主要是財務顧問、股權信託、債券承銷。固有業務主要是自有資金的貸款、股權投資、證券投資。

2018年,建信信託主動加強規範經營,積極實踐創新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

於2018年末,建信信託受託管理資產規模14,039.39億元,資產總額222.73億元,淨資產135.81億元;2018年淨利潤20.56億元。

建信人壽建信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註冊資本44.96億元,本行、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華旭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1%、19.9%、14.27%、5.08%、4.9%和4.85%。建信人壽主要經營範圍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各類人身保險業務以及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等。

2018年,建信人壽業務結構優化,財務效益持續向好,業務規模、淨利潤等核心指標位列銀行系同業首位。於2018年末,建信人壽資產總額1,324.28億元,淨資產104.29億元;2018年淨利潤6.15億元。根據會計準則要求,建信人壽2018年尚未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

中德住房儲蓄銀行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4年,註冊資本20億元,本行和德國施威比豪爾住房儲蓄銀行股份公司分別持股75.10%和24.90%。中德住房儲蓄銀行開辦吸收住房儲蓄存款、發放住房儲蓄貸款、發放個人住房貸款、發放國家政策支持的保障性住房開發類貸款等業務,是一家服務於住房金融領域的專業商業銀行。

2018年,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業務穩步發展,住房儲蓄產品銷售279.50億元。於2018年末,中德住房儲蓄銀行資產總額258.30億元,淨資產29.03億元;2018年淨利潤負0.14億元。

建信期貨建信期貨有限責任公司重組設立於2014年,註冊資本5.61億元,建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良友(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80%、20%。建信期貨主要開展商品期貨經紀、金融期貨經紀、資產管理和期貨投資諮詢業務。建信期貨下設全資風險管理子公司——建信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可從事倉單服務、定價服務等中國證監會核准的風險管理試點業務及一般貿易業務。

2018年,建信期貨各項業務平穩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所增強。於2018年末,建信期貨資產總額69.96億元,淨資產6.77億元;2018年淨利潤0.27億元。

建信養老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5年,註冊資本23億元,本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分別持股85%、15%。主要業務範圍包括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業務、企業年金基金管理相關業務、受託管理委託人委託的以養老保障為目的的資金以及與上述資產管理相關的養老諮詢業務等。

2018年,建信養老提出「存房+養老」產品模式,開發安心養老綜合服務平臺暨建頤人生APP,發揮養老金融優勢助力解決社會養老痛點難點問題。投資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投資業績排名市場前列。職業年金市場拓展成效顯著,在已公開招標的統籌區職業年金計劃中全部成功中標。市場競爭力、影響力持續提高,管理資產規模達到4,420.86億元。於2018年末,建信養老總資產為27.60億元,淨資產為22.75億元;2018年淨利潤0.61億元。

建信財險建信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註冊資本10億元,建信人壽、寧夏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銀川通聯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分別持股90.2%、4.9%、4.9%。建信財險主要經營機動車保險、企業及家庭財產保險及工程保險、責任保險、船舶及貨運保險、短期健康和意外傷害保險,以及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等。

2018年,建信財險業務發展良好。於2018年末,建信財險資產總額11.11億元,淨資產6.41億元;2018年淨利潤負0.99億元。

建信投資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註冊資本120億元,為本行全資子公司。

主要業務包括開展債轉股及配套支持業務、依法依規面向合格社會投資者募集資金用於實施債轉股、發行金融債券專項用於債轉股等。

建信投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截至2018年末,累計籤署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意向框架協議項目71個,籤約金額7,233億元,落地金額1,534億元,均處於同業領先地位。於2018年末,建信投資總資產為327.60億元,淨資產為122.68億元;2018年淨利潤0.62億元。

建銀國際建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註冊資本6.01億美元,為本行在香港全資擁有的子公司,旗下公司從事投行相關業務,業務範圍包括上市保薦與承銷、企業收購兼併及重組、直接投資、資產管理、證券經紀、市場研究等。

2018年,建銀國際持續關注新經濟發展機遇,支持國家戰略發展,創新服務實體經濟,各項業務平穩發展。證券保薦承銷業務、併購財務顧問業務同業排名均居前列。於2018年末,建銀國際資產總額840.85億元,淨資產97.49億元。

村鎮銀行經財政部批准,本行2018年6月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轉讓所持27家村鎮銀行全部股權。2018年8月,本行與受讓方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新加坡富登金融控股公司籤署股份轉讓協議。經銀保監會和27家村鎮銀行所在地監管機構批准,2018年12月完成村鎮銀行股權整體移交。股權轉讓有利於本集團優化資源配置,集中優勢,依託金融科技和產品、服務創新,更好地促進「三農」經濟發展。

地區分部分析 機構與渠道建設 本集團通過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自助設備、專業化服務機構和電子銀行服務平臺為廣大客戶提供便捷優質的銀行服務。於2018年末,本行營業機構共計14,977個,其中境內機構14,946個,包括總行、37個一級分行、351個二級分行、14,110個支行、446個支行以下網點及1個專業化經營的總行信用卡中心,境外機構31個。本行附屬公司18家,機構總計542個,其中境內機構358個,境外機構184個。

物理渠道2018年,本行渠道布局持續優化、覆蓋範圍不斷拓展、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積極落實國家普惠金融發展要求,新設網點向縣域傾斜,2018年新開業服務小微、三農、雙創、扶貧攻堅的網點135個,進駐空白縣域51個。進一步發揮旗艦網點的輻射帶動作用,累計打造綜合性網點旗艦店203個。自助渠道服務網絡持續優化,在運行自助櫃員機92,225臺,投入運營自助銀行28,238家,其中離行自助銀行13,926家。截至2018年末,本行累計開業私人銀行中心320家,配備人員2,091人;累計組建小企業經營中心288家;累計建成個貸中心超過1,500家。

積極推進渠道智能化轉型。推廣「龍易行」移動智能終端,累計實現帳戶業務、小微快貸等19類234項業務功能,通過移動服務填補網點服務空白或薄弱區域。生物識別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在支付結算、充值繳費等9大類近百項業務場景廣泛應用人臉、語音等生物識別技術,覆蓋全渠道。在「新一代」系統中新增及優化組合交易、多渠道預約預處理等463個功能點,提升業務辦理效率,客戶體驗顯著改善。運用物聯網、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推進金庫智能化創新。加快推進門店數位化,在10家分行投產8個集成數位化智慧銀行網點和5個數位化展廳,為客戶提供多渠道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

不斷深化集約化運營。建行亞洲、建信人壽、中德銀行等機構業務運營更加集約化,實現網點櫃面、線上、中臺機構、子公司及海外169類業務總行集中處理,較上年新增21類業務,業務量日均95萬筆,峰值146萬筆。持續完善雲生產平臺機制,探索以雲生產模式處理行內對公外匯審核等業務,促進高效集約配置運營資源;創新推出「雲寵物」應用,累計用戶達384萬人,客戶粘度和活躍度顯著增強。

積極建設「勞動者港灣」。本行大力推動網點服務資源開放共享,致力於為環衛工人、計程車司機、交通警察等戶外工作者等提供「歇腳地」「暖心窩」。截至2018年末,正式掛牌「勞動者港灣」14,307個,為公眾提供飲水等便民服務,覆蓋境內全部具備條件的營業網點,其中10,552個網點對外開放衛生間。「勞動者港灣」APP註冊用戶數約600萬。

電子渠道2018年,本行加強金融科技創新和應用推廣力度,變渠道服務為客戶經營,打造全新「網上的銀行」,渠道價值貢獻全面提升,服務客戶能力大幅增強。

移動金融手機銀行引入語音識別技術,推出語音菜單導航、智能語音交互等服務;引入圖像識別技術,增加刷臉綁定、社交網絡分享等功能。推出以智能投顧為核心的個人財富管理平臺「龍財富」,根據客戶歷史交易偏好進行投資推薦。

於2018年末,本行個人手機銀行用戶3.10億戶,較上年增長16.20%;企業手機銀行用戶數106萬戶,較上年增長77.67%。手機銀行用戶交易額58.24萬億元,交易量219.15億筆。簡訊金融服務用戶數達4.25億戶,較上年增長11.61%。微信銀行關注用戶數達8,900萬戶,其中綁定帳戶的用戶數6,443萬戶,新增1,487萬戶;日菜單訪問量突破500萬人次,單條群發消息平均閱讀量突破50萬次,智能「小微」每日解答微信「粉絲」問題超100萬次。

網上銀行個人網銀推出輕量版個人網銀、紐西蘭版本海外個人網銀、全新個人網銀英文版、繁體版個人網銀版本,進一步擴大客群範圍。海外版企業網銀已在27家海外機構布局。於2018年末,本行個人網銀用戶數3.05億戶,較上年新增3,427萬戶,增速12.66%;企業網銀用戶757萬戶,新增154萬戶,增速25.56%。網上銀行用戶交易額240.39萬億元,交易量224.80億筆。

國際網際網路網站國際網際網路網站訪問量維持歷史高位。網站日均頁面瀏覽量9,655萬個,同比增長39.40%;網站註冊會員累計達5,876萬個,較上年新增1,074萬個。推出營銷型移動門戶,打造無需登錄、無需下載、全流程的線上營銷服務閉環,支持產品服務和應用在移動端多入口、多場景的靈活部署。營銷型移動門戶訪問成倍提升,移動門戶日均頁面瀏覽量1,011萬個,同比增長5.13倍。

善融商務個人商城全新改版手機客戶端,新增積分、微信等支付方式和貸款支付免驗盾等功能,部署指紋支付、刷臉支付等應用,提升支付體驗。企業商城新增觸屏版,推出小微快貸支付服務,善付通推出供應商觸屏版,並在個人手機銀行部署入口。於2018年末,善融商務商戶數5.62萬戶,註冊會員2,645萬名。

本行加大電商扶貧力度,加入商務部「電商扶貧聯盟」,併入選國務院扶貧辦電商扶貧經典案例。於2018年末,善融商務當年新增扶貧商戶1,938戶,累計入駐扶貧商戶3,878戶,扶助範圍擴大至845個貧困縣,全年扶貧交易額100.07億元。

雲客服本行積極順應客戶需求變化,把握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部署貫穿客服業務全流程的智能客服機器人,電話、網絡、移動在線等多渠道創新協同深化,企業級遠程金融服務平臺「雲客服」建設引領同業。2018年,電話渠道服務客戶5.13億人次;智能渠道服務客戶12.88億人次,智慧機器人服務佔比達99.56%。

金融科技與產品創新 金融科技 2018年,本行發布金融科技戰略規劃,推進金融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運用金融科技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引領業務創新發展。

推進金融科技戰略實施,構建技術與數據雙輪驅動的金融科技基礎能力,打造智慧金融與智慧生態內外發力的金融科技業務體系。加強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平臺建設及業務場景應用,搭建一體化協同研發平臺,打造企業級研發生態,推進金融科技研發模式轉型。基於建行雲搭建開放銀行服務平臺,通過標準、高效的方式,把本行的金融服務、數據服務嵌入第三方,將銀行業務擴展到社會生活場景的方方面面。

安全運行水平同業領先。信息系統全年運行穩定,重要系統交易峰值、交易金額、交易筆數、客戶數、快捷支付佔比等保持同業領先。「雙十一」期間快捷支付交易峰值高達21,751筆/秒,本行支付渠道仍保持平穩暢通。全年累計發現和處置釣魚網站9,000餘個,保護密碼被猜解的帳戶9萬個,攔截風險事件5.6萬起,保障了全行客戶的資金安全。

專欄:金融科技促發展,開放共享建生態金融科技戰略為本集團業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滿足客戶多元化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等領域作用凸顯,更成為本行技術賦能、打造開放共享多行業生態圈的利器。

通過智慧金融建設,促進業務創新。以內部金融數據為基礎,補充工商、稅務等外部數據,建立多維客戶畫像,實現精準的客戶識別、營銷、授信、定價及風險管理,多維度分析客戶產品需求,提供差異化、智能化與自助式的產品服務。建設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基於場景數據,推出墾區農戶貸款、軍轉E貸等產品。推出「惠懂你」,為小微客戶提供一站式貸款服務。在境外全面推廣「新一代」應用,打造新一代境外全功能銀行系統。推進集團一體化建設,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核心系統併入「新一代」。

通過智慧生態建設,為社會賦能。以住房租賃服務平臺為核心,打造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安心養老服務平臺、公益教育服務平臺,通過平臺連平臺的方式,賦能社會大眾,提供金融與非金融服務融合的便捷場景。以智慧政務服務平臺為核心,建設宗教事務服務平臺、黨群工作服務平臺、退役軍人服務平臺等,賦能政府,構建公共服務生態體系。建設企業共享服務平臺、企業採購服務平臺,賦能企業,構建資源對接、互補、協作的企業服務共享生態圈。拓展生態獲客新模式,通過住房租賃、安心養老、智慧政務等平臺吸引更多客戶。

通過科技能力建設,支持業務發展。建設公有雲平臺,上線雲南政務等74個租戶,擁有576萬間接用戶。建設人工智慧平臺,應用於客戶營銷、數字網點、智慧銀行和渠道建設等場景。建設區塊鏈服務平臺,應用於貿易融資、住房租賃、藥品監管、精準扶貧、農產品溯源等場景。建設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提升數據獲取、整合、挖掘及成果共享的整體能力。全面應用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用於帳戶開立、取款、客戶識別等。

在金融科技戰略的推進下,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推動本集團以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開放的金融共享平臺、普惠的金融發展模式全面提升金融供給質量,實現穩健經營和創新發展。

產品創新2018年,本行組織開展了「首屆創新馬拉松活動」,以創新實踐推進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探索構建具有本行特色的創新孵化長效機制。2018年,本行共完成產品創新1,300餘項、重點產品移植1,800餘項。

推出住房租賃雲平臺,增加政府和企業長租房源供給。推出「善行宗教」綜合服務項目,為宗教事務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推出企業智能撮合綜合服務平臺「建融智合」,實現業務發展新模式。推出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實現國內信用證、福費廷、國際保理、物流金融等產品端到端全流程在線處理。推出飛馳債券承分銷全流程支持系統,強化了債券承分銷業務的企業級管理和全流程系統化管控能力。

發布「建行?新華普惠金融—小微指數」,成為首個全國性有影響力的銀行業普惠金融指數和評價指標。推出「雲稅貸」,實現與國家稅務總局及多省稅務數據系統直連,實現對小微企業及企業主的需求精準匹配及風險準確判斷。推出「龍財富」個人財富管理平臺,強力整合金融、科技資源,打造新零售模式。推出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為資產5億元以上的客戶提供家族財富管理與傳承、家族治理、家族企業持續經營及社會慈善等綜合服務。

推出年輕化客戶經營服務體系,提高年輕客群粘性。

人力資源 於2018年末,本行共有員工345,971人,較上年減少1.89%(另有勞務派遣用工3,937人,較上年減少17.84%),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234,257人,佔67.71%;境外機構當地僱員763人。此外,需本行承擔費用的離退休職工為72,963人。

風險管理 2018年,本集團持續完善全面主動風險管理體系,在加強當期風險管理的同時,強化預期風險的管理,推進數位化、精細化風險管理,集團資產質量穩固向好,各類風險總體穩定,全面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有效保障了集團穩健經營和創新發展。

專欄:全面主動管控風險,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近年來,本集團圍繞「國內最佳、國際一流」的風險管理目標,紮實推進全面主動風險管理體系建設。2018年,全面主動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全面主動管控風險。做實直營機構、境內分行、海外機構、子公司四大板塊、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九大類風險及其他各類風險的管理,強化協同管控和差別化管理。主動設定風險偏好,完善管理框架,做實偏好傳導機制;主動強化預期管理,強調關鍵指標的長期穩健協調;主動調整資產結構,強化資產質量、減值準備、經濟資本的精細化管理;主動提升風險經營與選擇能力,破解風險難題,履行國有大行責任;主動實施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管理,增強風險管理的前瞻性、專業性和有效性。

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責任到位,推進精準認責,發揮責任認定對違規違紀行為的震懾作用。管理到位,開展境內分行和子公司督察,強化過程管理,實現從「被動控」向「主動管」轉變。監督到位,加強外部監督、內審監督、二道防線監督結果應用,提高響應與整改效能。人員到位,強化崗位制衡,加強條線專業隊伍建設。考核到位,完善全面風險管理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與KPI等考核體系掛鈎。

夯實風險管理基礎。搭建企業級風險預警體系,豐富風險管理工具箱,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成立風險計量中心,提升模型研發、部署和應用效率,健全風險計量體系。構建精細務實的風險政策和制度體系,建立全球風險報告機制和集團風險信息共享制度。

風險管理架構 本行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由董事會及其專門委員會、高級管理層及其專業委員會、風險管理部門等構成。

本行董事會按公司章程和相關監管要求規定履行風險管理職責。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風險戰略,並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定期對整體風險狀況進行評估。董事會定期審議集團的風險偏好陳述書,並將其作為風險管理架構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相應的資本管理政策、風險管理政策和業務政策等加以體現和傳導,以確保本行業務經營活動符合風險偏好。監事會對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及董事會、高管層履行全面風險管理職責情況進行監督。高管層負責執行董事會制定的風險戰略,組織實施集團全面風險管理工作。

本行首席風險官在職責分工內協助行長組織相應的風險管理工作。風險管理部是集團全面風險的牽頭管理部門,下設市場風險管理部牽頭管理市場風險。信貸管理部是全行信用風險、國別風險的牽頭管理部門。資產負債管理部是流動性風險、銀行帳簿利率風險的牽頭管理部門。內控合規部是操作風險、信息科技風險的牽頭管理部門。公共關係與企業文化部是聲譽風險的牽頭管理部門。戰略規劃部是戰略風險的牽頭管理部門。其他類別風險分別由相應的專業管理部門負責。

本行高度重視子公司風險管理工作,定期監測子公司風險偏好執行情況,開展子公司全面風險評估,建立子公司風險管理集中報告機制,推動子公司持續完善公司治理,從源頭上控制風險。子公司通過公司治理機制落實母行風險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升合規經營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

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沒有履行合同約定的對本集團的義務或責任,使本集團可能遭受損失的風險。

2018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經營環境,本集團推進全面主動風險管理,加大信用風險防控和化解力度,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完善信貸管理機制,資產質量穩中向好趨勢鞏固。

堅持推進信貸結構調整。落實國家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跟進經濟轉型升級。促進信貸資源優化配置,全面推進住房租賃業務,切實加大普惠金融、消費金融支持力度,持續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堅持貫徹零售優先,鞏固基礎設施領域傳統優勢;強化對重點領域、新興業務實質性風險把控,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優化。

著力提升專業化管理能力。加強貸前準入環節風險識別和防範,提高貸中信貸審批和放款審核質量,推進貸後專業化和押品集約化管理,提升風險處置效能。強化金融科技應用,完善集團統一信用風險監控體系。不斷提升信貸管理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加強授信風險管控。充分發揮綜合授信對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的平臺作用,完善評估、評級、綜合授信和信用審批制度流程。持續推進授信審批智能化建設,加強數據挖掘分析、信息系統應用,加強對授信審批決策支持力度。

提升風險計量能力。全面升級風險計量工具,研發新版小微貸款評分模型,優化境內金融機構評級模型、地方政府評級模型和風險限額模型等,加大對戰略業務和重點風險領域的支持力度。搭建企業級全面風險監控預警平臺,集中全行對公、個人條線預警規則和負面名單,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提升集團預警響應和應對質效。構建普惠金融風險防控新模式,強化線上控險,引導線上線下風控資源整合。

強化資產保全經營職能。樹立集團一體化經營一體化處置理念,加大不良資產經營處置力度,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完善債委會工作機制,推進市場化債轉股。加大表內外資產現金回收力度,提升價值貢獻,推動資產保全業務高質量發展。

按五級分類劃分的貸款分布情況2018年,本集團嚴格風險管理,提升信用風險管理主動性,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完善信貸機制流程,資產質量保持穩中向好。於2018年12月31日,不良貸款餘額2,008.81億元,較上年增加85.90億元;不良貸款率1.46%,較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佔比2.81%,較上年下降0.02個百分點。

按行業劃分的貸款及不良貸款分布情況2018年,本集團通過完善信貸政策制度、細化客戶選擇標準、堅持行業限額管理,持續優化信貸結構、切實服務實體經濟。基礎設施相關行業不良貸款率保持在較低水平;製造業不良貸款率上升91個基點;批發零售業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下降;個人貸款不良貸款率下降1個基點。

已重組貸款和墊款於2018年12月31日,已重組貸款和墊款餘額58.18億元,較上年增加18.17億元,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中的佔比上升0.01個百分點。

逾期貸款和墊款於2018年12月31日,已逾期貸款和墊款餘額1,757.21億元,較上年增加98.49億元,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中的佔比下降0.02個百分點。

貸款遷徙率信用風險集中程度2018年末,本集團對最大單一借款人貸款總額佔資本淨額的2.95%,對最大十家客戶貸款總額佔資本淨額的13.05%。

流動性風險管理 流動性風險是指本集團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用於償付到期債務、履行其他支付義務和滿足正常業務開展的其他資金需求的風險。影響流動性風險主要因素和事件包括:流動性資產變現能力大幅下降、批發和零售存款大量流失、批發和零售融資的可獲得性下降、融資期限縮短和融資成本提高、市場流動性狀況出現重大不利變化、銀行支付清算系統突然中斷運行等。

流動性風險管理治理結構董事會承擔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最終責任,並授權下屬專門委員會履行相關職責,審核批准流動性風險偏好和管理戰略。高管層執行董事會制定的流動性風險策略,組織實施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監事會對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在流動性風險管理中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評價。總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牽頭負責全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與各業務管理部門和分支機構相關部門組成執行體系,履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具體職責。各附屬機構承擔自身流動性風險管理的主體責任。

流動性風險管理策略和政策本集團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保證集團支付結算安全,總體策略是審慎性、分散性、協調性和多元化相結合。總行根據監管要求、外部宏觀環境和本行業務發展情況,制定流動性風險識別、計量和監測方法,擬定風險限額管理標準,實施日間流動性管理,定期進行集團壓力測試,重檢評估應急計劃。

2018年,央行實施四次定向降準,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對流動性精準投放提出更高要求。本集團流動性風險管理堅持穩健審慎原則,健全制度框架,積極適應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整節奏,前瞻應對內外部資金形勢和資金形態變化,保持資金來源運用通道順暢;細化現金流預測模型,豐富壓力測試情景;藉助金融科技和大數據應用,全面主動提升流動性管理精細化水平,確保集團支付結算安全。

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本集團每季度進行集團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以檢驗銀行在遇到極端的小概率事件等不利情況下的風險承受能力,並根據監管和內部管理要求不斷改進壓力測試方法。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在多種情景壓力假設下,本集團流動性風險始終處於可控範圍。

流動性風險管理指標本集團採用流動性指標分析、剩餘到期日分析和未折現合同現金流量分析衡量流動性風險。

市場風險管理 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利率、匯率、商品價格和股票價格等)發生不利變動而使本集團表內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本集團面臨的市場風險主要是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

2018年,本集團主動完善市場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夯實交易投資業務風險管理基礎,積極應對匯市、債市、股市波動,有效防範風險交叉傳染。建立全球風險信息共享機制,開展全球金融市場風險監控及報告,對突發事件和重大市場波動快速反應。建立市場風險管理督察機制和資管業務重點領域督導機制,構建交易投資業務關鍵風險監測指標體系,主動排查、預警和化解風險。將債券承銷、託管類業務納入全面風險管理範疇,強化對新產品、新業務和代理類業務的風險管理,實現跨業務板塊風險偏好的統一和境內外管理的協同。嚴格執行資管新規,做實統一授信,加強穿透式管理,建立全流程風險管控機制。

市場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風險價值分析本行將所有表內外資產負債劃分為交易帳簿和銀行帳簿兩大類。本行對交易帳簿組合進行風險價值分析,以計量和監控由於利率、匯率及其他市場價格變動而引起的潛在持倉虧損。本行每日計算本外幣交易帳簿組合的風險價值(置信水平為99%,持有期為1個交易日)。

利率風險管理利率風險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結構等要素發生不利變動導致本集團銀行帳簿整體收益和經濟價值遭受損失的風險。資產負債組合期限結構錯配和定價基準不一致產生的重定價風險和基準風險是本行利率風險的主要來源,收益率曲線風險和期權風險相對影響較小。

本集團建立了利率風險管理框架,根據內外部管理需要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明確了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及相關部門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作用、職責及報告路線,確保利率風險得到有效管理。本行利率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是,根據風險偏好和風險管理水平,在可承受的利率風險容忍度範圍內,最小化利率變動引起的淨利息收入降低額。

本集團綜合運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淨利息收入敏感性分析、壓力測試等方法計量、分析銀行帳簿利率風險。通過定期分析報告等形式提出管理建議,根據內外部管理需要採取措施,確保整體利率風險水平控制在設定的邊界範圍內。

2018年,本集團密切關注外部利率環境變化,加強動態監測與風險預判,通過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產品組合和期限結構等措施,提高淨利息收入水平,保持淨利息收益率的穩定。

持續優化集團利率風險管理傳導機制,統一集團利率風險偏好,強化海外分行和子公司利率風險限額管理。按照巴塞爾委員會和銀保監會對利率風險的最新監管要求,進一步完善全行利率風險管理體制,從利率風險計量、監測和控制等方面提升精細化程度。報告期內,本集團銀行帳簿利率風險水平整體穩定,各項限額指標均控制在目標範圍內。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一年以內資產負債重定價缺口為2,883.99億元,缺口由負轉正,較去年增加11,198.37億元,主要是貸款及墊款較快增長所致。一年以上正缺口為16,504.49億元,較去年減少8,226.19億元,主要是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增加所致。

利息淨收入敏感性分析利息淨收入敏感性分析基於兩種情景,一是假設存放央行款項利率不變,所有收益率曲線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動100個基點;二是假設存放央行款項利率和活期存款利率均不變,其餘收益率曲線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動100個基點。

匯率風險管理匯率風險是指匯率不利變動使本集團財務狀況受到影響的風險。匯率風險主要源於本集團持有的非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負債在幣種間的錯配以及金融市場做市而持有的頭寸。本集團綜合運用匯率風險敞口、匯率風險壓力測試等方法計量、分析本集團的匯率風險,主要通過資產和負債匹配、限額控制和對衝手段控制和規避匯率風險。

2018年,本集團密切關注國際經濟形勢和全球金融市場變化,重點關注人民幣匯率波動和新興市場貨幣貶值趨勢,提升對匯率風險的預判能力,實施對衝交易。加強匯率風險管理體制建設,完善匯率風險敞口計量規則,優化風險計量系統,匯率風險敞口計量的精細化程度和自動化水平有效提升。報告期內,本集團匯率風險敞口整體穩定,持續符合銀保監會監管要求。

貨幣集中度於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匯率風險淨敞口為757.38億元,較上年增加144.11億元,主要受利潤增加和美元匯率波動因素影響。

操作風險管理 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

2018年,本集團強化違規損失統計和崗位管理,不斷提升內部操作風險管理水平,推動管理工具應用,多措並舉減少損失,滿足內部風險管理和外部監管合規的要求。

加強監管處罰、信貸違規等違規損失統計分析,並開發相應系統功能,努力減少因違規導致的操作風險損失;重檢和調整不相容崗位對照手冊,增強崗位制衡水平;制定崗位輪換和強制休假重要崗位目錄,強化內部控制能力;選取重點領域開展操作風險自評估工作,提升操作風險防控水平;持續推進「新一代」核心系統重要業務應急預案建設及相關演練,提升業務中斷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反洗錢2018年,本集團遵循「風險為本」原則,嚴格落實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及其他相關監管要求,建立健全洗錢風險管理機制,加強客戶身份識別、金融制裁合規和名單監控的管理力度。

強化對高風險業務和客戶的事前管控,不斷完善洗錢風險評估與控制體系。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有效發現洗錢線索。提升制裁合規風險機控能力,強化高風險國家(地區)客戶制裁合規管控。持續開展反洗錢培訓,加強面向公眾的反洗錢宣傳工作。穩步推進反洗錢專職人員隊伍建設,專業化能力提升。

聲譽風險管理 聲譽風險主要指由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及其他行為或突發事件導致媒體關注或形成報導,可能或已經對銀行形象、聲譽、品牌價值造成負面影響或損害的風險。

2018年,本集團持續完善聲譽風險管理體系和機制,提高聲譽風險管理水平。成立聲譽風險管理專業處室,加強聲譽風險管理組織保證和隊伍建設;修訂相關管理制度,明晰各責任主體分工;在開展聲譽風險經濟資本計量的基礎上,應用管理工具對境內一級分行、海外分行、子公司開展聲譽風險管理評價,評價結果納入KPI考核;建立輿情應急響應工作群,以便發現輿情及時預警,並採取措施化解處置;進一步加強總分行、母子公司、境內外分支機構的輿情監測聯動,7×24小時監測各類媒體敏感信息。報告期內,本集團聲譽風險管理水平穩步提升,企業形象和聲譽得到有效維護。

國別風險 管理國別風險是指由於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及事件,導致該國家或地區借款人、債務人沒有能力或者拒絕償付本集團債務,使本集團在該國家或地區的物理網點、機器設備等遭受損失,或使銀行遭受其他損失的風險。

本行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將國別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運用評級評估、風險限額核定、壓力測試、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等一系列工具管理國別風險。2018年,本行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及時重檢國別風險評級和限額,完善國別風險敞口監測機制,開展國別風險壓力測試,定期發布國別風險評估報告,穩步提升國別風險抵補能力,為國際化經營提供穩健保障。

並表管理 並表管理是指本行對本集團及附屬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和財務等進行全面持續的管控,並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集團總體風險狀況。

2018年,本行積極落實銀保監會並表監管最新要求,優化集團並表管理體系,加強計劃統籌,防範集團跨境跨業經營風險,不斷提升集團並表管理水平。

完善公司治理和集團並表管理體系。建立並表管理評估機制,定期評估集團並表管理能力及子公司對下並表管理有效性。建立三年滾動商業計劃編制機制,加強子公司戰略管理。明確子公司下設集團重要附屬公司的管理規則,加強附屬機構管理。組織子公司制定年度董事會工作計劃,落實子公司董事會重大決策主體責任。

強化集團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多維度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定期監控分析附屬機構風險狀況。制定集團市場風險政策限額方案和行業限額管理方案,加強集團限額監控。優化並表授信制度,加強集團統一授信管理。

加快並表信息系統建設。持續完善集團總帳系統,擴大對並表機構的帳務覆蓋範圍。

優化內部交易系統,提高附屬機構內部交易數據收集和統計的自動化水平。

內部審計 本行內部審計以促進建立健全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內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程序為宗旨,對內部控制制度和風險管理機制的有效性、治理程序的效果、經營活動的效益性以及有關人員的經濟責任等進行審計評價,提出相關改進建議。實行相對獨立、垂直管理的內部審計體制,內部審計向董事會及其審計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向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匯報工作。在總行設立審計部,在各一級分行駐地設立37家派出審計機構,負責具體審計工作,實施審計活動。

2018年,本行審計部門結合經濟金融形勢變化,聚焦重點業務領域風險防控,組織實施了信貸業務審慎性與合規性專項審計、信貸業務基礎管理和高風險領域動態審計調查、個人貸款業務審計、部分分行投資託管業務審計、交叉性金融業務管理動態審計調查、資本充足率管理審計、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審計、反洗錢審計、10家海外機構主要業務經營管理情況審計、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等44大類系統性審計項目。同時,加大對關鍵內部控制缺陷和重要風險事項的審計跟蹤力度,深入研究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推動相關部門和分行不斷改進完善管理機制、業務流程和內部管理,有效促進全行經營管理穩健發展。

資本管理 本集團實施全面的資本管理,內容涵蓋資本管理政策制定、資本規劃和計劃、資本計量、內部資本充足評估、資本配置、資本激勵約束和傳導、資本籌集、監測、報告等管理活動以及資本計量高級方法在日常經營管理中的應用。本行資本管理的總體原則是:以內部資本積累為主,外部資本補充為輔,有效平衡資本供給與需求,強化資本對業務的約束和引導作用,保持資本水平持續高於監管要求,並預留一定安全邊際和緩衝區間。

2018年,本集團積極推進資本集約化發展,持續完善資本管理體系,提升各機構資本節約意識,豐富資本節約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風險加權資產計劃,優化資產業務結構,輕資本、高回報業務實現較快發展,資本使用效率不斷提升。2018年,本集團資本供求平衡能力增強,在不考慮外部資本補充的情況下,年度資本淨額增速高於風險加權資產增速7.39個百分點,實現資本內生式增長;同時,積極開展外部資本補充,完成830億元境內二級資本債券發行,提升集團資本充足率0.64個百分點。年末集團資本充足率保持在較為充足的水平,風險防禦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為集團業務穩健發展和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資本充足率 資本充足率計算範圍根據監管要求,本集團同時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和《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計量和披露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計算範圍包括本行境內外所有分支機構及金融機構類附屬子公司(不含保險公司)。

資本充足率於2018年12月31日,考慮並行期規則後,本集團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計量的資本充足率17.19%,一級資本充足率14.4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3.83%,均滿足監管要求,較上年分別上升1.69、0.71和0.74個百分點。

本集團資本充足率提升主要得益於以下因素:一是盈利保持穩健增長;二是推進資本集約化發展,強化以資本為核心的計劃及激勵約束機制,優化業務結構,加強資本精細化管理,壓縮低效及無效資本佔用,提高資本使用效率;三是發行830億元境內二級資本債券,進一步夯實資本實力。

展望 2019年,受貿易摩擦與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風險有所增加,但總體仍延續復甦態勢。中國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經濟增長具有潛力和韌性,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態勢良好,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中國銀行業仍面臨複雜的經營環境,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貿易摩擦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現,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銀行穩健經營難度加大;金融科技巨頭加快由客戶端向商戶端滲透,搭建信用、支付、理財、保險、信貸、營銷等服務生態,逐漸形成資金閉環,跨界競爭趨勢更加明顯。另一方面,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鄉村振興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為銀行業帶來廣闊業務發展空間;消費升級、戰略新興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蘊含巨大金融服務需求;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有利於增強微觀主體市場信心和活力,為銀行拓展客戶和業務創造較好條件;監管強化促進金融秩序更加規範,為銀行健康發展營造了更為安全的外部環境。

2019年,本集團將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穩健經營和創新發展,持續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重點推進以下工作:一是全面統籌集團資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綜合金融服務水平,著力支持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發展,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縱深推進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實施,加快培育新的業務優勢。三是推動落實零售優先、對公交易性業務優先發展策略,加快形成優勢,持續提高業務競爭力。四是積極推進精細化管理,強化資金和資本約束,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和盈利結構,強化產品和服務創新,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五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加快資管和新興消費金融業務發展,增強現代金融服務供給能力。六是強化全面主動風險管理,加大境內外合規管理力度。

相關焦點

  • 交通銀行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交通銀行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一、宏觀經濟金融形勢2018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素較多,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全球投資顯著下滑。集團連續十年躋身《財富》(FORTUNE)世界500強,營業收入排名第168位,較上年提升3位。《銀行家》(The Banker)雜誌中集團列全球千家大銀行一級資本排名第11位,並榮獲「十佳金融產品創新獎(對公業務)」。2018年度,獲《財資》(The Asset)2018年度中國區「最佳本地銀行」大獎。
  • 世榮兆業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世榮兆業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2018年,公司積極應對政策、市場變化,及時調整開發節奏和銷售策略,主抓項目建設和產品銷售,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5,347.87萬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所有者淨利潤79,620.60萬元。截至2018年末,公司資產總額731,603.06萬元,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合計269,263.31萬元。項目建設方面,2018年公司新開工建築面積26.08萬平方米,完成竣工建築面積28.01萬平方米;截至2018年末,公司在建建築面積66.28萬平方米。
  • 華塑控股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華塑控股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012.21萬元,同比下降94.2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949.60萬元,同比下降141.05%。
  • 太化股份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太化股份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2018年,公司積極管控交易風險,根據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紮實推進鉑、銠、鈀系列貴金屬催化劑研製和擴大生產,挖掘貴金屬回收的潛力,實現了「1000噸/年煤化工催化劑處置及5000kg/年鉑銠鈀系列催化劑加工」項目的試生產,保持公司在國內貴金屬回收和加工及鉑網加工領域的原有地位。
  • 江蘇銀行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江蘇銀行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19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90萬億元,同比增長8.1%;本外幣負債266萬億元,同比增長7.7%。連續第十年在國家外匯管理局江蘇省分局對轄內指定銀行執行外匯管理規定情況考核中被評為A類行。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服務實體經濟,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金額較2018年增加239.35億元,市場份額持續提升,與負債、託管等業務之間的聯動進一步加強;公司作為發起機構發行了三期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總規模合計49.74億元。
  • 錦江投資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錦江投資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   報告期內,公司圍繞年度工作目標和股東大會及董事會的要求,穩定有序的推進各項工作,經濟運行實現穩中有進。   錦江汽車1、報告期內,錦江汽車圓滿完成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接待任務。
  • 陝鼓動力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陝鼓動力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2018年以來,在公司董事會的帶領下,公司管理層及全體員工恪盡職守、砥礪奮進,緊跟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和節能環保政策趨勢要求,以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為核心,整合全球資源,建立和完善包括市場、技術、人才、金融、服務、採購等全球資源的業務體系
  • 華揚聯眾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華揚聯眾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2018年度,公司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1.贏得一大批汽車和快消等行業新大客戶,同時與老客戶繼續保持穩定合作關係,老客戶營銷預算的穩定增長和新客戶帶來的新營銷預算
  • 安泰科技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安泰科技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2018年,是公司產業調整轉型的攻堅之年,也是公司面臨巨大困難和承受巨大壓力的一年。報告期內,公司參與的「國產非晶帶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開發及工程化」項目獲評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新產品獲「2018年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榮譽資質;3項產品獲「2018世界粉末冶金大會(WORLDPM2018)產品獎」。
  • 海思科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海思科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   報告期內公司圍繞著既定的目標緊密推進各項工作,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27億元,同比增長84.61%,實現淨利潤3.33億元,同比增長40.28%,主要系治療性產品增長較快,業務模式轉變初見成效
  • 共進股份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共進股份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   2018年,公司繼續邁進"二次創業"創新轉型步伐,確立了通信終端、移動通信及智慧醫療三大業務格局。在深耕通信終端業務的同時,深度布局移動通信新業務。
  • 開立醫療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開立醫療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2018年度,公司加大了市場開拓力度,積極落實公司年度經營計劃,大力加強中高端彩超及高清內窺鏡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中高端彩超收入穩定增長,高清內窺鏡處於高速增長期
  • *ST新光2020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ST新光2020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報告期內,受新冠疫情影響,公司及產業鏈上下遊客戶復工復產延遲,各項業務開展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內部環境方面,因以前年度控股股東佔用公司資金及以公司名義違規對外擔保事項尚未解除,導致公司流動性緊張,到期債務未按期償還形成違約,對外融資無法正常開展,部分可售房產被查封無法正常銷售,對公司經營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在內外雙重壓力下,公司董事會及管理層適時調整經營策略,以「穩定經營,化解風險」為工作重心。
  • 星輝娛樂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星輝娛樂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文體產業保持蓬勃發展態勢,2017年全國文化體育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3.4萬億元,佔GDP比重為4.2%,同比增長12.8%,已經成為引領我國文化體育振興和文化體育強國的重要產業,也將成為經濟轉型增長的新一極。
  • 瀚葉股份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瀚葉股份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2018年是公司實施產業戰略轉型的重要一年,面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增速下行和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挑戰,公司堅持實施文化娛樂發展戰略不動搖,聚焦公司主營業務
  • 長虹美菱2018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8月15日消息,長虹美菱2018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2018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遇到的風險和困難逐漸增多,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通脹上升,緊縮貨幣政策周期開啟,與此同時,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
  • 有研新材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有研新材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報告期內,公司全面完成2018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各子公司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實現營業收入47.6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88%,完成全年預算目標的113.66%;資產營運效率有所提高;利潤總額10,003
  • 惠達衛浴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惠達衛浴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一)概述  2018年,受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部分經濟指標增速回落。報告期內,整體衛浴項目已完成廠房建設,預計2019年5月底投產,到2019年年底形成5萬套的年產能,2020年年底達到10萬套年產能,2021年底達到15萬套年產能。  (2)智能化戰略持續升級  2018年,惠米科技在智能家居領域深耕細作,打造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產製造體系。  一期工程已於2018年3月建設完工,可提供50萬臺產品。
  • 峨眉山A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峨眉山A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概述2019年,公司緊緊圍繞「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重大部署,扣緊「重上峨眉山、實現新跨域」發展戰略,堅持以發展為根本,以效益為中心,堅定不移推進經營管理、轉型升級、
  • 晶華新材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晶華新材2018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一、經營情況討論與分析2018年,世界經濟延續溫和增長,但動能有所放緩。美聯儲持續加息,新興經濟體資本流出加劇,金融市場持續震蕩。報告期內,公司主營產品銷售收入同比保持平穩增長,隨著公司電子膠粘材料、保護膜、高導熱石墨膜等產品的投產和銷售,將成為公司利潤的新增長點,進一步鞏固企業競爭力,公司將繼續通過提升產品性能、原材料回收利用、精益生產、降本增效等一系列措施,保持企業開工率穩定,積極面對經濟較為不利的大環境;  (一)2018年主要經營指標情況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8.81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