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證券時報
12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CPI同比負增長並不常見,上一次是在2009年10月。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這是受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影響,其中,食品價格是帶動CPI由漲轉降的主要原因。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機構人士對此基本認可。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記者表示,CPI同比負增長與基數效應有關。去年下半年以來,CPI在食品價格上漲的帶動下持續走高,直到今年1月份春節後才開始回落,高基數效應預示了今年下半年以來CPI增速呈現持續回落趨勢。另一方面,食品價格同比增速由升轉降是帶動CPI超預期回落的主要原因。本月食品價格同比下降2%,是繼2018年2月以來首次負增長,僅此一項便影響CPI下降約0.44個百分點。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前期生豬供給增加導致價格下跌是主要原因。
CPI何時重回正增長?諸建芳認為,短期內CPI或仍將面臨通縮壓力,真正緩解可能要到2021年二季度。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靜文預計,12月CPI有望重回正增長,明年一季度受基數效應等因素影響,或再短暫掉入負值。
同期發布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11月PPI同比下降1.5%,仍為負值,環比則由上月持平轉為上漲0.5%。溫彬表示,PPI改善趨勢符合市場預期,主要由生產資料價格降幅收窄帶動。本月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1.8%,降幅較上月收窄0.9個百分點,為連續第六個月改善。
諸建芳表示,PPI環比增長0.5%,為近兩年來的環比最高值。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未來大宗商品價格仍有上漲空間,特別是考慮到美國明年可能會出現一輪補庫周期,或集中在中上遊行業中,一定程度上拉動相關產品的需求。看好大宗商品的持續漲價。預計12月PPI仍將穩步回升,明年一季度將突破至0%以上。
CPI、PPI同比雙雙負增長,是否意味著我國經濟陷入通縮?溫彬認為,這樣的判斷缺乏依據。一方面,CPI仍然受食品價格變動主導,而食品價格又主要受豬肉價格主導。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夠反映經濟真實需求,本月核心CPI同比增長0.5%,已經連續5個月持平,說明疫情衝擊後的有效需求仍然較為平穩。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向好,供需逐漸改善,PPI修復趨勢日漸明朗,有助於改善企業利潤,提振市場信心,從而進一步提升有效需求。
每個時代都有局域實在性,與未來糾纏疊加,失落的解釋,在盛宴中醒來。歡迎進入,錨定的世界。
解析全球經濟變局下危機、變革、發展之道,解讀後疫情時代政策走向與窗口,共論資本全新格局,開啟智慧美好生活。300餘位國內外頂層智慧共同展開一場不確定時代下的思辨之旅。12月1日-12月4日,與您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