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價格的下降,既是今年以來民生保障政策綜合調控的結果,也有助於在年底這樣一個時刻減輕民生壓力。
馮海寧
國家統計局12月9日公布數據,今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據測算,在11月份0.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0,新漲價影響約為-0.5個百分點。這是有數據以來,CPI同比漲幅第四次進入負增長區間。前三次分別是1998年4月、2001年11月和2009年2月。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關係到居民消費成本、生活壓力,是廣受關注的民生經濟數據之一。時隔11年,CPI再現負增長,是值得關注的現象,也將為後續貨幣政策的調整,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詳細數據來看,此次CPI下降的原因並不複雜,食品價格下降是重要推手之一:數據顯示,食品價格由10月上漲2.2%轉為下降2.0%,影響CPI下降約0.44個百分點。此外,也受到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的影響。
CPI負增長,該以什麼態度來看待?首先,不宜過度聯想。食品價格下降帶動CPI「轉負」,且食品並沒有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從需求角度看,儘管今年受疫情影響,但僅用8個月時間就實現消費增速轉正。也就是說,CPI「負增長」的背後並沒有產能過剩、需求疲軟這樣的問題。它之於宏觀經濟的信號意義,或需要在更長的時間裡才能得到更科學、準確的評判,但可以確定的是,居民消費價格的下降,既是今年以來民生保障政策綜合調控的結果,也有助於在年底這樣一個時刻減輕民生壓力。
「六保」之中,「保民生」至關重要,而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又是保障基本民生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於疫情,今年社會經濟遭到衝擊、民生承壓。儘管經濟逐漸復甦,但對一些低收入人群來說,依然面臨不小的生活壓力。而CPI回落,預示著民眾的消費壓力降低,物價回歸合理乃至相對的較低水平,可以付出相對更低的成本來滿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消費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會預期的不確定性對消費活力的拖累,助力內需的企穩。
時值冬日,年關又近。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僅要求在宏觀調控的安排上,要充分兼顧民生保障,在看待經濟指標和數據時,也應該植入民生視角。科學評價CPI負增長,要正視其釋放的經濟信號,也要從民生向度看到其積極的一面。
(原標題:評價CPI負增長要植入民生視角)
[責編:歐陽金雨]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