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常說「人無癖不可與交」?老祖宗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2020-12-14 無風卻起念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歷,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經驗雜談,從而讓我們更好地獲得美好的人生。當然,很多經驗都是基於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因此倘若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之時,這些說法還是否適用,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而今天探討的重點,便是古人口中的一句俗語:「人無癖,不可與交」。

「人無癖,不可與交」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指的是倘若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就不要和他有深入的交往。這句話出自《陶庵夢憶》卷四,整句話為:「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那麼,為何古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呢?其實也很好理解,倘若一個人一點興趣愛好都沒有的話,或許說明了一個問題,他對待事情亦或者是人,很難產生持久而深厚的感情。也就是說,這個人很有可能是一個無情之人。

自古以來,跟一個無情之人交朋友,亦或者是深交,是最不值得的事情。即使你對對方掏心掏肺,但是最終也只可能獲得他們的冷淡對待,可謂之「得不償失」。

同時,倘若一個人沒有愛好,沒有追求,那麼,他便會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可有可無的。至少對他而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這樣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克制他的行為,他甚至可能不計後果地做事情,即使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也無所謂。

國外有一部很出名的電影,叫《殺手不太冷》,在這部電影中,主人公在遇到小姑娘瑪蒂達之前,便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此人沒有任何的喜好,雖然能力突出,但是卻非常缺乏安全感,甚至成為了一個殺人機器。

而他一生之中最有血有肉的時光,便是和瑪蒂達在一起的時候,即使他最後為了對方失去了性命,他也不後悔。這樣的狀態,是感染人,也是讓人覺得他最接地氣的時候,而這也是電影的精華所在。

清朝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經說過:「世人但有殊癖,終生不易,便是名士。」也就是說,一個人倘若有一個愛好,並且堅持了一輩子,那麼便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大師。因為在這個愛好中,藏著你一生的努力。自古以來,名人們大多都有自己的特殊愛好,比如陸羽愛茶,李白愛酒,王羲之愛鵝等等。

當然,有愛好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強,他們能夠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之時,用愛好去派遣內心的不快樂。而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樂觀向上的人,也是值得交往的人。

參考資料:《陶庵夢憶》、《中國古代文化概論》、《清史稿》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人常說「龜背蛇腰不可交」?老祖宗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經驗雜談,並且將這些經驗雜談總結為一句句的俗語。當然,對於這些俗語,人們不可不信,但是也不可盡信,需要結合現實條件來進行思考,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而在古人為我們留下的話語中,就包括了「龜背蛇腰不可交」。那麼,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 老人言:世上最窮的人,是不會玩,沒有嗜好的人,人無癖不可交!
    俗語所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脈,源遠流長,是老百姓要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思考,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叫,人無癖不可交,那這句話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老話說,由藝進道,就是說有意義的興趣愛好呢是可以滋養生命的,正如花兒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
  • 民間俗語:"人無癖,不可交",古人這麼說有沒有道理呢?
    民間俗語:"人無癖,不可交",古人這麼說有沒有道理呢?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讀到"人無癖,不可交"這句話時,不由得起了滿肚子的疑惑:怎麼,沒點興趣愛好,還不夠格去交朋友了?但古人既然拿它當交友的標準,說明此話並非空穴來風。
  • 為何古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我們都知道,俗語有的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古人的美好願望,有的是對人生的領悟等等。有些俗語通俗易懂,你只要一看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有些俗語帶著奧妙在裡面,需要你去研究探索才知道。在古代,科技還不發達,人們還是比較封建迷信的。對於一些事物常常抱有迷信的態度,所以有些俗語裡面也摻雜著迷信成分。
  • 為何古人常說「仰臉女人低頭漢」?老祖宗說的話,其實也有點道理
    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歷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珍貴的文化寶藏和經驗雜談,其中便包括了俗語。但是俗語並不代表著完全正確,很多時候甚至還包含著封建迷信。因此,學會鑑別俗語的利弊成為了我們需要學習的技能。
  • 人生要有一個良好的癖好,人無癖則無趣
    剛剛看了一檔綜藝節目《野生廚房》,裡面林依輪在那笑汪涵,說汪涵在上一季節目中直接吃剛從竹子裡面找出來的竹蟲,一個個手指那麼大,汪涵直接往嘴裡塞。旁邊的人打圓場說,這是是他個人愛好。汪涵搖搖頭說:這不是愛好,這是個人癖好。汪涵說明朝張岱說過一句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 古人常講的:「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是什麼意思?
    古人常講的:「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是什麼意思?老祖宗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經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實用的諺語和告誡,雖然有些看字面意思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證明確實有可信之處。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比如古人常講的:「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是什麼意思?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無處落腳時,面對古剎和荒墳的選擇,一般人都會選擇安全的寺廟吧!可是老祖宗既然留下這麼一句告誡的話,自然有其道理。「古剎」因為古人對佛祖有種敬畏之心,不願深夜前往打擾。在古代,社會治安混亂,響馬,強盜盛行,如若一人獨自外出,一定要以安全為主。
  • 人無癖不可與之交:古代文人交往之中,為何非常重視個人愛好?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明末張岱的名言,揭示了知識份子階層深刻的內心活動,揭示了他們對真性情的追求。古代文人講究意氣相投,何為意氣,大點說就是現在強調的三觀,對人生社會基本的態度,小點來說就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興趣愛好,他們是古人考察人品,經營友誼重要的參照。
  • 「人無癖,不可交」:有這三種癖好的人,是性情中人,值得交往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癖好,往往是不可以交往的,因為他沒有深情厚意;一個人如果沒有瑕疵,也是不可以和他交往的,因為他沒有真氣。雖然這句話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卻較為真實地展示了一個人活在七情六慾中的煙火氣息。所以,老人家常常告誡我們:「人無癖,不可交」。而有這三種癖好的人,往往是性情中人,值得我們好好交往啊。
  •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
    古人常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為何這樣講?有道理嗎?文|趣味歷史學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度,至今為止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流傳下來的文化可以說是博大精深。這些俗語很大一部分都流傳到了現在,有些非常有道理,有些則已經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了。今天要說的就是古人也使我們現在很多農村老人常說的「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家翁」,顧名思義就是家裡老人的意思的唄,表面上理就是不痴呆耳朵不聾的人,不適合做長輩。這樣一看似乎特別沒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卻是指的對於家裡晚輩的錯失,長輩要懂得裝糊塗。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但是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十分看重「面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堅信「相由心生」,一個人的面相,其實就是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就連明代才子馮夢龍,也曾經在《智囊全集》中提到過「相由心生」的概念。
  •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什麼意思?老祖宗說得句句在理!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留下四大發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還留給我們眾多民間俗語,如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夫不可扶」「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等等。它們言簡意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諸多經驗和願望,需要我們更多地繼承和傳揚。
  • 人無癖,不可交;人無疵,亦不可交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俗語:「窮不信三事,富不交兩人」,有什麼道理?古人的告誡
    《別董大二首》: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一個流傳至今的國家。在這50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老祖宗經歷許多事情,他們也總結出很多經驗,他們將這些經驗變成俗語告訴給後人。
  • 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老祖宗的婚配觀,有道理嗎?
    常言道,「婚姻不可兒戲」。婚姻是我們的人生大事。畢竟將來可是得和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共同生活幾十年,如果兩人不對頭,那恐怕往後將會因為不合產生摩擦,從而不斷吵架,甚至走到離婚的地步!而古人對男女婚配一向很看重,因此衍生出了很多俗語,其中一句俗語就是|「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那麼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這個婚配觀,說得有道理嗎?那就接著往下看吧。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就是說女性在擇偶的時候,男人的年紀大一點是沒有什麼關係,反而男方年紀大一些更好。
  • 有手藝不是好事?古人講「百藝百窮,無藝成龍」,說的什麼道理?
    有手藝不是好事?古人講「百藝百窮,無藝成龍」,說的什麼道理?俗話說得好,「技多不壓身」,你掌握了多種技藝總歸是好的,因此我們的家長也時常勸我們多去學一些技藝,免得以後無法養活自己。在我們身邊,那些懂得很多、會的東西很多的人往往都十分的受歡迎。所以說,掌握多種技藝的人不僅以後找工作能方便點,在人緣方面也不會太差。這樣說的話,我們也要多多地學習一些技藝來豐富自己啊。但是呢,我們老祖宗對此似乎有不同的觀點,古人們說「百藝百窮,無藝成龍」,古人們想要通過這句俗語告訴後人什麼呢?
  • 為何說「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生活中聽到最多的就是俗語,俗語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不如文學那般文雅,但是古代的老百姓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是社會交往總結出來的規律,流傳至今,大部分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今天給大家帶來這樣一句老話「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什麼意思呢?
  • 為何說「上山兔子下山雞,離水甲魚不要追」?古人的話,很有道理
    養過兔子的人都知道,兔子有四條腿,前面兩條腿很短,後面兩條腿很長,所以它們的攀爬能力很強,山坡於它們而言就是有利地形。狡兔三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你若是去追兔子只會被它們耍得團團轉,將自己累得半死也就算了,白忙活一場才是最難過的事情,因而古人不建議去抓上山的野兔。為什麼不能追「下山雞」呢?
  • 老祖宗常說:「濃霜偏打無根草,禍來只奔福輕人」,啥意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實古人所謂的江湖,相當於現在人們常說的圈子,無論平常的生活當中,還是工作的單位,都可以視作你的圈子。有句話說得很扎心:「融不進的圈子,千萬不要硬擠。」換而言之,當你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時,別人根本不願意搭理你,即便想方設法巴結他人,到最後也只是熱臉貼冷屁股。
  • 古人說「兩腮無肉不可交」,有什麼道理?老祖中的觀人智慧靠譜嗎
    但有些人認為「文勝於質,質勝於行」,一個人的長相和他們的內心其實是不成比例的,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注重其內心。然而,在古代人們以貌取人的現象就極其嚴重了,甚至於人們還總結出來了「兩腮無肉不可交」所謂的至理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