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拒絕各種誘惑,讓孩子延遲得到滿足的方法

2020-08-12 歪歪兔

老師,我怎麼才能讓孩子明白「陌生人給的吃的不能要」呢?


我家孩子真是太饞了!誰給他吃的他都吃。我跟他說了好幾次:「要問問媽媽,媽媽同意才能吃」,但孩子都當耳旁風。


以後上了幼兒園,我真擔心孩子被人用零食就給拐走了。




嘴饞的孩子更容易被拐嗎?


曾經有社會實驗者做過實驗:即使家長千叮嚀萬囑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和玩具」,在接受實驗的3~5歲幼兒中,還是有近75%的孩子最終沒能抵制住誘惑,不僅吃了陌生人給的食物,還跟著陌生人上了車。而實驗人員「行騙」所用的時間,往往超不過三分鐘!


從實驗中,我們能看出:孩子能被輕易地騙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控力不足。


可見,面對誘惑能主動防禦、自我控制,或說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不僅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事業、生活、幸福感等諸多方面,還與「人身安全」相關。


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專門針對2~5歲幼兒實施犯罪,正是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幼兒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和自理能力,但自控力不足,容易被引誘——只要給孩子一些零食,甚至只是讓孩子玩一會兒自己的平板電腦,孩子就會跟隨著離開,不會掙扎哭鬧。


爸媽怎麼辦?


1


不必為孩子樹立「陌生人」的概念。家長可以教孩子把身邊的人分成兩類:一類是最親近、每天都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另一類是「別人」。


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除了「家人」之外,無論是誰給的食物和玩具,都要問問「家人」可不可以,「家人」同意了才能接受。



2


在生活中用「角色扮演遊戲」或者童話故事來強化「別人」的概念。在孩子需要暫時離開父母身邊自己玩一會兒的時候(比如,去封閉式遊樂場時),家長要預先強調這個概念。


3


孩子3歲以後,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和安全教育相關的紀錄片,讓Ta明白:這個世界上雖然好人多,但壞人也是存在的。


注意:在總結時,家長需要避免使用恐嚇性語言,否則孩子可能會產生社交恐懼心理,在入園或上學後,變得膽小退縮。



4


對孩子正當的物質需求要適當滿足。即使是薯片炸雞之類的「垃圾食品」也可以讓孩子有控制地少量吃一點兒,這樣別人提供的食物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



5


當孩子的需求不能被滿足時,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發洩情緒。等孩子恢復平靜之後,再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以及什麼時候就可以了。


即使孩子的物質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愛也不能缺席。



孩子是無法分清「熟人」和「陌生人」的。不少孩子覺得,只要交換了名字,一起玩過,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我們不必為孩子樹立「陌生人」的概念,而要給孩子明確「家人」的範圍,同時告訴孩子:除「家人」之外的人都叫「別人」,「別人」給的東西,一定要「家人」同意後才能接受。


以上內容選擇歪歪兔育兒書《輕鬆培養高情商智慧寶寶》。為家長提供0-8歲「養娃說明書」,幫助家長了解——

如何簡單、快速、有效地解決育兒問題?

如何培養高情商智慧寶寶?


在歪歪兔,除了有給家長看的育兒書,還有適合孩子的早教包!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效應:拒絕誘惑,鍛鍊你的自制力
    在面對各種選擇的時候,千萬才不要被眼前的一時小利所誘惑,而喪失了釣到大魚的機會。在下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瞄準目標就要堅持到底,即使延遲滿足也要實現自己的最終目標。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被稱為「延遲滿足」的經典實驗,該實驗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主持。
  • 「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自制力,學會珍惜
    然後一個陌生人走了進來,他給每個學生都發了一顆包裝精美的糖果,並告訴他們:「這顆糖果已經屬於你們,你們隨時可以吃掉自己的糖果,我要出去辦點事,約20分鐘後回來,如果誰堅持到我回來再吃,將會得到兩粒同樣好吃的糖果。」面對糖果,有的孩子決定熬過那漫長的20分鐘,為了抵制誘惑他們有的乾脆閉上眼睛嘗試睡覺,有的哼哼嘰嘰唱歌,有的喃喃自語,一直等到這個陌生人回來。
  • 誤解「延遲滿足」的你,讓孩子變得不快樂,更貪婪,更容易被誘惑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因為家長不給買玩具就哇哇大哭的孩子。這種行為正是孩子缺乏教養的體現,可以通過「延遲滿足」的訓練來進行改善。顧名思義,「延遲滿足」就是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不要立刻滿足他,而是讓孩子學會等待,以此加強孩子控制內心欲望的能力,讓孩子長大後可以經受住誘惑,擁有長遠的眼光。
  •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優秀?別傻了,及時滿足才是對的
    近幾年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越來越被更多人所認知,尤其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的關於 「棉花糖實驗」,即告訴兩組孩子,如果當時不吃他準備的棉花糖,到了等待的時間則可以得到兩塊,而當時吃掉的孩子只能得到一塊。
  • 被誤解的「延遲滿足」耽誤多少孩子,家長這麼做,破壞孩子自控力
    應採兒認為:如果孩子的需求立刻就被滿足,那麼他永遠不會珍惜。相反,如果是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延遲滿足」,才能更加激勵孩子。其實,可以理解應採兒的想法。孩子還小,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父母又不會拒絕,那麼就會將寵愛變成溺愛。應採兒是希望通過這種做法讓孩子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建立一種行事準則,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從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孩子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是反映孩子心理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孩子能否在誘惑面前主動引導自己的關鍵。小華向來性格急躁,沒有耐心,在補習班只上了一節課,見成績沒有進步便不學了。想要什麼,家長鬚得趕緊滿足,不然就哭鬧。小華媽媽為此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暗自苦惱。
  • 延遲滿足≠不滿足 你陷入誤區了嗎?
    在實驗中,所有孩子都會被單獨帶進房間,桌上有一個盤子,裡面放有棉花糖。而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我現在有事要離開,你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十五分鐘後再吃,這樣就能得到兩顆棉花糖。吃與不吃,由你決定。」研究人員走後,有的孩子禁不住誘惑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孩子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沒有經受住糖果的誘惑。
  • 孩子沒耐心缺乏自控力?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
    實驗中孩子的能夠等待的能力,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而持續的跟蹤回訪發現,那些「高延遲」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比同齡的孩子更優秀。所以說,「延遲滿足」並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的欲望,只經歷風雨看不見彩虹。
  • 被用錯的「延遲滿足」,已經害慘了好幾代孩子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是充分的及時滿足研究表明,那些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更能經得住眼前的誘惑,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而那些幼年時能夠被很好滿足的孩子,更容易獲得長久的安全感,更有底氣等待和拒絕。
  • 兒童發展心理學——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因此,延遲滿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
  • 劉婭莉圍棋課堂:想要非凡人生,學會延遲滿足
    這是因為,人的本性都是渴望得到及時滿足的。 一條短視頻15秒就能把人逗得哈哈大笑,而學圍棋、做奧數題,則需要半天,才能了解各種方法,學會後才能慢慢找到一些下棋的樂趣。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壓制他們的欲望,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最先學會延遲滿足的應該是家長。
    延遲滿足適用於家長嗎有段時間,家長們交流時對於一個名詞「延遲滿足」吹捧有加,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自控力和耐性,能夠抵制眼前誘惑,放眼長遠目標。其實,作為孩子的教育和指導者,最需要學會「延遲滿足」心理的首先應該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實行人,父母可以自問一下,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長遠目標和計劃嗎?
  • 教育中那些對於「延遲滿足」的誤操作
    當然是平時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也一樣,往往對不得手的東西保持熱情。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本能之外的東西,才屬於欲望,是可以拒絕的範圍。對寶寶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遲滿足」,或乾脆置之不理,結果往往適得其返,欲望真會變魔鬼。我們都知道,3歲前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故意延遲,寶寶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03中國文化中有兩個成語是跟延遲滿足相關聯,一個是殺雞取卵,一個是路遙知馬力。
  • 抓住兒童性格塑造的關鍵期 學會正確使用延遲滿足 規範行為舉止
    延遲滿足就是要讓孩子學會等待,願意為一個更長遠的價值放棄眼前的滿足,很多人都喜歡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塑造孩子的性格,延遲滿足能力好的孩子有著更強的自控力,穩定的情緒。那些善於等待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事業發展都不錯,他們不會在困難面前低頭,追求更大的目標,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有較強的忍耐力。
  • 放手不管不等於是快樂育兒,學會用「延遲滿足」,鍛鍊孩子的耐心
    其實,這種情況要歸功於雯雯家的「延遲滿足」教育。 延遲滿足的概念所謂「延遲滿足」,通俗的來講呢,就是「忍耐」。為了得到將來更大的收益、獲得更多的好處,達到更高的目標,暫時選擇克制自己,不為眼前的誘惑所動。針對這個理論,美國一個大學對兒童做的一個實驗。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但在實驗進行多年後的一些發現,才真正撬動了大家的興奮點。
  • 「延遲滿足」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多少孩子
    於是,很多父母很苦惱,為什麼延遲滿足這套方法在他們這裡就不管用了呢?其實不是延遲滿足不管用,而是大多數家長都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意思。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實驗只給一群年齡在4、5歲左右的孩子每人一塊棉花糖,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我回來後再吃,你就會得到兩塊糖,說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得到了許諾的兩塊糖。
  • 「延遲滿足」被不少父母用偏了,最常見的三大誤區,你避開了嗎?
    關於「延遲滿足」,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兩組數量相差較大的零食,若孩子要立刻吃掉得到滿足,只能選擇少的那一組;如果孩子能等待20分鐘再吃,就可以得到數量多的那一組。 這個實驗認為,適當延遲孩子滿足需要的等待時間,是對意志力的有效訓練,通過延遲滿足訓練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長大後能有效地抑制衝動、抵制誘惑,也會更有成就和出息。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但在實驗進行多年後的一些發現,才真正撬動了大家的興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