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們經常會聽到「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我們經常在感嘆成年的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不容易。
但是小編在看了家裡親戚家好多孩子的日程生活狀態,也真的想替他們感嘆一句:孩子的世界也有我們無法體會的難!
永遠上不完的興趣班,永遠寫不完的習題冊,成績永遠要往上提,80分就是「差生」;這是現在大多數國內學生們的現狀。前幾年看到家裡小表弟的書包,永遠都滿滿當當,忍不住問他,整天在書包裡裝了什麼東西,當我伸手去接他的書包時,作為一個成年人的小編,居然拎不動!
其實可以理解,因為但凡是個家長,就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其實小編認為,孩子贏在起跑線,也不一定要讓孩子整天埋在各種興趣班和習題當中。
小編曾經看過一本關於教育孩子的一本書,裡面就提到過:「要想孩子學習能力超群,6歲之前的玩耍非常重要。」
但似乎很多焦慮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覺得沒必要太過重視。今天,我們就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跟大家聊聊:「為什麼孩子玩的越多,反而學習越好?」的話題。
家裡有小朋友的應該會碰到過這種情況,當小朋友在吃飯或者喝水的時候,很喜歡把杯子扔掉,當你撿起來給他,他還會一直重複這個動作;或者不停的用勺子敲打桌子,還特別開心興奮。
孩子這樣的行為在家長眼裡可能就會認為孩子無理取鬧,甚至是惡作劇,但其實可能是我們都誤會孩子了。在寶寶的世界裡,比如扔杯子、敲打某件玩具,搖動沙錘聽聲音。一歲左右的寶寶,或許會對沙子、黃豆等自然材料感興趣,同時五彩繽紛的玩具也會吸引他們的眼球。
而到了三四歲,孩子們或許喜歡玩打仗遊戲、角色扮演等。成為成年人後,或許隨便翻翻書、看看綜藝也算是玩耍。
這種活動就是嬰兒的學習過程,通過日積月累的重複,會實質性地改變他們的大腦結構,從而決定他們學得更快,還是更吃力?
兒童在玩耍的過程中,通過一次次重複探索外部世界,嘗試自己能力的極限。當孩子玩耍時,他們的大腦在努力整合來自外界的信息和內部的感受。隨著反覆練習和反覆感受,他們獲得了對自己身體和環境的控制感。這種積極的感受,促使他們繼續練習。
所以當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玩耍,玩耍的同時,其實也是他們學習的時候,神經科學家,就經常建議一些家長,要重視學習遊戲,尤其是以下幾種開發孩子的遊戲:
功能性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
規則類遊戲
對於孩子來說,六歲以前,孩子發展比較好的大腦系統有視覺系統(8個月就和成年人相當)。同時1歲左右,語言和肌肉控制系統也迎來了發展高峰。但負責計劃和抽象推理的部分,在初中之前,都很難完全發育好。
因此,在6歲之前,那些更加視覺化、需要反覆操作的玩耍行為,促進孩子大腦的發展,為之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幾種遊戲都是對孩子非常有益的,說到這裡呢,其實小編還想給大家介紹一下,能帶孩子在做遊戲中了解科學知識的幾本書,叫做《遊戲中的科學》,這本書一整套總共有6本,分別是蹦蹦跳跳的豌豆、懸浮的鐵釘、不怕火的紙、會遊泳的雞蛋、不怕風暴的硬幣、不會掉落的樹葉。
這幾本書都是一些比較有趣味性的小實驗,可以讓孩子親手做實驗,學習隱藏在生活的中的科學原理。既可以讓小朋友學到科學知識,有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感受到樂趣。
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可以乘著暑期,入手這樣一套書籍,陪孩子一起度過這樣有趣的暑期生活,對孩子和親子關係來說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