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要收縮企業業務!任正非內部重磅發言:華為不可能簡單學阿里...

2021-01-11 金融界

來源:e公司官微

作者: 證券時報 嚴翠

辭舊迎新之際,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在華為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於華為心聲社區曝光。

任正非指出,華為企業業務要聚焦戰略重點,繼續做減法,收縮企業業務做戰線,認真弄清楚做作戰模型,「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面面俱到」。

他指出,華為雲要研究華為雲由哪些要素構成,華為雲不是公司傳統硬體設備的領先優勢,開發產品並銷售產品,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即由賣產品改變為賣雲服務。

「必須構建賣雲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雲服務的運營、運維能力。我們向亞馬遜、微軟學習的同時,也要將本身30年的網絡積累做成雲服務市場獨有的優勢,開創更大的空間,構建差異化特色。」任正非說。

以下是發言全文:

按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任總屬不太懂的一家。他經過較長時間的調研、訪談,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拋出一塊『粗磚』,供探討、批評、參考。」

一、正確理解和定位雲優先。對內我們優先選擇用雲方式為客戶提供IT基礎平臺服務,對外就是客戶迫切優先選擇華為雲服務。

我們講雲優先,不是講華為公司所有領域都以雲優先,而僅僅在IT領域要優先實現以下幾點:1、面向客戶的算力和分布式存儲(不含企業存儲)需求時要以華為雲優先;也就是當客戶對伺服器、分布式存儲、虛擬化、私有雲有需求的時候,要引導雲服務優先;2、混合雲要以雲服務的商業模式優先;3、行業解決方案的底座要以華為雲優先。

當然我們期望以華為雲優先為客戶提供服務,但客戶不一定會選擇我們,只有華為雲提供的雲服務做到最好,客戶才會優先地選擇我們。當然,雲服務好的基礎是華為雲平臺必須做得好。而不是技術支持人員沒有讓客戶明白我們的雲服務是什麼,就塞給人家一堆「土豆」;或者「土豆」太多,有些沒有用上。我們引導客戶數位化,首先引導他們使用華為雲提供的雲服務。我們的價值觀與宗旨,還沒有很好地體現在客戶利益至上、我們的雲服務上,我們還要踏實努力。讓客戶用電一樣方便使用華為的雲服務,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集中優勢兵力聚焦在做好我們的華為雲平臺及其提供的雲服務。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個服務能力、多個責任中心,力量碎片化。華為雲首先要在極致性價比、可用性、數據安全性等基礎能力上構築核心競爭力;同時針對所聚焦的行業、聚焦的場景做好使能層,構建好雲生態體系,構築有競爭力的獲客能力。

政府、企業上雲已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中小企業應用、大企業的非敏感數據應用、政企的新型創新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地承載在公有雲上;另一方面,很多政府企業的核心數據、核心業務仍需承載在自建數據中心或專屬雲上。自建數據中心也會從簡單的虛擬化走向雲架構,一般由客戶自己進行維護,這些客戶同時要求享受公有雲的高階服務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的華為雲混合雲解決方案。專屬雲本質上依然是公有雲,是針對特定客戶而建設的公有雲,亞馬遜建設了GovCloud政府雲,只服務於美國政府,由亞馬遜進行維護。因此,公有雲、專屬雲和混合雲,甚至包括非華為私有雲將長期共存,以解決客戶的不同需求。因此,華為雲解決方案最終形成的結構是:一套技術架構,支持公有雲、專屬雲、混合雲等商業形態;兩種交易模式,一是賣給客戶、產權屬於客戶、客戶自己維護的混合雲,二是產權屬於華為、由華為維護、客戶訂閱雲服務的公有雲(含專屬雲);三種部署方式,一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裏面,與公有雲分開運維的私有部署,二是部署在華為建設的數據中心裏面,由華為運維;三是部署在客戶數據中心裏面,作為公有雲的延伸,由華為運維。

華為面向客戶提供公有雲、混合雲和「伺服器+虛擬化軟體」三種產品形態。公有雲和混合雲要堅持硬體同構,軟體架構統一;公有雲和混合雲要做好客戶選擇,不要試圖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基於「伺服器+虛擬化軟體」,聯合合作夥伴,滿足多樣性的政企自建數據中心和IT/OT系統的需求。

華為要打造領先的ICT基礎設施,要在聯接、計算與企業存儲和華為雲三方面都取得勝利。在繼續增強聯接的同時,強化軟體力量的建設,構建一個好的華為雲平臺、雲生態,把適合上雲的行業場景牽引客戶優先上華為雲,成為政企上公有雲的首選。通過客戶上華為雲,反逼華為的平臺進步。我們要將聯接、計算與企業存儲和華為雲有機融合,構築面向所聚焦的行業場景的行業「智能體」,助力智能升級。

內部統一組織,是靠打勝仗來牽引的,在打勝仗中不斷來組合隊列。從小交換機開始,從傳輸開始,從2G無線網開始,從簡單的路由器開始……無不是用勝利來牽引。為什麼四野的隊伍這麼彪悍?是因為他們跟著林總一直打勝仗。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從海南島又打到朝鮮……,他們總信任林總,全部統一在林總的意志中。林彪並沒有做多少思想工作和說教,靠勝利言傳身教。華為雲業務的組織優化,能不能先從點開始,從勝利中總結出經驗來。我們不可能簡單採取阿里、亞馬遜……一樣的道路,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他們有用不完的美國股市的錢。我們如何發展,要找出一條路來,而不是簡單模仿。

華為雲不是我們傳統硬體設備的領先優勢,開發產品並銷售產品,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即由賣產品改變為賣雲服務。必須構建賣雲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雲服務的運營、運維能力。我們向亞馬遜、微軟學習的同時,也要將本身30年的網絡積累做成雲服務市場獨有的優勢,開創更大的空間,構建差異化特色。

二、我們要研究領先的華為雲是由哪些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由哪些核心顆粒的先進而構成競爭能力的。

能不能像存儲產品一樣建立面向未來領先世界的架構,有哪些關鍵的短木板、新介質、新算法、新架構甚至新理論等需要突破,組織起各階、各類的「突擊隊」,讓科學家、專家、工程師提前自由地去研究,找到解決辦法。比如,有沒有新的先進軟體架構、有沒有新的工具方法、有沒有新的算力架構、有沒有新的編排算法、人工智慧的算法 …… 等等,一樣一樣地做好。在算法、算力、核心網、鴻蒙、鯤鵬生態、先進的軟體架構/方法和工具以及工具的科學歸一化、代碼倉統一與優化……,以及人工智慧在我們網絡平臺優化中的應用,一樣一樣踏踏實實地把這些顆粒做好,以便形成團粒結構的「黑土地」。再把連接這些顆粒的作業系統也做好,方便客戶在上面發展。我們要聚焦在關鍵客戶需求上,利用好華為自身內部IT、終端雲、GTS雲的典型需求,培養一批隊伍,這批隊伍就在戰鬥與實踐中擁有了理解政企對華為雲的需求;然後一部分人再深入去理解支持萬物生長的雲是需要什麼樣的「黑土地」,「黑土地」應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讓萬物生長。「黑土地」這個詞是徐直軍發明的,他應詮釋一下。

技術架構要保持持續性,專家團隊決策體系的迭代也要科學穩定,行政主官不要幹預技術決策。軟體架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持續優化的發展,我們公司的軟體是不錯,但要進入直接競爭領域,要超越對手,就需要不斷地改革。十年來我們的混合雲技術架構經過了幾次反覆,導致時間上的浪費。

最底層的技術架構是最核心的,需要高手。底層架構的開放性、擴展性、穩定性、持久性、安全性、效率,決定了後續軟體的發展潛力、研發效率。高級專家團隊,人少而精,事少而明,有利於冷靜思考,他們要有長期穩定的擔當,不要草率地換人。

三、將來所有應用都會長在雲土地上,但現在還不是,如何建成「黑土地」是我們努力的任務,應一步一步來。

經過多年的努力,華為雲上線了200多個服務,發展了150多萬開發者和近2萬個合作夥伴,已初具規模,具備了更大方向發展的基礎。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如何抓住政企數位化的機遇,在網際網路、政企兩個賽道上都獲得更好的發展,達到世界領先。

首先要肯定我們的華為雲平臺是基本可用的,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在新的場景下(5G、800G、人工智慧……)高速社會下如何進步,有沒有機會達到世界先進,甚至領先。傳統網際網路公司在政企場景下有困難,在新形勢下,我們有機會,突破點在哪兒。

新的一年裡,我們在軟體的架構、方法和工具上要加大人才投入。敢於引進大架構師、全球軟體大賽的優秀人才,努力從我們的隊伍中培養造就各級各類各階的架構師,根據能力、貢獻及時提拔他們,職級、薪酬也要及時匹配。雲平臺、雲生態要向先進的公司學習,不要簡單模仿。努力在平臺架構中,加大優化的力量。我們是一個傳統的硬體先進的公司,世界上轉型為軟體先進公司的例子還沒有,我們的困難是可以想像的。如何建立客戶喜歡的「黑土地」,如何讓夥伴生態生機勃勃,如何保證軟體能扎到根,避免被切斷的風險。

四、華為雲對我司,既是一個產品提供,也是一個運營平臺。質量與敏捷的運維能力是關鍵的要素。

硬體資源的池化、軟體分布化、運維敏捷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服務的多樣性……,我們是向亞馬遜學習,還是向微軟學習?我認為我們都應該學習。面向行業客戶提供雲服務應該走微軟的道路,優先為大行業、大企業服務的道路,聚焦深耕幾個關鍵行業,打造「黑土地」。我們耕耘企業業務多年,有一個龐大的企業銷售服務隊伍,有一定的基礎,聯合客戶、行業領先的應用開發商和系統集成商等生態夥伴,開展聯合創新,積累和沉澱行業的關鍵知識資產,這樣好的經驗不要丟掉,每年做好兩、三個行業,幾年後最終能達到幾個、十幾個行業,就是不得了!微軟就是通過與客戶的聯合創新,持續構築了競爭優勢。我們要與關鍵客戶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把一些有前途、有大需求的顆粒抽出來,組成以全要素、全業務、全編成,擁有獨立作戰能力與權力的「軍團」。我們也要學習亞馬遜,把IAAS、PAAS做好,我們是有基礎的。我們這麼多年積累的知識、能力、經驗,是有可能把雲基礎平臺即「黑土地」做好的,發揮聯接+計算的優勢到極致。我們聚焦在一、兩個行業,搞清它的經驗模型與算法,切實在行業打造有領先的能力。讓客戶接受我們。例如Oracle以一個資料庫就佔領了全球大部分市場。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客戶成功,不要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五、我們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像亞馬遜一樣建立大生態。沒有應用,華為雲就可能死掉。

移動網際網路應用、企業應用、政府應用、煤礦應用、機場應用、平安應用、GTS應用、公司內部IT應用,都是我們生態發展的機會窗。終端雲的良好發展給我們做了榜樣,南研所的弟兄們重現了英雄本色。當前生態夥伴調用接口的管理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也是生態型業務發展的最核心瓶頸,我們當前從管理意識、流程到組織保障都不夠。我們一定要建立優良的架構,簡化內部的消耗,我們一定要實現敏捷優質服務。我們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敏捷的為客戶服務。利用好華為自身內部的IT、終端雲、GTS雲的典型需求,服務好內部客戶,培養一批隊伍,這批隊伍就有理解政企對雲的需求。現在內部客戶的體驗有待加強,不要浪費了需求的價值。

阿里雲、騰訊雲、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體,我們要加強軟體、應用生態,不應放棄硬體給華為雲帶來的優勢。保存底層架構的穩定性與高效率,發揮聯接+計算的綜合優勢,持續迭代優化Ⅰ(IAAS)層架構,並牽引計算、存儲、網絡等Ⅰ層面向雲場景的進一步創新。

六、雲BG與EBG的關係:「作戰綜合化,能力專業化」,企業業務和雲與計算業務應按這個原則對一線作戰及組織進行優化,提升一線效率,最終要形成場景化的合成作戰。

為支撐雲與計算產業的商業成功,加強專業能力構建,要清晰知道幾個行業,深入進去,做世界最理解它們、服務它們最好的組織,它們就會優先選擇我們的華為雲,這是我們的任務。公司從機關到一線都做了比較大的組織調整。經過半年多的運作實踐,新組織架構促進了一線的資源投入,提升了產業生態等方面的專業能力。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雲與計算BG應重點抓好華為雲平臺的建設,抓好產業生態的建設,做大產業空間,同時抓好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持,建立一支真懂雲和計算業務的專業化隊伍;EBG作為統一客戶界面,要更多貼近客戶,充分理解客戶需求,強力的推動專業部門打造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現在一線有的代表處專業化分工過細,接口多了,幹部多了,匯報多了,實際幹活的人卻少了。二是,資源投入增加了,作戰效率卻降低了。三是,內部溝通成本高,「一線分成兩個組織後沒感覺有什麼好處,兩個組織反而會增加很大的溝通成本」;「在政企做了決策以後,再到雲那邊溝通,兩邊頻繁開會,沒有原來那麼高效。」。四是,等級森嚴的組織層級、部門牆,導致分工過細,「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客戶卻難受了,本應該團結一致為客戶服務的力量存在內卷。

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IT架構又是圍繞著組織架構來構建的,也就是說組織有多碎片化,IT就有多碎片化。現在多個BG的作戰流程不同,IT系統當然也不同,連銷售管理都拉不通。

這些問題既降低了內部運作效率,也直接影響了客戶和夥伴的滿意度。我們要在一線形成場景化的合成作戰,「坦克」「飛機」「大炮」「機關槍」……都應統一指揮。建議按「作戰綜合化,能力專業化」的原則對代表處組織進行優化。

七、企業業務要聚焦戰略重點,繼續做減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一,企業業務要收縮戰線,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面面俱到。原來確定的四個行業,不要再增加擴大作戰面,把戰略打散就沒有戰鬥力了。因為我們是力量有限的公司,確定要做的項目就一定要做好、做精。我們要抓住一點,標準化的梯次推進,逐漸走向做厚、做多、做強。你們要抓住自己能做的領域,將兵力撲上去,扎紮實實做好,才可能真正找到比別人更好的方案。

第二,我們的隊伍建設要明確強調,立足於聯接,立足於華為雲,但我們要知曉服務對象的工業,要知曉服務對象的Know-How,然後在算法上和別人合作。什麼叫工業網際網路?首先它的本質應該是工業,比如航空、汽車、交通、鋼鐵、煤礦……。第二是聯接,聯接這個產業,我們最熟悉,全部電子工程就是為了聯接。第三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又分為數據、算法、算力和Know-How。數據是客戶的,有的算法是與合作夥伴合作做的;Know-How是行業、企業他們數十年的摸索積累與千萬次驗證,反覆建模,留下的理論與經驗結晶,這是我們最不熟悉的;我們能做的主要是算力這一部分。因此,我們只能做一個支撐平臺——「黑土地」,從而支撐上面生長的個性化的應用。我們要做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包打天下,把別人的活給做了,做得很粗糙,也做不好,最後我們就沒有戰鬥力和競爭力。

第三,後續的匯報,首先討論如何收縮作戰面,第二討論作戰模型。我們要講清楚作戰的戰略方針,要講過河的「船」和「橋」,不能「口號治企」。領袖要有架構性思維,領袖的責任是講明方向、發現問題。比如,部門成長架構是什麼,業務成長的架構是什麼?哪些事是你一定要做好,做到什麼程度?你們要看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鄧小平就是在關鍵歷史時刻的幾個講話,國家戰略就轉過來了。領袖要結構性地思考問題,能看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撲上去用「刀子」插進去,就能搶佔市場。

報送: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

主送:全體員工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三十日

相關焦點

  • 任正非最新發聲:華為遇到的困難可能比想像的要大
    這兩天,華為任正非先生要求收縮華為企業業務的講話,又在全網熱傳。於是,很多人對華為的現狀紛紛猜測,認為華為可能到了需要做出轉變的時候。其實,華為早就做出了轉變,只是最近任正非先生的講話讓大家覺得,華為的轉變可能會比較大。如果真這麼想,那你可能就錯了。
  • 任正非:華為雲不能簡單模仿阿里、亞馬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CEO說
    來源:鈦媒體APP鈦媒體註:近日,華為心聲社區以總裁辦電子郵件的方式,發布了其創始人任正非在華為企業業務和雲業務匯報會上表達的一些新觀點和新看法。此次任正非講話的重點在於華為雲,他在發言中強調華為雲是未來華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業務,應該抓住全球雲服務這個重要的機遇,而對於雲服務的建設,任正非認為不可能簡單採取阿里、亞馬遜……一樣的道路,因為不像他們「有用不完的美國股市的錢」。要找出一條路來,而不是簡單模仿。
  • 華為估值比阿里高多少 華為公司為什麼不上市?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介紹全球信息和通信領域企業市值排名,雖然華為沒有上市,但評估市值卻是世界第一,達到了13000億美元。那麼,華為估值比阿里高多少,為什麼不上市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2019華為估值是多少近日倪光南接受在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表示,華為雖然還沒上市,但評估市值是達到了13000億美元,世界第一。超過了亞馬遜和蘋果、微軟,這也證明了資本市場對於華為的認可。
  • 阿里、華為如何打造強大的組織?
    阿里巴巴的政委不僅要承擔人力資源體系搭建,人資資源開發與增值的工作,還是公司文化的倡導者、貫徹者與詮釋者,是公司與員工溝通的橋梁。阿里巴巴內部的業務單元實行的是雙首長負責制,正如我們在《亮劍》中看到的一樣,司令和政委職責有不同的側重。
  • 四年雲戰爭,華為打出了什麼結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連線Insight,文 | 王古鋒,編輯 | 李信「企業業務要收縮戰線」,同時「華為雲已初具規模,具備了更大方向發展的基礎,新的一年裡要加大人才投入。」新年伊始,華為心聲社區上公布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在華為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的發言。
  • 大公司的「繼承者」們:阿里外招內養,華為輪值
    一般來說,企業壯大之後,會把培養「太子」和「大臣」作為一項重要業務。 從企業角度來看,人才的競爭已經從「搶奪人才」進化到「培養人才」層面。 創一代們都在思考如何篩選或培養「接棒者」,「創二代」的時代已來。
  • 任正非從華為冬天到床墊文化
    只有那些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才能受到他們的關注,只有生產這樣產品的企業才能為他們所追捧。華為這家企業,原本不應像現在這麼知名,因為他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普通消費者同樣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在與筆者交流時,有朋友說,華為的知名度與任正非(任正非新聞,任正非說吧)2001年寫的《華為的冬天》有著莫大的關係。
  • 任正非:榮耀要做華為最強的競爭對手
    任正非建議新榮耀擁抱英、美、歐、日、臺、韓的企業,與美國優秀的科技企業大膽堅定的合作。 (財新)相關閱讀:低調走過雙11後,榮耀的事終於確定了。2020年11月17日,華為官宣出售榮耀100%股權。華為在聲明中稱,交割後的榮耀,華為不佔有任何股份,也不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
  • 華為「上車」以後
    這份文件顯示,原來的車聯網業務部升級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Business Unit,業務單元),與運管商 BG、企業 BG 同屬 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業務組織,直接向 CEO 匯報。在華為內部,BU 是與 BG 並列的一級部門。
  • 任正非推薦的電視劇和華為的「絕密543」
    這部劇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在穿越劇、宮鬥劇、都市愛情劇大行其道的當下,這部劇顯得頗為小眾,但並不影響它在華為內部的傳播。有網帖稱「任正非曾多次推薦該劇」。我抱著好奇和質疑,認真地追完了此劇。看完後,我得出一個結論:任正非對影視作品有著不俗的鑑賞力,看他推薦的電視劇,我不覺得是浪費時間。
  • 任正非:我們認為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華為
    任正非:5月份以後,我們認為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華為公司,孟晚舟事件只是起頭。只有加緊把自己內部的結構性調整做好,使產品開發體系適應制裁環境,堅決讓公司生存下來,才能有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5月份以後就有一些變化,要努力做好業務連續性。華為創始人任正非12月2日在深圳接受加拿大《環球郵報》採訪,華為「心聲論壇」12月9日發布採訪紀要。
  • 任正非內部講話曝光:不要輕視窮人市場,華為也要做低端手機
    文|AI財經社 周路平編|趙豔秋今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近期IRB(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改進方向匯報會議上的講話流傳開來。任正非對華為的投資方向做了明細的要求,其中包括重視低端手機和筆記本電腦走向高端化。
  • 華為博士員工入職4年離職率超43%,任正非內部信暴露公司一大弊病
    從這個答案中,我們至少能得到兩個數值,一個是正常企業的離職率應該在3%到10%範圍內,5%是正常值;而華為也在答案中被提及,稱因為其內部競爭激烈,因此正常離職率會在10%以上。但如今華為內部的博士員工離職率平均高達21.8%,顯然任正非作為創始人是應該關注一下人力資源的問題了。
  • 任正非堅持不上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看完你就明白華為為何成功
    其業務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超過30億人。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61位,年收入超過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總和。 華為已成為全球通信行業的領軍企業和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者之一。截至2019年,華為在全球擁有有效授權專利8.5萬餘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但與其他全球500強企業不同,華為是500強中唯一一家非上市公司。
  • 阿里華為縮招,網際網路工資要涼涼?
    近日,各大企業縮減headcount,所有業務線不批offer、全面停止校招,校招、社招、 「被獵」同步縮招等傳聞鬧得沸沸揚揚,有關「就業寒冬到來
  • 華為被迫重啟4G?手機業務迎來新轉機,任正非在下一盤大棋?
    近年來,華為在5G技術研發上取得連連突破,然而剛要點亮5G燈塔,就被人澆了一盆冷水,美國採取了明裡暗裡的手段,打壓華為,意圖遏制華為的發展,而且美國打壓華為並非採用正常的商業競爭,而是不正常的政治手段,如此情況下,華為怎麼能讓人不擔心呢?
  • 任正非呼籲華為員工殺出一條血路 外媒翻譯不及格
    加之近期華為遭遇「晶片供應鏈遭打壓」、「孟晚舟案進展不利」等事件,文章渲染任正非大有對美國反攻之勢。而實際上《華爾街日報》正以「任正非擼起袖子準備和美國幹架」為標題,甚至還在暗示任正非要「給女兒報仇」。
  • 「挖煤」「煉鋼」「種地」……任正非要怎樣帶華為走出絕境?
    但是,任正非和華為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這個2020年,是華為「極限生存」的一年,其所面臨的局面和困難,是任何一家中國企業,甚至全世界任何一家商業公司,都未曾面對過的。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必須要面對它的是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一位已經76歲的長者,他不僅要帶領華為近20萬全球員工突出重圍,找到生機,還要做好「此生再也見不到女兒」的準備。
  • 三種動物哲學讓你讀懂華為和任正非
    眼鏡蛇特質,則是任正非近年來深入思考並逐漸開始在華為推行的,在此前的中國媒體見面中,這位被譽為「最神秘的中國商人企業」向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時代變化太快,流程管理都是僵化的,要跟上時代變化。找到一種模式,普適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狼性文化以及烏龜精神外,任正非又對外闡述了華為管理組織上要像眼鏡蛇——頭部可以靈活轉動,一旦發現覓食或進攻對象,整個身體的行動十分敏捷。
  • 英國媒體談華為企業文化:有中國特色的矽谷範兒
    企業業務上,華為生產的網絡基礎設備被全球各地的電信運營商使用,超越愛立信和諾基亞。不過華為進軍美國市場一直不順。美國人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軍隊背景多有猜疑,對華為背後所牽涉到的政治力量也感到不放心。美國人對華為乃至中國科技企業的疑心如此之重,以至於當日本軟銀在2013年收購美國斯普林特Nextel通訊公司時,軟銀被要求承諾不使用華為製造的設備,就連此前被斯普林特收購的Clearwire公司所採購的華為設備也要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