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用一個比喻告訴你,見道是種什麼境界?

2020-12-16 梅山易學

世人皆以為「道」是這個世界裡最終極的規律,無論什麼行業,其最高的目標都以見「道」為功,比如說以文載道,以武入道等,這一點佛家修行亦不例外,作為一個探究世間真理的佛法修行之人,每以見道為榮,因為見道即意謂著自己離道又近了一步,但是,這個世界那麼多的修行之人,真正能夠最終見道的人卻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修行之人雖多,但最終能夠達到見道是種什麼境界的人,應該還是如鳳毛麟角般的極少數的。

想要見道就必須知道「道」是什麼,「道」是什麼呢?

按佛家的說法,可以勉強叫做真如自性,是這個世界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般若自性,得到了這個自性,也就達到了佛祖的 無上正等正覺境界,但是,這個真如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描繪形容的,只能用自己的心去體悟,如果用語言來表達,恐怕人們就會走入一個「言語道斷」的境地。

雖然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和表達「見道」,但是佛祖為我們用一個比喻來形象地表達「見道」之後是什麼樣的境界,雖然簡單,但卻形象、生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佛祖所說的境界,那麼佛祖是怎麼比喻的呢?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人們做出了種種的努力、艱苦的修行而終於「見道」了,那「見道」了會是種什麼樣的情況(境界)呢?佛祖以譬喻告訴我們說,一個已經證悟了真理的人,就像一個人手拿火炬而進入一個黑暗的房間,不管這黑暗存在了多久,哪怕是千萬年之久,由於我們手中的火炬之光,那曾經黑暗的房間立刻就會明亮起來,而黑暗馬上就會消失,只剩下光明的照耀。

我們修行佛法,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雖然我們自身被「無明」煩惱所苦,被無始劫來的因果之力所糾纏,但是,只要我們有朝一日,終於因為努力修行而開悟,見到了道之時,我們自身所具的般若自性就會破除掉附著在心上的一切塵垢而重新恢復自有的智慧,那些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無明煩惱就會像黑暗一樣,因被光明照耀而消失不見,而且這種般若的智慧之光是長久的,不會熄滅的。

「道」是什麼,沒人能以言語來說清楚,「道」說不清楚,那「見道」的境界自然也就難以說清楚,可是佛祖卻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很形象的就讓我們清楚地理解了這個難題,使我們很容易的就能夠找到學習的一個方向與目標,對自己的修行更有信心,對佛法的智慧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見道」雖然是人們修行的目標,但千萬不要因此而生出執著之心,因為扎紮實實地走好眼下的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穩紮穩打,見道就只不過是水到渠成,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如果因為想要見道而好高騖遠,妄念紛紛,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有志之修行者,不可不查,不知大家以為然否?

相關焦點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下一句話是什麼你知道嗎?
    結果濟公指了出來,僕人不承認,於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隻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故不可亂學表面行為。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關於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 ,勸誡後學者萬萬不可隨學,以免自欺欺人。
  • 人生境界的大小
    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淡泊為大?怎樣才能從莊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間的道理?怎樣才能超越自我,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  超越這個話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談到。  什麼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基於現實世界的認知,辨別在紛雜的現實生活中什麼是恆定不變的,本質是什麼。
  • 燒香、拜佛、讀經這麼久,你知道學佛學的是什麼嗎?
    學佛,不是學佛的能力,而是學佛的精神,學佛的境界。佛教已有近兩千六百年的歷史,無數修行人前僕後繼,把自己的身口意奉獻給了佛祖。佛祖什麼都有:欣賞能力的在佛祖這裡看到了能力,渴求智慧的在佛祖這裡找到了智慧,推崇境界的在佛祖這裡感受到了境界。佛的成就是一種綜合性的成就。
  • 如何守佛門清規戒律,維摩詰告訴你,達到這種境界就能得道成佛
    接上文;佛又對有「天眼第一」之稱的阿那律說:「阿那律,你去探視一下維摩詰居士吧。」阿那律也趕忙回答道:「世尊,探視維摩詰居士的事,我恐怕也不能勝任。為什麼呢?記得過去有一次我正在一個道場附近漫步時,有一位名叫嚴淨的梵天王,與數以萬計的天眾一起來到我面前,他們都身放光芒,並向我稽首問道:『阿那律尊者,你的天眼能看得多遠呢?』
  • 佛祖欲揚先抑眾生恍然大悟,老子巧設比喻醍醐灌頂,大智頓悟人生
    老子讓我們損的就是佛祖否定的此分前的二十二分佛祖是否定一切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佛也不是、相也不是、色也不是、欲也不是、食也不是;法也是非、念也是非、思也是非,佛祖之言讓人好不困惑,一切都不是,人應何往?佛祖否定一切就如老子「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一樣,老子讓我們損的正是如來否定的。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佛擋殺佛,魔擋殺魔」,更是讓我覺得霸氣無比,雖然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一句話代表著可以與天地爭鋒的精神與境界,所以格外覺得讓人提氣。如果能夠證入「佛擋殺佛」這句話背後的境地,實際上就已經是達到了佛祖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境了,而這,可能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佛祖 燒香拜佛,千萬千萬不要做這3件事情!
    但是可笑可悲的是佛祖能夠如你所願嗎?更有大量虔誠信徒揮金如土三叩九拜,而你所拜的其實只是一堆畫滿油彩的泥土而已!其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為佛祖披上了一層美好的封建迷信外衣。那麼就一定要搞清楚佛到底是什麼?其實佛祖本人也是和我們每個人一樣的肉胎凡身,出自一個沒落的釋迦族部落。
  • 學佛要深體佛祖的慈悲而懂得變通,不要只做一個照本宣科的木頭人
    現在這個社會,學習佛法的人很多,想要精研佛法無上境界的人也不少,而且,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出行的方便程度增加,人們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在網上查找資料和出家尋找適合自己的依止師,參訪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以提升自己的修為,為將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 佛祖兩邊站著一老一少是何意?師父何時才會給你說真正的道?
    一、為什麼佛祖兩邊站著一老一少?眾生本來是佛,因無始劫來迷失了自性,墮落在六道輪迴,一念信解終成佛道。佛陀說這世間是覺悟著的居處,覺悟者淨土也。父慈子孝,亦是因緣。創建人間淨土,就先從孝敬父母開始。其意是佛祖智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佛說:心外無道,博聞強記之人難以與道相遇
    背誦、記憶的經典越多,博聞強記的能力越強,修行的境界便越高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為佛祖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明確的給我們作出了解答,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修證,而博聞強記之人又為什麼離道甚遠,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佛祖所說的內容,看他是如何認識這種博聞強記的現像的。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究竟是什麼意思?包含著什麼佛教智慧?
    即,佛祖用拈花的形式傳達出了一種他自己悟得的高深真理,別人不解,只有迦葉心領神會,於是迦葉就此接過了佛祖傳遞過來的這一真理接力棒,並發揚光大,後來又東傳中國,直達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廣大地區,恩惠所及直至你我。所以,佛教史一般認為,禪宗第一祖就是迦葉,用我們世俗觀點來說,一個法名音譯為摩訶迦葉的得道印度人是禪宗初祖。
  • 蓮花象徵著什麼,和佛教又是什麼關係
    蓮花象徵著什麼,和佛教又是什麼關係文·小風看文化佛教對於蓮花是很看重的,可以說蓮花是佛教的象徵,你所見到的佛陀,菩薩,都會是乘著蓮花而來,而往生的人也是坐著蓮花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走進寺院,你會看到隨處可見的蓮花形象,大雄寶殿上,佛祖是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慈眉善目,蓮眼低垂。西方三聖,觀音菩薩,等也同樣是端坐在蓮花之上的,其餘的菩薩有的手持蓮花,有的站在蓮花上,有的做蓮花的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狀,在寺廟上也到處都是雕刻的這種各樣的蓮花。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還有兩句,更能看出境界高低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還有兩句,更能看出境界高低普通的和尚是素食主義者,清晨早起做早課,向佛祖念經,但他就很不一樣了。酒和肉穿腸而過,但佛祖依舊在自己的心中留存是濟公的行事標準,但他的精神標準是接下來的兩句話。
  • 《金剛經》:被佛祖稱讚的「慧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金剛經》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中,長老須菩提又一次的被佛祖所稱讚,稱之為慧命須菩提,第一次是在第九品一相無相分中,佛祖稱讚須菩提長老為「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的第一離欲阿羅漢」,以嘉許須菩提長老遠離一切是非,不著我人四相,契合真理已到奧妙之處,為解空第一。
  •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祖是如何對待罵佛之人的,你能做到嗎?
    網圖雖然內容僅有四十二段,但是其中的道理與智慧卻仍然值得大家仔細的去玩味探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領略其中的一朵智慧的浪花,看佛祖是如何對待罵佛之人的,從而以管窺天,窺一斑以見全豹,從中去領悟佛祖的慈悲之心。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因為水滋養眾生,有水的滋潤樹木、花草長得鬱鬱蔥蔥;人身體70%的成分由水構成,要是人身體脫水,就得及時補充水分。老子講大自然中的水,無條件地奉獻給萬物,但從不來不與萬物去「爭」,這裡的爭,是指水不為自己爭奪利益,還非常的低調。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的一生都想往高處走,誰也不想低人一等。
  • 不義管家比喻告訴了我們什麼?
    比喻故事:耶穌又對門徒說,有一個財主的管家。別人向他主人告他浪費主人的財物。主人叫他來,對他說,我聽見你這事怎麼樣呢?把你所經管的交代明白。因你不能再作我的管家。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作什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養省察正心養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為賢人,上而超凡入聖。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慾存天理,去人心存道心,以超脫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傑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與君子賢人境界中)。
  • 人有三種境界:做事,做人,做局,你是哪一種?
    文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種境界的人構建起了龐大的社會體系。松下幸得助曾經也說過一句話:我寧可我的員工每人用百分之一的力,我也不肯自己去用百分之百的力。並不是他怕累,他說:如果我用百分之百的力,我的企業才能做好,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的企業也就不在了。
  • 佛祖胸前的「卍」字是什麼意思?漲知識
    佛祖胸前的「卍」字是什麼意思?有沒有經典依據?看完筆者的解釋相信大家會明悟。佛教中「」字代表佛祖的聖潔,《優婆夷淨行法門經》有,其他經也有。「卍」字是佛圓滿之意。看完此經,你就會知道持咒比念阿彌陀佛名號殊勝。《楞嚴經》言及,佛祖胸前的「卍」字圖,湧出寶光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楞嚴經》中提及的「斷淫」,並非指性淫。經云:我滅度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故,「心淫」指的是心裡的迷惑。倘若斷性淫即得道,那單身人豈不都得道了?這是個五濁世界,佛祖是不會違背五濁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