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兩邊站著一老一少是何意?師父何時才會給你說真正的道?

2021-01-09 意識的宇宙

一、為什麼佛祖兩邊站著一老一少?

眾生本來是佛,因無始劫來迷失了自性,墮落在六道輪迴,一念信解終成佛道。

佛陀說這世間是覺悟著的居處,覺悟者淨土也。

父慈子孝,亦是因緣。創建人間淨土,就先從孝敬父母開始。

其意是佛祖智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既是表法也是因緣。

佛祖兩邊站著的一老一少是阿難尊者和迦葉尊者,代表:

1、學佛不分先後,不分老幼;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你就是八十歲,也可能是個愚昧無知的人;人家雖然是個三歲兒童,牙縫裡面可能也有真理。即使年齡很大,學佛時間很長,也可能無明;而三歲小孩也可能說的有真理。

或老或少都本具如來德相,有的儒子可教,有的大器晚成。俗話說:「有識不在年高,無知徒長百歲」。

2、修行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二、為何修行功夫上不去?

沒有見地或者見地錯誤!要有正知正見才能邁步!

沒有正知正見,修行就不能究竟。

戒定慧、信願行,三位一體。影響功夫上進的因素有N個,但是「首見地」,只有用正確的理論(見地)來指導實踐(修持),才能找準方向,不走彎路,事半功倍。

「首見地」——首先就是見地;

「重修持」——其次才是修持;

「滿行願」——再有就是行願。要想功德圓滿就要行願。

我們的功夫為何修不上去,就是因為沒有正知正見。

三、一般祖師爺什麼時候才會給你說法,說真正的道?

當你的見地超過師父了,師父才給你講法,傳道。你的見地還沒有,或者跟師父的距離太遠了,師父就不給你論道、授法。否則,所謂的「邪人修正法」,你會把正法也修成了邪法。

當你的見地超過師父了,師父才給你講法,傳道。你的見地還沒有,或者跟師父的距離太遠了,師父就不給你論道,授法。「見過於師,方可傳授」。

學佛的見地要接近甚至超過祖師爺。否則說了也聽不懂,白費口舌。要想建立起佛學見地,必讀《明清四大高僧文集》和龍樹菩薩的六論等。

其實祖師爺們無時無刻不在說法與道。也許看到聽到的是該傳授時才會傳授,實際呢一直在發聲,悟到了嗎?

相關焦點

  • 太上老君扔出具殭屍將了如來佛祖一軍,打臉佛祖的因果報應之說!
    (楊角風談西遊第95期)前面花了好幾期的時間講了取經團隊離開平頂山後,對於取經的意義產生了分歧,其中作為師父的唐僧是最懷疑取經的意義的。他從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分析出所謂的成佛其實就是佛祖說的算,有些人歷經萬難也不能成佛,佛祖一個無緣就打發了!
  • 龍婆蜀騎鷹佛祖,龍婆蜀佛祖,泰國九大聖僧之一龍婆蜀
    關於龍婆蜀大師,生於:佛曆2390年,圓寂於:佛曆2466年,是泰國九大聖僧之一。就連泰國佛牌協會薩瑪空的帕亞主席,也在身上佩戴了一枚龍婆蜀的小佛祖。龍婆蜀掌握四種元素的加持方法,分別是「風,水,火,土」四種元素。
  • 師父把一樵夫帶上山,後來寫下一詩,影響禪宗近千年
    在我國偉大而又漫長的文明進程中,佛、道、儒三家始終指引著我們的信念,千百年以來屹立不倒,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但我們的信仰始終來源於這三大家,今天我們要欣賞的詩詞便與佛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傳說,釋伽牟尼佛用手指拈起了一朵花,看向弟子們,弟子們紛紛不解這是何意,唯有摩訶迦葉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釋伽牟尼佛隨即露出了微笑,並將心法傳給了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大徹大悟,建立了佛教的分支—禪宗,而「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一典故也和禪宗的精妙密法一樣,流傳至今。禪宗之學飽含世間奧義,代代相承,沒有辜負佛祖的囑託。
  • 佛祖用一個比喻告訴你,見道是種什麼境界?
    世人皆以為「道」是這個世界裡最終極的規律,無論什麼行業,其最高的目標都以見「道」為功,比如說以文載道,以武入道等,這一點佛家修行亦不例外,作為一個探究世間真理的佛法修行之人,每以見道為榮,因為見道即意謂著自己離道又近了一步,但是,這個世界那麼多的修行之人,真正能夠最終見道的人卻實在是少之又少
  • 我的管道師父,今天我想對您說!
    工作一年多,師父用他的身體力行,教會了我德與才,德是要做事先做人;才是賴以生存的焊接技能,手工仰板焊接、斜45度不鏽鋼氬弧焊接、垂直固定橫管氬電等焊接技能,師父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我。以匠心守望初心,師傅播種夢想,為我點燃希望;他用關懷備至,帶給我溫暖;他用默默堅守,為我盡其所能,讓我能夠站上更大的舞臺。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師父我想對你說:「謝謝您,並且請您放心!
  • 「師父」與「師傅」有何差別?4 位名廚給出了答案
    從廚之路上,那位嚴苛又體貼的師父,不求回報地帶領我們前行,傳遞著另一種深沉的父愛。在父親節這個特別的時點,我們為你帶來 4 位國內名廚與師父之間的動人故事,並探討「師父」與「師傅」之間的差異。溫情:我想回到和師父一起烹飪的時光每當馮偉提到自己的師父 Manfred Wimmer 時,他的眼中總是充滿懷念。
  • 佛祖說出真相!
    靈明石猴乃孫悟空,六耳獼猴即佛祖所說的「二心」。都道這「二心」六耳獼猴是孫悟空的心魔所致,其實不然。如來的「二心」實則是作為一名修行者的「二心」,一個道心,一個人心。孫悟空取經之路走的是正道,一路上斬妖除魔受佛教點化,冥冥之中是一顆悟道之心。而六耳獼猴受欲望驅使,在取經路上想代替悟空去西天享受無盡榮耀。
  • 師父是你修行的度者、引路人
    道門之中,弟子所拜的師父,只是將自己渡入道門者,而我們真正皈依的是三清道祖,是大道。師父把弟子渡入道門之後,剩下的就是弟子自己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技藝自行修行或者由師父安排(比如法術、醫、佔卜、風水、經文等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 不管你信不信:真正的唐僧已死,最後封佛就會飛的根本不是唐僧!
    2、後來他們到達了凌雲渡,孫悟空一個勁的慫恿唐僧過橋,唐僧不敢過,孫悟空又一個勁的拉豬八戒過橋,豬八戒抱著獨木橋就是不肯過,我們再看看孫悟空說的什麼:行者按住道:「這是甚麼去處,許你駕風霧?必須從此橋上走過,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罷,實是走不得!」
  • 西天大雷音寺誰才是真的法力無邊,敢和如來佛祖叫板.看完真怕
    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飛星趕上唐僧,把那無字之經奪了,教他再來求取有字真經。」這裡就存在了兩個疑問,為什么正好燃燈古佛在藏寶閣?為什麼燃燈古佛敢揭露這件事?要知道這兩個問題就需要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燃燈古佛的歷史背景。
  • 來到靈山大雷音寺參拜佛祖的唐僧和原來的唐僧是一個人嗎?
    凌雲渡的獨木橋《西遊記》第九十八回中說了這麼一件事兒。唐僧師徒就要到了靈山腳下的時候,遇到了一條非常大的河流叫凌雲渡。唐僧師徒就被這條河給阻擋住了。主要是唐僧被阻擋住了。但孫悟空並沒有說穿這件事,他知道接引佛一定是如來佛祖派來接引他們過凌雲渡的。這時候唐僧還是不敢上船,卻被孫悟空推上了這個無底的船,唐僧上船之後居然穩穩噹噹地站在了船上,這才發現這條船雖然無底,但也可以渡人的。船在行進的過程中孫悟空告訴唐僧:「接我們的船夫是接引佛」,唐僧這才明白了。但是唐僧上了這個無底的船怎麼掉不下去啊?
  • 真正心裡有你的人,才會這般對你
    一個人是否真的愛你,你的心最清楚!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你們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真正心裡有你的人,自然會用他獨特的方式,悄悄地愛你,很久很久!真正心裡有你的人,才會成天對你胡思亂想!
  • 親愛的師父,我想對您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都得到過師父的無私幫助傳道授業解惑今天教師節我們有太多的心裡話想對師父說能如數家珍的說出每個華為產品的型號和優缺點,是我幾個月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感謝師父對我的耐心指導,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奉行禮貌待客的信條,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 如來佛祖說,我愛你,很累
    我在那個世界看到了你,你在如來佛祖面前歌唱。我在如來佛祖面前點燃了燈,我回頭看了你一眼。我寫下你英俊的眼睛和憂鬱。這世界再次相遇,相遇痛苦,星光閃爍,說不夜之夜,輾轉反側。深邃的雨巷徘徊在你的影子裡,來來去去。
  • 取經路上,觀音菩薩曾經犯下一次大錯,差點就壞了如來佛祖的大事
    當如來佛祖制定好取經事業的總方向後,無論是人員的選擇,還是解決所遇到的困難,觀音菩薩永遠都是站在第一線。可是在事情成功之後該論功行賞了,如來佛祖卻沒有給觀音菩薩任何的封賞,這似乎有點賞罰不公。然而事實並非如來佛祖的錯,因為觀音菩薩曾經一個疏忽差點毀了取經大業,不給他獎賞或許是如來給她的處罰吧。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的說一下。
  • 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
    古人說:「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是何意?道盡「男人」本性在中國這個文明的社會,我們可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俗語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它講述的可能是生活哲理,也可能是對人性的剖析,亦或是對世人的警醒。
  • 那個演86版《西遊記》「如來佛祖」的朱廣文,如今怎麼樣了?
    比如這位,出演過火遍大江南北的老電影《地道戰》裡的英雄人物--高傳寶;還出演過86版《西遊記》中的如來佛組(估計你都看不出來),之後又客串了《武林外傳》裡佟湘玉她爹(還自稱是楚留香);甚至在1956年《地道戰》出演之後,又接著出演了《焦裕祿》,並在劇中扮演焦裕祿這一角色。
  • 道教的拜師收徒與傳法要求嚴格師父不會虧欠徒弟(入道修行必看)
    說其繁瑣,在於道教師父收徒必經諸多程序,焚香奏表、誦經禮懺,另有弟子宣讀拜師帖表明入道修行之決心,而師父亦需奏表書符,讓入門弟子起誓、焚香,跪拜三清道祖以感恩道祖慈悲、得聞正法,跪拜歷代宗親以不忘祖宗恩德,跪拜師父以承法脈使道門昌隆。道教門派眾多,各門派皆有道術傳承,多師徒口傳心授,秘而不宣,因而道教師父收徒必定審慎,須量才授術,且「寧可道術不傳,不願所授非人。」
  • 阿難迦葉索取香火錢,佛祖說經不可輕傳,這樣的做法自有深意
    在很多人看來,如來佛祖一定會公正地站在唐僧師徒四人的立場上,但佛祖卻說了一句,「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緊接著如來佛祖道出了一個故事,說前有僧人求取真經,即便是為了超度眾生此等大事,亦收取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這樣已經算是少得了,如今他們空手而來,怎麼可以把經文取走呢?
  • 楊九郎:師父是山——聽師父的話
    記者:「如果用一個字或詞來形容師父的話,你覺得哪個詞比較適合?就一個詞。」楊九郎:「是不是不能說太那什麼呀?還是稍微有點兒……不能說的特別……塊兒特大是嗎?」記者:「隨便!」楊九郎:「我想想啊!我先想想,用一個詞或字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