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十點讀書 ,作者十點彭春花
十點讀書
深夜十點,陪你讀書,美好的生活。好書/故事/美文/電臺/美學。
作者 | 彭春花
來源 | 十點讀書(ID:duhaoshu)
接觸的人越多,越發現一件事:
無論你是窮是富,有名或普通,天才或凡人,你都無法逃脫一件事:年齡。
處於同一個年齡段的人,面臨的根本問題是相似的:二十歲的人沒有不迷茫的;三十歲的人沒有不焦慮的;四十歲的人也沒有不患得患失的。
曾認識一個很厲害的學者,人到中年,功成名就。
他經常出席國際會議,也是多家巨頭公司的顧問。總以為這樣的人應該沒有什麼煩惱。
但深交後發現,他每天擔心的問題也是:
自己的同僚會不會超過自己?職稱評選什麼時候可以落定?誰又比他多發表了幾篇文章?
和普通人並無差別。
這也難怪,老祖宗總結的許多人生道理,總是愛以年齡為界限來劃分。
論語曾說:「少年戒色,壯年戒鬥,老年戒得。」
人生就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
不同的年齡段都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問題。
大格局的人,會明白一件事:認清你這個年齡段的問題,處理好它。你就可以擁有自信的人生。
年輕時看遠
人們喜歡將年輕人比喻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但事實上,年輕是最難捱的一段時光。
物質貧瘠,欲望叢生。除了熱血,一無所有。
許多日後取得成就的人,都有過困頓的年輕時代——
馬雲二十多歲時,在翻譯社工作。
一月工資700元,房租2千。為了維持生存,他只好背著大麻袋到義烏進貨,賣鮮花。
馮驥才結婚時,只能和妻子租住在一間7平米的小房內,家具都要自己動手做。
村上春樹回憶年輕時代,說自己「窮得都快登上金氏世界紀錄了」。
對於年輕人而言,困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困頓的態度。
身處低洼之處,年輕人最容易走入的誤區便是:急於求成。
小陽和小偉,年齡相仿,經歷也類似,都是農村出身,高考失利。
但最終,他們卻走上了越來越不同的路。
小陽高考失利後去了江蘇一家電子廠打工。做過流水線的人知道,這份工作十分磨人。經常上夜班,一月只能休息一次。最累時,連軸轉18小時。
就是這樣一份工作,小陽堅持了3年。他從一線工人,幹到業務線組長,勤奮靠譜的態度得到了認可。
後來領導跳槽創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拉小陽出來一起幹。因為這個,小陽一步飛升。
而小偉,一直眼高手低。面試時不是嫌工資低,就是嫌休息少,總想賺快錢。
一份工作,從沒有幹滿超過3個月的。業務能力和人脈都沒有積攢下來。
最後,小偉只能去勞務市場做臨時工,提著一個塑料桶和一床被子,哪裡有活兒往哪裡跑。年過三十五,至今居無定所。
對於年輕人,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卑微的夢想持續燃燒,也能成就一段不凡的人生。年輕人所要做的就是目光放遠。不被當下的欲望誘惑。
投資自己,積蓄能量,等待著命運從量變到質變的時刻。
中年時看寬
梁羽生說:「中年心事濃如酒,少女情懷總是詩。」
如果說年輕時,身上的擔子就只有自己;那中年時,就是馱著一家老小。
每天一睜開眼想的問題都是:
工資能拿多少?父母身體是不是健康?孩子學習成績怎麼辦?
曾看到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企業的員工,因為公積金調整,月收入一下子少了2000元。
得知這個消息,一個大男人竟然崩潰到痛哭:「為了買房,褲子穿破洞了才會買;出差連一瓶水都捨不得買;微信裡面的錢不超過500元。」
從買房到現在,他一共哭過3次。一次為孩子,一次為老婆,一次為這2000元。
因為擔子過重,中年人很容易產生無力感,覺得生活透不過氣。
所以,中年人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著手減負,心態放寬。
在職場上,擺脫比較。
幸福重在心靈的感知,而不是靠攀比得來的。
你的房子又大又寬敞,我的小房間也可以溫馨漂亮。
人過中年,減少攀比,才能在複雜膨脹的世界裡,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光環和美好。
在交友上,擺脫糾纏。
中年人吃過的鹽,可以說比年輕人吃過的米都多。
就像有一定「茶齡」的人。縱身茶海茫茫,喝過的茶味不下百杯,孰為「心頭好」,孰為「擺手厭」都有一套口感的答案。
喜歡的滋味最終留在了生活裡,無緣的滋味也祝它早日遇見知己。
茶各有香,不喜無妨。擇善友而從,遠惡交而戒。
在教育上,擺脫控制。
孩子終究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太計較孩子一時一刻的成績,太苛求他們是否將來會出人頭地。
路一步步走,遠方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天地。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如果說年輕時是在掙名掙利,中年時,就是修心修己。
中年時要做的就是精簡人生。不被當下的雜事紛擾。
自在穿林走葉,笑看起伏盈虧。
晚年時看淡
論語《為政》中有曰:
「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過半,榮辱皆有經歷,起伏都有參與。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之路也應越走越寬。
年輕時爭得你死我活的東西現在只會淡然一笑,中年時費盡心機計較的東西如今看來早已無關緊要。
此時心頭只重兩樣事:一個好覺、一個好家。
晚年時,擁有成熟的經驗和智慧,又不用背負年輕時奮鬥和壓力,正是摘取人生果實的豐收期。
此時的生活應是自在又安詳,子女孝順、兒孫滿堂,最是享受一杯清茶、一份清福的好時光。
人過半百,凡事看淡,老去的是年齡,不老的是心境。
經驗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不僅不會減弱,反而還會增加。
所以現在也正是學習的好時機,沉浸在一項愛好裡,紛紛擾擾都別擾了難得的寧靜,享受樂趣帶來的好心情。
曾見過最美好的退休生活,是來自中國臺灣的一個俱樂部。
俱樂部由幾個退休後的朋友自發舉辦,取名「夏瓣生」。
人生有如春夏秋冬,他們希望自己中年過後的生活,能像夏花一般燦爛。
他們在臺南找了一處地方,建了一個養老公寓。
每個月一起看電影,時不時就組織一起旅行。
一個小院,二三好友。
中年時,人們背負了太多羈絆。
中年過後,俗世的苦樂都將變得十分遙遠。
此時,學會「淡」處,將人生的更多時間留給自己。
生命的這三個階段,代表了人生的三場歷練,提升的是眼界,升華的是境界。
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段的困惑,每個年齡也都有每個年齡段的使命。
不知道你正處於生活中的哪個階段?也不知道你正遭遇著什麼問題。
但真正的智者,知道用不同的心態對待不同的階段。
年輕時,警惕目光短淺。
中年時,學會自我減負。
晚年時,懂得回歸內心。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一路行走,一路遇挫。一路解決,一路成長。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7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繫十點讀書。
材料來源/十點讀書
圖片/網絡
原標題:《人生三境界: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寬,晚年時看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