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要如何安放孩子焦慮的心?

2020-12-18 壹父母

Photo by Jason Rosewell on Unsplash

簡簡周 / 文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很多人按部就班的生活軌跡,也讓很多人陷入了恐慌和焦慮的情緒中。

在群裡和朋友聊天,有人說,自己每天都要量好幾次體溫,經常就會莫名地覺得胸悶氣短,還有人明明什麼事情都沒有,但看到新聞裡說有無症狀感染者,馬上又覺得「沒症狀」也不安全了。

成年人尚且如此,那孩子呢?

1

最近有好幾個媽媽跟我聊起這個話題。

一個媽媽說,她5歲的兒子這段時間變得有些黏人,尤其是當她不得不出門上班時,他都會緊緊抱著她不讓她出門,還一邊哭一邊喊,「外面有病毒,我不要媽媽出去,我不要媽媽死。」

還有個媽媽說,被「困」在家裡那麼久,孩子卻從來沒有問過她「為什麼不能出去」,也沒有提起過任何跟疫情相關的話題,但她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小事就大哭。

這些跡象都說明,疫情已經在孩子的心裡投下了陰影。

某個早上,我女兒睜開眼睛的第一時間也跟我分享了她的一個夢。

在夢裡,街上有一隻無比巨大又兇狠可惡的怪獸,她有些害怕,就跟小夥伴們一起躲到了一個樂園裡。

夢裡的樂園特別漂亮,有很好玩的滑梯,她還和小夥伴們一起搭了個豪華的「窩」,做了一些防止怪獸進來的設置,比如,在門口放了一張能夠攔住怪獸的大網。

她說,雖然那個窩裡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但她和小夥伴們在裡面玩得很開心。

直到她跟我分享這個夢,我才發現,原來疫情和病毒並不是對她毫無影響。

雖然宅在家裡的這段時間,她看起來很是自得其樂,沒心沒肺地吃好玩好,也沒有任何緊張、焦慮的外在表現。但沒有表現,不代表心裡沒有痕跡。

好在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情緒調節辦法:玩遊戲,給自己搭個溫暖安全的「窩」。

這個「窩」不僅晚上在她的夢裡出現,幫她抵擋了怪獸,白天的時候,搭「窩」也是她最熱衷的遊戲,自己一個人就能玩很久。

成年人有很多途徑可以釋壓,比如,刷刷手機,網上吐個槽、追個劇,或是跟朋友聊聊天,而孩子通常就只會通過玩耍和遊戲的方式來表達。

因為遊戲是孩子跟自己、跟世界對話的本能語言,而在投入玩耍的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和壓力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釋放和處理。

我身邊有很多媽媽,在這個假期陪孩子玩了很多親子遊戲,但也有媽媽擔心孩子一直這樣「無所事事」會影響學習,哪怕孩子才剛上小學一、二年級,也會擔心孩子耽誤不起,於是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的網課,讓孩子壓根沒有時間玩。

畢竟,在很多大人看來玩只是「不務正業」。

但實際上,父母對孩子學業的擔憂,都是自己內心焦慮的投射。剝奪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和機會,不見得能讓孩子多學到多少東西,卻會阻礙孩子對情緒的自我調節。

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不能玩出來,就只能把那些不明所以的情緒壓在心底,還有些孩子則會像剛剛提到的兩個孩子那樣,表現得緊張、焦躁、惶恐和不安。

2

當孩子的情緒壓力過載時,他需要成年人的幫助。那作為父母,我們具體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對於父母來說,這個時候最首要的事情還是要先有效地安撫自己。

我也一樣,懂得道理再多,當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考驗的都是自己的修煉。

焦慮很正常,每個人都會焦慮,接納這一點是邁出調整的第一步,否則,拼命抵抗會很耗能,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焦慮的境地。

每當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時,我會給自己按個暫停鍵,而不是急著去處理問題。喝口水、吃點零食,或是做點其他能給自己帶來能量的事,先照顧好自己。

有關疫情的進展要了解,但不要從早到晚刷手機,過量的信息會加重焦慮。

父母是孩子感知這個世界最重要的通道,如果父母自己也陷在焦慮情緒中,孩子只會更焦慮,只有當父母照顧好自己,內心安定平靜下來之後,也才能更好地感受和滿足孩子的需要。

其次,在每天的安排中,給孩子留出足夠自由玩耍的時間。

你當然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學習內容和課程,但玩耍也很必要。很多時候,孩子玩得是否痛快,也決定了他學得是否高效。

只要不危及安全,儘可能地不要去幹涉孩子的遊戲內容,哪怕你暫時還無法理解。

第三,主動和孩子聊聊疫情和病毒,最好用他能理解的語言跟他解釋一下當前到底發生了什麼,而不是讓他通過大人之間的談話來獲取信息。

孩子的理解很多時候會產生偏差,直接信息好過間接了解。

不要覺得孩子太小,不需要懂這麼多,再小的孩子從被「禁足」在家開始,就能敏銳地捕捉到環境的變化了,讓他蒙在鼓裡對他來說不是保護,反而會增加很多對未知的恐懼。

第四,建議你可以跟孩子共同製作一本「抗疫筆記」,並邀請孩子給這個筆記本取一個名字。

你們可以在筆記本上畫出「病毒」的樣子,然後圍繞「打敗病毒」創作一個有故事、有情節、有畫面的小書。

具體創作的過程,你們可以盡情地發揮,寫字、畫畫、從書或是雜誌上剪下圖片進行粘貼組合,等等。

你還可以引導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表達出對「病毒」或是其他事物的焦慮和擔心,比如,畫一個「恐懼測量計」,讓孩子從0-10中選一個數字來表達自己擔心的程度,數字越大表示越擔心。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能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去接近「病毒」這個恐懼源,還能以富有創造力的方式,從一個無能為力的被動者,轉變為更有主動性的角色。

這對你和孩子來說,都是很治癒的活動。

最後,調整你的思維習慣,用祝福來代替擔心。

大部分人都習慣了用「擔心」來表達關心,但「擔心」其實是一種詛咒。有時候,孩子不知道「病毒」的厲害,不願意好好洗手、拒絕戴口罩,甚至還整天吵鬧著要出去玩,父母就會用「恐嚇」的辦法來嚇唬孩子。

「外面都是病毒,我們不能出去,出去就會被感染,還有可能會死。」

「不好好洗手,病毒都鑽到你肚子裡了。」

……

哭鬧著要出去玩的孩子,不一定是因為割捨不下外面的世界,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對現在必須禁足在家的不尋常感到不安和焦慮,所以迫切地想要讓一切「恢復從前」。

用更科學的態度和方式讓孩子了解病毒和防疫的知識,大多數時候,孩子都會很願意配合的,而恐嚇只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和不安。

非常時期,我們需要做好對自己和對家人的防護,但在防範病毒的時候,也不要忘了給自己和孩子多一些心理上的防疫。

願每一個人都能平安、健康,內心安定、前路有光。

- 作 者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相關焦點

  • 考試季,如何安放家長焦慮的心
    焦慮是擔心會發生糟糕事情而經常處於心煩意亂或恐懼之中的一種情緒感受。與恐懼不同的是,焦慮是一種普遍的、無對象的感覺。焦慮在生理、行為和心理都會對個體產生影響,如生理上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出汗等症狀,行為上出現迴避行為等,心理上出現擔心、恐慌、心悸等症狀。
  • 健康公開課 | 拯救你無處安放的焦慮 12月23日晚21:30 鎖定CETV1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那麼作為「抗疫」的一員,我們應當如何在生活中多多儲備健康知識、為幸福生活保駕護航呢?《健康公開課》首批18期健康類科普節目,從廣大青少年朋友最最關注的角度出發,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能夠「懂防疫、會急救、學養生、抗疾病」,還等什麼?搬好小板凳,趕緊學起來吧!
  • 《毛毛》:如何打敗無處不在的時間竊賊,安放無邊無際的焦慮?
    ……如果都是,那麼你可能被時間竊賊盯上了,如果不及時打敗它,就很容易陷入無邊無際的焦慮。下面,我就從《毛毛》這本童話書分析如何打敗時間竊賊和緩解無邊無際的焦慮。我們先談談這本《毛毛》和他的作者。《毛毛》雖然被化為童話書,但卻是一本能夠啟發孩子,感動成人的預言書。自出版32年來,就一直暢銷不衰。
  • 抖音要如何安放措手不及悲傷是什麼歌 安放歌詞完整版
    抖音要如何安放措手不及悲傷是什麼歌?本篇文章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這首歌,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來看看。要如何安放措手不及悲傷什麼歌  這首歌是由哎喲蔚蔚演唱的歌曲《安放》>  流星還想著流浪  卻擦亮一道憂傷  熱烈悲壯孤單仰望  舊夢遊蕩的晚上  如飛蛾最愛火光  來不及想痛著高尚  要如何安放  措手不及悲傷  重拾了時光  要如何安放  已入夏的冰霜  喊著遺忘卻奮力反抗  對回憶投降
  • 疫情關鍵時期,餐飲老闆很焦慮,中小型餐企如何走出困境?
    這次疫情對於餐飲市場影響很大, 特別是中小型餐企很多老闆都很焦慮,這種焦慮來自於內外兩個方面,對內是門店現有庫存和現金流的壓力,對外是沒有一個更好的方法解決當下門店客人很少的問題,大家也不知道疫情會持續多久?那麼,餐飲人如何緩解這種焦慮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快行動起來「自救」 ——暫停堂食,加強線上外賣運營!
  • 新型肺炎疫情時期,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防護?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如何為孩子做好心理防護呢?1. 大人情緒安定是前提「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疫情時期,更是如此。疫情的嚴峻、長時間的被迫宅在家,父母自身的情緒可能也受到了一些影響。這裡還有一點要提醒家長朋友們注意,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自身情緒不穩定,很容易轉化到孩子身上,容易看孩子不順眼,孩子一點小錯甚至孩子根本沒有錯也容易遭到責罵。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避免讓孩子成為我們自身宣洩情緒的「垃圾桶」。孩子通過父母的情緒和行為來體驗和觀察這個世界,情緒穩定的父母能夠給孩子安全感。2.
  • 防疫科普┋疫情期間如何疏導孩子的焦慮和厭學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民眾應對心理壓力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青少年學生群體更面臨開課不開學的挑戰。他們會有什麼樣的身心變化?應該如何疏導他們的焦慮和厭學情緒?疫情就像風浪,將我們拍在了地上,我們身體會疼,心裡會疼,這是本能的、自然的、正常的反應。青少年學生平常都是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去學校,現在變得跟平常不一樣,他們表現出一些不一樣的行為,也是正常的。當你的孩子出現跟平常不一樣的行為,只要不是太過分,你要去理解他,就好像我們大人也變得很焦慮一樣,都是身心反應。因為疫情對我們有影響和衝擊,這就是我們對衝擊的一個回應。
  • 疫情之下,如何安撫孩子「被隔離」的焦慮心理?
    有位讀者朋友留言說,春節之前回了老家一趟,沒想這次的疫情如此兇猛,老家的村裡也實行了隔離措施。雖然距離疫區很遠,村裡也隔離起來,附近也沒有感染的案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會有種莫名的焦慮。最初,她沒有太大的感覺的,但是焦慮卻通過7歲多的孩子身上散發出來。
  • 疫情期間如何合理安排時間,減輕焦慮感?心理學專家來解答 | 用「心...
    疫情期間師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專家幫您解答: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學業和畢業焦慮?3位心理專家給出攻略::心理學教授給師生家長支招專家提醒戴好「心理口罩」疫情期間如何調節緊張情緒?心理專家給出7「心」建議:專家為你解答心理學教授為你講解聽心理專家分享建議:疫情當下如何向孩子解釋新冠肺炎?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防疫期間與家人有矛盾如何處理?
  • 幼兒園開學在即,如何安放孩子「焦慮」情緒?這些問題家長要了解
    「媽媽,你答應我,不送我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樣的問話,幾乎每天晚上臨睡前都要重演一遍,直到得到媽媽的肯定回答,睿睿才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安心睡去。 「這可怎麼辦呢?」睿睿媽特別焦慮。他們確實有「焦慮」的情緒,之所以揮之不去,還因為:他們承受了來自父母的不安。 就像前面提到的這位睿睿媽,當她一想到孩子要上幼兒園,她就無比擔心:怕孩子不適應,怕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交不到朋友……這種擔憂,佔據了這位媽媽的大部分心思,導致孩子上幼兒園成為媽媽心頭一件「害怕大于欣喜」的事兒。
  • 人到中年如何緩解心理焦慮?特別是在疫情發生存款不多的時候?
    人到中年如何緩解心理焦慮?特別是在疫情發生存款不多的時候?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現在的10年,要比明清時期的幾十年年的變化還要大,比先秦時期的幾百年年還要多,再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心更浮躁,也就產生了全民焦慮,無論是老年人,中青年人,少年兒童,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感覺很焦慮,當然各自焦慮的點不一樣。
  • 家長如何幫高三學生緩解壓力?大學生怎樣應對焦慮?心理學專家來...
    心理學專家教你調節用「心」戰「疫」㉕:疫情期間如何與家人交流?心理學專家為你解答用「心」戰「疫」 ㉙:居家防疫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學專家說要做到「7個好」用「心」戰「疫」 ㉝:疫情時期老師如何提升遠程工作效率?
  • 疫情期間孩子生病,我焦慮的全身不舒服
    ,在這特殊的時期,我真是一點都不敢怠慢。在嘟嘟生病的這段時間我變得特別焦慮,每當聽到她咳嗽我更焦慮。02 孩子生病,我被醫生監督了因為疫情一天天的上升,除了我們普通人緊張,還有就是醫生也會比平時格外的注意和緊張,也害怕有一點點出錯。
  • 特殊時期孩子感覺擔心、焦慮?不妨來讀一讀這些繪本
    新冠肺炎襲來,已造成7萬多人感染,2000多人死亡(至2月23日),不少大人都感覺到了焦慮;突然改變的生活方式,沒有了走親訪友、沒有了上學補習、沒有了交往活動,這些也使孩子們產生焦慮的感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如何讓孩子減少擔憂、焦慮呢?
  • 遠離焦慮,如何讓心安靜下來
    上一篇跟大家分享了幾個疫情下,人們焦慮的現狀,其實在生活中,焦慮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常態。什麼是焦慮呢,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通常與現實刺激有關,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現在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生活等等壓力比較大,心很難靜下來,焦慮在所難免,那邊如何避免焦慮,或者是焦慮的時候如何應對。
  • 緊張焦慮、不知所措、親子衝突……疫情期間學生「心病」如何化解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緊張焦慮、「停課不停學」初期的不知所措、長期封閉環境造成的親子衝突……多種因素下,不少青少年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 非常時期,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學生都出現了哪些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為什麼最親的父母與孩子長時間相處這麼難?學校、家長如何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直面問題、紓解壓力?一線心理教師在工作中應注意哪些細節?
  • 「思考」扎心了!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何處安放?
    曾經有句話風靡一時:「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無論自己怎樣辛苦,父母都要想盡辦法,為孩子做一切超前的教育,讓孩子有一個好的開端。新生代父母的焦慮「你給孩子都報什麼班了?」不少8090後身份轉變為父母后,開啟了新的人生階段,也開啟了新的焦慮。新生代父母的焦慮,除了孩子應試教育之外,更加關注素質教育,因此,與健康直接掛鈎的少兒體能教育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 疫情當下,請停止在刷屏中焦慮:不能賺錢的時期,請拼命「存錢」
    疫情下,每個個體都要注意這3點 01焦慮難控,在海量刷屏信息中難以自處 疫情當下,數億人蹲在家裡,躺在床上,坐立難安: 一會拿起手機,刷兩下,又覺得不想刷
  • 拿什麼拯救無處安放的焦慮?「家校聯合話教育」聚焦當下家庭教育難點、痛點
    中國式家長的焦慮,似乎無休無止、無處安放。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 鳳凰家長課堂 " 於 19 日面向廣大中小學校和家庭,推出首場 " 家校聯合話教育 " 公益直播論壇活動。集結著名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和德育專家,共同聚焦當下家庭教育的難點與痛點。
  • 吵架的父母,無處安放的孩子
    患者:小易(網名)患病:中度抑鬱、中度焦慮年齡:保密性別:女病齡:2020年7月至今今年疫情,爸爸回來後,聽他跟別人打電話說不再回去了。那時我以為父母之間的矛盾解決了,我將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了。但生活遠比我想像的艱難,疫情期間他們照常天天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