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手作是帶體溫的藝術,而DIY手作坊則是藝術的載體。
隨著購物中心加強「體驗化」,手作工作室放棄原來環境封閉的辦公樓或公寓,擁抱流量更大的購物中心。從無到有、從有到密,2013年開始,各地手工坊進入爆發式增長,DIY市場的供給正大幅度增加。
在烘焙、陶泥與畫室這三大傳統門類的基礎上,又延伸出園藝、飾品、木藝、布藝等多種子業態,其中,園藝類門店近兩年增速超100%,儼然有打破DIY市場三足鼎立局面的勢頭。
購物中心裡手作的N種形式
較傳統的是,以預約制為主的純DIY店鋪,烘焙坊、陶藝吧、畫室等都能採用這樣的經營形式,只有單一手工體驗與簡易教程,缺乏其他類別補充,尤其是近年來,消費者對體驗的要求更高、更多元化,單一品類的體驗不足以支撐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面臨轉型。
圖/烘焙工坊
圖/陶藝吧
隨後,市場出現了單一手作體驗+周邊零售的複合業態。以前不久剛取得2000萬融資的首飾文創品牌全愛工匠為例,在全愛工匠的門店內,可以看到首飾設計製作的工作檯,在工作檯周圍的櫃檯與貨架上,陳列著海內外設計師手工製作的首飾,以及全愛和 MIYUKI、施華洛世奇、IBILITY 等品牌聯合開發的設計包等零售產品。複合業態的出現,給僅依靠手作體驗營利的品牌,帶來了額外增長點,還能為更多小眾設計作品提供展示銷售平臺。
圖/全愛工坊
還有專注做木工體驗及木製家具產品設計的「作物」,不僅能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木器,在靜安芮歐店中,還有休閒咖啡區,以及出售一系列由物作設計的木製家具產品。
圖/作物大悅城店
與購物中心裡備受寵愛的買手集合店、美妝集合店一樣,手作集合店的出現,打破手作分散經營的空間壁壘,融合了木藝、油畫、淘藝、布藝、金工等多維體驗的手作集合店,成了顧客新寵,在一線、新一線城市中備受歡迎。
像武漢曇華林·泛悅匯的吾行·藝站、西安的baby company創意體驗空間、杭州嘉裡中心的樸坊、徐州蘇寧廣場的造物主.哎呦呦手作美學館等,店鋪被劃分成不同區域,每個區域賦予不同的體驗功能,吸引專業手工藝人的加入,在其店中固定展售藝品,並定期舉辦DIY課程活動,推廣其手藝特色。
圖/武漢吾行·藝站
圖/西安baby company創意體驗空間
創意街區與市集是DIY手作店鋪的另一種存在形式,聚集帶來的最明顯的效果便是客流的增加。
圖/手作市集
上海大悅城的招商團隊通過調研發現,手作類業態正是目標客群喜歡的業態,所以在地標摩天輪入口的樓層上,設置了一條「手作人街」,這裡顧客可以找到以下基本物品:手制皮具、金屬器件、版畫、微景觀,也可以參加以下體驗:印刷、造紙、烘焙。
圖/上海大悅城「手作人街」
「慢時光」生活體驗
近些年,商業主體空間形式更新了,消費者的習慣也改變了。當物質收入豐富後,回歸是一種必然,相較機械化生產、流水線作業,「手作」的魅力在於帶給人們的品味與細節。
從選材、設計、打板、初加工、精加工到打磨出最後的成品,手作工坊會有專業指導老師教授,在產品製作的過程中,既能培養顧客的動手能力與審美情趣,獲得成就感,又學習產品相關知識,獲取知識的快樂與滿足感,將遠超過直接從商店或網絡購買成品的感覺。
針對不同客群,按照難易程度,手作工坊還會制定不同的課程。對於將手作當成職業發展的年輕人,手作工坊還能提供創業系統學習,給予他們成長的平臺,使得原本C端客戶通過課程進階,也能成為小B設計師,這些小B創業者再服務 C端,這就是現在很多人講到的S2B2C模式。
手作的意義還在於承載著用戶的社交需求與情感宣洩。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得顧客在日常必需品消費的基礎上,還需要享受「慢下來」的生活體驗。手作一個物件,沉浸其中,可以放鬆心情,鍛鍊專注力,細緻力和耐力,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專注的做一件只屬於自己的作品是一種享受。
沉浸其中、深度體驗,手作需要消費的時間比其他業態更長,短則2小時,長則4-5小時,不僅顧客停留的時間拉長了,還拉「寬」了,怎麼說?以陶藝為例,顧客初次上門完成拉坯、造型工序,需要2-3天之後上色、烘烤,等到第三次來門店才能提取成品,由一天消費時間變成可知的三天消費,這在手作業態裡十分常見,客人在空間停留的時間越長,他購物的機率和數量就會越多。
除了娛樂屬性,手作過程滿足的是人們對親情、愛情、友情的情感社交需求,親子可以度過高質量的相處時間,手作的作品又有禮物性。
DIY手作是體驗角力籌碼
從百貨到購物中心,從重零售到重體驗,實體商業重心變了,但服務顧客的本質沒變。將零售的比例降低,把更多的空間讓位給餐飲、娛樂與休閒已是目前商業綜合體發展的大趨勢,而在這其中,體驗業態的品質成為了各大商場間角力的主要籌碼。
作為體驗業態的主要代表DIY店在這期間發展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商場化正在成為它們落址的又一選擇。商場的高客流是吸引DIY店入駐的首要原因,儘管租金相對較高,但是客流的增長幅度更大;除了客流,商場定期的活動推廣也提供了幫助,藉助大型商場的名聲迅速打開市場。
一般來說,市級大型購物中心主推高端精品手作,而區級商業體則更關注於日常生活的DIY,例如親子手工、烘焙、花藝等。
但是,市場上大部分的DIY店都是獨此一家,有三家以上分店現成DIY連鎖的品牌並不多見。在這方面,類似全愛工匠、作物這樣的全國連鎖DIY店或者文創集合店普遍具有優勢,往往能承受商場高租金高準入門檻的壓力,所以,它們絕大部分都以商場店的形式存在。
然而,部分商戶拒絕進入商場不僅是因高租金,還因商場對商戶的裝修、管理與營業時間都會有要求,遠不如街區自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創意市集或許是不錯的主意,既能解決微小商戶與創客們租金難的問題,又能提供更自由的交易空間,購物中心還能將其作為營銷賣點,吸納更多客流。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新一線城市正在提供這樣的商業空間,相較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的DIY市場顯然已更明確地向一站式的商場聚集。
總體而言,雖然不及DIY相對成熟的上海、北京等區域的品牌經營業務廣泛,且非一線城市DIY市場的培育期更長,但業內人士充分相信商業熱度的傳導與新一線城市的潛力,只是,新一線城市商戶與購物中心還需要更多的孵化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