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誕生以來,消極一直都是我們的一種情感體驗。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經歷某些不良或失敗事件之後,總會出現消極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感到消極,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只要我們敢於接受消極時,它反而會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一種機制。
前不久,我觀看了一部鼓舞人心的電影——《墊底辣妹》。影片以一種誇張的方式,講述了日本女孩沙耶加從孤僻、自卑,到突破自我考入慶應大學的勵志故事。就在大多數人感動於沙耶加永不放棄的精神時,我卻格外關注影片中一個偉大的「情緒教導型」女性——明媽。
明媽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母親一樣,可以為著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可是她又有與其他母親不一樣的閃光點,那就是她能以一種極其平和的心態,接受孩子的消極狀態。正是明媽的這一觀念,深深影響與改變了沙耶加一生的命運軌跡。或許,這才是影片最為吸引觀眾的部分。那麼,今天我就從「情緒教導」的角度,來解讀《墊底辣妹》的背後: 親子關係中,孩子的「消極之路」唯有接受才能拯救。
影片劇照
《墊底辣妹》中,沙耶加在弟弟龍太出生以前,一直都被父親寵愛著,一家人也是其樂融融。然而弟弟龍太出生以後,父親因著骨子裡極深的「重男輕女思想」,開始對女兒沙耶加發生了巨大的態度轉變,從而導致父女關係變得不再親密。
《漢書·杜鄴傳》曾說:「是以男雖賤,各為其家陽;女雖貴,猶為其國陰。」意思是男人即便再卑賤,也是一家之主;女人即便再尊貴,也只是一國之陰。
古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延續到如今開放的年代,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依舊是很多父母難以逾越的鴻溝,尤其是身為男人的父親。正是這種無形的思想力量,讓很多女孩在家庭之中,沒有任何的「容身之所」。
影片中,沙耶加因著父親極端「重男輕女思想」的「毒害」,她的成長經歷了兩個消極的階段,即小學時期的孤僻與自卑和初、高中時期的開放與自暴自棄。
影片劇照
1、沙耶加小學時期的孤僻與自卑
自弟弟龍太出生以來,沙耶加就失去了父親的疼愛。沙耶加經常與妹妹麻由美蹲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父親耐心地教授龍太練習棒球,她們眼神之中充滿著羨慕和渴望。
剛上小學的沙耶加膽小、懦弱,不僅沒有一個朋友,反而會受到同學的欺凌、排斥,她終日掙扎在孤僻與自卑的情緒之中,難以自拔......在家中,沙耶加表情木訥、言語很少;在學校中,沙耶加不敢與他人接受,只能坐在一旁發呆。
導演從父親對待兒子與女兒截然不同的態度、神情、言語的鏡頭特寫中,真實地表達出沙耶加在缺少父愛時的情感掙扎和心理掙扎。在沙耶加的眼神中,最常流露出來是迷茫、無助、絕望的感覺。
影片劇照
其實,此時的沙耶加已經患上了非常典型的「缺乏父愛綜合症」。
所謂缺乏父愛綜合症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愛、父親沒有參與、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而導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現出來的不良狀況。主要有過分害羞、膽小、情緒低落、自暴自棄、沉默少言、厭惡交友等等。
這正如電影《海蒂和爺爺》中,克拉拉自從母親去世後,便大病一場無法行走。而父親常年在外經商很少回家,克拉拉只能困守在諾大的房子裡與輪椅為伴。儘管克拉拉家境富裕,但缺少父親的陪伴,她依然是孤獨與自卑的。
不管是影片中的沙耶加,還是《海蒂和爺爺》中的克拉拉,她們都在缺乏父愛的狀態中顯得軟弱無力、悲痛無比。那些痛苦的消極情緒佔據著她們的心頭,無處安放,這無疑是對她們的最大傷害。
影片劇照
2、沙耶加初、高中時期的開放與自暴自棄
父親由愛到忽視的突然轉變,對沙耶加來說,那個高大、偉岸的父親形象已然慢慢碎裂。曾經,她深受父親寵愛、快樂無比,如今卻被滿懷的消極情緒奴役著自己。或許,在沙耶加的心目中,她只不過想要來自於父親那一絲一縷、渺小而卑微的愛, 就能喚醒漸行漸遠的自己。
然而父親給予她的卻是忽視和冷眼,從沒有愛可言。影片中,父親對待弟弟與沙耶加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衍生出沙耶加對父親的強烈不滿。
影片中,沙耶加進入初、高中之後,她便開始抽菸、喝酒、濃妝豔抹、穿著開放......甚至對父親也是充滿著敵意的。讓人想不通的是,沙耶加對幾個朋友,非常講義氣。比如沙耶加吸菸被抓,校方讓她供出同夥,沙耶加寧願被校方休學,也不願出賣好朋友。可以說,沙耶加對朋友表現出自己的保護欲望,更加揭露出她內心對友情、愛、被愛有著超乎常人的渴望。
影片劇照
嚴格來說,沙耶加「仇視」父親,受困於父親的情感忽視而掙扎不已,但她通過把一開始對父親的「仇視」,逐漸轉化為對朋友的「義氣」,從而消除內心的不平衡。實際上,這只是大多數人以此獲得心靈歸屬的一種方法。
我記得電影《心靈捕手》中,威爾是一個叛逆、桀驁不馴的男孩,面對藍勃教授的賞識和尚恩的心理疏導,不但沒能感激,卻對他們處處充滿著戒心和敵意。而這個叛逆不羈的大男孩,卻對三個好朋友非常義氣。或許,從小就悲苦、貧困的威爾,唯有在朋友面前才能找到內心的歸屬感,儘管他們前途渺茫,他們也心心相惜、患難與共。
沙耶加和威爾其實就是我們現實生活千千萬萬孩子的縮影。雖然他們都被消極情緒所困擾,但他們都在影片最後得到了完美的回歸,而這一切的力量卻與「情緒教導」密不可分。
影片劇照
1、「情緒教導」的概念及作用
20世紀末,心理學家戈特曼提出了父母元情緒理念。他認為父母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會產生自己的一套處理模型。 這套處理模型分為四大類,即:
情緒教導: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與孩子共同面對
情緒不幹涉:完全放任孩子不管
情緒摒除:一旦發現孩子具有消極的情緒,就要求孩子處理並改正。
情緒失控:面對消極的孩子,毫無辦法。
縱觀四種情緒處理模型,我們非常明顯地看出,「情緒教導型」父母與其他三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接受。父母在接受中表達對孩子的愛,從而拯救孩子的消極。因此說,情緒教導對我們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影片劇照
2、「情緒教導」對孩子的積極影響
《墊底辣妹》通過家庭視角,折射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一個孩子在父親的忽視下,逐漸走向消極之路。而孩子之所以能夠擺脫消極,回歸積極的一面,正是源於一個明媽對她接受並疏導的力量。 而這種力量正屬於父母元情緒理念的「情緒教導型」的範疇。那麼「情緒教導」父母給孩子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
①、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持續不斷的愛
有人說,沙耶加的超級逆襲是自己勤奮努力的結晶,如果她沒能堅持到最後,成功肯定離她遠去。
不可置否,堅持確實是帶著沙耶加走向成功的力量之一,但並不是最為主要的原因。歸根究底,沙耶加是因為感受到了明媽持續不斷的愛,才決定重新開始走出消極的陰影。
也正是因為明媽源源不斷的愛,才能支撐沙耶加堅持到最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消極時,以為批評、快速改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然而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愛的方式在孩子的心裡不斷強化,帶來的後果只會孩子不被父母愛的誤解。其實接受孩子的消極,也是父母愛孩子的一種表現形式。
影片劇照
②、獲得情感上的共鳴
影片中,小時候的沙耶加眼神之中充滿著無助,總是望著遠方的世界發呆,對一切毫無興趣。明裡母親對於這樣的沙耶加,內心雖然著急,但她一直從沒有要求沙耶加該怎樣怎樣,而是坦誠接受沙耶加的消極情緒,暗地底尋找解決的方法。因為她心裡明白,孩子再怎麼不好,也始終是自己的孩子。
2004年,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當父母對孩子的壓力提供支持和幫助,比如安慰、接受等,孩子會使用有建設性的處理策略,比如分心。
也就是說,作為父母應該學會理解並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這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利用合理有效的手段,自我控制消極。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通過消極情緒的表達,來發洩內心的壓力。當我們不開心時,在朋友圈發一個心裡難受的動態,希望有人能夠接受並認同我們的情緒,獲得情感上的共鳴。此時卻有人說我們無病呻吟,我們是不是會怒懟回去?這對孩子來說,是一樣的道理。
影片劇照
③、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墊底辣妹》中,沙耶加各種消極情緒的主因是源於父親的忽視。明裡母親面對沙耶加的負面情緒,並沒有用著針鋒相對的態度,而是默默無聞地為沙耶加付出著。反觀成長中的沙耶加,她內心委屈、難過時,第一時間想到便是明媽。從某種意義上,沙耶加內心之中對明媽具有一種信任。
延伸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之中,更是如此。孩子原本就因著某一件事情傷心、痛苦,我們不但不去理解與接受,反而批評、數落他。一旦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極致,肯定會出現逆反、不信任父母的心理。
倘若在此過程中,我們給予孩子支持的力量,比如接受他的消極、理解他的行為,這肯定能夠獲得孩子對我們的信任。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機制一旦建立,這只會讓所有的問題與矛盾迎刃而解。
影片劇照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的表現關係到自己的「臉面」。一旦孩子出現消極的一面,父母總覺得面子上掛不住,而不能冷靜客觀地接受現實。其實,指責、埋怨甚至專制固執要求孩子立即改正,也遠不如坦然接受一切,再靜下心來想一想事情的前因後果,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情緒教導型」父母猶如潤雨細無聲的細雨,會在不知不覺中就影響了孩子稚嫩的心靈。影片中,明媽心態平和地接受了沙耶加的消極情緒,用著愛與包容巧妙地化解了孩子身上的難題,引領沙耶加朝著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之路前進。那麼家庭教育中,我們又如何成為「情緒教導型」父母呢?
影片劇照
①、注意孩子細微的消極情緒,了解孩子的內部感受
我們都知道孩子年齡小,正處於性格的形成時期。儘管他們不夠成熟,但他們依然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然而孩子經歷了一些小事情,情緒波動不會太大,父母很難捕捉到孩子的情緒。因此,我們應該善於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觀察他們細微的消極情緒。
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消極情緒時,我們絕不能第一時間逼問孩子怎麼回事,而是等待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再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一來,孩子也更能接受我們。
《墊底辣妹》中,明媽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小時候的沙耶加因為受到同學的欺凌,出現不想上學的消極情緒,明媽在她面前非常平靜。當沙耶加在路上看見別的學生穿的校服好看時,明媽立即針對孩子的興趣提出中肯的建議。
影片劇照
②、從孩子的消極情緒中,尋找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孩子肯定與讚美
現實生活之中,我們無論做著什麼樣的事情,不管好壞與否,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渴望別人的認同和肯定,尤其是孩子消極的時候。
職場上,我們誰都知道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商店的老闆看見顧客走進店內,嘴裡就一直「帥哥或美女」的叫著,他們先從讚美中開始,使得顧客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等待顧客心花怒放時,再向顧客一同推銷。
就如影片中的沙耶加被抓吸菸,寧願休學也不願出賣自己的朋友。明裡母親到了學校之後,並沒有感覺沙耶加做錯了,反倒對沙耶加什麼也不說感到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尋找孩子的閃光點,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脾氣、性格和情感,抓住孩子心理弱點,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方面進行讚美。
③、幫助孩子分析消極的前因後果,與孩子一起解決
當父母和孩子都處於一種情緒平穩的狀態時,父母應該與孩子心平氣和地坐到一起,幫助孩子仔細地分析出現消極情緒的前因後果,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與孩子一起解決。
我記得學校舉行了一次學生才藝大賽,邀請了家長們一起參與。一位學生表演的時候,由於過度緊張,導致頻頻失誤,當時哭著就下了表演臺。正在那時,孩子的媽媽卻氣急敗壞地指責孩子:「平時練習都好好的,怎麼一上臺就不行了?」面對媽媽的指責,孩子更加委屈,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在我看來,孩子表現不好,原本就非常傷心。而媽媽的言語傷害無異於一把無形的尖刀,深深地刺傷孩子的心。因此,我們面對孩子的消極,一定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利用鼓勵等方法幫助擺脫消極情緒。
影片劇照
沙耶加相比現實中的大多數孩子,很顯然,她是幸運的。儘管父親不那麼愛她,但她擁有一個無比偉大的母親,時時刻刻接受並關注著她的消極情緒。這是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母親,才能將她從「消極之路」徹底拯救出來。
回歸現實,在物慾橫流、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也僅僅只是「普通人」,我們的孩子也只是「普通的孩子」。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想要的並不多,無非只是想要活得快樂、自由、舒適而已。而這一切的主導因素,還是取決於父母情緒教導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