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聲 | 清朝前期票擬制度考略

2021-02-13 南大元史

摘要:清朝太宗皇太極執政期,委任諸王貝勒處理日常政務,可視為是票擬制度的雛形。多爾袞曾深受皇太極的器重,作為攝政王掌權之後,各諸王貝勒隨即被多爾袞剝奪了太宗時期賦予的參政權,而此時內院漢大臣建言要繼續使用明朝的票擬制度。順治皇帝親政後,對傳統的明朝字處理制度的理念深表興趣,為新政權導入新體制的建言者以明朝舊臣頗多,可是清朝統治者並未全盤接受他們的建議,在新體制中的政治文化理念,多少也納入了一些滿洲傳統的文化要素。    17世紀初葉,建州女真的努爾哈齊在東亞建立了由滿、漢以及蒙古人組成的,具有多元文化特徵的愛新國(aisin gurun/金國)。雖然是以多元文化為基礎建立了獨立政權,朝廷中有一套完善的多語言文字字處理機制。           眾所周知,清初早起的字處理機構稱為書房(bithei boo),通常漢字寫作筆帖赫包。其中bithe為書之意,包為家之意boo的音寫漢字。估計天命建元前已形成雛形,在天命末年正式成立了書房。    總之,書房是清初處理所有文書的機構。通過《滿文原檔》知道滿語也曾稱作書院(bithei jurgan)。從明朝歸順的書房秀才王文奎,認為與明朝通政司性質相當。通政司也稱為通政使司,在明朝中央機構執掌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實封建言,陳情,伸訴及軍情,聲息,災異等事。但是史家皆知其通政使司無裁決奏疏內容之權,只有審核文書形式和記錄諭旨的職權,僅作為處理事務的機構。早在努爾哈齊時期,其身邊有『彥加裡、大海、劉海、李相介』等人執掌文書,其中的『大海』在天聰年間主要主持書房事務,負責處理所有的文書。也許早期的書房機制與通政司相當。隨著戰局的擴大,明朝邊疆官員陸續歸順金國政權,因此對制度也產生了若干影響。如馬光遠提議改革計劃,六部即設,總裁無人。若立內閣,臣下有疑難大事,先赴內閣公議方得奏請。如此則聖慮不繁,國政不亂矣。馬光遠很大膽的建議導入明朝內閣制度。神田信夫(1960)曾指出:「其實這些漢人官員,將書房作為明朝最高政務機構的內閣一樣,用他們的漢文知識,在其發揮有效的勢力」。內閣制度是在明朝永樂年間建制,內閣大臣作為皇帝親信,承擔著中央機構的要務,數名內閣大學士作為皇帝的傾訴對象,且時常參與處理政務因此也稱之為顧問機構。也許是受到了漢人臣下建言影響,結果在天聰十年(1636)三月將書房改為內三院(bithei ilan yamun),分別設立了國史院(suduri bithei yamun)、秘書院(narhūn bithei yamun)和弘文院(kooli selgiyere bithei yamun)等三大機構。國史院主要處理文書以及編撰史書,秘書院處理外交文書和諭旨以及奏疏,弘文院則承擔侍講等事務。此後內三院(bithei ilan yamun)作為滿人獨有的政治體制,同樣與明朝內閣制度擔負著重要的職責,與汗的關係也非常親近。然而,入關後到順治十五年(1658),對這些字處理機構又重新進行了改革,依照熟知明朝制度的漢人大臣的提議,將原來的內三院解散改革為內閣(dorgi yamun)和翰林院(bithei yamun),其體制最終也逐步靠近明朝遺留下來的制度,這個結果當然是受到了積極收納明朝舊臣的影響。從各機構的滿文名稱來看,內三院及其前身書房乃至翰林院,都有(bithe(i)/意即文書)字義,說明在制度轉化的同時,仍注意其組織功能的延續性,就制度的發展脈絡而言,雖然是書房演變成為內閣,在滿洲名稱上,卻是翰林院繼承了書房,可見制度整合時的文化差異現象。對這種清朝初期行政制度的演變,諸史家分別持有不同態度,首先孟森認為:「世祖開國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為根本外,餘皆沿襲明制,幾乎無所更改」。而宮崎市定認為:「清朝內閣承襲了明朝執行的票擬機構的舊制度。但是清朝的內閣與明內閣制度有別,其最大特點即同時具備翻譯機構,始終未脫離這個性質」。鞠德源也指出:「清初不僅沿用了明代的題奏文書制度,而且批答處理程序也採用了明朝的票擬制度」。另外,莊吉發指出:「清代題本,因襲明代舊制。俱有通政司轉送內閣,稱為通本。京內各部院府寺監衙門本章,附於六部之後,徑送內閣,稱為部本,皆先經內閣擬寫票籤,或雙籤,或三籤,四籤,備擬以候欽定,兼書滿漢文字,進呈御覽,或照擬,或另降諭旨,或於原籤內奉硃筆改定,或奉旨應用何籤,俟奉旨發下後,由批本處翰林中書等照旨批寫滿字,漢學士批寫漢字,皆用紅筆批於題本封面,因俱以朱書,故稱紅本,題本批紅後,即交收發紅本處。具題衙門除繕寫正本外,尚須另繕副本一分投送內閣,奉旨後,依照紅本朱書,用墨筆批錄,以備存查」。雖然自清初以來明朝的相關政策法規,逐漸取代了滿洲人舊有的制度,但是其根本性質還是有別於明朝的制度。本文主要圍繞清朝入關前後文書制度的改革,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滿語語文學的影響進行試析。  早在入關前皇太極執政期,為了整治頹風積弊在天聰七年(1633)六月二十七日,皇太極降旨如下,汗頒(#詔)(+旨)文曰:「凡奏書者,若我所行道義有背逆之處,請劾奏。政務有愆忘之處,啟迪奏之。又,六部事務有不公,國臣欺詐貪婪,奏之。又,爾等自身生計艱難,直言奏之。如不直言,僅引各處美文,汝為自身用誇張詞語寫之,我也難於閱讀,爾等亦無益也。嗣後凡奏書者,直言也。文章(+之語書寫)毋。凡言語,心有獨得,若有新穎言辭言之。非如此,見有抄襲周知的古文,何事也」。命令屬下悉心奏言,監督汗的政務得失,同時檢舉六部以及貪汙腐敗,通過這些內容可以窺知,當時朝廷內還沒有設立監督朝廷的檢查機構。  明朝設立的六科,其主要職權若君主的裁決有問題,有退還原旨或再委託六部,要求變更票擬內容的權利,六科具備了決定性的拒絕權。曾在天聰五年(1631)十二月,寧完我建言設置『諫臣』,但是皇太極當時對此建言未表示任何態度。所謂的『諫臣』就是執掌『言』的『言官』,對政務得失直言不諱。而明朝設立的六科中的『給事中』就稱為『諫臣』,有封駁言諫之權。雖然在天聰五年(1631)七月就設立了六部,但是並未設置六科。因此在天聰六年(1632)十一月,馬光遠提議設立六科一事,然而皇太極對此未表示任何態度。  天聰十年(1636)四月,將國號愛新國(aisin gurun/金國)更改為大清國(daicing gurun),同時按照明朝的行政體制,設置了具有專門監察職能的都察院(uheri be baicara jurgan),因僅次於六部,滿語還稱為七部(nadan jurgan)。都察院在明朝作為中央政權的監察機構,有監察人事和彈劾的職權。清初設置時,其最高長官為承政(aliha amban),除了設置有滿人官吏,其他還有漢人和蒙古人。都察院的承政也自稱為(gisurere hafan),即漢語為『言官』。其目的就是監督官吏的言行舉止。崇德三年(1638)正月十五日,都察院的漢承政檢舉了一起貪汙案件,其上奏文云:「都察院衙門承政臣祖可法、臣張存仁謹奏,為大臣監守自盜,乞速正法,以申憲典。竊照凌河官員困危至極,幸蒙皇上留其生而厚養之,宅舍田園豐且足矣。妻妾女僕眾且多矣。輕裘肥馬且貴矣。犬馬尚且知恩,副將韓大勳不思寸報而反盜金庫,臣等看得此人犬馬不如也。又見其好色,不分男女教戲,以致妄費,作賊喪心,廉恥不顧,大闢之法無容緩者。伏乞皇上將大?速正典刑,以勵將來,謹奏。崇德三年正月十五日承政祖可法,張存仁,侍郎臣吳景道,王之哲」。這是一起關於自明朝歸順人的貪汙案件。其案犯韓大勳,在天聰五年(1631)與都察院承政祖可發和張存任等一同歸順愛新國,其後在崇德元年(1636)五月被任命為戶部承政。依照上報內容,韓大勳作為戶部承政,監守自盜盜竊國庫。戶部乃為六部機構,掌管土地、戶籍、財政等事務。雖然愛新國設立的六部是完全承襲了明朝,但其功能性質在根本上還是有區別的。其中戶部的最高長官是貝勒,貝勒總管一切戶部事務,其次才是承政和參政。韓大勳作為戶部承政,利用職務之便盜竊了國庫。都察院得知實情以後,上奏請求嚴懲。  此後,都察院大臣在當月二十六日又上報:「都察院承政阿什、多裡吉那顏、祖可發、張存仁謹奏,聖汗曾諭都察院諸官員,詳察亂政欺詐之事。圍困大凌河三個月得之,蒙聖汗寬恩,眾官員未被殺而養之,授韓大勳為大部承政。大凌河官員無一處作益,韓大勳盜金庫之事為一大罪也。不立即處死,無理久留。若不處死犯大罪之韓大勳,不合於理。又,嗣後犯小罪者,也不可處死,聖汗明思之」。此上報與上述頭一條不同,都察院的所有滿、漢、蒙古官吏聯名上報,要求立即處死偷竊國庫的韓大勳,如果不處死會影響其他案件的正常處置。當時凡是有關宣判死刑的案件,都察院等部門是無權獨自執行裁決,只有汗才有資格執行死刑的權利,而都察院僅有監察檢查的職權,如果遇到重大案件,先自行審理,然後把審理結果上奏與汗,請求下達裁決。其實針對韓大勳的求刑,皇太極的答覆文書在《滿文內國史院文件》中未見記載,但是在《大清太宗實錄》(滿文和漢文)中分別記有如下降旨:「soweni wesimbuhe giyan inu bi seoleki sehe/爾等上奏之理是也,我思之」。「得旨,所奏是,朕徐思之」。汗只說是考慮,未下達裁決。顯然,汗作為一國君主,也未隨意下達裁決,通常均要經過深思熟慮後才作出最終的裁決。  於是,在當年二月六日下諭旨,如寅年正月三十日,正藍旗之韓大勳,其包衣李登告發盜取庫內金銀珍珠。搜獲金七兩,銀十五兩,珍珠七兩九錢。及問韓大勳,自刑部送來金二十七兩,夥同布丹、黑什尼我等三人商議盜取是事實。收取刑部之金銀、財物為韓大勳、布丹、黑什尼、羅洛、扯克、筆帖式班拜、阿兒拜。伊等收取之銀、財物均記入檔子,僅金二十七兩未記入。將此金由兩漢人啟心郎鑲白旗之臧調元牛錄下高士俊,正藍旗之崔名信牛錄下朱國柱。兩漢人筆貼式,正白旗之王國明牛錄下汪起蛟,鑲紅旗之范文程牛錄下魏雲程。伊等過秤包封,他物均記入漢文檔子,而此金二十七兩未記入,為此議定死罪。上諭:「知其盜取庫內金銀、珍珠之數目乎。命承政英俄兒代、馬福塔、吳守進察之」。查得餘出東珠八顆、金四十六兩一錢五分、銀四千四百七十七兩、紡絲、綾子、杭綢四百七十兩。爾三承政竟不知被盜取數目,又不知被盜金未記入檔子之事,誠屬怠惰,為此上奏各降職一級,罰銀一百兩。上諭:「免英俄兒代、馬福塔、吳守進等降職,各罰銀一百兩入庫。布丹、羅洛、扯克此三人免死贖身,仍留部裡。爾黑什尼身為值月官,他物皆收取記入檔子,而唯獨金子未記入檔子為由,免死革職,鞭打一百,貫耳。鑲紅旗之馬拉希牛錄阿兒拜筆貼式,身為值月筆貼式,他物皆收取記入檔子,而唯獨金子未記入檔子為由,免死鞭打一百,貫鼻耳。鑲黃旗之喀喀穆牛錄班拜筆貼式,雖非值月筆貼式,經布丹叫喚計銀為事實,鞭打八十。兩漢人啟心郎高士俊、朱國柱。兩漢人筆貼式汪起蛟、魏雲程各鞭打一百,貫鼻耳。黑什尼、筆帖式班拜、阿兒拜,兩漢人啟心郎,兩漢人筆貼式,此七人皆革部職。韓大勳之事已結束,搜韓大勳宅得金七兩、銀十五兩五錢、珍珠七兩九錢入庫」。巴哈納、邵佔、吳打亥審問。崇德三年二月初六日。記入檔子,維和訥記入。  根據刑部的上報內容,得知包衣李登揭發了韓大勳的偷盜事件。隨後經刑部調查查出有多名官員參與,其中有啟心郎和筆貼式。因案件證據確鑿事實清楚,刑部也曾要求嚴懲韓大勳。雖然此案件最早是都察院開始接受,但是包括刑部都未提到具體盜竊的詳細數額,因此汗下令委託戶部承政英俄兒代等詳細調查。戶部經過調查得知具體數額之後,刑部以戶部三官員怠惰事務為由,請求汗給予嚴厲的行政處分。隨後汗依照刑部的要求,僅採納了對戶部官員進行罰金一項,而除此之外直接參與案件的其他七名官員,分別受到了革職和罰金等行政處分。雖然最終在韓大勳的住宅裡,也查出了所盜竊的金銀和珍珠,但是針對韓大勳的懲治與否未見任何記載。戶部雖然繼承了朝制度的制度,但是其性質並非一致,包括人員配置也是。但是國初制定的各種制度,尚存在諸多制度性的缺陷,包括六部也是如此。針對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都察院承政也未錯過建言獻策的機會。如都察院承政臣祖可法、張存仁、侍郎臣吳景道、王之哲謹奏:「戶部職掌錢穀,其任匪輕。今見戶部無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數,則收放從何處明白。又無年終茶盤之例,則侵冒從何處清算。因而奸人起盜竊之心,同官無稽察之責。此韓大勳窺之已熟,所以敢於作賊。若非天神不容,使其自家彰露,不止於偷此金不知覺,則再偷金銀,還不知覺也。韓大勳所犯罪大,殺有餘辜,速殺此賊,以警其候。臣等仰體皇上聖意,以為恩養日久,所費巨萬,以其所盜之金為微,而未忍遽殺之。但法不可廢,廢此一遭法,恐再有如韓大勳之心腸者,易於起盜念也。聖意或因其新人,殺之恐傷養人之盛名,但賞罰人主之大柄,若徒用恩而廢法,此又開新人做賊一門戶也。伏乞皇上將韓大勳速正典刑,以彰國法。仍嚴敕戶部速立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文薄,年終再差明正官員查盤,庶倉庫無侵可之弊。伏乞聖裁」。原註:崇德三年四月十四日奏,奏過,止革職,免死。養他一場,饒他罷,不是逃走。戶部作為國家財政管理機構,都察院承政揭示其戶部制度存在嚴重缺陷,應該立即設立舊管、新收、開除、實在等財政奏銷制度。如果以這種機制處理戶部事宜,國庫收支等項目也會一目了然,同時也起到監督和防範的作用。當然他們提議的也是明朝的制度,明朝戶部收支用四柱式的「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數目」等方法進行明白結算。其中『舊管』是上一年部分,『新收』是新的收入,『開除』是支出,『實在』是現有庫存,以這種方式對戶部進行管理。熟知明朝制度的祖可法等人,提議按照明朝的財政管理法『四柱式』來處理國庫事務,也能夠起到防患於未然的作用。但是皇太極對承政提出的改革方案未表示任何態度,也許是都察院頻頻上奏求刑的緣故,在奏章的最後添加了針對韓大勳案件的批文,如『止革職,免死。養他一場,饒他罷,不是逃走』的裁決內容。遼東歸順漢人通常均作為養(ujimbi)的對象,當時官吏的人事處理實權,基本都在汗的掌控下,此韓大勳的案件自正月十五日開始揭發,並請求懲罰到下達裁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當時皇太極的口諭均用「金語親諭」,因此懷疑上述簡短裁決也是汗的口諭,對此口諭的完整內容在《內國史院文件》有記載,聖汗覽奏曰:「朕以為莫(英)俄爾岱等忠誠,故將庫內一切財物,交付彼等。朕既信之,用之,又疑之,任何處公正之人查算乎。朕不以韓大勳為盜而疑及英俄爾岱等人。爾等議請誅韓大勳甚是。若以逃亡治罪則朕必斬不當。朕既恩養之,豈以盜金故殺之耶?著韓大勳惟革職罷官,勿侵家中一物,當之為民。如陳七等不良之輩,留之,誠屬不可。俟朕問刑部得實免之,欽此」。如果是逃亡者定斬不饒,僅以偷盜金銀之罪名是不至於處以極刑的,可見韓大勳沒有被處死。通常大臣在職務中出現失誤,均由諸親王、貝勒、議政大臣等商議審理,最後才將審議結果上奏與汗,特別是牽扯到死罪案件。臣下呈上的審議文僅作為一種參考,並非是最終裁決,汗也不會僅依照審議結果隨意下達裁決,通常汗都要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最終才下達裁決。如果在軍事作戰或遠徵中遇到意見分歧,汗也是徵求大家的意見以後,最後才做出決定,而這時的旗王們也不會有任何的幹涉。雖然汗獨自一人承擔著處理各種政務,其最終的決定因素中也包含了眾人的建議。韓大勳的案件就是其中一例,大臣們再三奏言上報請求嚴懲,但是汗並未輕易下達裁決,期間進行了多次的調查及審議,最終才下令革除韓大勳的職務而結案,隨後其職位也由鄧長春接替。    總之,皇太極時常謹慎處理各種政務,作為最高權力者不僅要忙於徵戰,而且同時還要在行軍途中也處理各種國務政事,如此勤政的皇太極,其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中。  崇德元年(1636)五月,將改書房為內三院之後字處理體制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如正黃旗下甲喇章京臣姜新謹奏:「近者欽遵聖諭,臣以攻取山海關為今日急著,仰瀆聖矣。(中略)。至於攻城之法,看得北門外地勢頗高,再築土臺高過於城,用火器攻打。(中略)。皇上到山海一看,便知取之不難,庶見臣言之不謬也。伏候聖裁。為此理合具奏」。原註:崇德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四年正月二十日,習,剛,範大學士奏過。知道了。正黃旗的甲喇章京臣姜新獻策攻打山海關的方法。其中最讓人引起關注的是記載的原注內容,即習、剛、範大學士上奏,其『習』是弘文院大學士希福(hifu),『剛』是國史院大學士剛林(garin),『範』是秘書院大學士的范文程。針對姜新提出的策略,只是在句末書寫了三個字『知道了』。通常『知道了』是皇帝批閱大臣奏摺上的常用語,意思是說所奏之事朕知道了,至於如何處理則未言明。奏摺主要功能是為皇帝打聽信息,臣工凡有聞見,必須據實密奏,這類摺奏以聞的奏摺,多奉硃批『知道了』,意即臣工奏聞的內容明白了,也可以說奏摺內奏聞的事情,起始末原委都清楚了。『知道了』的用語在明朝的文書中也時常出現。通常各王朝的建言改革者,均任職在中央政權任職,較接近皇帝或汗的人物較多。清初也同樣,上述都察院承政也屢次提議要求改革行政制度。  在《大清國太宗文皇帝實錄》崇德七年(1642)十月二十七日中記載,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理事官雷興謹奏:「聖汗精心養護身體,上答天心,下慰民望。我等見國之凡事均由聖汗辦理。設立衙門、部、旗,且置有官員有何益。凡心勞則動氣,聖汗清心定志。一切細務,即刻吩咐各部辦理,軍事之大事方許上奏。況且大事將成,外國皆來歸,正是喜悅之時,有何憂愁。何況今食足兵強,聖汗宜出遊獵。我等職任言官,求聖汗清心養身,大學士范文程、希福上奏」。隨著領域的擴大和人員的擴大,朝廷需要處理的政務也日益增多,逐漸呈現出汗難以應付日趨繁雜的政務局面,都察院大臣抓住機遇進行進言獻策,提議軍政要務以外的政務,應該交給各部大臣處理,這樣汗也可擠出空餘時間進行修心養神,休息御體是一大要緊事情。  為此,皇太極作了如下答覆:「此言乃事實,凡事非我好勞,因部員無法解決才干涉。今著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肅親王、多羅武英郡王等商議」。接著諸王奏言:「聖旨乃事實,凡事交與我等辦理,我等會盡職。但是何事部員結,何事上奏。上諭定奪之後,則諸務庶可辦理。為此上奏」。顯然皇太極自己整日忙於各種政務,身心也感覺到了疲勞,因此依照大臣的建議,決定讓親王們參與處理一些政務。其中提到參政的親王分別是,和碩鄭親王為總管刑部的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為總管吏部的多爾袞、和碩肅親王為總管戶部的豪格、多羅武英郡王為阿濟格等。政務處理權利旨交與親王也許是有些突然,親王們也感覺到了措手無策,寸步難行的狀態。親王們認為責任重大,再沒有處理政務的經驗,所以無法承擔這些政務為由,委婉的拒絕了汗的決定。對此汗又言:「未來之事,我何能預定,各部事務盡心處理。不能辦理之事,同諸王、貝勒議結。如眾議仍有未妥之處,方許來奏。又,諸王翌日晨聚集,有事來奏,無事則各回衙門,辦理部務。如有議事者,遇聚集時來奏」。可見皇太極並未將所有的政務,都交與眾親王們處理,只是讓他們積極參與處理一些瑣碎的政務,這樣也能減輕汗的負擔。如果有重大事件以及親王們難以解決之事宜,方可上奏集議。通過此項決定,在此後的崇德八年(1643)三月的上奏文中也出現了如下記載,十六日懷順王,為慮後事,照得本府長男,嶽父周方蘇在登州/,(中略),合諮貴院煩為依文祈請伝達施行□□諮者右諮秘書院/崇德八年三月十四日移十六日提塘崔遊吉送來,剛、習二大□□□□□□□問過,範說不必奏,事忙。  懷順王即耿忠明,他將私事委託內三院轉奏與汗。文書首先經過內三院大學士剛林和希福的過目,然後范文程依照文意下達了以「事忙」為由的批文。所謂的 『忙』恐怕指的就是汗,因汗「忙於日理萬機,勞頓不堪,非重要事件無須驚擾」為由,沒有上奏與汗的可能性極大。因此足見懷順王耿忠明的請求,被內三院大臣們自作主張地處理掉了。文書制度改革以後,內三院大學士的職權也逐漸擴大,其職權已經擴展到非緊要事務可不必奏請自行決定的地步。又,內三院的大學士作為汗的近臣,上奏文書基本經過內三院轉奏與汗,包括上述都察院的奏章也是如此。作為中央機構的字處理機關,內三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制度的導入及人員的配備,清初的政治制度也漸次朝著中央集權的方向轉型。  皇太極在位十七年,於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病歿,同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繼承汗位。翌年,改年號為順治(ijishūn dasan)。由於順治即位是尚在衝齡,實際掌權者為攝政王的多爾袞(dorgun)。雖說清初入關前就承襲了明朝的一套制度,但是依照明朝制度處理文書,反而出現有延誤的現象。另外,攝政王執政期間文書制度未有任何進展,依然以『面啟』或『綠頭牌』等方式進行口頭上奏為主。如監察御史高去奢謹奏:「昨日汗收漢官員趙凱新啟用之奏書,允六部滿、漢之各官員每日入內奏事。皇叔父攝政王溫和會面,寬心接納乃實屬千古崇高之事。凡有心之人,無不爭出,我豈能沉默。我思之,啟用諸官誠摯得益,乃防弊也。今聞各部啟心郎之通事奏六部事。此間如系正直者,可如實稟告,上亦知曉諸官誠實之處。如幹連啟心郎之事,巧妙調轉話音,則瞬間幹連成為萬裡之遙。汗允諸官入內之崇意,亦徒勞也。我思之,歸順主之臣不少,從中擇選通曉滿語、漢語之正直者數名,於皇叔父攝政王左右值事。如此可將諸臣之意皆達上處,即解憂愁也。又,六部之奏事,無論大小事件,僅寫木牌上奏,之後各持木牌而出。皇叔父攝政王聰慧尊聽天命,心靈通透無誤。然日理萬機,耳聞不如眼見,我思之,諸臣奏事前,凡事寫於簿,汗、皇叔父攝政王閱後定奪之事,與內院大臣詳議之事,奏事諸官問話之事,無論是非應否之處,俱應寫入檔子。今所奏得失之處,日後諸臣功過之處,書檔中可一目了然。誠摯得益,啟阻,防奸宄之計,除此無緊要之事。伏祈聖睿鑑施行,謹奏」。各部官員制本奏事,停用寫於綠頭板之奏事,酌派通事官,各部知道。  可見入關以後在朝廷上使用的語言,依然以滿語為中心處理政務。早在努爾哈齊時期擔當『家庭教師』和『侍讀者』的通常滿人居多。在皇太極執政期間,漢文文書通常均用口譯方式上奏。當時朝廷裡也有不少能操持多語言的官吏,他們在汗和文書之間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雖然入關也已兩年有餘,然而在朝廷裡依然堅持使用入關前原有的滿洲舊制,來處理各種政務,而此朝廷裡通事是必不可少,也是必不或缺的。    雖然在皇太極執政期間,眾親王得到了處理政務的權利,可是入關以後這些特權均被攝政王剝奪。據《順治朝滿文國史檔》順治元年(1644)十月初四日記載:「凡官民眾人之事,若不訴部裡,越訴王者,無論是非均打。若訴部裡,部員未秉公審理,且有冤枉之處,且訴訟之事屬實,則訴訟者無罪。若拿謊事訴訟者,則罰打」。天聰五年(1631)設置六部,其部最高長官為貝勒或貝子。皇太極改國號以後,這些貝勒或貝子以封爵制度均被封為親王或郡王,這裡出現的所謂的『王』指的就是這些王爺們。顯而易見,曾總管各部事務的諸王已經失去了管理各部的實權。當時,實際的處理權已經委託給各部尚書處理。多爾袞曾作為和碩睿親王,深受皇太極的特別器重,還封他為奉命大將軍,並賜予了將軍印,是其他諸王未能得到的榮譽。然而作為攝政王隨著自身王權的加強,也逐漸開始消弱其他諸王的權勢,最終他們在政治舞臺上黯然失色。這些諸王恢復實權是在多爾袞去世之後的順治八年(1651)三月,然而到順治九年(1652)三月又遭到了停止。順治元年(1644)六月初二日,六部事務未經內院轉奏為由,分屬內院的大學士提出建議改革內三院的文書制度。如馮閣老、洪軍門啟言:「國家之要務,莫大於用人和行政之兩樣。置我等於內院,凡事皆當與聞。今六部每日題奏事,王尚未命與我等商辦,且各部奏文俱未知悉。我辦理官民之批答(pilerengge)奏聞,每日不過十餘件而已。我等坐享恩賚俸祿,如何耽誤國務。況且內院不得與聞,六科如何得知。如有誤之處,我等憑何而言,科官憑何審查。萬一王有閒,詢問我等所用之人,或詢問所辦之事,我等尚未行事,此事何人擔責」。足見,各部奏文非但未通過諸王經手,連內院經手的環節也被省略了。而此時的大學士馮銓和洪承疇,每日處理官民事件不過十件,並且僅是一些非軍政要務的官民雜事,根本未涉及到重要的政務。可見攝政王不但消弱了諸王的參政權,而內三院僅參與處理一些非緊要的政務。這裡需要關注的是馮銓他們提到的滿語(pilerengge)一詞。(pi)是借詞,即漢文『批』字。(pile-)動詞化+(-re-)將來時+(-ngge)名詞化的詞彙,應翻譯為『批答』。其實馮銓他們的奏章內容在《大清世祖實錄》(漢文版)也有收錄,其中與(pilerengge)對應的詞彙是『票擬』。  順治元年(1644)八月二十九日,天津總督駱養性的塘報中請求內院大學士馮銓和洪承疇『望乞批示』的字樣。內院按照塘報的請示,在文書最後處書寫『內院批』的字樣。同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明清史料中,有一順治元年(1644)八月的檔案,其字體較潦草,內容也有不少修飾之處,其抬頭寫有『內閣票諭』一詞。在《明史》(卷七二)也有『票擬批答』的用例。所謂『內閣票諭』,即內外臣工之上奏文,經內閣票擬後,呈皇帝閱覽,然後分下六科發抄相關衙門施行。據馮銓和洪承疇的奏文內容,內院並未經手處理六部事宜,經辦之事務僅為其他事宜。因此大學士們提議,要求改革中央機構的字處理機制問題。繼續上述引文馮閣老、洪軍門啟言內容:……按明國舊例,凡內外文武官民之各奏文,內閣衙門得旨後,批答(pilere)進呈汗,汗批答(pilefi)後再降旨內閣衙門,內閣衙門大臣閱覽後,方分下六科送部。凡屬要務,則當日請示,不超三日,且立刻擬文上奏。先送內閣衙門照批語(pilehe gisun)批答(pilefi),由內閣衙門分下六科衙門、部衙門、都察院之後,內外諸衙門,皆一體恭敬實施。防微杜漸,意至深遠矣。若認為無益而延期,此屬小官員有意延期、誤事,非立法紀之不佳。倘我言之有理,祈王應下令部衙門商議。凡用人行政之要務,送內衙門商議之後,擬文上奏,自此分下該科照批語(pilere)上奏,候旨。其餘各衙門每日所奏之事,無論大小,須當日領文。若送至內衙門,我等預先詳閱,易批答(pileci),也便於答應。如此我等盡心盡職,亦有益於國家之要務。大臣身蒙厚恩,此等愚見,豈敢不奏。明國之例,應否承襲,乞上熟慮,謹此奏聞」。王閱後曰:「此文是,我知緒也」。  大學士詳細解釋了明朝字處理機制中的票擬制度,所謂的票擬制度,也是針對皇帝厭倦處理繁雜的政務而出現的機制。其最大特徵就是將實權委託給大臣。批答權本來掌握在皇帝的手上,對處理政事未有心思的隆慶皇帝,將批答權實際交給了內閣,讓內閣處理包括奏章等全部政務。通常皇帝無法全權處理所有的政務,非重要事件一般交給內閣辦理,內閣票擬批答或起草詔令等。歸根結底,內閣即為皇帝代言擬旨,掌握著起草批示的特權。為此內院的大學士向攝政王建議,應該導入對處理國政有益而無害的字處理機構。顯而易見,明朝舊臣試圖在新政權中,恢復舊有的明朝字處理機制,藉此恢復大學士的票擬特權。通過處理要務之途徑參與決策,使內院成為中樞機構為目的是無疑的。對大學士的建言,攝政王只表示贊同而已,在攝政王執政期未見執行與明朝相一致的票擬制度。總之,大學士馮銓和洪承疇經手處理的批答(pilerengge)事務,著實採取了與明朝有異的字處理例程,無疑入關前皇太極時期就已經存在,這種所謂的簡易『票擬』機制。    順治親政以後,曾屢次詢問明朝的字處理制度,對票擬制度也有所了解。順治皇帝基本親自過目所有奏文,然後才降旨內閣票擬批答。到了康熙八年(1669)出現有如下現象:「neneme mini galai araha piyoociyan/先,我手寫的票籤」。另,據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記載:「dorgi yamun i araha piyoociyan i songkoi pileci acambi/依照內閣票籤,應以批答」。可見康熙年間的字處理例程,有汗親自票籤的,也有內閣批答然後交與汗審閱定奪的。  總之,隨著新字處理機制的導入,其實也在影響滿語語文學,其影響範圍具有特殊性。  綜觀戶部承政韓大勳案件,可知皇太極執政期的所有文書,包括檢舉審查報告等均奏請汗裁定。皇太極根據審議內容進行判斷,通常裁決都是深思熟慮的,皇太極也就日忙碌與處理各種政務。為此,大臣看到躬理萬機的皇太極,建議應該清靜養神,將繁雜事務交與屬下處理。皇太極也隨即下旨,諸王貝勒進行審理官民事務,而緊要政務交與汗處理。其中諸王中的和碩睿親王,即為之後掌權的攝政王多爾袞。這種政務處理機制進行的改革,無疑就是票擬制度的雛形。順治衝齡即位以後,實際攝政王掌控實權,隨即各部諸王也被剝奪了皇太極賦予的參政權。期間,熟知明朝制度的漢大臣建言,應該導入明朝的票擬制度。順治親政之後,首先恢復了諸王的參政權,也屢次打聽明朝的文書制度,對票擬制度也頗感好奇並保持謹慎觀望之態度。清朝入關之後開始全面接觸漢文化制度。漢大臣的政治觀念必定對新建立的政治制度產生影響,為導入新政治文化體制的建言者,明朝舊臣頗多。其實清朝統治者也未全盤接受漢大臣的建議,新體制中的政治文化理念,也納入了滿洲傳統的政治文化因素。漢人大臣也未放棄新朝廷在全國範圍內,執行滿語為官方語言文字的文化政策建言獻策的機會,以此可視為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推廣多元文化的開端。(本文作者為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文章原刊於《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三十七輯,注釋從略,引用請核對原文。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略考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基本制度,具有自由報考、分科考試、取士權歸中央和以成績定取捨等特點。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由隋文帝創立。從隋煬帝大業三年(605)開設進士科起算,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延續整整1300年。科舉制度雖然創立於隋朝,但其淵源卻可追溯至先秦。
  • 清朝酒令前期繁榮,為何中後期逐漸走向落寞?
    大清前期,國家局勢穩定之後,人民安居樂業,酒令文化空前繁榮。清朝前期,有人做過專門的酒令分類並編纂成書,將酒令分為古令、雅令、通令、和籌令四類。清朝前期也衍生出了一大批關於酒令的著作,在民間進行流傳。二、酒令文化在清朝的巔峰為什麼清朝前期的酒令文化如此繁榮呢?
  • 2014.3丨時培磊、金久紅:《王先謙與〈日本源流考〉略論》
    筆者試對王先謙《日本源流考》的編纂及其研究特點進行探究,以就教於方家。 王先謙的外國史地研究在清末史學中有著重要影響。他撰寫的《五洲地理志略》是一部分別敘述亞洲、大洋洲、非洲、美洲和歐洲的國家分布、政治格局、地理風貌和人文社會等方面情況的綜合史地之書。此書廣泛徵引中外學者所著介紹世界史地知識的80餘種書籍,並且進行了嚴密的考訂和校正。
  • 票!攻!略!
    票!攻!略!別著急,本次音樂會小湖為大家爭取到了80張福利票將通過以下兩條通道送出:一、湖大官微抽獎通道60張票將通過隨機抽獎方式送出掃描下方小程序碼即可參與抽獎(中獎後請通過微信後臺私信小湖獲取領票方式)
  • 略論清朝朝貢體系
    朝貢制度發端於先秦時代,系天子與諸侯之間隸屬關係的模式。秦統一中國後,「朝」、「貢」等傳統概念逐漸發展成為中原王朝處理對外關係的基礎,並代代傳承。儒家的天下觀形成了一整套對外關係的理論和體系,其核心是以中國為中心,帝王臨御天下,居內以制夷狄。朝貢體系也成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國際體系,尤其是在清朝,朝貢體系達到了鼎盛,但也盛極而衰,在西方帝國主義的侵襲下終於土崩瓦解。
  • 對比明清兩代翰林院制度,淺談清朝在翰林院的三大「創新」
    到了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雍正建立「軍機處」之前,翰林院在清朝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比明清兩代翰林院的制度,來淺談清朝在翰林院的三大「創新」。 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大權獨攬後,因精力有限,翰林院開始分擔一部分政治職能。據《明太祖實錄》卷139記載: 命法司論囚,擬律奏聞,從翰林院、給事中及春坊正字、司直郎會議平允,然後覆奏論決。 從這以後,翰林院學士開始參政。
  • 康有為講課時的經典語錄,大清朝最大的問題不是道德,而是制度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20期:康有為講學時,說科舉制度糟糕透了,討厭透了,為什麼他還要考?當然是李鴻章說得不對啦,他說自己從曾國藩那裡學到了一點皮毛,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夠略修己身,德行職守:「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第一要緊的是什麼?不是運用權力,也不是濫用權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權力欲啊!」
  • 清朝保甲制度到底有多尷尬?皇帝想的很美,百姓卻不買帳
    其實古代的執政者也知道這個問題,專門做了很多法律和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保甲制度。中國曆朝歷代都有推行保甲制度,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明末清初的時候,因為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全國各地都盜賊蜂起,流民四散,人民苦不堪言。清廷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決定採用保甲制度,並被後來所有的君主所繼承。清朝中後期的時候,保甲制度已經不好使了,老百姓紛紛不買帳,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明清的政治制度,對比之下,有何不同,又有何發展呢?
    明朝一、中央行政制度1、內閣明初朱元璋殺左丞相胡惟庸,順勢廢除丞相制度,隨後接著設立殿閣大學士,後來此制度有所發展,成祖時改為內閣,後權力不斷誇大,有首輔次輔之分,有票擬之權。2、廠衛制度東廠、西廠與錦衣衛的合稱,太祖時設立錦衣衛,到成祖時又設立西廠,後來還有東廠中行廠等。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機關,權力極大。
  • 票擬與批紅 ——2017年高考全國II卷文綜27題釋解
    內閣權勢的提高,主要表現是執掌了「票擬」之權。票擬,也稱票旨、條旨,即對於來自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之前,由內閣學士「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這就是「票擬批答」,代皇帝擬好「御批」的底稿。在帝制時代,這種代替皇帝起草「御批」的職權,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 重慶地票五年考:市場化運作力保耕地佔補平衡 制度細節尚需完善
    重慶土交所執行副總裁王曉芹介紹說,復墾的流程依次為:農戶申請—鄉鎮申報—區縣組裝項目—前期測繪—籤訂協議—入庫備案—工程建設招投標—項目實施復墾。宅基地經過復墾後,再由土地管理部門會同農業、水利、林業等部門,對復墾產生的耕地從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進行把關,在留足農村發展空間的基礎上進行驗收,確認騰出的建設用地指標,便是地票的來源。「驗收同樣有嚴格的技術標準。」
  • 清朝前期王位政權時遭變故,清世祖福臨更改祖制,實現封建社會固有繼承制度_順治
    原標題:清朝前期王位政權時遭變故,清世祖福臨更改祖制,實現封建社會固有繼承制度順治皇帝福臨的遺照中除了規定玄燁為皇位繼承人之外,還規定四位輔政內大臣輔佐幼主,他們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鱉拜。這樣的規定改變了滿清前期的祖制制度。努爾哈赤時期,規定:由八大和碩貝勒共同執政,並且後繼者由八大和碩貝勒商議之後決定。
  • 大學生模擬政協提案為優化高鐵學生票制度出謀劃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黃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使用高鐵學生票時取票過程繁瑣,查驗學生票程序複雜」、「磁條作為優惠憑證需定期充磁很不方便」、「建議適當放開高鐵學生票使用時間、使用次數及乘車區間的限制」……日前,由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5名學生提出的模擬提案——《關於優化高鐵「學生票」有關制度》,在2019年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徵集活動終審環節中
  • 《雍正王朝》中皇子爵位變遷——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的真實寫照
    尤其對於康熙朝時期的官員服飾、官銜設定、禮儀制度,尤其是皇室成員爵位晉封方面基本還原了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的實際情況。在劇中出現的九位皇子,從貝子到親王爵位的晉封,都有著特定環境下的特定原因,而且和皇子的出身有著直接關係,這對於研究清朝皇室成員爵位晉封制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清朝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軍機大臣和珅清朝內閣在入關前是以內三院為前身,入關後吸收了明朝內閣制度。內閣設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均出自皇帝特簡,以「贊理機務,表率百僚」。授官後,亦兼攝殿閣、六部尚書銜。雍正八年,內閣大學士升為正一品,此後成為定製。內閣日常事務是幫助皇帝辦理本章,兼處理部分奏摺。
  • 以康熙十八年,京師大地震為例,淺析清朝的社會救助制度
    在社會制度和生產力並不先進的封建社會,雖然對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維護並沒有清醒、透徹的認識,但封建社會對災害之後的社會救助早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制度體系。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社會救助方面的成就和高度幾乎能夠代表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
  • 劉希偉:中國近代博士學位制度探索歷程考論
    《學位令草案》的批示為「另擬呈稿,或與博士會合一稿」,《博士會規程草案》的批示為「另擬呈稿」。由此可以判斷,二者時間應該基本一致。二、南京國民政府前期的博士學位制度討論與設計南京國民政府前期,關於學位制度的探索工作十分密集。在當時《學位條例》、《學位授予法》起草與審議過程中,博士學位制度一直是一個重心所在。
  •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微課視頻|知識點|練習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習目標:1.掌握清朝前期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採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視農業生產的原因。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特點。3.認識清朝前期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及帶來的消極影響。
  • 清前期「邊缺」與邊疆治理述論
    「督撫題補」和「俸滿優升」是「邊缺」的核心制度架構。清朝以「人地相宜」為施政宗旨,量地定缺,因缺選官,形成了邊疆官員選任體制中激勵與恩恤並用的長效機制,體現出「朝廷所以體遠臣、重邊疆」的中心用意。「邊缺」不僅緩解了清前期邊疆「缺官」問題,還使得清朝邊疆治理更具靈活性、實效性和延續性,是邊疆職官制度創新和邊疆治理深化的重要體現。
  • 它是清朝的一個大事件,它改變了清朝的制度,那麼它是什麼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存在的最後一個王朝,它一共存在了二百多年,在這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它一共經歷了十個帝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不是由漢族的人建立的而是由滿族這個少數民族建立的。但是,在清朝成功地建立後,清朝的統治者十分看重漢族的人民,並且還鼓勵自己的後代要多學習漢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