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照例像往常一樣,給軒哥講故事。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啦,我們睡覺吧。」合上書,我伸手去關床頭的檯燈。
那隻小小的手拉住我的手臂,小聲問我,「小姨,我會死嗎?」
我轉過身,看著眼前這個小小的身體,實在不知道她如何突然想到問這樣的問題。不過,沒關係,我雖然不是媽,但我也是萬能的。何況我還是一個有著兩年兒童教育經驗的小姨。
「會呀,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死,並不可怕。」
軒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那,人為什麼會死?」
「還記得我們一起看過的《姥姥去了遙遠的地方》嗎?」
軒哥又點點頭。
「我們人啊就像花兒一樣。小花呢,從地裡長出來,慢慢長出葉子,又結一個花骨朵兒,然後開花,開過了就會凋謝。凋謝就是小花死了。她死了之後落在花盆裡,變成泥土,等春天,又有新的小花從那裡長出來,之前那朵死去的小花,會一直陪著它。我們人呢死就是去了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像天空那麼遠,但死去的親人們也會一直陪著我們,在天空看著我們。小姨的爺爺奶奶,就去了那個很遙遠的地方。以後,小姨也要去到那裡,但是小姨會一直看著你的。」
「哦……小姨,那你的爺爺奶奶來看過你嗎?」
我笑了笑,著實佩服那個小小的腦袋瓜裡蹦出的一個個問題。
「當然來過呀!小姨之前不是和你一起看過《生命就像一陣風》嗎?當生命在這個空間停止的時候,他會變成一陣風。風吹過的時候,我就知道,是我的爺爺奶奶來看我了。」
小傢伙很滿意這個答案,點點頭,又抱著我的手臂撒了一陣子嬌,才鑽進被窩裡,乖乖地睡了。
2
5、6歲的年齡,也許剛剛知道「死亡」這個詞語,也許剛剛知道「死」就是不在。她的內心,也許對「死」有那麼一點點恐懼,亦或許是在大人們看電視的時候,看到了關於「死亡的」鏡頭,亦或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接觸到了有人的突然離去。
軒哥第一次提出「死亡」這個詞的時候,正好是他同學的父親因為車禍去世之後。那是身邊第一個熟悉的人從他的世界中消失。
我不驚訝他提這樣的問題,甚至,我有些希望他主動問我。姐姐好幾次跟我講到,要對軒哥進行死亡教育,可是我,真是不知道怎麼主動開口跟小小的他,談「死亡」。
我還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我對死亡的恐懼。我害怕,我怕死的時候會痛,我怕死的時候會很黑,我更怕死了之後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我更怕死了之後那種孤獨。直到慢慢長大,接觸到的人各種各樣,經歷過別人的生離死別,也面對過親人的驟然離世,對死亡,現在,更多的是敬畏。
這是我們對死亡教育的落後造成的。
3
在德國,會有很多街區或者居住點的周圍有墓園。人們把墓園當做公園一樣,在那裡看書,畫畫,安安靜靜。
墓園就如同一個親人沉睡的地方,大家都去保護他,隨時都可以去到那裡,去懷念逝去的親人。在那裡,墓園是懷念是感情的寄託。
可是在我們這裡,墓園則是在郊區陰森森孤零零地存在。所有人只會在清明或者春節時買上鮮花,象徵性地去一次。墓園四恐怖是死亡的代表。
其實,死亡哪裡有那麼恐懼。生老病死,人之常態。我們早就應該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讓他們能夠坦然地、從容地、正確地對待死亡,從而更加珍惜生命。
4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樣。
對於低幼的孩子,適合用童話的方式,讓他們知道死亡。比如花會枯萎,樹葉會掉。對於學齡左右的孩子,要讓他們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終止,身邊的人不在了,還會有其他人陪伴。再大一點的孩子,他們知道死亡的存在,也基本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有人死亡的現實。
如果孩子提起「死亡」的話題,千萬不要迴避,也不要試圖迅速地去轉移話題。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真相,了解死亡,解除孩子心中的疑慮,與孩子一起紀念故去的人。這樣孩子會更加明白死亡的意義,也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