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嗎?

2020-11-13 鍾小鹽

1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照例像往常一樣,給軒哥講故事。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啦,我們睡覺吧。」合上書,我伸手去關床頭的檯燈。

那隻小小的手拉住我的手臂,小聲問我,「小姨,我會死嗎?」

我轉過身,看著眼前這個小小的身體,實在不知道她如何突然想到問這樣的問題。不過,沒關係,我雖然不是媽,但我也是萬能的。何況我還是一個有著兩年兒童教育經驗的小姨。

「會呀,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死,並不可怕。」

軒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那,人為什麼會死?」

「還記得我們一起看過的《姥姥去了遙遠的地方》嗎?」

軒哥又點點頭。

「我們人啊就像花兒一樣。小花呢,從地裡長出來,慢慢長出葉子,又結一個花骨朵兒,然後開花,開過了就會凋謝。凋謝就是小花死了。她死了之後落在花盆裡,變成泥土,等春天,又有新的小花從那裡長出來,之前那朵死去的小花,會一直陪著它。我們人呢死就是去了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像天空那麼遠,但死去的親人們也會一直陪著我們,在天空看著我們。小姨的爺爺奶奶,就去了那個很遙遠的地方。以後,小姨也要去到那裡,但是小姨會一直看著你的。」

「哦……小姨,那你的爺爺奶奶來看過你嗎?」

我笑了笑,著實佩服那個小小的腦袋瓜裡蹦出的一個個問題。

「當然來過呀!小姨之前不是和你一起看過《生命就像一陣風》嗎?當生命在這個空間停止的時候,他會變成一陣風。風吹過的時候,我就知道,是我的爺爺奶奶來看我了。」

小傢伙很滿意這個答案,點點頭,又抱著我的手臂撒了一陣子嬌,才鑽進被窩裡,乖乖地睡了。

2

5、6歲的年齡,也許剛剛知道「死亡」這個詞語,也許剛剛知道「死」就是不在。她的內心,也許對「死」有那麼一點點恐懼,亦或許是在大人們看電視的時候,看到了關於「死亡的」鏡頭,亦或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接觸到了有人的突然離去。

軒哥第一次提出「死亡」這個詞的時候,正好是他同學的父親因為車禍去世之後。那是身邊第一個熟悉的人從他的世界中消失。

我不驚訝他提這樣的問題,甚至,我有些希望他主動問我。姐姐好幾次跟我講到,要對軒哥進行死亡教育,可是我,真是不知道怎麼主動開口跟小小的他,談「死亡」。

我還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我對死亡的恐懼。我害怕,我怕死的時候會痛,我怕死的時候會很黑,我更怕死了之後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我更怕死了之後那種孤獨。直到慢慢長大,接觸到的人各種各樣,經歷過別人的生離死別,也面對過親人的驟然離世,對死亡,現在,更多的是敬畏。

這是我們對死亡教育的落後造成的。

3

在德國,會有很多街區或者居住點的周圍有墓園。人們把墓園當做公園一樣,在那裡看書,畫畫,安安靜靜。

墓園就如同一個親人沉睡的地方,大家都去保護他,隨時都可以去到那裡,去懷念逝去的親人。在那裡,墓園是懷念是感情的寄託。

可是在我們這裡,墓園則是在郊區陰森森孤零零地存在。所有人只會在清明或者春節時買上鮮花,象徵性地去一次。墓園四恐怖是死亡的代表。

其實,死亡哪裡有那麼恐懼。生老病死,人之常態。我們早就應該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讓他們能夠坦然地、從容地、正確地對待死亡,從而更加珍惜生命。

4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樣。

對於低幼的孩子,適合用童話的方式,讓他們知道死亡。比如花會枯萎,樹葉會掉。對於學齡左右的孩子,要讓他們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終止,身邊的人不在了,還會有其他人陪伴。再大一點的孩子,他們知道死亡的存在,也基本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有人死亡的現實。

如果孩子提起「死亡」的話題,千萬不要迴避,也不要試圖迅速地去轉移話題。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真相,了解死亡,解除孩子心中的疑慮,與孩子一起紀念故去的人。這樣孩子會更加明白死亡的意義,也是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家長別避諱,這樣和孩子解釋最好
    孩子缺乏對死亡的概念,就容易生出不夠死亡無所謂的想法,自己也不會給予足夠的尊重,死亡教育必不可少,家長們知道嗎?一、什麼是「死亡教育」?就比如孩子夏天的時候喜歡戲水,但是家長們都會加以阻止,告訴孩子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實際上在我們同孩子進行生命安全交流的時候,死亡教育就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只是這個時候我們都對其感知比較弱。
  • 如何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死亡教育?
    如何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死亡教育?本文重點探討如何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死亡教育。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通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忌諱談論死亡,但孩子的成長中總會遇到身邊的人故去,心愛寵物的死亡,在電視裡看到傷亡事件,這樣的時刻往往會帶來強烈的內心震動,引起困惑無助和害怕;聽聞相關社會事件後,家長們也會擔心孩子「漠視生命」、在死神面前「無所畏懼」,因此,學習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顯得異常重要。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要有挫折教育、要有心理疏導……但似乎,有個最重要的環節被我們遺忘了,那就是——死亡教育。——白巖松那麼,怎樣對孩子進行關於生命的教育? 兒童心理學家M. Nagy研究發現,3~10 歲的孩子對死亡的認知,存在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
  • 「媽媽,你會死嗎」?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感恩教育、親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國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視。當談及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了臉色,迴避死亡教育。因此孩子遇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往往會感到困惑,並且會去諮詢父母。案例在前一段時間,小紅在電視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
  • 你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了嗎?
    蕾蕾的爸爸大大方方地講了他的育兒故事:做家長的,除了必須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外,還要進行一項同樣重要的教育——生命教育。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種旨在幫助孩子認識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活動,目的是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一代新人。
  • 怎麼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有的家長在說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這些,那麼孩子多大的時候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這個時間段產生的客觀印象,會對孩子以後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有必要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父母如果不去教育孩子,那麼也不會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明白祖國的概念,當我們去從身邊小事慢慢的潛移默化的對這方面教育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這方面的意識。
  • 中國家長避而不談的死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重要,應該從小教起。最近看到很多中學生自殺的新聞,不禁令人唏噓。近年來,學生自殺的現象層出不窮,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趨勢呢?我覺得,除了來自學校和家庭中的壓力,還有學生本身的心理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沒有做到位。
  • 日本「死亡教育」,讓孩子吃掉自己孵化的小雞,這種教育有必要嗎
    不同國家對於生命的教育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日本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卻引來了不少爭議。;讓孩子吃掉自己孵化的小雞,這一種死亡教育有必要嗎?
  • 疫情肆虐,我們怎樣進行死亡教育?
    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遠比你想像的更可怕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父母們不願跟孩子談論死亡,有的是害怕孩子一時接受不了殘酷的真相,有的則是認為小孩沒必要懂那麼多,長大就自然明白了。
  •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我們每天都在說「教育」,所謂的教育難道僅僅只是背書、考試嗎?有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忘記了,對孩子更為重要的教育應該是「生命」以及「死亡」教育。對於以上家長所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做評論,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避免說「死」這個字,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就真的會好嗎?
  • 9歲女孩跳樓自殺,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緩
    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引導孩子正視死亡當看到親人去世或影視劇中的人物死亡時,孩子就會好奇地向家長提問:「死是怎麼回事?」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會產生恐懼,往往會避而不答,或欺騙孩子「他睡著了」或「他出遠門了」。這其實是對生命教育的一種迴避。會讓孩子對生命產生一些誤解,比如,人死後也許會活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他以後還會回來。
  • 劉真去世讓人惋惜,如何對4歲女兒進行「死亡教育」也很關鍵
    死亡總是突如其來,令人猝不及防……也許我們成人對死亡並不陌生,卻容易對它諱莫如深。而面對這個情況, 怎樣給孩子描述「死亡」這件事,做好「死亡教育」這堂課,不是讓孩子認識死亡,還是讓孩子懂得珍惜和感恩生命,消除孩子的恐懼變得很重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什麼?
  • 「問晴天」如何對孩子進行「防拐騙教育」?
    晴天媽媽,暑期裡孩子戶外遊玩的頻率增多, 該如何對孩子進行「防拐騙教育0 4 幫孩子正確認識傷害身體教育,安全教育,霸凌教育,性別教育,性教育,死亡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0.01%的傷害,就是100%的災難, 父母輸不起,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是從小在生活中幫助孩子自信有力!幫孩子裝備「 識別危險的智慧,遠離危險的能力」。
  • 揭秘: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到底好不好?
    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到底好不好?讓我一起分析。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一、引領學生自我探究和發展,才是教育本來的樣子。超前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的機會。幼兒園提前學小學的知識,小學提前學中學的知識,中學提前學大學的知識。然後讀個好大學,畢業後找份好工作,最好是穩定高薪,人生的一輩子也就功成名就了。用嚴酷的家教逼迫孩子超前學習,容易引起孩子行為的逆反和心理疾病。親子關係一旦被破壞,想要修復就很難了。」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比我有出息。
  • 和性教育一樣重要的死亡教育,我們還要繼續迴避嗎?(家長必讀)
    《死亡教育》一書的作者鄒餘華教授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並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孩子們通過不正當的渠道在潛意識裡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註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父母們不願跟孩子談論死亡,有的是害怕孩子一時接受不了殘酷的真相,有的則是認為小孩沒必要懂那麼多,長大就自然明白了。但實際上,父母忽視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後果往往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 孩子不可缺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你還難以啟齒?
    在中國的文化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但唯獨缺少了「性」和「死亡」兩個話題。這也讓性和死亡,成為了中國教育最痛的兩大缺席。一是羞恥,二是忌諱,三是實在不知道怎麼談,因為父母這一代人也沒有接受過這類教育。
  • 如何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呢?
    及早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在今天的時代愈發重要。許多家長會給孩子零花錢,什麼時候給,以及如何給,其實正是對孩子金錢教育的合適機會。可以嘗試把零用錢分成三份,放在三個透明塑料罐子裡。這三個罐子分別代表消費、捐獻與儲蓄。事實上,這是一種預算精神,像這樣把錢分開,可以讓孩子養成一個觀念:有些錢可以直接花掉,有些錢要給比我們更需要的人,有些錢則要存下來,等以後需要時再用。
  • 從何時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最好?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其目的是幫助孩子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不過,在孩子尚未建立起穩固的」自我評價「時,如果父母強行對孩子進行教育,不僅很難讓孩子接受,反而有損孩子的心理髮育。所以,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對孩子進行教育。】
  •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我現在該對孩子解釋「死」麼?這樣會不會太殘忍了?」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