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中之泰山,嶽中之聖人

2020-12-18 思考痕跡

想再一次去登泰山的心情越來越迫切了。

我今年已過四十歲,以前共去過兩次泰山,第一次是大約七八歲的時候隨父母去的,留有一張在中天門照的黑白照片,其他就沒有什麼記憶了。另一次是上大學時與同宿舍的好友,五一假期從濟南趕到泰山,正是年輕好玩窮學生的我們著實領略了泰山的風採。

直到現在也忘不了,當時為了逃票從偏路上山路遇大黑狗我倆一路小跑的緊張刺激,忘不了在青青山坡上向對面的大山高歌狂喊,用租來的相機興致地擺拍,忘不了爬十八盤累到腿肚子快抽筋,忘不了天街上的人群和初上的華燈,忘不了穿著租來的軍大衣偎在一塊大青石避風睡覺,忘不了半夜醒來穹頂上近在咫尺的群星帶給我的無限憧憬,忘不了雲海中噴薄躍出的彤日和人們興奮的歡呼聲…… 返校後我仍意猶未盡,還寫了一篇文章紀念,只可惜沒有保存下來。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期間我時常想起泰山,有時在網上瀏覽它的圖片,可那種只有親臨其境才能感受到的美妙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泰山就像一個多年前相識的忘年交,還未歡談盡興就分別了,這麼多年不但沒有淡忘,反而時常想念。確實我想念它了,想念它的雄渾,它的秀美,它的旖旎,它的淵遠……描繪泰山的詞彙很多,在書本上是一種概念,到了泰山它會給你一種具象的闡釋,讓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漢文字的魅力。

我真的想再一次去登泰山了,去觸摸那三十七億年前的遠古山體,打量那蒼勁的松柏、翻湧的雲霧、繽紛的夕霞,凝望它的一草一木,當然還有那數不勝數的人文印跡。

到了泰山,我想先尋一塊古樸凝重的泰山石,細細觀察一下他那清晰的紋理,感受一下它所蘊含的靈氣,問一下他已分身多少去給天下的黎民百姓鎮宅驅邪、送去一方平安?

我想再摸一摸那早已磨得圓滑發亮的石階稜,問一問他,每年數以千萬的人們俯首拾階而上,或去上香或去還願,他們都是懷著怎樣的虔誠?

到了五大夫松,我要問一問他,是否還記得兩千多年前秦始皇來泰山封禪時威武霸氣的模樣?他那橫掃六國的大手觸摸的是你哪一處枝幹?乾隆皇帝御賜的題詠你還滿意嗎?

我要吟誦著李杜的詩句攀登,他們的詩因山而發,山也記錄下了他們當時的心跡,我要讓山成為與古人神交的譯者。我要在數不清的泰山石刻裡徜徉一番,看從中是否能摸索到從秦朝到現代的文脈傳承。

我還要把泰山的傲徠峰、曬經石、水簾洞、南天門、天宮和《西遊記》中的描述比較一下,看一看吳承恩三登泰山是否就是為了激發著作中玄幻的靈感。

到了山頂我要去建在這裡的中國最高孔廟去拜一拜,把孔子這位中華的人文標高矗立在山巔之上,要好好體會「聖中之泰山,嶽中之聖人」這句話的意境。

當然還要瞻仰一下漢武帝封禪時立下的無字碑,歷經千年碑上的點點斑駁應該就是它記錄的文字吧?我要問一問它,你可注意到立碑時也在場的司馬遷對泰山懷著怎樣的情感,讓他寫下了《史記 ·封禪書》名篇,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千古名句。

………

泰山是一本讀不盡的書,是一位歷史巨人,是存儲中華文化的不動硬碟,它就像一塊巨大的天然磁石,吸引著無數的人們來朝聖。不論是帝王天子,還是黎民百姓,不論是草莽英豪,還是文人雅客,統統拜倒在他的腳下,人人對他心存敬仰不敢怠慢。

這座山凝聚了華夏兒女歷代的希望和重託,已然化為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信仰聖地,為我們中華民族堅守著五千年文明的骨血根脈,堅守著星漢流轉的天理道義。它天天迎著朝陽,為我們展望著國家篤步前行的方向,展望著民族的偉大復興。

人們整天生活在充斥手機、電腦、汽車的人造城市裡,身心就會漸漸格式化,我們既然是自然的產物就要融入自然。我一定要再去一次泰山了,它在那裡又等了我二十年,我不能辜負它的這份守望!

相關焦點

  • 泰山景區「孔子小天下處」碑恢復再現
    中新社濟南九月二十八日電(趙波平 王凱)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聖誕日之際,山東省泰安市泰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將複製重立的「孔子小天下處」碑描紅正式對外開放,為泰山又恢復了一重要的名勝古蹟。  泰山與名人結緣,肇始於孔子。孔子登臨泰山,抒懷暢志,開闊胸襟;考察封禪,學習禮儀;了解民情,觀知時政,活動內容與歷史遺蹟十分豐富。
  • 泰山名人——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成為歷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沿襲成為積澱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為流傳久遠的文化風氣,演變成為傳統的文化中的一大景觀。孔子在泰山一帶有較多活動。泰山在春秋時期是齊魯兩國的交界之地。孔子一生儘管顛沛流離,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魯國度過,這為他在泰山一帶的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禪制度。泰山處於我國東部,稱東嶽。
  • 仰望泰山的星空
    泰山不僅與書院、書香有緣,更與聖人有不解之緣。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天,孔子登上泰山極頂。與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相比,孔子登臨泰山並沒有氣勢浩蕩的儀仗隊人馬,沒有喧囂豪華的熱鬧,有的只是默默的暸望,只有深沉的凝思。孔子站在泰山頂上,群山匍匐,天雲相接,一切都顯得那麼渺小、微不足道。
  • 泰山未了軒孔子清代石殘像
    近日,偶讀駱承烈先生所著《畫像中的孔子》一書,見其中「明代孔子像」一節中,赫然印有一孔子像圖片。且有注文曰:「存泰山南天門上天街東首北側『望吳勝(聖)跡』上面。此處原有孔子廟,廟內北側有大成殿和孔子像。
  • 三山五嶽之泰山篇
    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泰山,位於中國山東省中部,方圓426平方公裡,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自古就有「五嶽獨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譽。在25億年左右,被稱之為「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使泰山第一次露出海平面。而在3000萬年前的新構造運動中,泰山南麓發生山前斷裂,所處的盆地下沉,而北麓大幅度抬升,形成了如今泰山巍峨高聳的雄姿。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近日,巴中中學迎來了150周年校慶,正逢歷史上巴中首位清華大學生嶽中第教授回到巴中老家探親。我有幸在他回母校參加慶祝活動閒暇時與他攀談一番。如今七十八歲的他才從繁忙的工作中退了下來,終於閒下心有時間回到自己的故鄉。據悉,嶽中第教授是巴中中學高60級畢業學生,中國航空集成應用及數位化製造技術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在陪同他漫步在母校校園時,傾聽著他當年的人生故事。
  • 陽明心學:千載修得一聖人,一家之言繼絕學
    陳獻章之後,以湛若水和王陽明兩位明朝中晚期的心學人物最為代表。其中,王陽明是心學一派最偉大的集大成者。遙隔千載的共鳴陽明心學與其他儒學分支最大的不同,是簡明成聖之道。心學貢獻,人皆可聖心學主張「生命運動而非靜態」。主要論斷包含兩個:第一聖人「先天化」。心學認為:人,一出生就自帶「聖人」屬性。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大人」其實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敬畏,這裡的大人可以是我們的父母,長輩,老師還有一切生活中比我們強大的存在。尤其是在事業場上,能夠幫到我們的人都是值得敬畏的『大人』。對他們心存敬畏,一方面可以從他們的言談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近距離吸取經驗。總之,「畏大人」的心態能夠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有積極的意義。
  • 中國的「聖人」和西方的「聖人」有何差別?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
    但在之前它並不是這樣的,起初的聖人是指品德和智慧達到一種至善和圓滿的人,《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在論述智伯瑤的滅亡時就有論述說: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 王陽明究竟有何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極致的人才叫作聖人。中國有很多聖人,如詩中聖人杜甫,酒中聖人杜康,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大聖孫悟空等等。但這些「聖」都是某一方面造詣突出,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稱之為「聖」,但這些聖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聖人。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思想上的聖人,是精神上的聖人,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超脫凡人的軀殼,接近於神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就寥寥無幾了。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最博學的人,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網友:聖人
    由此可見「論語」一書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社會中起著相當大的一個作用,,作為治國之本的「論語」被世人所推崇,而它的作者——孔夫子,在數千年之後的現在依然是萬人敬仰的至聖偉人,因為他的經典儒家思想陶冶了整個中國的核心。簡而言之,中國的文化極大地受到了孔聖人的影響。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後來曾參被稱為「宗聖」,意思是他是孔門的正宗,孔子早逝的傑出弟子顏回則被稱為「復聖」。後來曾參的後人、顏回的後人和孔家共用一個家譜,著名主持人曾子墨就是曾家的後代。子思則被稱為「述聖」,他又教導出了一個傑出的弟子孟子,孟子和孔子並稱為儒家的「至聖」和「亞聖」。
  •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邢疏:此章論孔子多小藝也。「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者,大宰,大夫官名。大宰之意,以為聖人當務大忽小,今夫子既曰聖者與,又何其多能小藝乎?以為疑,故問於子貢也。
  • 泰山那麼矮,為什麼是「五嶽之首」?就憑這一點,看完你就明白了
    泰山東臨黃河,西望大海,在齊魯大地上坐地而起,是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唯一凸起的一座山脈,雖然海拔只有1500多米,但卻一覽中小,傲視周邊。泰山又名東嶽、泰嶽,為中國的五嶽之首,相比其它四嶽來說,作為「五嶽之首」的泰山,在古代被視為「直通帝座」的地方,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 每天學點國學: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譯文】大宰問子貢道: 「夫子是位聖人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才能呢?」子貢說:「他本是上天要他做的聖人,又讓他具有很多才能的呀。
  •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聖人的無奈,王陽明《長生》賞析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出自儒家聖人王陽明的晚年作品。終明一朝,詩歌文化並無大顯,一是官方思想壓制,另一方面則是朱子理學成為官學,國人思維逐漸哲學化、邏輯化,甚至教條化,在北宋之後詩歌創作熱情和心意凸顯都相對暗淡、低調下來。
  • 想不到堂堂「天縱之聖」孔子,也難敵「美人計」,結局令人惋惜!
    導讀:孔子可謂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名人」,他被人尊稱為「天縱之聖」,「萬世師表」,其所創立儒家思想更是造福了千秋萬代,為全世界所推崇,可就是這樣的一位「聖賢」也有犯怵,為難的時候。只因他中了,別人所下的「美人計」,且最終不敵,落敗而走。
  • 孔聖啟示錄:瞞著父母去遊泳的不孝子,你對得起父母生養之恩嗎?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學們對孔聖人肯定不會陌生。孔聖人有教無類,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史稱「孔門七十二賢」,曾子是孔聖人的得意門生,他就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宗聖曾參,復聖顏淵﹑述聖子思﹑加上亞聖孟軻被稱為「孔廟四配」,他們和孔聖人一起被尊稱為「儒家五聖人」。孔子雕像,感謝原作者曾參能成為儒家五聖人之一,主要是因為他有《大學》《孝經》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