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說的是啥?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佛教傳入我國的確切年代至今還無定論,說法很多,最廣泛的一個說法是在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遣使者到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在河南洛陽建立了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民族關係、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它在南北朝時尤為的盛行,而唐朝時期的鑑真東渡、玄奘西遊則是使佛教在我國的歷史上更加的出名。
雖然說佛教屬於外來教,但是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和佔據的分量一旦都不比我們的本土教——道教低。
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這句俗語就是跟佛學有點關係的,它就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這句俗語,很多或許會感到有些陌生。畢竟這句俗語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機率很低,我們都是身在塵世之中,超脫萬物的境界很少人能感悟到。不過呢,若是仔細想想與這句俗語表達相似的句子我們是見過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西遊記》吧,作為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而在《西遊記》中,有一個情節就是美猴王被勾魂到幽冥殿中,被告知自己的壽元已盡。但猴王是什麼樣的存在,他告訴十殿閻王,他如今修仙得道,當與天同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
孫悟空說自己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這「三界」。「三界」這個詞最多是用於佛家語的,它是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被稱為是果報處。三界具體指的就是眾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共有六天,自人畜所居住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都屬於這個範疇。此六欲天有人的口舌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樂。色界,共有十八天,這裡沒有男女、口食之欲,從初禪天到四禪天,沒有女子只有男神,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無色界,四天,從空無邊處天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單具四心而無四質。
我們再來看看五行吧。五行原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教和道教的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的關係。
我們的古人們把宇宙萬物化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就是分成了木、火、土、金、水五大類。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質特徵而且相互之間還有生成和克制等關係,從而構建了萬物及其運動變化。
所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離開了三界便不再受到這個世界的束縛了,也就是超出了世間的生死輪迴。如果身處於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就會被五行相生相剋所牽制,也就是說,人若在五行之中那便是身不由己的。所以不在五行之中就是達到了一種極度自由的境界,不單單是肉體乃至精神世界都處在一種超然的狀態之中。
人活於塵世之中,在這滾滾紅塵中歷經風霜,我們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心無外物、毫無牽絆的活著。我們會為了世俗的小事兒煩惱、高興,我們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我們有著緊緊牽扯著我們的羈絆……
我們老祖宗總結的這句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表達了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汙染和拘束的理想型信念。
各位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