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說的是啥?

2020-12-17 思帆歷史趣聞

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說的是啥?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佛教傳入我國的確切年代至今還無定論,說法很多,最廣泛的一個說法是在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遣使者到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在河南洛陽建立了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

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民族關係、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它在南北朝時尤為的盛行,而唐朝時期的鑑真東渡、玄奘西遊則是使佛教在我國的歷史上更加的出名。

雖然說佛教屬於外來教,但是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和佔據的分量一旦都不比我們的本土教——道教低。

筆者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這句俗語就是跟佛學有點關係的,它就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這句俗語,很多或許會感到有些陌生。畢竟這句俗語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機率很低,我們都是身在塵世之中,超脫萬物的境界很少人能感悟到。不過呢,若是仔細想想與這句俗語表達相似的句子我們是見過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西遊記》吧,作為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而在《西遊記》中,有一個情節就是美猴王被勾魂到幽冥殿中,被告知自己的壽元已盡。但猴王是什麼樣的存在,他告訴十殿閻王,他如今修仙得道,當與天同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

孫悟空說自己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這「三界」。「三界」這個詞最多是用於佛家語的,它是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被稱為是果報處。三界具體指的就是眾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共有六天,自人畜所居住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都屬於這個範疇。此六欲天有人的口舌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樂。色界,共有十八天,這裡沒有男女、口食之欲,從初禪天到四禪天,沒有女子只有男神,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無色界,四天,從空無邊處天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單具四心而無四質。

我們再來看看五行吧。五行原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教和道教的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的關係。

我們的古人們把宇宙萬物化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就是分成了木、火、土、金、水五大類。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質特徵而且相互之間還有生成和克制等關係,從而構建了萬物及其運動變化。

所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離開了三界便不再受到這個世界的束縛了,也就是超出了世間的生死輪迴。如果身處於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就會被五行相生相剋所牽制,也就是說,人若在五行之中那便是身不由己的。所以不在五行之中就是達到了一種極度自由的境界,不單單是肉體乃至精神世界都處在一種超然的狀態之中。

人活於塵世之中,在這滾滾紅塵中歷經風霜,我們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心無外物、毫無牽絆的活著。我們會為了世俗的小事兒煩惱、高興,我們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我們有著緊緊牽扯著我們的羈絆……

我們老祖宗總結的這句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表達了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汙染和拘束的理想型信念。

各位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相關焦點

  • 孫悟空為何說自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猴王聽說,道:「我老孫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那兩個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進去。孫悟空說自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剋」定律上面。所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就有一點問題了,因為三界是佛教術語,而佛教是不講五行的,五行是中國本土文化的東西,在佛教用的是風火土水四元素,認為萬物是由這四元素構成的。
  • 悟空大鬧地府時說他「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有無誇大成分?
    我們知道,孫悟空曾被地府勾了魂魄,他對閻王說自己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聽來未免有些狂傲了,畢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達到這種地步的。不過轉念一想,真是這樣嗎?有沒有誇大的成分呢?看過西遊的人都知道孫悟空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偶爾喜歡吹個牛,像是在金蟬長老面前誇讚師傅唐僧的錦襴袈裟有多厲害,類似的情節有太多。
  • 道家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您知道是哪「三界」嗎?
    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有一章節是地府使者奉命捉拿孫悟空,按照生死簿上的名單,孫悟空的三百四十二歲陽壽已盡。孫悟空說了一句話:「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孫悟空從菩提祖師學得長生不老之道法,已然壽與天齊,至於為何還會被寫入生死簿,暫且不表,本期主要跟大家聊一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中的「三界」是什麼。道教認為在「三界」和「五行」範圍之外可以超脫生死,達到逍遙自在、長生不老的境界。「五行」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們指的是道家代表著自然界萬物形成的一種物質觀和相互關係,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資料圖) 佛教中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出三界呢?這是佛門弟子日夜以求的根本問題,修學佛法若不出三界,不解脫生死輪迴,學佛就沒有達到學佛的宗旨,既然如此,該如何修?如何行才能出三界呢? 諸位同參們!三界中的欲界(梵語kama-dhatu),共有六天,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此六欲天有飲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樂,欲解脫欲界之境,必須從飲食、男女、乃至五欲之樂淨化之,才能出欲界天。
  • 小說中總說跳出三界外,三界是哪三界?三界外又是哪裡?
    在我們中國的神話傳說,或者我們經常看的神話類小說作品,其中經常出現一個概念,那就是三界,什麼三界眾生,什麼跳出三界外之類的,經常看到。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三界是哪三界?具體指的是哪呢?常說某某大神跳出三界外,那麼三界外又是什麼地方?
  • 王鳳儀:三界,四大界與五行
    三界:三界是人的來蹤外三界:天、地、人內三界:性、心、身外三界:天、地、人天:清輕上浮者為天純陽無陰,光樂不愁有晝無夜,謂之神世界地:重濁下凝者為地純陰無陽,光愁不樂有夜無晝,謂之鬼世界三界所生,不違背三界所管不動性,天不降災心不起惡念,地府不降病身子不妄動,不受人世管轄。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病毒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怎麼分呢,1886年,德國的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了一個三界學說,把生物分成三界: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隨著人類的認知不斷擴充,這樣的分類法逐漸不夠用了。不管是三界還是五界,病毒都不在裡面。它就像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一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因為病毒,確實不好分。
  • 西遊真正的三界之外在哪裡?孫悟空原本有機會呆在那裡,為何放棄
    (蝸牛看西遊第2889期)文/蝸牛我們常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指的是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超出三界外大體可以理解為離開了三界,便不受這個世界的束縛了,跳出世俗輪迴之苦。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最早出現在黃老、道家學說中,意思是說把世界的萬事萬物劃分成五種類型,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
  • 《西遊記》中,「三界」指哪三界?三界之外又是什麼地方?
    今天和讀者朋友們一起討論《西遊記》中的世界,在書中明確的提出了一個「三界」的概念,三界是指哪三界呢?三界之外又是什麼地方呢?   孫悟空修道,最初目的是什麼?就是怕死,想長生不老。要如何才能不死?只有三種存在可以做到:佛、仙、神聖。孫悟空在菩提老祖座下修成大道後,就超越了生死。
  • 孫悟空不在五行之中,黑白無常為啥鎖他魂魄?你看是誰搞的鬼?
    在神話世界中,只要超出三界、跳出五行,就可以躲過生死簿;不過,並不是不會死。你看西遊記中,那些大神們,還是要吃蟠桃、仙丹、人參果來延長壽命,或者靠修煉延長壽命,不過這種效果明顯不如吃蟠桃那些東西來得快。你看那些神仙不乏有些白髮老頭,難道這不是歲月帶來的容顏嗎?難道他到老了才成仙的?
  • 西遊最牛的兩位散仙,超越六界外不在五行中,玉帝、如來都不敢管
    孫悟空最羨慕的兩位散仙,超越六界外不在五行中,玉帝、如來都不敢管眾所周知,《西遊記》可以說是伴隨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經典名著,我們從小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即使沒機會看過《西遊記》原著的人估計也看了無數遍電視劇了。
  • 「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是啥意思?這句俗語的背後蘊藏著什麼
    在燦爛的傳統文化中,俗語只是其中之一。俗語通過口口相傳,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這些俗語中,有很多都蘊藏著古代人對自然的認識、對宇宙的理解。儘管,我們的老祖宗由於所處時代的局限性,對很多東西都知之甚少,容易造成一些誤解和誇大。
  • 根據八字查詢五行喜忌神,最簡單的方法搞清楚自己命中缺啥忌啥!
    常有人對我說「我是水命」或「我是火命」,其實這種提法是沒有意義的,就如同說「我是天上的的一隻鳥」一樣,無論水、火、木只是在五行系統裡才有意義,單拿出來是不具任何意義的。  五行論命的原理是遵循等式的關係來運作的。舉例來講,就像在天平的兩端,一邊放置的是代表金水屬性的砝碼,另一端放置的是代表木火土的實物,如果兩邊的重量相等,則等式成立,即代表此人在這個階段裡各方面的狀況都比較順暢自在。
  • 俗語:「向東都成空,向西有東西」,說的是啥?為什麼這樣講究?
    導語:俗語:「向東都成空,向西有東西」,說的是啥?為什麼這樣講究? 在古時候,人們對於很多事情因為歷史條件和知識水平的限制,於是為了規避不好的事情,人們就會很相信風水一說,尤其是在房屋建造這樣的大事上面,更是一定要找風水先生實地勘探的。
  • 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說的是啥?
    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說的是啥?很多人說到農村或者農村人的時候,總是帶著輕視的口氣或者鄙夷的眼光,這其實是一種最無知的偏見。他們說的話,做的事情都是富含人生哲理,這是很多人在書上學不到的,在生活中也領悟不到的。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農村的一個經典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看看農村的老人們是想藉助這句俗語告訴我們什麼人生的大道理。
  • 農村俗語中的「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中的「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是啥意思?有道理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一直傳承至今,其中農村的俗語就是文化的一種,而這些農村的俗語也非常有意思。「七不出,八不歸,三六九,往外走」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農村很多時候都比較講究風水和農曆陰陽五行,在農村生活的人,他們都會相信挑一個良辰吉日來出行,是對他們有利的。
  •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人情關係中,親戚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親戚關係有親疏之分,此前就有這麼一種親戚屬於不討好的類型,那就是親家。為此還產生了一句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分」,這句話啥意思呢?說的有道理嗎?
  • 為何三界的山神土地爺都認識孫悟空?看看這位菩薩都說了啥
    為何三界的山神土地爺都認識孫悟空?看看這位菩薩都說了啥文|娜菲解說孫悟空作為一個妖猴,它從石頭縫裡蹦出來之後,跟著它的師傅學道,掌握了一身的法力。孫悟空可真是在仙界出名了,只有孫悟空自己還不知道罷了。孫悟空應該是歷史上大鬧天宮的第一妖猴,它當年膽大包天,靠著一身的法力,並沒有被天界的神仙們管制住。它因為不滿天帝給它的職位,就去天庭中大鬧。後來,如來佛祖趕來才算是制止了孫悟空的大鬧天宮。孫悟空信守承諾,佛祖將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它也照做。觀世音在五百年後,賜給了將要西天取經的唐僧緊箍咒給孫悟空帶上。
  • 俗語說「買東西」,口語中「東西」一詞的出處是哪?可惜少有人知
    俗語說「買東西」,口語中「東西」一詞的出處是哪?可惜少有人知中國文化有著特別深厚的底蘊,大家最為熟悉的應該是詩詞歌賦和對聯。我們從記事開始就背誦古詩,等到成年已經積累了不少的詩詞,詩詞之美在於它的意境,總能把讀者帶入詩詞的意境當中。
  • 房屋俗語:「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啥意思?老人說的有理嗎?
    房屋俗語:「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啥意思?老人說的有理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代,房屋建築有著各種講究,有一些出於科學的角度,而有一些則和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當然,雖然這些規矩中摻雜了封建迷信,但仍然是那個時代某一方面最準確的縮影,而老祖宗更是在那個時代,對於房屋建築的各種規矩和人文文化相結合,總結了一句又一句耐人尋味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