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西遊記》中有這麼一段:只見那美猴王睡裡見兩人拿一張批文,上有「孫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說,套上繩就把美猴王的魂靈兒索了去,踉踉蹌蹌,直帶到一座城邊。猴王漸覺酒醒,忽抬頭觀看,那城上有一鐵牌,牌上有三個大字,乃「幽冥界」。美猴王頓然醒悟道:「幽冥界乃閻王所居,何為到此?」那兩人道:「你今陽壽該終,我兩人領批,勾你來也。」猴王聽說,道:「我老孫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那兩個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進去。
孫悟空說自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三界」,三界是佛教術語,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又雲果報處。指的是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欲界:從地獄起至他化自在天,善惡參差,男女雜居,多諸染欲,故云。二、色界:從初禪天至四禪天,無有女形,亦無欲染,且宮殿高大,皆由淨色化身,故云。三、無色界:從空無邊處天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但具四心而無色質,故云。由此可知,具情慾為欲界,色相殊勝為色界,離色質為無色界。
而五行又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老、道家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係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叫它們為「五行」。早見《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穫)。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剋」定律上面。
所以「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就有一點問題了,因為三界是佛教術語,而佛教是不講五行的,五行是中國本土文化的東西,在佛教用的是風火土水四元素,認為萬物是由這四元素構成的。
「超出三界外」 大體可以理解為離開了三界,便不受這個世界的束縛了,就是超出生死輪迴。
而若身屬五行中任何一行,就會被五行相生相剋所制,人在五行,身不由己。既然不在五行中,則是達到了一種極度自由的境界,肉體包括精神世界處於一種超然的狀態。
後來孫悟空在和十殿閻王的對話中說:「汝等既登王位,乃靈顯感應之類,為何不知好歹?我老孫修仙了道,與天齊壽,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為何著人拘我?」
孫悟空說了自己修了仙道,與天齊壽也就是這個意思,他已經超出生死輪迴,不老不死,不受任何束縛,遊行虛空,一切所為無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