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地球上的生命體,得有個分類系統。
這是必須的,能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各種生命。
怎麼分呢,1886年,德國的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了一個三界學說,把生物分成三界: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
隨著人類的認知不斷擴充,這樣的分類法逐漸不夠用了。
到了1969年,生物學家魏特克提出了五界分類系統,把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這五種。
那麼,病毒是哪一界的呢?
不管是三界還是五界,病毒都不在裡面。它就像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一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因為病毒,確實不好分。
病毒是什麼
單獨來看,病毒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和一層蛋白質組成的非細胞形態。
如果沒有宿主,它是沒有生命的。也就是說,它無法自行表現出生命跡象,但一旦有了宿主,它就活了。
如果把宿主比作一個計算機系統的話,病毒可能就像個插件,它自身不能脫離平臺單獨運行,如果把插件安裝到系統或軟體裡,它就能調用裡面的數據,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病毒們有個逆天的技能——感染。憑藉感染這個機制,它能把自己安裝到宿主裡。只要宿主有細胞,病毒就能利用細胞進行自我複製。
病毒們的形態多種多樣,大致有杆狀、絲狀、棒狀、紡錘狀、水滴狀、酒杯狀等。
它們的大小是納米級的。大多數病毒直徑在10-300nm之間,肉眼不可見,光學顯微鏡也無法觀察,要用掃描或透射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病毒的起源
病毒的起源,無法確定。有科學家認為,病毒很可能在第一個細胞進化出來時就已經存在,也就是說,它們和生命一樣古老。
關於病毒的起源,現在科學家們有幾種推論:
一是認為病毒原本是一些小細胞,它們寄生在較大的細胞裡,時間長了,它們丟棄了寄生所不必需的基因,從細胞退化而來,這種理論被稱為退化理論或逆向理論。
二是認為病毒從細胞中起源,它們從較大生物體的基因中「逃離」出的DNA或RNA進化而來,這種理論被稱為細胞起源理論。
三是認為病毒與細胞同時出現,並且一直以來細胞生存至今,這被稱為共進化理論。
三種理論都有其論據進行支撐。
生命邊緣的生物體
病毒到底是生命,或只是一種能與生物進行作用的有機結構,至今也沒有統一的定論。說它是生命,因為它擁有基因,並且能通過自然選擇進行複製和進化。說它不是生命,因為它沒有被認為是生命基本單位的結構——細胞。
病毒自身無法複製,沒有代謝。它的繁殖,都是通過宿主細胞來完成的。
目前並無法解釋病毒是否生命形式,或許,病毒中隱藏著生命起源的密碼,這還有待於揭開。
地球上有多少病毒?
病毒在我們的世界裡無處不在。
2009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柯蒂斯·薩特爾在墨西哥奈卡山脈地下深處的一個水晶洞穴的水窪裡舀了一些水,他回到實驗室後將樣本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經計算後他發現,每滴水中都大概含有2億個病毒。
從200升海水中,科學家一般可以找到5000種遺傳背景完全不同的病毒,而在1千克海洋沉積物中,病毒的種類可能達到100萬種。
在科學家的論文裡,有這樣的研究結果:
如果你得了流感,那呼吸道裡每一個被感染的細胞會產生大約1萬個新的流感病毒。幾天下來,你身體裡產生的流感病毒數量將高達100萬億。這個數量是地球上所有人類總和的1萬倍以上。一個普通的健康人體內含有約3×10^12個病毒,如果你把全世界所有人身上的所有病毒聚集到一起,可以填滿大約10個原油桶(1桶大約159升)。
這只是人類身上病毒的大概數量,科學家還通過檢測DNA和RNA的方法,推斷地球上病毒的總數量是10^31x2,這個數量是宇宙恆星總數量的10000萬倍。
這還只是不完全推斷。
病毒能存活多久?
病毒能存活多久,取決於不同病毒間的差異,和它們生存的環境。
以甲流H1NI病毒為例,科學家做過實驗。在四種物體表面,它在木頭上能存活48小時左右;在塑料、不鏽鋼這樣非滲透性的表面,能存活24小時左右;在織物表面則只能存活8小時不到。
再拿B肝病毒為例,這種病毒比較頑強,能存活20年,承受零下20度的低溫。不過它怕高溫,在30度以上的夏季就只能存活6個月。如果溫度超過37度,就只能活7天,如果加熱到100度,10分鐘內它就失去傳染性。
不管病毒生命力有多強,經常清洗手部等身體部位,對常用物品定期消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都能極大減緩病毒傳播速度。一定濃度的酒精、醋、洗潔精、漂白劑等都能有效下降病毒活性,使其感染力大大降低。
病毒的意義
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過去,細胞不能進化出對病毒的有效防禦手段或免疫力?
因為病毒的存在,有它的意義所在。
我們現在談病毒色變,但病毒的存在對人類其實意義重大。
相對於細胞的進化速度,僅擁有核酸的病毒結構簡單,進化對它們來說是家常便飯。病毒的生存,就是核酸不斷突變的過程。
病毒與細胞,是個相互促進改變的存在。
拿計算機系統來舉例。一個系統問世,不可能十全十美,會有各種各樣的漏洞,這些漏洞,就是計算機病毒攻擊的對象。為了彌補漏洞,人們為系統打上一個個補丁,使系統變得越來越完善,同時也促進了系統的升級。
細胞和病毒也差不多這樣,它們之間始終在進行軍備競賽。病毒突變很快,細胞也必須隨之作出改變,否則即使免疫系統在一次衝突中戰勝了病毒,很快它就換個面目捲土重來。這就促進細胞也必須對自己進行升級,也就是進化,否則就將被淘汰。
病毒可能讓我們生病,病毒也是人類走到現在地位必不可少的一環。
殺不死人類的病毒,讓人類變得更強,細胞和病毒是個協同進化的過程。
在長久以來和細胞的共存中,病毒早就融入了人類的基因,病毒的DNA佔到了人類全基因組的大約8%。
比如合胞素,這種蛋白質是哺乳動物胚胎所必須,現在研究發現,合胞素是由一種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ERV-W合成。
再比如另一種病毒——噬菌體。
噬菌體是病毒,它感染的對象是細菌、真菌、藻類等微生物。噬菌體對人體是善良的病毒,它們以細菌為宿主,會破壞感染的細菌,噬菌體療法是細菌性疾病治療方法的一種,並且是其中的研究熱點。
病毒是不是生物還有爭議,但它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確實相當重要。它是細菌的食物,是基因轉移的載體;在細胞外,它更像是個生物大分子;感染細胞後,它是共生和寄生的生物,是生命的一部分。
有科普作家在其著作中這樣描述病毒:
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間,人類脫穎而出,病毒對我們的生存功不可沒。原本就並沒有什麼「它們」和「我們」之分——生物在本質上只是一堆不斷混合、不斷閃轉騰挪的DNA而已。
人類對於病毒的理解還停留在細枝末節,遠遠談不上了解,更不用說佔據上風。
或許,地球並不是我們的,而是病毒的。
這種不像是生命體的物質,更有可能是生命的起源。
更多關於病毒知識的文章,請點擊這裡:
病毒們都長什麼樣子,為什麼有的黑白有的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