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話科學:你給TA準備的分子料理還有這樣的科學原理

2020-12-22 界面新聞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繆子文化  Jessica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感覺才過了5.20沒多久,又一個情(nue)人(gou)節已悄然而至。逢年過節的買買買,送送送,空的是荷包,傷的是腦細胞。離七夕僅剩不到一周的時間,沒準備好禮物的你該怎麼辦?

俗話說,抓住男(女)人的心,要抓住男(女)人的胃。今年七夕,讓我們換個花樣,做幾道「所吃並非所見,所嘗並非所想」的分子料理,讓你的TA刮目相看。 

分子料理——食物科學與烹飪藝術的完美結合

「分子美食學」(Molecular Gastronomy)是一門科學研究,注重探索食物在烹飪過程中化學及物理上的變化。它屬於食品科學的一個分支,由匈牙利物理學家Nicholas Kurti 和法國物理化學家Hervé This 於 1988 年共同提出。而應用這些研究理論做出來的料理則被叫做「分子料理」 (Molecular Cuisine),俗稱科研創新菜。

它誕生於以美食著稱的西班牙,因其獨特的烹調方式和特殊的口感而引得眾多食客熱捧。雖然從概念提出到現在只有短短的30年,分子料理所開發的設備與概念理論早已融入當代料理之中。傳統與現代碰撞出更多美味。

不同於一般的美食,分子料理通過改變食物的分子結構來製作菜餚。它的烹調方式基於科學原理,在不同物質及儀器的幫助下,解構重組現有食物,令其產生物理與化學變化,從而生成顛覆傳統廚藝與食物外貌的一道道佳餚。

分子料理的廚師們更像是魔法師,不僅僅使用鍋碗瓢盆,更把針管、水浴箱從實驗室搬到廚房,變出一道道令人瞠目結舌的菜品。所以我們可以說,分子料理是食物科學與烹飪藝術的完美結合。

分子料理界四大天王

中華料理裡利用炒、爆、熘、燒、燜、煨、燴、滷、煎、炸、烹、煮、燉、煲、蒸、烤、醃、淋等十八般武藝來製作各道菜餚。在分子料理界,最常出現的四大天王要算上低溫烹調技術(Sous-vide)、固化球形技術(Spherification)、乳化技術(Emulsification)與液氮速冷技術(Liquid Nitrogen)

1)低溫烹調技術— 時間魔法,萃取原鮮

低溫烹調是將食物(肉類為主)密封在真空袋中,然後放在恆溫的儀器中以低溫(65℃左右)長時間(45分鐘至1小時)烹煮。在這樣低溫烹調的過程中,蛋白質沒有經過最後階段的變形,因此肉色保持粉紅色,肉質軟嫩,水分充分的鎖在了纖維中。某些肉類甚至中心還保留果凍般的口感。與煎、炸、蒸、煮相比,肉類的原汁原味、顏色香氣被完整的保存下來。 

圖片素材源於:http://www.molecularrecipes.com/ 

2)固化球形技術 — 爆漿晶球,其樂無窮

分子料理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口感就是爆漿了,其中利用的就是分子料理技法中的「正向球化技術」和「反向球化技術」。

「正向球化技術」的原理是將食材汁液添加到海藻酸鈉(褐色海藻抽取物)攪拌均勻,並把混合物緩緩滴入鈣離子溶液(氯化鈣水溶液)後撈起。這些物質進入到溶液中後,海藻酸鈉會與鈣離子反應形成一層超薄的海藻酸鈣的球膜,包裹著內部的果汁溶液。這層膜對比其它膠體柔韌性更強,同時熱不可逆,不會輕易破碎。

從製作過程上說,「正向球化技術」是褐藻酸鈉浸入鈣質溶液獲得的,而「反向球化技術」則是把添加了乳酸鈣的液體滴入褐藻酸鈉溶液形成的。球形的大小取決於運用儀器大小,而晶體的口感則視浸入液體的時間而定。

圖片素材源於:http://www.molecularrecipes.com/ 

3)乳化技術—神馬浮雲,輕盈綿密

乳化技術原本是指把水、油混合在一起的過程,最典型的應用就是製作蛋黃醬。然而,現在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了製作泡沫上。這也需要提到一個叫作「大豆卵磷脂」物質的乳化作用。

大豆卵磷脂同時具有親水與親油分子,能將水與空氣打出的泡沫維持在穩定的狀態。通常,廚師會在食材汁液中加入大豆卵磷脂,用攪拌器打勻,灌入氮氣瓶中,打出泡沫。攪拌的過程中拌入越多的空氣,越能得到綿密堅挺的泡沫。這個技巧被廣泛運用在醬汁的製作,達到奇幻的視覺效果。 

圖片素材源於:http://www.molecularrecipes.com/  

4)液氮速冷技術—冰點之下,霧裡探花

液氮速冷技術利用液態氮氣的超低溫(沸點在負一百九十六度左右)特性,瞬間冷凍食物。在這種超低溫環境下,食材中的水並不會凝結為大顆粒的冰晶,而是形成細小的顆粒。在極短的時間內分子重組,因此產生特殊的口感和質地。同時,液氮在常溫下會氣化,能夠製造一種雲霧繚繞的特效,宛如魔術大秀。 

圖片素材源於:http://www.salon.com/2010/07/17/cooking_with_liquid_nitrogen/ 

分子料理也「接地氣」

縱觀各個米其林三星餐廳,都會用上三兩個分子料理的小技巧。雖然我們去品嘗那些高大上菜餚的機會不多,但是殊不知,不少接地氣的食物也算是和分子料理沾親帶故。

比如,承載著我們童年回憶的街邊棉花糖。一勺勺的白砂糖投入機器中,竟然能夠噴出棉絮狀的絲線。纏繞一起,像是蓬蓬白雪,又似朵朵浮雲。其實,這是由於機器中心的加熱腔釋放出來的熱量打破蔗糖的晶體排列,使其變為糖漿。再通過離心力將糖漿從小孔噴射到周圍凝固成糖絲。從顆粒狀到絲狀,這一物理性狀的改變,也改變了食物的風味。 

說到另一道菜餚,滷水點豆腐,則是通過改變原材料的化學性質,來得到不一樣的口感。豆腐的原料——黃豆最主要的成分是蛋白質,佔約36%~40%。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質的表面,帶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由於這些基對水的作用,使蛋白質顆粒表面形成一層帶有相同電荷的水膜的膠體物質,它讓顆粒相互隔離,並且不會因碰撞而粘結下沉。

而鹽滷是結晶氯化鎂的水溶液,屬電解質溶液,它們在水裡會分成許多帶電的小顆粒——正離子與負離子,由於這些離子的水化作用而奪取了蛋白質的水膜,以致沒有足夠的水來溶解蛋白質。

另外,鹽的正負離子抑制了由於蛋白質表面所帶電荷而引起的斥力,這樣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顆粒相互凝聚成沉澱得到豆腐。 

分子料理,在家也可以嘗試

說了這麼多,這種充滿科學色彩的分子料理到底怎麼做呢?如果你是廚房小白,也不用怕,這裡給大家精心推薦三道典型的家常分子菜:鱷梨慕斯佐醬油果凍,番茄瓊脂意粉,球形芒果味義大利餛飩,具體做法大家可以自行查閱。

鱷梨慕斯佐醬油果凍

番茄瓊脂意粉 

球形芒果味義大利餛飩 

燭光搖曳,在傳統手法烹飪的美食中,不妨穿插幾道充滿奇特口感的分子料理。相信這一定會給你的TA留下一個難忘的七夕記憶。 

參考文獻

[1] http://www.molecularrecipes.com/

[2] 陳元慈 廚藝科學 開啟後分子料理時代 http://www.kindom.org.tw

[3] 分子料理全方位透析知識集合 壹讀 https://read01.com/AE6J3N.html

[4] http://www.foodcouture.net/vegetarian/avocadomousse.html

[5] http://www.molecularrecipes.com/spherification-1/spherical-mango-ravioli-recipe/

[6] http://www.molecularrecipes.com/gelification/tomato-agar-spaghetti/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分子料理冷知識
    ,而是真正可以溶入到傳統烹飪和餐飲業的新鮮血液,而我們學習的路還有很長很 長。早於 1969 年,在牛津任教的 Nicholas Kurti 已是有名的 美食家,他曾感嘆:「真是悲哀,我們能夠量度金星的大氣層溫度,卻不知道面前的食物為 什麼會這樣好吃。」所以他開始從科學角度研究食物,曾提出含有酶的菠蘿汁可令肉質更柔 軟,以及低溫慢煮(Slow Cook)等煮食原理。 美食流派名為分子美食學(Molecular Gastronomy),是世界最先鋒的料理方式。
  • 什麼是「分子料理」,你知道嗎?
    比如西班牙人 Ferran Adrià(當代分子料理運動的代言人),英國人 Heston Blumenthal (米其林星星餐廳 Fat Duck 主廚,這家餐廳的廚房簡直就是一個分子料理實驗室),法國人 Pierre Gagnaire (巴黎 Pierre Gagnaire 餐廳老闆,也被譽為「無國界料理運動」,即 「fusion cuisine movement」 的代言人);當然還有不能被忽略的是美食學作家
  • 食物 料理是一次科學實驗
    之所以稱其為大師,是因為他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向我解釋了什麼是分子料理。「一切食物都是可以拆分重構的,比如可以把荔枝打成泡沫做出魚子醬的味道。」少林素齋與哲學家,當時我能想到的大概只剩下這個短句。多年前看過某集星際迷航中的片段,艦隊成員與某個長著羊臉的外星人津津有味的共享一盤黏黏的食物,現在看來那是分子料理的原型。
  • 分子料理揭秘——其實它並沒有那麼神秘!
    眼下,一家餐廳但凡以「料理」為名,就會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如果,「料理」之前還有「分子」二字,那就更加了不得啦。對於「分子料理」,都不能用好吃不好吃來形容,因為這吃的是科學、是藝術,相當神秘。所以,究竟什麼是分子料理,它為什麼這麼厲害呢?神秘而高端的分子料理 是如何誕生的?
  • 一分鐘讀懂分子料理
    打破食材原貌 重新搭配和塑形 你所吃的並非你所見的 這就是分子料理的科學原理 還會聯想到製作這些菜的廚師們 比如Ferran Adrià、Heston Blumenthal 、Pierre Gagnaire 當然 還有不能被忽略的是美食學作家Harold McGee 以及他那本著名的《食物與廚藝》
  • 什麼是:分子料理 【上】
    」 的帶鹽人);當然還有不能被忽略的是美食學作家 Harold McGee 。他的著作《食物與廚藝》(相信你可能見過)是向普羅大眾傳播分子料理的最通俗讀物,他本人多年來更是充當了分子美食學的——如果不能稱作布道者,至少也是觀察者和詮釋者。
  • 科學實驗公開課 | 水油分子大作戰
    從細微的分子層面來說,它們的不同在哪呢?下周,gogokid給孩子們準備了科學實驗公開課,帶領大家解讀水和油的奧秘。超級公開課《Oil and Water - 科學實驗系列之水油實驗》僅支持購買了gogokid課程的孩子預約,一起來看看吧!
  • 法國藍帶金牌女廚帶你揭秘,傳說中的「分子料理」!
    賞溫暖杯墊,讓你喝的每一口都暖到心窩裡!然而21世紀,最重要的是科技 | 高效 | 顏值那麼分子料理絕對是這三個名詞的代言人所食非所見的玩味就像是突如其來的劇情反轉「將食物的味覺以分子為單位進行處理和呈現,打破食材原貌,重新搭配和塑形,你所吃的並非你所見的。」這就是分子料理的科學原理。
  • 看似高大上的「分子料理」,其實就是你小時候吃的棉花糖
    圖片來自網絡究竟什麼是分子料理?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是不是只能在高級餐廳裡大快朵頤?現在,就讓小編帶你品味分子料理背後的科學。而分子料理則是將科學家研發的科學方式、烹飪理論,用於做菜的一種方式。走近分子料理的後廚,仿佛走進了一個現代科學實驗室。區別於傳統烹飪的煎炒烹炸、鍋碗瓢盆,分子料理走了另外一條路——用電氣化、醫療、科研、製藥、航天等領域的機械設備來烹飪做菜。
  • 對話素食:素食與分子料理的新世界
    這些年分子料理融美食與烹飪一體、將創意和技藝結合,多為國內外餐飲業中高端菜品創新所採用,且呈現流行趨勢。但是國內許多廚師尚不了解,能否就分子料理的基本原理給大家做一介紹! 郭紅曉:好的,感謝智素在線!接下來我講一下分子料理的基礎原理,其實分子料理的話就是科技烹飪,它誕生於歐美的科學家實驗室,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構食材的物理與分子結構,呈現出更好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打造的是一種五感烹飪,就是視覺、味覺、嗅覺的全感烹飪,這種藝術類烹飪目前是米其林餐廳、世界最佳餐廳和一些高級餐廳主流的技術,而這種技術更能給用科學的方法給美食帶來的無限可能性。
  • 分子料理很神秘?其實你小時候就體驗過
    國慶黃金周,不少西餐廳推出特殊料理來吸引顧客,其中就有分子料理。哈密瓜味的魚子醬、62°低溫牛肉、櫻桃鵝肝……聽到這些名詞,你可能雲裡霧裡,不禁好奇,分子料理究竟是什麼?膠囊技術、液氮速凍技術、發泡、真空低溫慢熱,是製作分子料理基本的四種方法。不同的食材是如何利用這些技術神秘創新的,以下是揭秘時刻。膠囊技術原理:利用原料製作食物外體薄膜,形成膠囊。使用膠囊技術的分子料理中,有一道出名的哈密瓜味魚子醬。
  • 中秋節來一頓「分子料理」? 你小時候吃的棉花糖就是
    然而在吃膩了中華料理、日本料理、印度料理、各種西餐之後,似乎再難有什麼美食能讓人們眼前一亮,那麼這個中秋不妨試試光聽名字就很「高大上」的分子料理吧。  先別急著流口水,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到了法國美食總統獎獲得者、餐飲業國家級評委、「中國分子廚藝教父」郭紅曉,帶你提前品味分子料理背後的科學。
  • 中秋節來一頓「分子料理」?你小時候吃的棉花糖就是
    然而在吃膩了中華料理、日本料理、印度料理、各種西餐之後,似乎再難有什麼美食能讓人們眼前一亮,那麼這個中秋不妨試試光聽名字就很「高大上」的分子料理吧。先別急著流口水,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到了法國美食總統獎獲得者、餐飲業國家級評委、「中國分子廚藝教父」郭紅曉,帶你提前品味分子料理背後的科學。
  • 中秋節來一頓「分子料理」? 其實你小時候吃的棉花糖就是
    原標題:中秋節來一頓「分子料理」? 其實你小時候吃的棉花糖就是 小夥伴們心心念念的中秋佳節就要到了,這一中華傳統節日,除了闔家團聚、品茶賞月之外,剩下的重頭戲就是大快朵頤了。
  • 神秘的分子料理到底是什麼?真的很高端嗎?其實大家小時候都吃過
    分子料理相信是這些年來很多人都聽說過的一個詞,而它也被稱為分子美食學,簡單來說就是把傳統的烹飪技術和方式用科學方法去解釋。下過廚的人都知道,做菜的時候每種配料需要加多少,火候需要怎麼掌握其實都是憑感覺和經驗,沒有辦法量化的去表達出來。
  • 【分子料理】怎麼就跟奶茶攤上事了?
    精       致       奢         華(hua)(li)(hu)(shao)分子料理(molecular gastronomy)這一概念其實並不是由某位大廚提出的,而是在1992年,由物理學家尼古拉斯·柯蒂和法國化學家艾維·提斯首次提出,後者被稱為分子料理之父。
  • 壹點號七夕|木工手作活動圓滿結束,心愛的ta收到禮物了嗎?
    今天七夕啦~雖然屏幕前的你是否為心愛的ta準備禮物小編不知道,但參加此次木工手作活動的壹點號大咖們絕對收穫滿滿。就在昨日(6號),壹點號聯合匠杺社為大咖們提供的福利活動於下午六點半如期舉行,參加此次活動的壹點號大咖有素年瑾時、品讀人生、幸福天使、山東創作中心、玉水無聲、火山畫與話,還有壹粉「伊麗果果」。
  • 料理無秘技,從科學角度掌握烹飪原理,助你廚藝大增!
    發一下在知乎這個問題下的我的回答:你是明白了哪幾個基本原理之後而廚藝大增的?公眾號版本會加一些我平時烹飪的圖片,幫助理解。如想學習更多烹飪原理的知識,可上知乎自行查找這個問題下其他優秀答主的回答。因為受較高溫度加熱的影響,蛋白質分子緊繃,內部的肉仍在收縮,從而擠出肉汁,靜置過程能讓內部擠推作用減緩,肉汁原路返回,就不會流出。用鋒利的刀切,而不是「擠壓」,但魚肉因結締組織少而較為脆弱,需在烹煮前在組織間還有黏性的時候切好想要的大小,否則煮熟了即便刀再鋒利也會切得支離破碎。
  • 西方烹飪顛覆之作「分子料理」是什麼?別想太多,中餐也很擅長
    分子料理也稱分子烹飪,聽起來是一種很高大上的烹飪方式,因為它將食物的烹飪已經研究到物體分子上。在西方烹飪中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顛覆之作。那麼什麼是分子料理呢?分子料理最早是由兩個西方人,一個物理學學者Nicholas Kurti和一個化學學者Herve This在1988年提出的。
  • 讓美食家都驚為天人的創意美食——神奇的分子料理
    試想你在一家餐廳吃飯,服務員端上一隻鮮嫩可口的荷包蛋,它有著像羊脂玉般晶瑩潔白的蛋清,像果凍一般爽滑的溏心蛋黃。當你迫不及待地一口吞下,下一秒,竟是滿嘴芒果的香甜,這讓人不禁捂住嘴巴,好像見證了奇蹟一般。其實這就是分子料理最常見的登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