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家長朋友們需要學習的10個方法

2021-02-15 青羊家庭教育

 我們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

    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向這些家長求教,我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我們把這些家長的成功經驗概括為——自主性: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

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

   作為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裡自己當主人。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願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拼圖,或者什麼也不幹……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

 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採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鍊,這才是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做法。

  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後,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鍊的條件;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多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應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於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

   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孩子善於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著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

  

當孩子向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家長應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迴避它,更不宜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為了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須讓孩子從小既學會合作,又學會競爭。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常在他的身邊樹立一個友好的競爭對手。

  

 有一個學生學習差,某階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數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勵孩子不要灰心,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點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趕上他沒問題。

  

在孩子取得勝利之後,父母又啟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暗中的較量……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 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有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少年宮報名,家長本來的意願是讓孩子學鋼琴,可是卻發現她在舞蹈組門口看得出了神,於是,家長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同時也提出要求:她對自己的選擇要負責,一定要堅持一個階段,把舞蹈學好。

  創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同樣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

    有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樣來。於是家長主動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泥塑和橡皮泥,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學、好好捏、好好練,要有新點子。」

    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初中畢業時,已經能輕鬆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以此特長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這九種方法家長必看
    我們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向這些家長求教,我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 培養孩子自主性的十種方法
    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 8+10,培養寶寶自主性
    8+10,培養寶寶自主性2009-04-23 10:23:32出處:pckids作者:佚名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向這些家長求教,就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 用尊重與包容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但是她的媽媽沒有意識到明明是自己的錯,反而給她貼了個「小氣鬼」的標籤。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呢?日本的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養育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了提供了方法,那就是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
  •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未來可期
    無獨有偶,正好這兩天在看《平井信義育兒法》,作者平井信義在書中雖然講的是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但通篇都在為我們指出一件事情,保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作者講到,所謂自主性,就是自己思考,並根據思考結果選擇相應的行動,不依賴他人進行行動的一種能力。
  • 孩子的自主性不是培養的,大腦本來有自主性,家長要學會如何不破壞!
    《動力催眠專業技能證書課程》家長總在問: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 現代式教育方法,家長在這3個階段培養孩子,比學習成績重要!
    孩子10歲前的專注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0-3歲,4-7歲,8-10歲1、0-3歲,培養孩子本能的關鍵期專注力的起點是感興趣,有趣的事物可以激發孩子的大腦本能,讓孩子喜歡周圍的人,還能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的能力。
  • 做事兒總要家長陪伴,孩子缺乏自主性,家長可以這樣做
    看著萌萌自主性這麼差,爸爸媽媽就開始擔心萌萌的未來。其實,像上述案例中萌萌這樣自主性差的小朋友並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一、孩子缺乏自主性有哪些原因?2.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現在有相當於部分的家長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而不是幹家務,所以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把側重點就放在了學習上,從而輕視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性。
  • 「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激發孩子自主性學習,好過退出家長群
    「但是,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並不意味著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就沒有教育的責任了,家長也要在家裡引導培養孩子養成自主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跟學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俞偉躍如是說。很多家長對此發牢騷,這言外之意還不是讓家長多操心孩子的學習嘛,每天工作那麼忙,哪裡有時間再監管孩子學習,學習的事情本來就該學校負責呀。
  • 全書14章每天1章兩星期讀完,學會70個培養孩子自主性的方法
    你來定≠不能管,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並不是完全放手,事事讓孩子自己做主,反而是做得更多。對孩子的一切行為不聞不問是父母的失職,父母需要更有智慧、有策略,更費心力地去與孩子合作。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並不是在孩子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冷冷地對孩子說:「寶貝,我相信你可以的!」轉而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絕望境地。
  • 全書14章每天1章兩星期讀完,學會70個培養孩子自主性的方法
    你來定≠不能管,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並不是完全放手,事事讓孩子自己做主,反而是做得更多。對孩子的一切行為不聞不問是父母的失職,父母需要更有智慧、有策略,更費心力地去與孩子合作。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並不是在孩子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冷冷地對孩子說:「寶貝,我相信你可以的!」轉而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絕望境地。
  • 家長朋友們,如何在生活學習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能為他將來參加學習、工作、生活等一切社會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他將來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成功掃除障礙,所以家長應該把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放在首要的位置。孩子的自信心與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期望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家長我們經常要做以下幾點。
  • 尊重規律,不責罵,包容孩子的惡作劇方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但是她的媽媽沒有意識到明明是自己的錯,反而給她貼了個「小氣鬼」的標籤。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呢?日本的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養育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了提供了方法,那就是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YoKID來支招!
    孩子出生後的18個月~3歲,是他們自主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期間,孩子會逐漸感覺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不同的、獨立的個體。二、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因此,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我們要多多了解孩子此時的心理、生理特點,細心呵護他正在生長的「自主意識」,為孩子成人後仍能保有良好的自主性打下基礎。
  • 初中生的家長朋友們別再糾結學習方法了,先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
    小學生主要學習語數英三科,升入初中以後,光要參加考試的文化科目就增加了政治、歷史、地理和生物四個科目。這樣一來,平均花費在每一個學科上的學習時間和精力就少了一些。再加上初中階段為了培養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及獨立,初中老師不會再像小學老師那樣事事包辦了。比如抄每天要完成的作業。
  • 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新《綱要》中明確指出:「要以幼兒為主體,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我們提出了讓孩子自主地學習、
  • 如果你不想養廢孩子,請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如果你不打算養廢孩子,那麼從小就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孩子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日本有個很火的綜藝節目《初遣》,每集講述了一個孩子第一次獨立出門的故事。三四歲的孩子,獨自出門去完成一項任務,比如獨自一人在小區裡的麵包店買早餐;去隔壁街的花店裡買花;去菜市場買菜。
  • 10個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腦神經終身教授助你,造就孩子專注力
    因此,只有能夠總是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才有望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強大的人,而不會出現不穩定的發揮。三、3歲、7歲、10歲,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專注力培養重點專注力的培養不會晚,但是在最初的三個階段的效果最好。人類大腦在十歲之前存在三個階段的發育:第一個階段是0-3歲,腦神經細胞不斷增多;第二個階段是4-7歲,是腦神經細胞發生「間拔」現象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8-10歲,主要是信息傳遞迴路的發展期。三個階段大腦發育的功能不同,所以需要相應給與對應的關注,才能有最好的有效的培養。
  • 維護孩子的自主性,家長能夠幫助他們提升自我價值
    家長有的時候希望什麼都能夠替孩子想到了,但事實上如果能夠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其實是最好的保護自我價值感的方式。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夠感知幸福並且帶給別人幸福感的人。其實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如果能夠變得主動,那就說明父母的教育最少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充滿了熱情和主動,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