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一個今年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寫的一封信,說自己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順順利利,可面對畢業以後的生活,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期待詩和遠方,但連眼前的苟且也沒有著落、不知道在哪裡。
無獨有偶,正好這兩天在看《平井信義育兒法》,作者平井信義在書中雖然講的是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但通篇都在為我們指出一件事情,保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作者講到,所謂自主性,就是自己思考,並根據思考結果選擇相應的行動,不依賴他人進行行動的一種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如果能在孩子0-5歲的時候幫助孩子發展自主性,那麼成人後的孩子面對人生肯定會更從容,知道該怎樣主動開啟人生,而不是手足無措。
一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應遵從孩子發育規律,順勢而為。
人的成長是連續的,一個人20歲、30歲出現的問題,絕不是當時出現的,一定是積累的結果,極可能與2歲不自己吃飯,12歲不自己整理文具有關。——徐婧英《高情商養育》
當孩子1歲左右開始會走路,孩子的惡作劇也就開始了,惡作劇就是基於探索欲望和自主性之上的。正確面對孩子的惡作劇,如果一味的制止、打壓,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成為家長眼中的「乖孩子」,這些乖孩子才是真正有問題孩子。
2歲左右是孩子的孩子想要自己吃飯,就讓孩子自己來,孩子自己把飯吃到嘴裡與大人餵到嘴裡的飯,感覺肯定不一樣,孩子從挖不到飯到能把飯送到嘴裡就是一次成功的體驗。
3-4歲的孩子,如果在和其他的孩子玩耍中發生爭執,這是因為自己的意見與別人相左、有自己的主張,這些孩子都是有自主性的好孩子。
提到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有的家長肯定會有話說,認為自己早點就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所以孩子現在很懂事、很乖。可看完《平井信義育兒法》,你會知道,也許家長的這些做法正在扼殺孩子的自主性。在幼兒園裡,老師最少是以一敵十,面對眾多孩子,哪個孩子調皮搗亂都會被老師認為是不乖的孩子,老師更不喜歡愛打架或愛爭吵的孩子,老師會把孩子調教成一個乖孩子。回到家裡,家長看到孩子變得懂事、衣服乾淨不髒亂,家長也會覺得省心不少。可愛吵、愛鬧、愛惡作劇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自主性和社會性,也在一次次與其他小朋友不同意見的碰撞中表現出來,孩子的探索欲在一次次惡作劇中得以滿足。幼兒園裡按部就班,統一有序的生活作息習慣只會讓孩子思想僵化、機械。老師眼裡的乖孩子,也許會有很好的執行能力,但到步入社會,也許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
知道了這些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待孩子的惡作劇,我們才會更理性。
二 在生活習慣方面,無論孩子表現的有多慢、多笨拙,也請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時間,讓他們儘可能獨立完成。家長不能心太急。
五一的時候,我和閨蜜一同帶著兩個孩子去吃飯。我特地點了烤肉,讓孩子自己學著烤著吃,兩個女孩每人拿一雙筷子,把肉一片片鋪在煎鍋中,我和閨蜜在聊天。閨蜜對好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想到自己,每天利用下班的時間匆忙地在手機上瀏覽各種信息,自認為自己知道了很多,時間長了對事物的看法也只會人云亦云,說的都是其他人的觀點。我們聊著天,看著孩子們烤肉,我不時地催促著女兒,讓女兒快點鋪,一度想奪過筷子自己來,好讓肉快點烤熟。可閨蜜坐著那兒兩手拖著腮幫,慢悠悠地對她女兒說:「不急,慢慢來!」對比下來,我好像在趕時間。而女兒在我的催促下愈發手忙腳亂。
想想在家裡也是這樣,孩子只要一放學,我就進入了一級備戰模式,盯著孩子「你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快點上床睡覺!」「快點洗臉刷牙!」仔細想一下,我說的每句話都必須帶上「快點」。就連看個網劇也是點快進。好像只要慢一點,就會跟不上潮流、跟不上時代、會錯過許多事情。
我們幫孩子把鞋帶系好、把書包整理好、把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安排好,這的確是為孩子節省了不少學習時間,可同時我們也剝奪了孩子自己自主的自由。
因為我們注重的只是「快點」,我們沒有時間讓孩子慢慢學會繫鞋帶、沒有時間讓孩子慢慢思考問題、沒有時間讓孩子在自由玩耍中釋放天性、甚至沒有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該玩什麼遊戲、沒有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學習計劃、沒有時間讓孩子自主地發展興趣愛好、沒有時間.......。
最終,孩子在世界面前手足無措。因為孩子沒有過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經驗、沒有自己對事物嘗試過以後獲得認知的體驗。
三 家長應該給孩子創造可以獨立自主的環境。
媽媽說我太傻,放著婆婆給我做飯不去吃,非得自己在家做飯。我說我一點也不傻,為了孩子我必須這樣做。
我和婆婆各自一個小院,離得不遠,每天白天我和孩子們都在婆婆那個院裡吃飯,在對孩子的問題上,我和婆婆一直意見不一致。
每次做飯的時候,孩子愛去廚房幫倒忙,我很樂意讓孩子幫忙,婆婆會說:「淨添亂,去客廳等著吧!做成飯奶奶叫你。」
吃完飯,我想讓孩子洗碗,這時婆婆就又發話了:「大人坐在那裡不動彈,指使一個孩子幹活,像啥話!放下,奶奶去洗。」
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了,與婆婆溝通無果,婆婆的信條就是「狗大自咬,女大自巧。」所以我們就乾脆減輕婆婆的負擔,自己在自己的小院裡做飯。孩子有興致的時候,就自己去廚房倒弄,時間長了,也沒有覺得做飯是件多難搞定的事情。
給孩子提供環境,讓孩子自己試著做,多次嘗試,在嘗試中獲得對事物的認知,知道通過努力能取得成果,遇到事情,孩子自然更願意主動。
四 允許孩子惡作劇不等於對孩子放縱,還需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我有一個親戚讓我印象深刻,她經常說她家孩子太皮,有一次去面試帶著孩子去了,一不注意孩子就把人家的電腦鍵盤摳掉了一個按鍵。我去過她家,所以我相信她說的。她家的沙發就是孩子的馬路,她家的牆壁讓孩子畫的不成樣子。不管是餐桌上還是茶几上、還是床上到處都是孩子的玩具。這樣被放縱,孩子心裡沒有界限,自然不能區哪些惡作劇會對別人造成困擾,所以經常做出讓其他人頭疼的事情。
5歲以下的孩子對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只知道搗亂,但不知道哪些是危險的、哪些惡作劇是搞破壞,如果孩子的惡作劇對自己或其他人造成困擾了,就要嚴肅真誠地告訴孩子原因,孩子以後就會減少相同的惡作劇。
比如經常喜歡把家裡搞得一團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收拾家裡很辛苦,也可以讓孩子一起幫忙收拾。
在家裡最好也給孩子開闢出一個獨立、安全的空間,讓孩子在裡面自由發揮。
讓孩子知道在公共空間,自己的行為舉止會對他人造成困擾。
這樣做一方面培養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孩子也會有同理心和體貼他人之心。
最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井信義先生有50年的兒童心理研究經驗,14年一直潛心研究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在花甲之年,夢想著開始過自己悠閒的日子,可是因為不想讓孩子把孫子們過早送去幼兒園,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這兩大人格支柱,所以夫婦兩個主動幫助孩子們養育8個孫子孫女。《平井信義育兒法》裡記錄了孩子各個年齡段的特點,也裡記錄了他對孫子實施的教育。通過他的育兒法,照見我們自己的教育方法,讓自己的育兒之路更順暢、更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