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規律,不責罵,包容孩子的惡作劇方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2020-11-04 豬豬貓張讀書

有一次,我帶孩子在小區裡曬太陽,恰好旁邊也有一個寶媽帶著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在休息。小女孩媽媽對她說:「你餓了吧?媽媽給你剝一個香蕉吃。」小女孩滿懷期待地看著她媽媽剝香蕉,正要伸手拿剝好的香蕉時,不料,她媽媽張嘴一口吃掉了1/3,再遞給她。小女孩頓時嚎啕大哭,她媽媽沒有安慰她,反而對她說:「真是小氣鬼,媽媽只吃了一口而已。」小女孩哭得更厲害了。

我想,很多人都能想到小女孩為什麼哭了。因為她已經有了自主意識和物權意識,她想要的是一整個香蕉,而不是被媽媽咬過一口不完整的香蕉。但是她的媽媽沒有意識到明明是自己的錯,反而給她貼了個「小氣鬼」的標籤。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呢?日本的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養育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了提供了方法,那就是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



平井信義是日本的兒童心理大師,曾經親自養育過11個孩子,從事兒童教育50年,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髮育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他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總結了自己養育0-5歲孩子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各位家長借鑑。

平井信義在書裡提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的同時,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要可以把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經營得順順利利,孩子勢必不會成為問題兒童」

剛剛我們提到,關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即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這些方法。

1.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發育特徵,遵循規律,不給孩子貼標籤

平井信義在書裡指出,1.3-2.5歲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以下兩個特徵:

1)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經常會說「不要!」「不行!」

2)物權意識增強,喜歡爭搶東西,甚至咬人

3)沒有產生積極尋找朋友的意識

平井信義把這個階段稱為孩子的「第一叛逆期」。針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無論孩子表現得多麼叛逆,父母都不能

  • 指責他們,給他們貼「小氣鬼」、「壞孩子」一類的負面標籤。
  • 積極地讓他們與小朋友玩。
  • 不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更不要強行把孩子的玩具塞給其他小朋友。



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指出責備孩子或者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會讓他們產生自卑感。自卑感一旦增強,就會產生自我懷疑。

當孩子說「不要」、「不行」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說「哦,這樣呀。」當孩子說「我自己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回應:「那你自己試試吧。」

對於曾經失敗的事情,要給予孩子再次挑戰的機會,耐心地鼓勵孩子,讓他們有成功經驗。成功的經驗可以極大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勇於挑戰難度更大的事情。

作者不提倡父母積極地讓孩子與小朋友們玩或者分享自己的玩具,是為防止一些情況變得糟糕不好處理。但是家長可以有意無意地帶他們去有孩子的地方玩,給他們提供有朋友存在的機會。

另外,處於「第一叛逆期」的孩子有了物權意識之後,會對「我的」這個概念特別敏感,如果父母強行把孩子的玩具塞給其他小朋友的話,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當再次見到對方時,孩子會更加維護自己的玩具。因此,平井信義建議我們,當孩子拒絕分享或者借出玩具的時候,我們應當尊重孩子。

「不要背叛孩子的信任,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阿爾瓦羅.畢爾巴鄂

作者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指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情緒不穩定,稍有不如願,容易發脾氣。如果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而訓斥孩子,孩子在屈從於父母后會留下不穩定的情緒,而孩子不易發覺。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的孩子,可能會是一個很乖的、聽話的好孩子。但是,這其實是他們的情緒發展遲緩,為日後情緒不穩定埋下隱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很簡單,作者建議我們什麼也不做,不要責備,也不要安慰,因為這樣反而會使孩子的情緒急躁,我們只要慢慢地等待孩子自己平復心情就好。等孩子平靜下來後,誇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抱抱他。這樣做更有利於讓孩子情緒穩定。

我兒子正處於「第一叛逆期」,出現不順他的意的事情時,他會耍賴和哭鬧。通常這個時候我不看他,繼續做手上的事情,他看到我沒有注意他,他就爬起來故意走到我面前繼續耍賴哭鬧,我還是不理他。等他哭鬧了幾分鐘後,自己爬起來要我抱,我就張開雙臂擁抱他,撫摸他的後背,他一會就停止了哭鬧。這印證了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說的「媽媽的肌膚是穩定孩子情緒最有效的良方」這句話。

2.幼兒園時期的孩子交友比學習知識更重要,打架和爭吵說明孩子自主性發展順利

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有了交友意識,而幼兒園是一個極佳的交友環境。

我曾經的鄰居是一對老夫妻和一個三、四歲的孫女。離我們住所不到兩百米的地方是一所幼兒園,可是我發現他們的孫女並沒有去上幼兒園,問其原因,老頭說「幼兒園就是花錢玩的地方,什麼都學不到」。

實際上,相當部分人的想法跟我的這個鄰居一樣,認為孩子學知識比玩和交友更重要。實際上孩子在該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得上幼兒園,這是孩子的社會性和自主性發展的需要。孩子需要學會如何融入集體,如何學會交友。有幾個好朋友的孩子通常情緒會更穩定,情緒處理能力也可以得到鍛鍊。

我女兒上幼兒園時,經常聽到老師在群裡勸導家長說,小孩子之間產生一點摩擦很正常,家長們不要著急上火。可是當自己的孩子被人打哭,或者孩子在幼兒園磕到碰到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是著急上火在群裡說老師沒有盡到責任。實際上,孩子可能根本不記仇,第二天依然和打他的人玩到了一起。另外,即使是家長自己帶孩子,孩子磕到碰到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我女兒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曾經和一個同班的小女孩鬧過彆扭,可是誰也沒想到,她們倆最後卻成了最好的朋友。

孩子上了幼兒園後,處於新的環境和人際關係中,與小朋友爭吵和打架都是在所難免的。作者指出,如果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爭吵,而不告訴家長,說明他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在進步,有助於他自主性的發展。相反,如果孩子被人打哭後找家長告狀,說明他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低。因為孩子的小爭執而著急上火的家長,會讓孩子的內心越來越軟弱。

平井信義說:「只有不斷打架,自身的社會性才能不斷成長,自主性才能得到提升。

為什麼這麼說呢?作者提到,因為打架、爭吵這件事會給孩子提供一個思考的機會,他們會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與對方和平地玩耍,同時他們也明白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跟他一樣,也不是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這種思考的機會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3.用溫暖的態度包容孩子的惡作劇

平井信義的一個孫子在三歲零兩個月的時候,把家裡的牆、拉門全部用紅色油彩筆畫上了「x 」,一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是孩子的媽媽給頭天晚上給他講了《一千零一夜》裡的一個叫《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故事裡阿里巴巴家聰明的女僕將左鄰右舍的大門都做上同樣的記號,這樣強盜就無法找到阿里巴巴的家。

我想,如果是我,我可能會把孩子訓斥一番。但是平井信義知道了原因之後,沒有責罵孫子,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孫子想做那個聰明的人,也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家。但是,如果作者對孫子的行為表示感謝或者讚賞的話,他的孫子有可能繼續這樣搗蛋,或者畫到鄰居家而惹麻煩。因此,他非常認真地對孫子說:「爺爺擦掉這些真的很辛苦。」

平井信義既沒有訓斥孫子,也沒有要求孫子道歉。但是他的孫子再也沒有重複同樣的行為。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出,當孩子惡作劇時,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訓斥孩子,更不要打孩子,而是要清楚地向孩子表達我們的情緒。比如,當孩子碰壞了貴重的東西時,跟他說「這是我非常珍貴的東西」;當孩子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的時候,對孩子說「我收拾這些會非常辛苦的」,等等。當孩子跟你說「知道了」之後,儘量對他說「謝謝」。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把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辛苦、累、麻煩等,孩子慢慢就會懂得體貼他人。

如果一味地懲罰、訓斥孩子,只會強化相關的不良行為,還會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可能會害怕、怨恨或躲避懲罰他的人(《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伊莉莎白.克拉裡)。」




正如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說的,「自由是培養孩子們自主性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有助於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發展,一旦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隨之就會讓孩子產生越來越強烈的求知慾望。」

我認為只有在充滿自由和愛的環境中,孩子的自主性、社會性和創造性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作為父母的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夠做多大的貢獻,而是幫助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擁有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緒自控能力、心理健康的人。


相關焦點

  • 用尊重與包容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日本的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養育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了提供了方法,那就是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平井信義是日本的兒童心理大師,曾經親自養育過11個孩子,從事兒童教育50年,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髮育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
  •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未來可期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一個今年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寫的一封信,說自己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順順利利,可面對畢業以後的生活,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期待詩和遠方,但連眼前的苟且也沒有著落、不知道在哪裡。無獨有偶,正好這兩天在看《平井信義育兒法》,作者平井信義在書中雖然講的是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但通篇都在為我們指出一件事情,保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
  • 別責怪孩子的惡作劇了,這可是創造力的開端
    有時候我們家長一邊埋怨孩子不獨立,一邊卻又事事替孩子決定,替孩子包辦一切,甚至打壓孩子的思想,讓孩子失去自主性。 正確對待孩子的惡作劇,這是孩子自主性的發展的必經之路記得兒子第一次叛逆期「可怕的兩歲」來臨之初,當時初為人母,第一次面臨這種情況,每天總是說不,天天跟我對著幹,還到處調皮搗蛋,弄得屋子特別亂,紙抽出來滿屋子飛,一個不注意,廚房麵粉就灑到到處都是,有一次還把半桶油給我倒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
  • 培養孩子自主性的十種方法
    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這九種方法家長必看
    我們把這些家長的成功經驗概括為——自主性: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小礦鼠提供以下九種提高孩子自主性的方法,家長們快跟著小礦鼠一起看看吧,培養聰明自主性強的寶寶。
  • 《平井信義育兒法》:不疾不徐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體諒他人之心
    我的母親不認可這個觀點,但她講不出太多道理,當然沒法說服我。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孩子的哭聲還是讓我把這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拋擲腦後。一聽到女兒哭,我就近乎本能地跑過去、抱起她,沒讓她遭受太多委屈。但是,我的困惑並未「本能地」消除。有段時間,我常常擔心:我這種做法會不會對女兒性格培養不利?
  • 《平井信義育兒法》:不疾不徐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體諒他人之心
    我的母親不認可這個觀點,但她講不出太多道理,當然沒法說服我。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孩子的哭聲還是讓我把這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拋擲腦後。一聽到女兒哭,我就近乎本能地跑過去、抱起她,沒讓她遭受太多委屈。但是,我的困惑並未「本能地」消除。有段時間,我常常擔心:我這種做法會不會對女兒性格培養不利?會不會讓女兒變得更愛哭、更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YoKID來支招!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孩子喜歡「黏著」大人,這或許是令很多大人頭疼的問題。可是通常來說,問題並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大人身上。什麼事情都替孩子處理好、打點好。孩子沒有任何選擇的機會,全部聽大人的。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慢慢發現,孩子沒有了自己的主見,不給他安排事情就不知道該做什麼,缺乏自主性。
  •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家長朋友們需要學習的10個方法
    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
  • 孩子的自主性不是培養的,大腦本來有自主性,家長要學會如何不破壞!
    《動力催眠專業技能證書課程》家長總在問: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 臨沂:警惕"偽智力" 專家教你培養孩子自主性品質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反思自身的功利與盲目,尊重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讀懂孩子行為背後被壓抑的情緒."講座中,翟老師還從孩子發展中的階段特點、警惕思維中的簡單化傾向、良好的心態感染孩子等方面進行講解,受到家長們的好評.  一方匯聚名家的思想高地,一所沒有圍牆的社會大學,一道市民共享的文化大餐!
  •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的態度很重要,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
    這名孩子長期遭受到父親辱罵和毆打,導致孩子的心理已經嚴重扭曲,才做出這樣的行為。父親長時間對孩子責罵,使孩子的內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對父親從心底產生憎恨,最後引發這樣的悲劇事件。家長長時間對孩子責罵,就會導致孩子內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嚴重的就會成為心理疾病。
  • 3-4歲的孩子調皮、搞惡作劇?別不當回事兒,越早教育越好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託馬斯·卡爾博士說:「做出惡作劇的兒童,常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其實,喜歡惡作劇的孩子一般比較聰明,善於動腦點子多,隨著年齡增長,家長的教育會使孩子的類似行為逐漸減少。但是,對待孩子的惡作劇行為,家長不分原因的訓斥責罵,只能加劇孩子的牴觸情緒,不能解決問題。
  • 為什麼孩子不喜歡努力,不願意贏?可能因為沒有從小培養自主性
    但是,京京就是坐在沙發上不動,固執地說,媽媽給我拿,媽媽包了,我再吃!還一個勁地催媽媽,快點,媽媽快點!媽媽不動,他就咧嘴,哭!兩三歲以後,想吃橘子,自己拿起一個來就吃,是該有的狀態,說明他自主了,即使喊父母幫著拿,如果能自己剝皮,拿著吃,那麼,自主性發展得也不錯。
  • 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能幫助其建立自信。童年時代建立起來的自信,對其一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自信心,孩子便難以取得成功。  因此,爸爸應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作第一任務,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小尊重孩子,把小孩子當成年人一樣去對待,去尊重。
  • 如果你不想養廢孩子,請放手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如果你不打算養廢孩子,那麼從小就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孩子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日本有個很火的綜藝節目《初遣》,每集講述了一個孩子第一次獨立出門的故事。三四歲的孩子,獨自出門去完成一項任務,比如獨自一人在小區裡的麵包店買早餐;去隔壁街的花店裡買花;去菜市場買菜。
  • 如果父母不想培養自卑的孩子,就請減少責罵,正確表揚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種下或自卑或暴躁或自高自大的種子,這顆種子將伴隨他一生,難以拔除。父母不想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即使父母自控能力非常好,也難免在氣頭上責罵甚至打罵孩子。
  • 做事兒總要家長陪伴,孩子缺乏自主性,家長可以這樣做
    因為爸爸媽媽也有工作要忙,不可能24小時陪著萌萌,所以這是爸爸媽媽很頭疼的一個大問題。除此之外,萌萌也不敢自己主動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除非爸爸媽媽在一旁看著他,她才會和小朋友接觸。看著萌萌自主性這麼差,爸爸媽媽就開始擔心萌萌的未來。其實,像上述案例中萌萌這樣自主性差的小朋友並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 尊重兒童成長的自主性——自然而然的教育觀
    本周我們迎來《自然而然的教育觀》的最終章,一起來探討兒童成長的自主性。更要探討,如何在教育中,尊重兒童成長的自主性。成長觀是教育觀選擇的體現秉持什麼樣的成長觀,其背後是價值觀的不同選擇。這樣的個體不會成為自私任性的人,由於他們的個體得到尊重和自由,生命的體驗很充分,因此他們會追求自我的完善和超越,他們對世界有更多責任感和同情心。被塑造長大的人擺脫不了工具人格。被塑造的成長是一種不道德的成長。什麼樣的成長是自主的成長什麼樣的成長是自主的成長呢?是由著孩子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