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井信義育兒法》:不疾不徐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體諒他人之心

2020-08-27 我的金色麥田

有一種說法很有道理:想要過得幸福,應該多聽聽那些過得幸福的人怎麼說。

套用到「育兒」這件事上,我覺得:父母們應該多聽聽那些自身與孩子關係融洽的育兒專家們怎麼說。

平井信義就是這樣一位專家,他養育過11個兒孫。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和他的子女、兒媳婦、女婿、孫子、孫女在一個屋簷下和和睦睦地長時間生活過

三世同堂,對很多現代人來講,是不可想像的「災難」。但是,平井信義一家卻能其樂融融。我認為,這本身就說明了「平井信義育兒法」的成功。

在平井信義看來,育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體貼他人之心」。

就平井信義本人的育兒「事業」而言,他的目標實現了:他的三個兒女成年後都有體面的工作、幸福的小家庭,而且能夠在一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相互協作、和諧相處

除了豐富的「實戰」經歷,平井信義的專業性也不容小覷。工作的前十年,他的身份是兒科醫生;而後,他投身育兒領域,在大學擔任教授,專門從事這方面教學和研究工作。

1982年,平井信義在寫《平井信義育兒法》時,已是63歲的老人,已養育過11個兒孫、從事育兒研究40多年

這本書在日本首印時的名為《爺爺的育兒學》,我覺得這個親切書名特別符合這本書的寫作風格。

《平井信義育兒法》寫得雲淡風輕,裡面沒有佶屈聱牙的理論,甚至沒有什麼專業名詞和專業術語。讀起來,就如同聽一位幸福的老爺爺在你耳邊嘮叨:孩子出生前,要怎麼怎麼;孩子出生了,又要怎樣怎樣……

當然,畢竟出自一位從業40多年的專家之手,這近11萬字的「嘮叨」親切而不散亂,整個「嘮叨」也都是圍繞著「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體貼他人之心」這一主題

我是一個父親,家有6歲女兒。對我個人而言,這本與我年齡相當的書解決了我在育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困惑,看書時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接下來,我想從我的一些困惑談起,分享書中的一些方法、觀點以及我個人的一些心得。

01親膚育兒法:抱還是不抱,這不該是個問題

我家女兒於出生時,育兒界流行著一種觀點:孩子哭了,不要抱;不哭了,再抱。

我在電視節目裡聽專家們講過這種觀點,在女兒出生的婦產醫院,醫生和護士也這樣囑咐過我。

我當時幾乎沒有完整地看過育兒書籍,自然也就接受了這一觀點。我的母親不認可這個觀點,但她講不出太多道理,當然沒法說服我。

值得慶幸的是,後來孩子的哭聲還是讓我把這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拋擲腦後。一聽到女兒哭,我就近乎本能地跑過去、抱起她,沒讓她遭受太多委屈。

但是,我的困惑並未「本能地」消除。有段時間,我常常擔心:我這種做法會不會對女兒性格培養不利?會不會讓女兒變得更愛哭、更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平井信義育兒法》為我掃清了這一擔心,看過之後,我發現我自己是在無意中使用了平井信義的「親膚育兒法」。

「親膚育兒法」,簡單而言,就是要養育者對孩子多些肌膚接觸,籍此讓孩子感受到愛。更具體地說,就是要多抱抱孩子。

在平井信義看來,我們要培養孩子的「體貼他人之心」,就要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而對於嬰兒而言,沒有什麼比父母的懷抱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愛了

平井信義在書中分析了歐美國家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床甚至分房睡卻依然能發展出健康心理的現象。他認為,那是因為歐美國家家人間頻繁的相互親吻與擁抱補償了分床、分房睡導致的肌膚接觸減少。

經常不抱孩子會怎麼樣?

平井信義提到了「十三歲問題」,就是孩子在十三歲左右的早戀、早孕問題。在平井信義看來,很多這樣的問題孩子就是在家裡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不親密,未得到父母充分的「親膚」。

即便是安然度過了這些青春危險期,未得到父母充分「親膚」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也無法體諒他人。

按「親膚育兒法」的思想,抱與不抱,這不應該是個問題。只要孩子有「愛」的需求,父母們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積極回應

當然,平井信義也指出,即便是嬰兒,有時也需要獨處或獨自玩耍。在這種時刻,父母們切忌用「愛」去打擾他們。

從我個人育兒經驗看,多抱抱孩子並不會讓孩子更粘人、更愛哭。我家女兒現在六歲,不愛哭,經常能夠自得其樂地獨自玩一兩個小時,而且也很會體貼人。

我覺得,我們在無意之間使用的「親膚育兒法」厥功至偉。

02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做主的「房間」:管教不可操之過急

現在,有人把孩子戲稱為「神獸」,可能很多家長一看到或聽到這個稱呼就會會心一笑。

家長們都見識過「神獸」的威力:剛剛整理乾淨的房間又被搞得一團糟,小物件總是會莫名其妙地「變身」甚至消失,不知道從哪裡學到了「髒話」……

很多家長因此而經常血壓上升、歇斯底裡過。

該怎麼辦呢?平井信義也給出了方法: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做主的「房間」

我在這裡給「房間」加了引號,因為,這裡的「房間」不一定非得是一個獨立、整體的房間,它也可以是家裡的一個角落、屋外的一處空地。

我們要允許孩子在這個「房間」「為所欲為」,父母不要過多地幹涉他們。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按平井信義的說法,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是我們每日朗朗生活的原動力;另一方面,也給孩子設立了一個邊界,讓孩子更安全,也讓父母們少操心、少生氣。

平井信義在養育兒孫時,把屋外一處空地以及室內一個房間「劃給」了孩子,孩子們可以在這些地方「恣意妄為」。空地經常被挖得坑坑窪窪,室內推拉門也常被破壞,孩子們樂在其中,平井信義也不為之煩惱。

孩子們當然也會有「越界」的時候,平井信義的書稿、收藏品都曾被孩子們破壞過。

他沒有大發雷霆,而是告訴孩子們:對爸爸(爺爺)而言,這東西很重要,現在它壞了,我好傷心。

平井信義把自己的體會告訴了孩子,但沒有嚴厲的責罵。平井信義說,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在做事的時候顧及他人的感受。

當然,在我看來,他的這一方法之所以湊效,也與他的實施了「親膚育兒法」有關。他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孩子自然也就有了體諒他人之心

除了真正意義的「房間」,平井信義也提倡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相對寬鬆的心理「房間」,管教不應操之過急。

對於孩子「惡作劇」甚至說「髒話」,平井信義主張寬容。他認為,「惡作劇」是孩子自主性發展的表現,無需擔心,反而是不做「惡作劇」的孩子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至於孩子從其他孩子那裡學到的「髒話」,那可能是特定環境下孩子們的常用交流語。若刻意禁止,可能會打擊孩子「結交朋友」,事實上也是「社會化」,的積極性。

平井信義還提出,不用太早對孩子進行知識的灌輸,除非孩子自己要求。

平井信義說,他沒有刻意或強迫過自己的兒孫識字,但常常給孩子們讀故事、讀報紙,孩子們到了一定年齡後自己對識字產生了興趣。

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我也從來沒刻意教過我女兒識字,也是常常給他讀故事、讀繪本。現在女兒已經認識了幾個字,而且有一次他還照著一個繪本,「畫」出了「幼兒園」三個字。

正為孩子學習焦慮的家長們,也許應該了解一下平井信義的「房間」理論。

03三世同堂:自主與體諒攜手同行

平井信義夫婦曾經幫助兒子、女兒們帶過孩子,這一點,很像我們中國老人

現在的中國,由於年輕父母往往都需要上班,有不少人把自己的父母喊來幫忙照顧孩子。

據我所知,這種三世同堂,對很多人而言,並不愉快。幫忙的若是女方父母,情況一般還好一些;但若是男方父母,婆媳之間似乎總免不了齟齬摩擦。

《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裡,有一章是專門談這個問題的。平井信義就老人應扮演的角色、婆媳之間應如何相處分享了自己一些經驗與心得,現在看來,他的經驗與心得也並不過時。

平井信義指出,幫忙的老人不應該「取代」父母,成為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而婆媳、翁婿之間應當彼此獨立(有界線)且相互體諒

平井信義家的三代人其樂融融地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了多年,我覺得,這一事實足以說明「平井信義育兒法」的效果。

如果他的兒女們未被培養出自主性及體諒他人之心,他們斷無可能在一個大家庭和睦相處

說到這個話題,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當下的三世同堂。我們似乎總能聽到有關婆媳矛盾的抱怨,卻很少聽到翁婿不合的聲音,這是為什麼呢?

男人天性裡的「大大咧咧」是原因之一,不過,在我看來,這也與中國傳統裡的「重男輕女」不無關係。相對於女人,男人們在童年時期得到的「愛」更少,因此,他們成年後往往也更有「體諒他人之心」。

在大多數相互抱怨的婆媳關係中,我們往往不難發現,雙方或其中的一方缺乏對「對方」的「體諒之心」,總覺得「對方」做到的是應該,沒做好就不可原諒。

幸運的是,我們中國的「重男輕女」現象已有很大程度的緩解,多數家庭已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

按《平井信義育兒法》裡的邏輯,也許十年、二十年之後,等這些女孩被愛泡大,我們國家的婆媳關係也會緩和很多。

04結束語

我是一個「奶爸」,經常陪女兒玩,所以,女兒也很喜歡我。

女兒為我的老年生活「一本正經」地規划過,她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長大了,工作可能很忙,而你退休了,就幫我照顧寶寶吧。

看來,《平井信義育兒法》這本書我要永久保存了。

這不完全是個玩笑,因為,《平井信義育兒法》這本書不僅僅指導父母們帶兒女,事實上也在指導爺爺奶奶們帶孫子

平井信義說:

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是人格形成的兩大支柱。自主性的發展是貫穿一生的基礎,體貼他人之心是情緒穩定的本源。

我非常認可這句話。

作為孩子的養育者,我覺得,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而且,我們自己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

相關焦點

  • 《平井信義育兒法》:不疾不徐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體諒他人之心
    但是,平井信義一家卻能其樂融融。我認為,這本身就說明了「平井信義育兒法」的成功。在平井信義看來,育兒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體貼他人之心」。平井信義把自己的體會告訴了孩子,但沒有嚴厲的責罵。平井信義說,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在做事的時候顧及他人的感受。當然,在我看來,他的這一方法之所以湊效,也與他的實施了「親膚育兒法」有關。他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孩子自然也就有了體諒他人之心。
  •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未來可期
    無獨有偶,正好這兩天在看《平井信義育兒法》,作者平井信義在書中雖然講的是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但通篇都在為我們指出一件事情,保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作者講到,所謂自主性,就是自己思考,並根據思考結果選擇相應的行動,不依賴他人進行行動的一種能力。
  • 用尊重與包容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呢?日本的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養育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了提供了方法,那就是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
  • 尊重規律,不責罵,包容孩子的惡作劇方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呢?日本的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養育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了提供了方法,那就是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容許孩子打架和爭吵,以及包容孩子的惡作劇。
  • 新手爸媽別慌張,親自養育11個孩子的專家教你如何養育0-5歲孩子
    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下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中平井信義先生提出:「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是人格形成的兩大支柱」。之心是人格形成的兩大支柱在《平井信義育兒法》中,平井信義將孩子的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稱之為「人格目標」,人格目標的培養是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
  • 新手爸媽別慌張,親自養育11個孩子的專家教你如何養育0-5歲孩子
    二、人格培養是養育孩子的核心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下稱《平井信義育兒法》)一書中平井信義先生提出:「自主性和體貼他人之心是人格形成的兩大支柱」。平井信義1919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東北大學醫學部。
  • 日本國寶級兒童心理大師寫給0-5歲父母的育兒寶典,敬請收藏!
    2020年的4月中下旬,我清單式的一口氣閱讀了十本國內外育兒書,在這十本育兒書裡,我個人最喜歡、印象最深的,是擁有50年兒童心理研究經驗,親自養育了11個孩子的日本兒童心理大師平井信義寫的《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
  • 真正的「好孩子」到底什麼樣?聽百歲老人說0-5歲育兒大法
    平井信義育兒法平井信義何許人也?等多本育兒書籍,完成了從兒科醫生到兒童學研究專業人士的華麗轉型,而這時,他已年屆70有餘。平井信義育兒法的精髓,簡言之即是——發展其自主性+創造性,同時激發「體貼他人之心」。
  • 真正的「好孩子」到底什麼樣?聽百歲老人說0-5歲育兒大法
    ——顛覆你的育兒觀你是不是常常聽身邊人這樣說:誰誰誰家孩子真乖巧,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你是不是見到「熊」孩子吵吵鬧鬧時,不勝其煩,心裡暗暗吐槽父母不知好好管教?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到底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推薦小夥伴們看看百歲老人撰寫的《平井信義育兒法》。
  • 《平井信義育兒法》——孩子人生初期需要被父母「養育」的關鍵
    但是,許多人卻在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受到重挫:在孩子還沒有接觸正規的國民教育時,對0-5歲的孩子,多數家長認為,思考「個性化」和「標準化」教育之間的區別簡直是小題大做,所以有的對孩子過於放任,以為是在培養孩子學會「不吃虧」;有的則對孩子過於嚴厲,明明自己言談不羈、舉止隨意,以「魏晉風度」自居,卻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間就能有紳士貴族般的風度氣質,好給自己「長臉」。
  • 別責怪孩子的惡作劇了,這可是創造力的開端
    成功養育的關鍵在於,讓孩子學會自主,同時擁有一顆體貼他人之心。從事兒童教育50年,親自養育11個孩子,影響了三代日本人,現在他把這些方法寫到《平井信義育兒法》裡面,讓更多的家庭受益。,讓孩子擁有強大的情緒自控力 「體貼他人之心」是情緒穩定的本源。
  • 孩子不怕生的背後,居然藏著這麼大的原因,年輕爸媽要引起重視
    日本兒童心理大師平井信義在他的《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一書中指出:「怕生是嬰兒視覺順利發育的證明,是對熟人產生了依戀,明顯地表現出對於熟人有信賴感。」簡單來說,怕生就是媽媽被嬰兒依賴著,是嬰兒對於媽媽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的一種回報。
  • 育兒是長徵?無說明書?養育11個孩子的兒童心理大師的經驗來了
    還是自己看不慣、不放心別人帶孩子,自己又忙不過來累的半死自己受罪的喪偶式幼兒?是不是有了孩子當媽的就完全沒有任何自由?你是如何養育孩子的?如何平衡家庭養育,尤其是隔代教育的問題?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困惑,歡迎你看一下《平井信義育兒法》。
  • 教孩子體諒他人,試試這樣做
    培養孩子體諒他人的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自身要以體諒之心溫和地對待孩子。三歲以前的孩子的心理體驗以自我為中心居多,還不會體察別人的感受。許多實驗表明,三四歲以後兒童的心理向更複雜的方向和更高水平發展,會更多地體察他人的心理狀態。同理心是體諒他人的基礎,每一個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具備了這樣的生理條件,但是要想培養孩子體諒他人的能力,需要父母首先向孩子示範怎樣的言行才是體諒他人。
  • 無私與體諒,高情商孩子必備的品質,就這樣培養
    叮噹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經常聽到家長感慨孩子不體諒和理解他們的辛苦和付出,也經常聽到家長批評孩子自私不願分享,甚至還聽到有家長指責孩子不懂感恩。不體諒、不分享、不感恩,仿佛成了許多孩子的標籤,這也是孩子低情商的表現。隨著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無私與體諒的高情商孩子。
  • 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不懂得體諒大人的感受?
    此外,我還提到,「在談及育兒時,我們往往更加頻繁地把關注點放在了寶寶身上,而忽視了作為監護人和看護者的家長,這顯然是不夠的。」這一期,我們再聊聊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不懂得體諒大人的感受? 按道理說,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為什麼有時候並不能夠得到他們的體諒呢?關鍵就在這養育二字。「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育」。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培養孩子自主性的十種方法:  我們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向這些家長求教,我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我們把這些家長的成功經驗概括為——自主性: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