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兒童心理學》複習題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2分,共計10分)
1、替代強化
2、智力
3、自律道德
4、認知療法
5、性別角色
二、判斷並改錯題(每小題2分,共計30分。正確打(√)、錯誤打(×)並改正)
1、卡特爾認為流體智力隨神經系統的成熟而提高。 ( )
2、根據身體結構與功能來確認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稱性別角色同一。 ( )
3、幼兒害怕具體的東西。 ( )
4、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是埃裡克森提出來的。 ( )
5、兒童情緒的發展是從外顯到內隱。 ( )
6、兒童並非對所有的陌生人都會產生怯生。 ( )
7、自我的分化是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之一。 ( )
8、兒童智力的發展先慢後快。 ( )
9、從注重行為的效果過渡到注重行為的動機是小學生自我評價的特點之一。 ( )
10、男性比女性更喜歡、擅長交往。 ( )
11、自我按至快樂原則行動。 ( )
12、3歲兒童開始認識一些與性別有關的心理成分。 ( )
13、兒童自發的微笑是由內部刺激引起的。 ( )
14、早期依戀對兒童造成的影響是可逆的。 ( )
15、女孩的攻擊主要是身體形式,男孩主要是謾罵。 ( )
三、簡述題(每小題8分,共計32分)
1、簡述皮亞傑的兒童道德認識發展的階段理論。
2、何謂依戀?兒童依戀的發展經歷哪幾個階段?
3、簡述兒童道德感的發展過程。
4、簡述兒童交往的發展過程。
四、論述題(每小題14分,共計28分)
1、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有哪些?其產生突變的原因是什麼?
2、兒童的性別心理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其原因是什麼?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2分,共計10分)
1、在觀察別人行為時,別人所受到的強化會影響兒童去學習或抑制這種行為,這個過程稱替代強化。
2、智力是人的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
3、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
4、通過認識和改變不適當的思想來達到改變行為和情緒的目的的方法。
5、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和態度上期望的總稱。
二、判斷並改錯題(每小題2分,共計30分。判對1分,改對1分)
1、對
2、錯,去掉同一
3、對
4、對
5、對
6、對
7、錯,小學生改成少年
8、錯,慢與快對調
9、對
10、錯,男性與女性對調
11、錯,快樂改成現實
12、錯,3改5
13、對
14、對
15、錯,女孩與男孩對調
三、簡述題(每小題8分,共計32分)
1、(1)前道德判斷階段(1.5-7歲)(1分),其特點是兒童不能對行為作出一定的判斷(1分)。(2)他律道德階段(5-10歲)(1分),其特點是兒童能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作出判斷,是非標準取決於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2分),(3)自律道德階段(9-11歲後)(1分),其特點是兒童能根據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觀進行道德判斷,意識到規則的相對性、可變性(2分)。
2、兒童積極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與情感聯繫的一種傾向(2分)。(1)對人無差別反應的階段(出生到3個月)(2分),(2)對人有選擇反應的階段(3-6個(2分),
(3)積極尋求與專門照顧者接近(6個月-3歲)(2分)。
3、1歲兒童有了一種對人的最簡單的同情感,這是高級情感產生的基礎(1分),2、3歲的兒童產生了簡單的道德感,並出現了最初的愛與憎,當然他們的道德情緒表現是極為膚淺的(2分),幼兒的道德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漸漸在形象水平上懂得了一些道理,開始把自己的或別人的言行與一定的道德規則和榜樣相比較,產生了相應的道德體驗(2分),小學生的道德感從內容上來說已大大超過幼兒,從形式上來說還屬於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繫的情緒體驗(3分)。
4、出生後半年起兒童開始有社交行為,第二年兒童的互動變得更頻繁、更複雜。出現了合作、衝突行為和互惠性遊戲(2分)。兒童進入託兒所、幼兒園後社會性發展大大加快,兒童與同伴的接觸次數增加,強度也增加了(2分)。學齡初期兒童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機會明顯增加,對同伴更具選擇性(2分),青少年時期,與同伴的交往已超過與父母的交往,同伴的作用日益頻繁、持久、親密(2分)。
四、論述題(每小題14分,共計28分)
1、(1)成人感和兒童獨立意識的發展(2分);自我的分化(1分);自我意識的強度和深度不斷地加深(1分);自我評價逐漸趨於成熟(2分);E、自我控制能力日趨提高(1分)
(2)生理上的原因(1分);B、心理上的原因(1分);社會的原因(1分)。加以簡述4分。
2、(1)身體和動作方面的差異(1分);認知方面的差異:男女兒童在智力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具有年齡傾向性,男女兒童的智力發展有不同的優勢領域,男女兒童的智力在分布上存在差異(4分);社交方面的差異(2分);人格方面的差異(2分)。原因:生物因素:性腺激素,大腦單側化功能,染色體(2分);社會因素: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