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鵝口瘡、地圖舌,寶寶7大口腔問題大解析!

2020-12-18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提莫丫

寶寶的口腔裡的小狀況,有的是疾病所致,有的是生長發育中的特殊又正常的現象。「媽寶幫幫幫」幫大家解析寶寶口腔的7大異常狀況,碰到了不再手忙腳亂。

馬牙

特徵:在牙齦邊緣或上顎,像米粒大小的黃白色小球球,有些像剛剛萌出的乳牙,數目不一。

寶寶的表現:一般沒有不舒服,可能局部有發癢、發脹的感覺,吃奶時愛咬寶媽的乳頭。

原因: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的上皮細胞聚集和角化形成的「上皮珠」,屬於新生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

應對:不需要治療,在1個月內會自行脫落。一定不要用針挑或用布擦馬牙,避免損傷寶寶的口腔黏膜,引起感染。

口腔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

特徵:可能只有一個,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表面為圓形小凹陷,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蓋有一層淡黃色假膜,分泌物較多,周邊充血發紅。

寶寶的表現:潰瘍表面灼熱,不敢進食,雖然看起來很餓,但一吃東西就哭鬧。得過口腔潰瘍的大人都能理解這種難受。

病因:長期口腔潰瘍與寶寶自身的免疫功能有關,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寶爸寶媽中有人有復發性口腔潰瘍,寶寶患病的機率比較高。

偏食、消化不良、發燒、睡眠不足、過度勞累、壓力大等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潰瘍。

應對: 通常情況下1-2周可以自愈,不必輕易給寶寶用藥。

保證口腔衛生,注意每天給寶寶徹底地清潔口腔,勤餵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潔溼潤,防止細菌繁殖。

避免吃容易上火的零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證充分的睡眠,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創傷性口腔潰瘍

特徵:與復發性口腔潰瘍差不多,最常發生在頰黏膜或舌頭上,通常是單個潰瘍。

寶寶的表現:進食會疼痛,不願吃東西。

病因:嘴巴被牙齒咬傷、食物燙傷、魚刺劃傷等。

應對:注意控制寶寶吃飯的速度,不要狼吞虎咽,以防再受傷。

吃魚時注意將魚刺擇乾淨。

不要讓寶寶含著棒棒糖、筷子等玩耍,防止口腔黏膜被刺傷。

鵝口瘡

特徵:發生在口腔黏膜表面,呈白色小點或小片狀,略凸起,面積大小不等,可逐漸融合成大片。

鵝口瘡有時與寶寶吃奶後口腔裡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可以用棉籤輕輕擦拭一下斑塊,不容易擦掉的就是鵝口瘡。

寶寶的表現:沒有明顯的痛感,不影響吃奶、睡眠。病情嚴重時可能有痛感,寶寶會有煩躁不安、不愛吃奶、低燒等現象。

病因: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也就是真菌感染。

過去很多年,我們一直認為是不注意衛生才會得鵝口瘡。而現在我們的認識是,不是太髒了,而是太乾淨了容易讓寶寶感染白色念珠菌。這與我們過度的給寶寶用品、環境消毒有關。寶寶沒有吃到環境中的有益菌,免疫力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另外,長期使用抗生素也是原因之一。

應對:不要用紗布每天頻繁擦嘴。

因為黴菌的天敵是細菌,所以逆轉鵝口瘡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益生菌和制黴菌素,同時可以用2%-5%的小蘇打水幫寶寶塗口腔,輔助治療。

地圖舌

特徵:舌頭上出現一個或多個紅斑,並有類似地圖邊界樣的紋路。周邊有白黃色邊緣,中央為紅色。病變部位可能一天變一個樣。

寶寶的表現:沒有異常表現,在吃刺激性食物時可能感覺有點兒麻。

病因:可能與消化不良、體質差等因素有關,也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情緒波動有關,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應對:最好去醫院查明病因後再做應對。

皰疹性口炎

特徵:出現成簇的小水皰,水皰容易破,形成較大面積的糜爛面,多發生於寶寶6-24個月。

寶寶的表現:可能會出現發燒、沒精神、不愛玩兒的狀況。

創面有痛感,進食時痛感更嚴重,所以寶寶會表現出流口水、哭鬧、拒食。

病因:皰疹病毒感染所致,主要通過飛沫、唾液及皰疹液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食具和衣物間接傳染。

應對:一般7-10天可自愈,儘量不要餵食過熱或者刺激性食物。

病情較嚴重的,可以嘗試口服阿昔洛韋、利巴韋林,或者塗抹阿昔洛韋軟膏、錫類散等。

皰疹性咽峽炎

特徵:多發於夏秋季,主要集中在靠近咽喉部,數量從數個至數十個不等,直徑2-4毫米,呈灰白色,周圍有紅暈。皰疹出現一兩天後潰破形成黃白色的小潰瘍。

寶寶的表現:有的寶寶只是口腔內有皰疹,有些影響進食。有的寶寶可能出現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症狀。

病因:主要是由柯薩奇A組病毒感染引起的,通過呼吸道或糞口傳播,傳染性較強。

應對:與皰疹性口炎一樣,皰疹性咽峽炎也可以自愈,病程在1周左右。如果寶寶一般情況較好,可以不做特殊治療,注意要飲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鮮果蔬、多休息、注意口腔衛生。如果較嚴重應及時就醫。

相關焦點

  • 鵝口瘡、地圖舌、潰瘍……寶寶7大口腔問題深度大解析!寶媽收藏
    鵝口瘡: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發現,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發生在口腔黏膜表面,呈白色小點或小片狀,略凸起,面積大小不等,可逐漸融合成大片。鵝口瘡有時與寶寶吃奶後口腔裡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可以用棉籤輕輕擦拭一下斑塊,不容易擦掉的就是鵝口瘡。
  • 潰瘍、鵝口瘡、地圖舌,寶寶7大口腔問題大解析!寶媽收藏!
    寶寶的表現:潰瘍表面灼熱,不敢進食,雖然看起來很餓,但一吃東西就哭鬧。得過口腔潰瘍的大人都能理解這種難受。病因:長期口腔潰瘍與寶寶自身的免疫功能有關,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寶爸寶媽中有人有復發性口腔潰瘍,寶寶患病的機率比較高。偏食、消化不良、發燒、睡眠不足、過度勞累、壓力大等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潰瘍。
  • 新生兒春季謹防鵝口瘡 加強寶寶口腔護理
    剛升級成爸媽的年輕父母注意了,剛出生的寶寶在春季比較容易會遭受到念珠菌的「侵襲」,患上鵝口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翁志強表示,鵝口瘡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以新生兒最多見,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鵝口瘡可導致黏膜潰瘍及壞死  鵝口瘡,其實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
  • 寶寶出現的鵝口瘡需要怎樣鑑別?
    一位患者的提問; 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和所提供的圖片分析,引起寶寶這種情況的原因,考慮和鵝口瘡是有關係的。 鵝口瘡會出現哪些症狀?一,鵝口瘡多發生於兩歲以內的寶寶,口腔內潰瘍的部位常常發生於頰內側、舌上、上顎、牙齦等部位的。(您所提供的圖片,只看到舌上有)二,鵝口瘡潰瘍部位的形狀和顏色,常常是呈片狀白屑樣,周圍會伴有紅暈的;三,如果用棉籤擦拭口腔潰瘍的部位,白屑是不容易擦拭掉的,這也是和其他口腔疾病相區別的。
  • 鵝口瘡不用管?皰疹性咽峽炎就是鵝口瘡?
    作者:寶寶知道 萌娃二寶寶寶鵝口瘡反覆,有人說鵝口瘡很常見,不用太當回事兒,真的嗎?皰疹性咽峽炎是不是就是鵝口瘡?知識點口炎口炎就是寶寶口腔黏膜由於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變局限於局部,如舌頭、齒齦、口角也叫舌炎,齒齦炎和口角炎。
  • 2歲內寶寶最易患的鵝口瘡,家長應這樣護理
    詢問下,薇薇才道出了煩惱:原來是她家的朵朵太鬧人,吃飯的時候總是大哭,食量也明顯減少,寶寶看著消瘦不少,薇薇也是心急,但不知道從何著手,寶寶身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就是舌頭和牙齦上面有些小白點。聽到薇薇說到這,幫媽立即明白了原由,便讓薇薇帶寶寶去了醫院,在醫生的檢查下,寶寶果然是患上了鵝口瘡。不過由於治療的及時,寶寶沒有什麼大礙,薇薇也總算舒了一口氣。
  • 如何快速鑑別嬰幼兒鵝口瘡?
    如果寶媽們感覺寶寶最近食慾下降,仔細觀察寶寶最近也沒有感冒生病,而且寶寶一含奶頭就哭,不管是喝水還是喝奶都會哭,那就要把關注重點放在寶寶口腔上,很有可能寶寶得了鵝口瘡。自從睿寶得過鵝口瘡之後,自己也不斷學習總結,關於如何識別鵝口瘡症狀也有了一些小經驗,和大家分享。
  • 專家:地圖舌也是病,該講究得講究
    典型地圖舌:遊走性剝脫、變換位置2、孩子地圖舌的伴隨症狀:鵝口瘡:孩子得了地圖舌較重時,會出現口腔感染,比如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口腔內有白色附著物,不容易拭去。鵝口瘡維生素B缺乏及缺乏性貧血:如孩子有較長時間的食欲不振、易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口腔潰瘍或反覆出現溼疹。
  • 做到這幾點,讓寶寶遠離鵝口瘡
    有些新生兒的口腔黏膜會長出一些像奶塊一樣的東西,類似積存在黏膜上的稀粥殘渣,不易擦掉,嚴重時會連成一片,布滿於口腔兩側、舌面和上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鵝口瘡」了,正常新生兒口腔黏膜紅潤、透亮而平滑。2.奶瓶及奶嘴消毒不徹底3.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頭不清潔4.母親陰道有真菌感染,而胎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被感染5.接觸過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或玩具6.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寶寶患鵝口瘡的概率較高,因為抗生素會抑制口腔中正常菌群的數量和活性
  • 是鵝口瘡還是口腔潰瘍?寶寶口腔這些「小斑點」,教你6招來辨別
    比如鵝口瘡、口腔潰瘍都是寶寶容易出現的疾病,而且二者的症狀還非常相似。其實鵝口瘡和口腔潰瘍還是很好區分的,以下就是二者的六個區別:第一,致病因不同鵝口瘡是一種由病菌感染引發的口腔黏膜病變,主要就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病發後會在寶寶的口腔黏膜表面形成類似白色斑膜的病變區。
  • 新生寶寶常見的問題--鵝口瘡
    首先,我們要把鵝口瘡和厚膩的白色舌苔區分開。舌苔比較均勻,不像鵝口瘡,這一片,那一片;第二,舌苔只長在舌頭上,多見於舌的中後部,舌尖少見,而鵝口瘡在舌頭上、嘴唇上,上顎上,嘴巴裡到處生長;第三,舌苔比較容易擦下來,擦完後,舌頭上露出的,可能是下面的一層舌苔,也可能是正常的舌頭,鵝口瘡不容易擦下來,即使用力擦下來後,留下的是鮮紅的創面。
  • 鵝口瘡vs口腔潰瘍、口腔皰疹,這些細節要分清
    其實,寶寶口瘡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除了鵝口瘡,還可表現為口腔潰瘍、口腔皰疹等。鵝口瘡屬於真菌感染,主要是嬰幼兒發病,發病時口腔內成雪花狀斑片,面積較大,表面有白色的膜。另外,鵝口瘡沒有任何感覺,不影響孩子的進食。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孩子愛咬手指,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頭不清潔,都是感染源。
  • 寶寶口腔裡一片一片雪白雪白的!不是奶!是鵝口瘡!
    你家寶寶成天哭,一進食就哭,一飲水就哭,一吃奶也哭……這麼頻繁的哭,還總是煩躁不安的,不愛吃東西,趕緊看看你家寶寶的口腔黏膜吧,是不是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那就是得了鵝口瘡了!鵝口瘡是啥?鵝口瘡是一種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常常在口腔裡發生白色的假膜,這種假膜白得像雪一樣,所以也稱為雪口,多發生在新生兒。白色念珠菌寄生在健康人的皮膚、腸道、陰道,由於照顧孩子的人手不乾淨,導致寶寶所用的物品發生汙染。
  • 鵝口瘡 導致寶寶不願喝奶
    出生不久的寶寶,常常會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粑粑麻麻一看,哇哇大哭的寶寶,嘴唇內側、臉頰內側、舌頭、上顎部分,長了白色乳酪狀的斑點,這可不是他們吃奶後留下的奶塊,而是鵝口瘡,這個醫學上的名稱,還有個綽號叫「雪口」,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
  • 小兒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 4個方法呵護口腔
    嬰幼兒時期,有的小兒口腔中出現白色膜狀或點狀物,這是一種口腔黏膜黴菌病,俗稱小兒鵝口瘡。小兒鵝口瘡多累及全部口腔的唇、舌、牙跟及口腔黏膜,年齡愈小愈容易發病。眾多家長都在尋找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那麼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
  • 新生兒長鵝口瘡?口腔清潔護理需重視!
    寶寶嘴巴裡有白白的東西,棉籤也擦不掉,這是什麼東西?該怎麼辦?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一般多見於新生兒,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多發於舌、軟顎、頰以及口唇部的黏膜,有一些分散的白色斑點或是斑塊。擦拭的時候基底是紅色,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醫學上也稱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
  • 說說新生兒鵝口瘡的大事小事
    作者:寶寶知道 0000度芸芸才4個月大,這兩天給她餵奶的時候總是哭鬧不止,不願意吃奶。細心的媽媽發現芸芸的口腔兩側和舌頭黏膜上有一些白色的斑點,媽媽以為是奶塊凝結在口腔裡,就用棉籤去刮,誰知刮掉白色斑點以後,被刮的地方一片紅色,芸芸哭得更厲害了,媽媽趕緊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媽媽,原來芸芸得了鵝口瘡。
  • 鵝口瘡怎麼來的 這五種情況最易感染鵝口瘡
    鵝口瘡是孩子小時候很常見也很容易患上的一種疾病,對孩子的危害極大,會嚴重影響寶寶的日常生活,也會嚴重影響寶寶的飲食,下面我們看看寶寶的鵝口瘡是怎麼來的?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 小兒口腔疾病家庭護理大盤點
    速讀  嬰幼兒免疫力低下,皮膚黏膜的屏障功能差,常常因為感染、外傷或其他因素導致口腔黏膜糜爛、損傷而生病。雲南省口腔醫院醫護科主任吳勇給出了小兒口腔疾病的護理要點。  鵝口瘡  解析: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口炎。
  • 鵝口瘡是什麼?
    鵝口瘡又叫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發生在口腔清潔不足、營養不良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兒童。母親陰道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嬰兒經產道分娩過程中接觸母體的分泌物可導致感染。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或媽媽的奶頭清潔不足時可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