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鵝口瘡、口腔潰瘍都是寶寶容易出現的疾病,而且二者的症狀還非常相似。
其實鵝口瘡和口腔潰瘍還是很好區分的,以下就是二者的六個區別:
第一,致病因不同
鵝口瘡是一種由病菌感染引發的口腔黏膜病變,主要就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病發後會在寶寶的口腔黏膜表面形成類似白色斑膜的病變區。
而口腔潰瘍的病發因素則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局部創傷、藥物、食物等,都可造成口腔潰瘍出現。
第二,症狀不同
鵝口瘡就是附著在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塊,肉眼看仿佛就是表面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在病變區域的四周也沒有紅腫、發炎、隆起等表現。
這層白膜不容易擦破,即便是擦破也沒有明顯出血,只是露出了肉眼可見的潮紅面,且鵝口瘡往往是成片出現的。
而口腔潰瘍就有明顯區別,它一般都是單個出現,在其周圍能看到明顯的黏膜充血、紅暈,病變部位出現了白色改變、潰瘍樣症狀。且口腔潰瘍表面的白膜十分容易擦破,在擦破後的創口中心有凹陷。
第三,感染部位的差異
鵝口瘡的感染可出現在患兒口腔內的任何一處,包括了上顎、舌頭、口腔內側等。
但口腔潰瘍感染的部位就相對固定,一般就是口腔內側、嘴唇內側,並且短時間內就會擴散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創傷面。
第四,疼痛差異
在正常的情況下,鵝口瘡不會有劇烈疼痛感,即便是情況嚴重,患兒也只會有輕微疼痛。但口腔潰瘍則恰恰相反,形成的潰瘍處會有劇烈的明顯痛感,這種灼熱感會影響寶寶進食。
第五,患病年齡不同
由於其致病原因不同,這兩類疾病的發病年齡段也有所不同。
一般鵝口瘡都是出現在2歲內的嬰幼兒身上,特別是新生兒更易發生。而口腔潰瘍則是可出現在任何年齡段,即便是成年人也會患上口腔潰瘍。
第六,治療方式的差異
鵝口瘡本身就是細菌感染引發的口腔疾病,其不屬於自限性疾病,所以基本沒有自愈的可能性。需要通過藥物治療方式,來消除口腔內的感染。
而口腔潰瘍則屬於自限性疾病,在發病後的7-10天內就會自動恢復,如果輔以藥物治療,那恢復也會更快一些。
媽媽們在日常中應多觀察寶寶的進食情況,若寶寶一吃食物就有劇烈痛感,出現了拒食反應那就可能是口腔潰瘍在作祟。
而相反的,如果進食沒有異常,但就是口腔內覆蓋了一層白膜,這就可能是鵝口瘡引發的,需進行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