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鵝口瘡還是口腔潰瘍?寶寶口腔這些「小斑點」,教你6招來辨別

2020-12-18 漫說健康

比如鵝口瘡、口腔潰瘍都是寶寶容易出現的疾病,而且二者的症狀還非常相似。

其實鵝口瘡和口腔潰瘍還是很好區分的,以下就是二者的六個區別:

第一,致病因不同

鵝口瘡是一種由病菌感染引發的口腔黏膜病變,主要就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病發後會在寶寶的口腔黏膜表面形成類似白色斑膜的病變區。

而口腔潰瘍的病發因素則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局部創傷、藥物、食物等,都可造成口腔潰瘍出現。

第二,症狀不同

鵝口瘡就是附著在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塊,肉眼看仿佛就是表面覆蓋了一層白色薄膜,在病變區域的四周也沒有紅腫、發炎、隆起等表現

這層白膜不容易擦破,即便是擦破也沒有明顯出血,只是露出了肉眼可見的潮紅面,且鵝口瘡往往是成片出現的

而口腔潰瘍就有明顯區別,它一般都是單個出現,在其周圍能看到明顯的黏膜充血、紅暈,病變部位出現了白色改變、潰瘍樣症狀。且口腔潰瘍表面的白膜十分容易擦破,在擦破後的創口中心有凹陷。

第三,感染部位的差異

鵝口瘡的感染可出現在患兒口腔內的任何一處,包括了上顎、舌頭、口腔內側等。

但口腔潰瘍感染的部位就相對固定,一般就是口腔內側、嘴唇內側,並且短時間內就會擴散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創傷面。

第四,疼痛差異

在正常的情況下,鵝口瘡不會有劇烈疼痛感,即便是情況嚴重,患兒也只會有輕微疼痛。但口腔潰瘍則恰恰相反,形成的潰瘍處會有劇烈的明顯痛感,這種灼熱感會影響寶寶進食。

第五,患病年齡不同

由於其致病原因不同,這兩類疾病的發病年齡段也有所不同。

一般鵝口瘡都是出現在2歲內的嬰幼兒身上,特別是新生兒更易發生。而口腔潰瘍則是可出現在任何年齡段,即便是成年人也會患上口腔潰瘍。

第六,治療方式的差異

鵝口瘡本身就是細菌感染引發的口腔疾病,其不屬於自限性疾病,所以基本沒有自愈的可能性。需要通過藥物治療方式,來消除口腔內的感染。

而口腔潰瘍則屬於自限性疾病,在發病後的7-10天內就會自動恢復,如果輔以藥物治療,那恢復也會更快一些。

媽媽們在日常中應多觀察寶寶的進食情況,若寶寶一吃食物就有劇烈痛感,出現了拒食反應那就可能是口腔潰瘍在作祟。

而相反的,如果進食沒有異常,但就是口腔內覆蓋了一層白膜,這就可能是鵝口瘡引發的,需進行針對性治療。

相關焦點

  • 鵝口瘡vs口腔潰瘍、口腔皰疹,這些細節要分清
    這些症狀,提示寶寶可能長了口瘡1.,這些細節要分清說起口瘡,很多媽媽們會想到鵝口瘡。其實,寶寶口瘡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除了鵝口瘡,還可表現為口腔潰瘍、口腔皰疹等。鵝口瘡屬於真菌感染,主要是嬰幼兒發病,發病時口腔內成雪花狀斑片,面積較大,表面有白色的膜。另外,鵝口瘡沒有任何感覺,不影響孩子的進食。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孩子愛咬手指,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頭不清潔,都是感染源。
  • 寶寶口腔裡出現小白點,不要單純以為是奶塊,很可能是「鵝口瘡」
    等過幾天,寶寶開始不吃奶、不吃輔食的時候,去醫院檢查,才被醫生告知這是寶寶得了「鵝口瘡」。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是一種嬰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在症狀高發期,寶寶的口腔內會有大量類似「奶塊」狀表現,所以又被稱為「雪口病」。這種病主要是由一種叫「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導致的真菌感染。
  • 寶寶鵝口瘡、口腔潰瘍傻傻分不清?6招教你輕鬆辨別
    之前幫媽說過寶寶鵝口瘡的問題,但是幫媽最近發現,好像有很多媽媽都有些分不清楚鵝口瘡和口腔潰瘍。有的媽媽覺得這兩種疾病好像差不多,都是口腔內的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鵝口瘡和口腔潰瘍有很大的區別。病症表現不同鵝口瘡是白色的斑塊,就好像是表面被覆蓋了一層白色的膜。而這些白膜的四周,沒有紅腫、炎症的情況,並且這層白膜也不容易被擦破。即使是擦破了,也不會出血,只會看到裡面的潮紅面。一般來講,鵝口瘡是成片的出現。
  • 潰瘍、鵝口瘡、地圖舌,寶寶7大口腔問題大解析!
    口腔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特徵:可能只有一個,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表面為圓形小凹陷,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蓋有一層淡黃色假膜,分泌物較多,周邊充血發紅。寶寶的表現:潰瘍表面灼熱,不敢進食,雖然看起來很餓,但一吃東西就哭鬧。得過口腔潰瘍的大人都能理解這種難受。
  • 2歲內寶寶最易患的鵝口瘡,家長應這樣護理
    詢問下,薇薇才道出了煩惱:原來是她家的朵朵太鬧人,吃飯的時候總是大哭,食量也明顯減少,寶寶看著消瘦不少,薇薇也是心急,但不知道從何著手,寶寶身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就是舌頭和牙齦上面有些小白點。聽到薇薇說到這,幫媽立即明白了原由,便讓薇薇帶寶寶去了醫院,在醫生的檢查下,寶寶果然是患上了鵝口瘡。不過由於治療的及時,寶寶沒有什麼大礙,薇薇也總算舒了一口氣。
  • 寶寶出現的鵝口瘡需要怎樣鑑別?
    一位患者的提問; 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和所提供的圖片分析,引起寶寶這種情況的原因,考慮和鵝口瘡是有關係的。 鵝口瘡會出現哪些症狀?一,鵝口瘡多發生於兩歲以內的寶寶,口腔內潰瘍的部位常常發生於頰內側、舌上、上顎、牙齦等部位的。(您所提供的圖片,只看到舌上有)二,鵝口瘡潰瘍部位的形狀和顏色,常常是呈片狀白屑樣,周圍會伴有紅暈的;三,如果用棉籤擦拭口腔潰瘍的部位,白屑是不容易擦拭掉的,這也是和其他口腔疾病相區別的。
  • 新生兒長鵝口瘡?口腔清潔護理需重視!
    寶寶嘴巴裡有白白的東西,棉籤也擦不掉,這是什麼東西?該怎麼辦?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一般多見於新生兒,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鵝口瘡症狀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感染鵝口瘡會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感,可能伴有疼痛感。這些症狀會導致患兒煩躁,拒絕進食甚至哭鬧不安。
  •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每日飲食都是以「奶」為主,所以很容易在口腔內積存「奶垢」,需要媽媽定時對寶寶口腔進行清理。但是,如果發現「奶垢」一直都無法擦乾淨,且寶寶十分抗拒媽媽擦拭,這就可能不是奶垢如此簡單,而是寶寶出現了「鵝口瘡」!
  • 專家支招 困擾BB鵝口瘡一掃光
    寶寶嘴裡長了鵝口瘡,看得媽媽心疼又心急。如何預防小兒鵝口瘡呢?寶寶一旦患上了鵝口瘡,該怎麼治療?今天小編整理了專家曹姝平醫生的在線問答,相信可以幫到你哦!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其他外部原因  Q1:我家寶寶是吃配方奶的,餵奶器具我天天消毒,可是寶寶還是得了鵝口瘡。這和我懷孕時念珠菌感染有關係嗎?我該怎麼做呢?  A1:寶寶鵝口瘡和你孕期念珠菌感染有關,可用2%的小蘇打水和制黴菌素塗抹患處。
  • 鵝口瘡、口腔潰瘍和皰疹性咽頰炎,這樣區分最靠譜
    崔玉濤的育學園 孩子的口腔是家長比較容易忽視的地方,但有些小疾病就藏在口腔裡,而且症狀還很像,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比如孩子口腔常出現的口腔潰瘍、鵝口瘡和皰疹性咽頰炎,家長不易區分,可能會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今天我們來聊聊這3種疾病的典型症狀,幫助大家區分它們。
  • 奶瓶這樣消毒竟令寶寶惹上鵝口瘡?70%的媽媽都忽略了這些原因!
    夏天,天熱炎熱,很多媽媽都會發現寶寶嘴巴長白斑,出現疼痛、哭鬧、厭食等症狀,讓媽媽既心疼又苦惱。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口腔疾病——鵝口瘡。那寶寶為什麼會患上鵝口瘡呢?如何判斷是鵝口瘡呢?媽媽們趕緊來學學,別忽視了它的危害性!【媽媽get起來,判斷鵝口瘡的方法】鵝口瘡白色,看上去好像奶塊粘在口腔中,嚴重時會連成一片。
  • 新生兒春季謹防鵝口瘡 加強寶寶口腔護理
    剛升級成爸媽的年輕父母注意了,剛出生的寶寶在春季比較容易會遭受到念珠菌的「侵襲」,患上鵝口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翁志強表示,鵝口瘡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以新生兒最多見,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鵝口瘡可導致黏膜潰瘍及壞死  鵝口瘡,其實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
  • 鵝口瘡 導致寶寶不願喝奶
    出生不久的寶寶,常常會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粑粑麻麻一看,哇哇大哭的寶寶,嘴唇內側、臉頰內側、舌頭、上顎部分,長了白色乳酪狀的斑點,這可不是他們吃奶後留下的奶塊,而是鵝口瘡,這個醫學上的名稱,還有個綽號叫「雪口」,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
  • 新生兒鵝口瘡判斷及護理要點!
    很常見的是寶寶口腔裡出現像吃奶留下的奶塊一樣的白色斑點,但是它們可能不是奶塊,而是鵝口瘡。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生了鵝口瘡?鵝口瘡會傳染嗎?如何判斷寶寶的鵝口瘡?鵝口瘡是小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又稱雪口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任何年齡都可發,但兩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有了鵝口瘡的寶寶常表現為寶寶嘴巴裡有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在口腔壁上,與新生兒吃奶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如果用棉籤能擦掉則為奶斑,擦不掉則很可能是鵝口瘡。
  • 做到這幾點,讓寶寶遠離鵝口瘡
    有些新生兒的口腔黏膜會長出一些像奶塊一樣的東西,類似積存在黏膜上的稀粥殘渣,不易擦掉,嚴重時會連成一片,布滿於口腔兩側、舌面和上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鵝口瘡」了,正常新生兒口腔黏膜紅潤、透亮而平滑。2.奶瓶及奶嘴消毒不徹底3.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頭不清潔4.母親陰道有真菌感染,而胎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被感染5.接觸過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或玩具6.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寶寶患鵝口瘡的概率較高,因為抗生素會抑制口腔中正常菌群的數量和活性
  • 寶寶得了鵝口瘡,只因媽媽犯了這個錯
    寶寶最近經常哭鬧,還不愛吃輔食了。突然發現寶寶的嘴巴裡多了一團白白的小東西。用棉籤擦拭下,發現那些白白的小東西非常頑固粘附在上面,基本很難擦拭掉。這就是鵝口瘡,鵝口瘡是嬰兒常見的口腔疾病。但如果控制不當,引起感染面積擴大,寶寶就會煩躁、哭鬧、拒絕進食、有時還會發燒。2歲以內最常見,2歲以上也有可能發生奶瓣VS鵝口瘡,如何鑑別?
  • 寶寶會得鵝口瘡,大多是因為媽媽們這些事情沒做對!
    鵝口瘡的症狀是什麼鵝口瘡也稱為「雪口病」,是一種口腔黏膜黴菌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造成。此病多見於新生兒,以及營養不良、使用了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新生兒。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者因哺乳時乳頭不潔及餵養器具受汙染而感染。新生兒出現鵝口瘡要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診治,一般採用制黴菌素進行冶療,治療相對容易,見效快。
  • 不是破皮也不是奶垢,寶寶嘴角白白的,小心鵝口瘡
    「奇怪,寶寶嘴角怎麼出現一塊塊白色斑點,是喝奶沒擦乾淨嗎?為什麼擦都擦不掉…該不會是火氣大破皮了?」許多家長一看到寶寶嘴巴出現白色斑點都會直覺認為是奶垢或破皮,但這通常是鵝口瘡的症狀。好發在1歲以下嬰兒身上的鵝口瘡到底是什麼病,又該如何預防呢?
  • 寶寶患上鵝口瘡怎麼辦,新手寶媽要知曉
    當寶媽發現寶寶進食困難,食量小,愛哭鬧,易煩躁不安,並且伴有輕微的發燒。這時,寶媽就要查看寶寶的口腔了。當寶寶的嘴唇上的黏膜或者舌頭出現一些白色的斑點,而且白色斑點上會有暗塊。用棉棒或者紗布很難擦掉,稍微用點力的話,會留下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此時寶寶很可能患上了鵝口瘡。
  • 速消「鵝口瘡」好方法
    細心的媽媽發現筠筠的口腔兩側和舌頭黏膜上有一些白色的斑點,媽媽以為是奶塊凝結在口腔裡,就用棉籤去刮,誰知刮掉白色斑點以後,被刮的地方一片紅色,筠筠哭得更厲害了,媽媽趕緊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媽媽,原來筠筠得了鵝口瘡。  識別鵝口瘡  鵝口瘡又叫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