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破皮也不是奶垢,寶寶嘴角白白的,小心鵝口瘡

2020-12-18 鴿子醫生育兒

「奇怪,寶寶嘴角怎麼出現一塊塊白色斑點,是喝奶沒擦乾淨嗎?為什麼擦都擦不掉…該不會是火氣大破皮了?」許多家長一看到寶寶嘴巴出現白色斑點都會直覺認為是奶垢或破皮,但這通常是鵝口瘡的症狀。好發在1歲以下嬰兒身上的鵝口瘡到底是什麼病,又該如何預防呢?

嘴角、舌頭白白的…可能是鵝口瘡

小美最近發現寶寶嘴角出現擦不掉的白色點點,她覺得奇怪,連忙帶寶寶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後表示孩子得了「鵝口瘡」。身為新手媽媽的她對於這個名詞感到十分疑惑。到底什麼是鵝口瘡?寶寶又是如何感染這個病症呢?

鵝口瘡來自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黴菌,這種白色念珠菌普遍存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如果平常使用的物品沒有好好清潔,白色念珠菌就會在上面附著,經由口舌接觸進入體內,在免疫力低下時產生症狀。許多小小孩之所以感染鵝口瘡就是因為本身免疫力不佳,又接觸了沒清潔乾淨的奶瓶、奶嘴、餐具或玩具,才讓細菌趁虛而入。患鵝口瘡的新生兒則主要是在通過母親產道時接觸白色念珠菌,因而在出生後7~10天產生症狀。

症狀嚴重,容易合併食欲不振、哭鬧

患鵝口瘡的寶寶通常會在兩側臉頰內黏膜、嘴角、舌頭、軟顎或硬顎上出現乳白色的點狀斑塊。輕微的鵝口瘡除了白色斑塊外不會有其他症狀,較嚴重的鵝口瘡則往往會合併疼痛、食欲不振或是煩躁哭鬧等表現。

許多家長常會把鵝口瘡產生的白色斑點誤以為是奶垢或是嘴巴破皮。鵝口瘡產生的乳白色斑塊不只會出現在舌頭或嘴角,還會遍及整個口腔及兩頰內側黏膜,一旦試圖摳除就會造成點狀出血。奶垢只會出現在舌頭上,用水輕擦就能拭除,並不會出血。嘴破的白色斑點則大多是皰疹性齒齦炎或腸病毒引發的病毒性感染,寶寶嘴巴在出現白色斑點前會先長出水泡,破掉後才會變成白色圓點狀的破洞(即潰瘍),是連貫性的病程。如果不確定寶寶是否患鵝口瘡,可以將寶寶嘴巴輕輕撐開,觀察整個口腔是否布滿乳白色斑點。

免疫力低下寶寶,感染機率高

正因為免疫力的強弱會影響鵝口瘡的發病機率,早產兒、使用呼吸器的嬰兒、長期使用點滴靜脈營養劑、長期服用胃藥、長期使用類固醇以及患糖尿病的寶寶都是鵝口瘡的高危人群。此外,生病時用抗生素治療的寶寶也會因為免疫力降低(體內好菌減少)比較容易得到鵝口瘡。

新生兒是高危人群

女性懷孕前,陰道白色念珠菌帶原率通常小於20%,懷孕後免疫力降低,帶菌率會增至30%以上。新生兒免疫力較低,很容易在通過產道時因為接觸白色念珠菌感染鵝口瘡,並在1歲前反覆發作。

服用益生菌,可降低復發率

輕微的鵝口瘡大多可以自行恢復,不一定要治療,但如果範圍較大或症狀較嚴重,就要到醫院就診並用藥治療。鵝口瘡的治療方式是在寶寶喝完奶後用乾淨的滅菌紗布(或棉棒)沾取抗黴菌藥粉塗抹在白色斑塊上,一天擦4次,連續擦一週(或擦到白色斑塊消失後再擦3天)。餵母乳的媽媽在乳頭周圍也要擦藥,以免寶寶反覆發作。白色斑塊消失不代表完全痊癒,必須聽從醫生指示完成療程。

除了使用正規抗黴菌藥物治療,家長同時也可以讓寶寶服用益生菌抑制黴菌生長,降低鵝口瘡的復發機率。如果已經使用藥物治療並服用益生菌,家庭環境與奶瓶、奶嘴、餐具或玩具都有做好清潔,卻仍然反覆發作,就要考慮更換新的奶瓶、奶嘴或餐具。如果仍舊不斷復發,就要進一步檢查寶寶是否有免疫功能缺陷的問題。

擦小蘇打水、濃茶有效?

面對嚇人的鵝口瘡,網上流傳不少治療偏方,從小蘇打水、紅糖、濃茶到洗米水不一而足,還有人說可以將蜂蜜與薑汁混合給寶寶服用。對於這些網路盛傳的偏方,這些偏方非但沒有效,甚至還有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以小蘇打水來說,小蘇打水屬於鹼性物質,給寶寶服用有可能造成鹼中毒。治療鵝口瘡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正規藥物治療,千萬不要胡亂嘗試偏方。

沒有及時治療 合併尿布疹

鵝口瘡若沒有及時治療,念珠菌就會隨著口水與食物進入腸道引發腹瀉,並隨著排洩物進一步附著在肛門及屁股上,在屁股周圍產生一個個發紅的白色斑點。正因如此,如果寶寶鵝口瘡的症狀相當明顯,分布範圍也很大,最好趕快接受治療,否則很有可能會合併尿布疹。

不僅如此,因為鵝口瘡與尿布疹的病源皆為白色念珠菌,如果媽媽的陰道原本就帶原白色念珠菌,寶寶從產道娩出時有可能分別從嘴巴和屁股感染白色念珠菌,進而在出生後同時產生鵝口瘡和尿布疹的症狀。如果寶寶剛出生就患鵝口瘡,最好也留意一下寶寶的屁屁是否產生異狀。

此時餵輔食,以流質食物為主

患鵝口瘡的寶寶常會因為嘴巴疼痛而失去胃口或不願意進食,此時做輔食應該避開顆粒狀食物,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以免寶寶過度咀嚼引發疼痛。食物的溫度應該控制在稍涼的口感,防止高溫對傷口造成刺激。平常可以利用蘋果泥、香蕉泥等比較香甜的食物刺激寶寶的食慾。

預防第一步,清潔、消毒居家環境

由於白色念珠菌普遍存在人類生活的環境,就算不讓寶寶接觸外面的環境,寶寶也有可能在家中感染白色念珠菌。想要預防寶寶患鵝口瘡,第一步就是把居家環境打掃乾淨。寶寶平常使用的枕頭套、被套、床單、玩具最好定期清潔並晾乾或烘乾。奶瓶、奶嘴和餐具須每天消毒,並在消毒完畢後徹底烘乾。防止黴菌孳生,才能徹底杜絕鵝口瘡的產生。

Q:寶寶患鵝口瘡還可以餵母乳嗎?

A:可以。但一餐的餵奶時間須控制在20分鐘以內,以免寶寶因為傷口過度刺激感到疼痛。餵奶前也要徹底清潔乳頭,以免治療失敗或反覆感染。雖然寶寶吸吮乳頭會讓乳頭表麵皮膚帶白色念珠菌,但媽媽的健康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除非出現乳頭破皮、乳頭局部潰瘍或寶寶鵝口瘡反覆發作的情況,媽媽才需要跟寶寶一起接受治療。

相關焦點

  • 寶寶嘴角白白的,家長仔細看是不是奶垢,醫生提醒:小心鵝口瘡
    有部分家長發現,寶寶的嘴角出現了一塊塊白色斑點,看起來像是奶水沒擦乾淨,又像是破皮了一般,但是經過擦拭後痕跡仍然存在,此時需要警惕「鵝口瘡」的出現。鵝口瘡其實就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後的結果,這種黴菌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如若對寶寶使用的物品沒有做好清潔的話,比如:未清潔後的奶瓶、奶嘴、餐具或玩具等,白色念珠菌就會附著在上面,然後經由口舌接觸進入體內,對於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寶寶而言,感染後就會出現「鵝口瘡」。
  • 鵝口瘡和奶垢如何區分,鵝口瘡應該怎樣護理?
    新生的寶寶抵抗力是比較差的,所以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就不能夠準確的將他們身體的狀況給我們表達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寶媽們仔細的觀察了,一旦粗心大意沒有注意,當寶寶出現了問題,就會有可能給寶寶帶來一些嚴重的影響!
  • 奶垢,鵝口瘡傻傻分不清楚,寶寶有鵝口瘡,媽媽護理有妙招
    作者:寶寶知道 母嬰用戶701516133鵝口瘡是寶寶一種常見的疾病,很多媽媽為這很是煩惱。奶垢和鵝口瘡就很類似,很多媽媽傻傻分不清楚。很多媽媽把鵝口瘡誤當成了奶垢,結果導致寶寶食欲不振,嚴重的蔓延全身,耽誤治療時機。
  •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每日飲食都是以「奶」為主,所以很容易在口腔內積存「奶垢」,需要媽媽定時對寶寶口腔進行清理。但是,如果發現「奶垢」一直都無法擦乾淨,且寶寶十分抗拒媽媽擦拭,這就可能不是奶垢如此簡單,而是寶寶出現了「鵝口瘡」!
  • 新生兒長鵝口瘡?口腔清潔護理需重視!
    寶寶嘴巴裡有白白的東西,棉籤也擦不掉,這是什麼東西?該怎麼辦?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一般多見於新生兒,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鵝口瘡症狀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感染鵝口瘡會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感,可能伴有疼痛感。這些症狀會導致患兒煩躁,拒絕進食甚至哭鬧不安。
  • 寶寶口腔裡一片一片雪白雪白的!不是奶!是鵝口瘡!
    你家寶寶成天哭,一進食就哭,一飲水就哭,一吃奶也哭……這麼頻繁的哭,還總是煩躁不安的,不愛吃東西,趕緊看看你家寶寶的口腔黏膜吧,是不是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那就是得了鵝口瘡了!鵝口瘡是啥?(3)對於特別缺乏抵抗力的新生兒特別容易引起鵝口瘡,尤其是寶寶已經會吃手、吃身邊物品的時候,很容易導致鵝口瘡反覆感染。(4)可見於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的寶寶,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趁虛而入,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鵝口瘡是什麼樣的?
  • 寶寶持續發熱卻被診斷為「鵝口瘡」病菌來自奶瓶?
    哎呀,寶寶嘴巴裡怎麼有一團白白的小東西?怪不得最近經常哭鬧,還不愛吃奶、吃輔食了。一名剛滿1周歲的寶寶突然持續發熱不退,口腔內慢慢出現乳白色的斑膜,並且寶寶食慾不佳,於是父母就把孩子帶去醫院。醫生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孩子是患上了常見的「鵝口瘡」,「鵝口瘡」必須及時治療,嚴重的話有可能造成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父母聽到後非常驚訝,這麼小的孩子平時就只是吃奶啊,怎麼會突然引發口腔的疾病呢?醫生與家長詢問了很多細節,通常孩子患上「鵝口瘡」主要是感染了細菌的原因。家長說道,平時孩子也只是吃人奶,偶爾也只是吃下奶粉,難道人奶,奶粉也有細菌嗎?
  • 奶瓶消毒不徹底小心寶寶患上鵝口瘡
    隨後,閆女士帶女兒到河科大一附院兒科檢查,發現璐璐拒食的原因竟是「鵝口瘡」。    什麼引發鵝口瘡?    「寶寶不明原因地哭鬧、拒食時,檢查寶寶的口腔,往往可以發現舌頭或頰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狀的斑片,醫學上稱為『鵝口瘡』,又叫雪口,多見於周歲內的嬰兒。」河科大一附院兒科主任醫師郭春燕說,鵝口瘡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外,發病處有斑片白膜。
  • 鵝口瘡 導致寶寶不願喝奶
    天冷了,天又熱了,寶寶吃奶就鬧騰了,其實,這跟天氣的關係真心不大,是一個叫「鵝口瘡」的傢伙在搗亂呢。      出生不久的寶寶,常常會不明原因的哭鬧、拒食,粑粑麻麻一看,哇哇大哭的寶寶,嘴唇內側、臉頰內側、舌頭、上顎部分,長了白色乳酪狀的斑點,這可不是他們吃奶後留下的奶塊,而是鵝口瘡,這個醫學上的名稱,還有個綽號叫「雪口」,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
  • 寶寶口腔裡出現小白點,不要單純以為是奶塊,很可能是「鵝口瘡」
    寶寶六個月後,會添加輔食,有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突然發現,寶寶的嘴巴裡多了一團白白的小東西。多數家長會認為,這是因為寶寶吃奶後,殘留在口腔中的奶液,形成的奶塊,所以不去理會。等過幾天,寶寶開始不吃奶、不吃輔食的時候,去醫院檢查,才被醫生告知這是寶寶得了「鵝口瘡」。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是一種嬰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在症狀高發期,寶寶的口腔內會有大量類似「奶塊」狀表現,所以又被稱為「雪口病」。這種病主要是由一種叫「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導致的真菌感染。
  • 奶瓶這樣消毒竟令寶寶惹上鵝口瘡?70%的媽媽都忽略了這些原因!
    夏天,天熱炎熱,很多媽媽都會發現寶寶嘴巴長白斑,出現疼痛、哭鬧、厭食等症狀,讓媽媽既心疼又苦惱。其實,這是一種常見的小兒口腔疾病——鵝口瘡。那寶寶為什麼會患上鵝口瘡呢?如何判斷是鵝口瘡呢?媽媽們趕緊來學學,別忽視了它的危害性!【媽媽get起來,判斷鵝口瘡的方法】鵝口瘡白色,看上去好像奶塊粘在口腔中,嚴重時會連成一片。
  • 【鵝口瘡】反反覆覆的鵝口瘡,到底應該怎麼治?
    為了讓寶媽們了解如何預防鵝口瘡,並在治療鵝口瘡時少走彎路,老媽子特意整理了關於鵝口瘡的乾貨,分享給各位。一、鵝口瘡到底是個什麼鬼?鵝口瘡,又名雪口病,是指在口腔內因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而導致的真菌感染,具體表現為在寶寶嘴巴裡長出一塊塊白色奶塊狀斑膜。鵝口瘡經常襲擊1周歲以內的寶寶,一般認為是出生時從媽媽的產道或後期餵養時消毒不徹底的餵養器具等處被真菌感染。
  • 蕭山一個寶寶因為安撫奶嘴感染細菌生了鵝口瘡
    東方網6月3日消息:陳女士的寶寶剛8個月大。因為寶寶總愛哭鬧,從5個月開始,陳女士就給寶寶使用了安撫奶嘴,這可是陳女士哄寶寶的法寶:「吃完奶把奶嘴往寶寶嘴裡一放,寶寶就不哭鬧了。」可是最近,寶寶喝進去的奶經常會吐出來,而且常常哭鬧不止。陳女士仔細檢查發現,孩子嘴巴上出現一片白色。
  • 寶寶常見的4大口腔症狀,你會處理嗎?
    在寶寶的口腔症狀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鵝口瘡。寶寶容易得鵝口瘡的原因,主要是口腔沒有徹底清潔乾淨。含著奶瓶睡著的寶寶口中殘留的奶垢猶如培養液一樣,會讓黴菌漸漸滋生。另外,寶寶喜歡將東西往口中塞,可能會吃到不乾淨的細菌;或曾生過重病的寶寶,自體免疫力較差也可能得鵝口瘡。特徵症狀    鵝口瘡最常有的症狀,即在口腔黏膜、兩頰或上面硬顎、軟顎部分,會有白色的塊狀凸起物。    此外,鵝口瘡和奶垢在口腔內都是白白的,比較難被分辨。
  • 做到這幾點,讓寶寶遠離鵝口瘡
    有些新生兒的口腔黏膜會長出一些像奶塊一樣的東西,類似積存在黏膜上的稀粥殘渣,不易擦掉,嚴重時會連成一片,布滿於口腔兩側、舌面和上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鵝口瘡」了,正常新生兒口腔黏膜紅潤、透亮而平滑。新生兒鵝口瘡多半是口腔黏膜受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一般無身體症狀,重者可出現食慾缺乏、拒奶、哭鬧不安等寶寶鵝口瘡的原因及症狀原因1.寶寶免疫功能低下、營養不良、腹瀉
  • 專家支招 困擾BB鵝口瘡一掃光
    嬰幼兒為什麼會得鵝口瘡呢?  A1:鵝口瘡也叫雪口瘡,都是同一個疾病,鵝口瘡與個人衛生、體質及抵抗力有關,且與嬰幼兒口腔內的PH值適合念珠菌生長有關。  Q2:身邊的好幾個寶寶都得了鵝口瘡,請問這是每個嬰兒都會生的病嗎?什麼年齡的嬰兒比較容易生這個病啊?  A2:不是每一個嬰兒都會生的病,新生兒及嬰幼兒比較多見。
  • 寶寶哭鬧不止,還不吃奶,小心得了鵝口瘡!
    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這種疾病因為常常在口腔裡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所以又稱為雪口病。鵝口瘡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但是常見於2歲以內的嬰幼兒,跟抵抗力差有關。
  • 新生兒鵝口瘡判斷及護理要點!
    很常見的是寶寶口腔裡出現像吃奶留下的奶塊一樣的白色斑點,但是它們可能不是奶塊,而是鵝口瘡。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生了鵝口瘡?鵝口瘡會傳染嗎?如何判斷寶寶的鵝口瘡?鵝口瘡是小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又稱雪口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任何年齡都可發,但兩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有了鵝口瘡的寶寶常表現為寶寶嘴巴裡有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在口腔壁上,與新生兒吃奶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如果用棉籤能擦掉則為奶斑,擦不掉則很可能是鵝口瘡。
  • 寶寶開始厭奶了?小心,不愛喝奶可能是舌頭上的白色斑塊在作怪
    寶寶食慾變差、哭鬧不安,不太愛喝奶,小心很可能是鵝口瘡作祟。來看該怎麼區別是奶垢還是鵝口瘡,儘早治療,讓寶寶恢復健康!#育兒#寶寶口腔裡的白色斑塊是奶垢還是鵝口瘡白色念珠菌是臺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鵝口瘡就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所造成,好發於3、4個月的嬰幼兒,鵝口瘡大部分出現在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舌頭及上顎,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很容易跟一般奶垢混淆,所以新手爸媽一定要注意。
  • 快看看寶寶嘴裡有沒有這種白點,小心是鵝口瘡
    但是,如果你發現寶寶嘴巴裡有白白的東西,比如舌頭、上顎、頰黏膜等處,有白色凝乳狀物,喝口清水漱口也不會消失,輕輕用乾淨的棉布擦拭也不容易去掉,那麼寶寶很可能是得了鵝口瘡。鵝口瘡是由 「口腔念珠菌」引起的,附著在舌頭、上顎、嘴唇上,不易擦掉的白色斑塊(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