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鵝口瘡、地圖舌,寶寶7大口腔問題大解析!寶媽收藏!

2020-12-23 合肥熱線

口腔潰瘍復發性口腔潰瘍


特徵:可能只有一個,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表面為圓形小凹陷,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蓋有一層淡黃色假膜,分泌物較多,周邊充血發紅。

寶寶的表現:潰瘍表面灼熱,不敢進食,雖然看起來很餓,但一吃東西就哭鬧。得過口腔潰瘍的大人都能理解這種難受。


病因:長期口腔潰瘍與寶寶自身的免疫功能有關,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寶爸寶媽中有人有復發性口腔潰瘍,寶寶患病的機率比較高。


偏食、消化不良、發燒、睡眠不足、過度勞累、壓力大等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潰瘍。


應對: 通常情況下1-2周可以自愈,不必輕易給寶寶用藥。


保證口腔衛生,注意每天給寶寶徹底地清潔口腔,勤餵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潔溼潤,防止細菌繁殖。


避免吃容易上火的零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證充分的睡眠,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相關焦點

  • 鵝口瘡、地圖舌、潰瘍……寶寶7大口腔問題深度大解析!寶媽收藏
    鵝口瘡: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鵝口瘡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發現,當嬰兒營養不良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發生在口腔黏膜表面,呈白色小點或小片狀,略凸起,面積大小不等,可逐漸融合成大片。鵝口瘡有時與寶寶吃奶後口腔裡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可以用棉籤輕輕擦拭一下斑塊,不容易擦掉的就是鵝口瘡。
  • 潰瘍、鵝口瘡、地圖舌,寶寶7大口腔問題大解析!
    作者:寶寶知道 提莫丫寶寶的口腔裡的小狀況,有的是疾病所致,有的是生長發育中的特殊又正常的現象。「媽寶幫幫幫」幫大家解析寶寶口腔的7大異常狀況,碰到了不再手忙腳亂。馬牙特徵:在牙齦邊緣或上顎,像米粒大小的黃白色小球球,有些像剛剛萌出的乳牙,數目不一。
  • 如何快速鑑別嬰幼兒鵝口瘡?
    如果寶媽們感覺寶寶最近食慾下降,仔細觀察寶寶最近也沒有感冒生病,而且寶寶一含奶頭就哭,不管是喝水還是喝奶都會哭,那就要把關注重點放在寶寶口腔上,很有可能寶寶得了鵝口瘡。自從睿寶得過鵝口瘡之後,自己也不斷學習總結,關於如何識別鵝口瘡症狀也有了一些小經驗,和大家分享。
  • 春季新生兒易發鵝口瘡 寶媽需正確護理
    郭醫生介紹說,所謂「鵝口瘡」,也叫雪口病,實際上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以新生兒最為多見,寶寶感染鵝口瘡後會表現得非常煩躁不安,偶爾會因疼痛而拒絕吃奶。  如何判斷孩子得了鵝口瘡呢?郭燕華說,有鵝口瘡的寶寶常表現為有很多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在口腔壁上,寶媽們可以用棉籤檢查,如果用棉籤能擦掉則為奶斑,擦不掉則為鵝口瘡了。  家庭護理對於鵝口瘡的預防和治療都非常重要。
  • 寶寶出現的鵝口瘡需要怎樣鑑別?
    一位患者的提問; 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和所提供的圖片分析,引起寶寶這種情況的原因,考慮和鵝口瘡是有關係的。 鵝口瘡會出現哪些症狀?一,鵝口瘡多發生於兩歲以內的寶寶,口腔內潰瘍的部位常常發生於頰內側、舌上、上顎、牙齦等部位的。(您所提供的圖片,只看到舌上有)二,鵝口瘡潰瘍部位的形狀和顏色,常常是呈片狀白屑樣,周圍會伴有紅暈的;三,如果用棉籤擦拭口腔潰瘍的部位,白屑是不容易擦拭掉的,這也是和其他口腔疾病相區別的。
  • 寶寶得了鵝口瘡,寶媽莫驚慌
    貞貞家寶寶這幾天一直哭鬧不止,尤其時吃飯的時候,煩躁大哭,鬧著不吃飯,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小寶寶得了鵝口瘡,什麼是鵝口瘡,如何知道寶寶得了鵝口瘡,鵝口瘡又要如何預防和護理呢?鵝口瘡是寶寶易得的疾病之一,是一種發於寶寶口腔黏膜的一種病,禍首是白色念珠菌。
  • 專家:地圖舌也是病,該講究得講究
    典型地圖舌:遊走性剝脫、變換位置2、孩子地圖舌的伴隨症狀:鵝口瘡:孩子得了地圖舌較重時,會出現口腔感染,比如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口腔內有白色附著物,不容易拭去。鵝口瘡維生素B缺乏及缺乏性貧血:如孩子有較長時間的食欲不振、易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口腔潰瘍或反覆出現溼疹。
  • 新生兒春季謹防鵝口瘡 加強寶寶口腔護理
    剛升級成爸媽的年輕父母注意了,剛出生的寶寶在春季比較容易會遭受到念珠菌的「侵襲」,患上鵝口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翁志強表示,鵝口瘡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以新生兒最多見,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鵝口瘡可導致黏膜潰瘍及壞死  鵝口瘡,其實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
  • 2歲內寶寶最易患的鵝口瘡,家長應這樣護理
    詢問下,薇薇才道出了煩惱:原來是她家的朵朵太鬧人,吃飯的時候總是大哭,食量也明顯減少,寶寶看著消瘦不少,薇薇也是心急,但不知道從何著手,寶寶身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就是舌頭和牙齦上面有些小白點。聽到薇薇說到這,幫媽立即明白了原由,便讓薇薇帶寶寶去了醫院,在醫生的檢查下,寶寶果然是患上了鵝口瘡。不過由於治療的及時,寶寶沒有什麼大礙,薇薇也總算舒了一口氣。
  • 做到這幾點,讓寶寶遠離鵝口瘡
    有些新生兒的口腔黏膜會長出一些像奶塊一樣的東西,類似積存在黏膜上的稀粥殘渣,不易擦掉,嚴重時會連成一片,布滿於口腔兩側、舌面和上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鵝口瘡」了,正常新生兒口腔黏膜紅潤、透亮而平滑。2.奶瓶及奶嘴消毒不徹底3.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頭不清潔4.母親陰道有真菌感染,而胎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被感染5.接觸過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或玩具6.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寶寶患鵝口瘡的概率較高,因為抗生素會抑制口腔中正常菌群的數量和活性
  • 【鵝口瘡】反反覆覆的鵝口瘡,到底應該怎麼治?
    口腔內出現一塊塊的白色斑膜(舌、唇、顎等處)+不易擦去+擦去後呈現紅色創面鵝口瘡,是一個很容易引發寶媽們大面積吐槽的「小糟心」,它的槽點多多,會使寶寶嘴巴疼痛、不願進食、還易復發……天啦嚕,想想都神煩,有木有!
  • 鵝口瘡不用管?皰疹性咽峽炎就是鵝口瘡?
    作者:寶寶知道 萌娃二寶寶寶鵝口瘡反覆,有人說鵝口瘡很常見,不用太當回事兒,真的嗎?皰疹性咽峽炎是不是就是鵝口瘡?知識點口炎口炎就是寶寶口腔黏膜由於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變局限於局部,如舌頭、齒齦、口角也叫舌炎,齒齦炎和口角炎。
  • 小兒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 4個方法呵護口腔
    嬰幼兒時期,有的小兒口腔中出現白色膜狀或點狀物,這是一種口腔黏膜黴菌病,俗稱小兒鵝口瘡。小兒鵝口瘡多累及全部口腔的唇、舌、牙跟及口腔黏膜,年齡愈小愈容易發病。眾多家長都在尋找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那麼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
  • 新生寶寶長「馬牙」或鵝口瘡,應該怎麼處理?#葉子口腔科普#
    寶爸寶媽看到馬牙時,切忌用力擦拭或用針挑破,這樣既會擦傷寶寶嬌嫩的口腔黏膜,還會有繼發感染、炎症的危險。此時,做好寶寶的常規口腔衛生就好。鵝口瘡鵝口瘡是一種口腔裡的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在嬰幼兒中常見。
  • 鵝口瘡是什麼?
    鵝口瘡又叫雪口病、白念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發生在口腔清潔不足、營養不良或長期應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兒童。母親陰道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嬰兒經產道分娩過程中接觸母體的分泌物可導致感染。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或媽媽的奶頭清潔不足時可造成感染。
  • 寶寶一吃奶就哭?大多是鵝口瘡的「鍋」,這些知識寶媽要收好
    新生兒寶寶面臨很多疾病的風險,鵝口瘡就是其中一個,因為在口中和奶漬長得很像,所以很容易被家長所混淆而忽略。那麼該如何區分鵝口瘡還是奶漬呢?首先看部位,鵝口瘡通常會長在口腔內除了牙齒之外紅色的肉肉上,比如舌頭、牙齦、軟顎等部位。
  • 寶寶口腔裡出現小白點,不要單純以為是奶塊,很可能是「鵝口瘡」
    等過幾天,寶寶開始不吃奶、不吃輔食的時候,去醫院檢查,才被醫生告知這是寶寶得了「鵝口瘡」。什麼是「鵝口瘡」?「鵝口瘡」是一種嬰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在症狀高發期,寶寶的口腔內會有大量類似「奶塊」狀表現,所以又被稱為「雪口病」。這種病主要是由一種叫「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導致的真菌感染。
  • 是鵝口瘡還是口腔潰瘍?寶寶口腔這些「小斑點」,教你6招來辨別
    比如鵝口瘡、口腔潰瘍都是寶寶容易出現的疾病,而且二者的症狀還非常相似。其實鵝口瘡和口腔潰瘍還是很好區分的,以下就是二者的六個區別:第一,致病因不同鵝口瘡是一種由病菌感染引發的口腔黏膜病變,主要就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病發後會在寶寶的口腔黏膜表面形成類似白色斑膜的病變區。
  • 新生寶寶常見的問題--鵝口瘡
    首先,我們要把鵝口瘡和厚膩的白色舌苔區分開。舌苔比較均勻,不像鵝口瘡,這一片,那一片;第二,舌苔只長在舌頭上,多見於舌的中後部,舌尖少見,而鵝口瘡在舌頭上、嘴唇上,上顎上,嘴巴裡到處生長;第三,舌苔比較容易擦下來,擦完後,舌頭上露出的,可能是下面的一層舌苔,也可能是正常的舌頭,鵝口瘡不容易擦下來,即使用力擦下來後,留下的是鮮紅的創面。
  • 鵝口瘡vs口腔潰瘍、口腔皰疹,這些細節要分清
    其實,寶寶口瘡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除了鵝口瘡,還可表現為口腔潰瘍、口腔皰疹等。鵝口瘡屬於真菌感染,主要是嬰幼兒發病,發病時口腔內成雪花狀斑片,面積較大,表面有白色的膜。另外,鵝口瘡沒有任何感覺,不影響孩子的進食。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孩子愛咬手指,母乳餵養時媽媽的乳頭不清潔,都是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