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界出了一個新聞引起了廣泛熱議。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範海林表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
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羅特提出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我國未來的兩個高中生就會有一個進入大學學習。換句話說,未來接受大學教育成為大學生是非常普遍的。
做好高等教育的普及,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能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過對於這個消息,很多大學生高興不起來了,「本科生越來越不值錢,以後都是白菜價」「全大學生了,然後一大堆找不到工作」的論調開始興起。
之所有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很多人還停留在過去的高考觀念當中。
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社會對於高考就有一種基本共識:「高考改變命運」。客觀而言,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被認為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標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15%,即處於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同齡學生中,只有少數人能上大學,因此,高考被認為「改變命運」是符合現實情況的。在這一階段,能考上專科院校,對於農村學生來說,也屬於「跳龍門」改變自己的身份。
隨後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考錄取率顯著提高,進大學的同齡人增加,高考改變人命運的功能就越來越弱。
而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同齡人大部分都上大學,所以上大學就更不具有改變命運的色彩了。
據財經秘書統計,2018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已經達到820萬人,而2019年預計將達到834萬人。未來這一數量必然會繼續攀升。
曾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當初提出這句話的時候,正是國內知識教育普及率非常低下的年代,百廢待興,急需人才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提倡學習基礎知識是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積極性的。
如今,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高考和過去的高考將會發生本質區別。隨著教育的普及化,社會越來越繁華蕪雜,再也不是那個讀死書死讀書的時代了,社會中充滿機遇的同時也增加了許多未知的挑戰。只會讀書考高分已經不符合當代的社會需求,而應注重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近正值高考倒計時100天期間,無數的學生開始了緊張的備考當中。為青春揮灑汗水是一件永遠值得懷念和追憶的事。但是,如果在教育普及化時代仍存在「高考改變命運」的認識和期待,畢業找工作時就容易對自己的工作期望值過高,從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學生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讀大學並不意味著一出校門就會有很高的起點,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往往先要從最基層做起。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讓更多人可以考入大學,門檻大大降低。但是即使都是在一所大學就讀,畢業後的差距卻很明顯。有的人找工作連連碰壁,而有的同學卻可以很順利的進入理想的企業就職,奠定了一個好的職場開端。
所以並不是「本科生越來越不值錢了」,你應該考慮的是當你和別人擁有同樣的標籤時,應該從哪方面著手,讓未來求職的你脫穎而出。
未來大學生不應再過度依賴學歷為自己加分,而是從提高自身能力角度規劃自己的學業發展,這樣才能整體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真正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價值。只有讓更多高素質的勞動者進入每個行業,才能有效推進整個國家現代化。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學校辦學應關注特色和質量。高校的專業設置應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多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我國社會也就要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在能力社會中,評價一所學校辦學,不是看其定位,而要看其在這一定位上的辦學水平。只有淡化學歷,關注能力與質量,才能讓各類學校提高辦學水平,擴大受教育者的選擇面。
教育的意義回到它本來的意義上,培育有創造能力的人才是根本,有德行有才華的人才對社會有價值。不是一紙學歷那麼簡單。這裡面有責任和擔當、有使命與願力!
當下,中國已經確立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這一目標。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學生、家長、辦學機構應樹立新的高考觀念,從而推進高考改革和學校辦學改革。
普及化教育的鐘聲已經敲響,高等教育需要主動變革,探索中國特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點擊下方下程序,選擇教育行業,財經秘書帶你走進教育世界,看清當前教育業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