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圖文並茂實時傳播

2020-12-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新媒體圖文並茂實時傳播)

影和記者在會場前進行採寫。」錦觀新媒體編輯劉瀟蔓忙裡偷閒對記者說。在新媒體平臺的推送下,從論壇開始,到論壇期間發生的重要事件、重要的協議籤訂等,錦觀客戶端、微博一共推送了20多條現場新聞,實時傳遞給廣大的場外市民,讓更多人分享和感受。

實習記者 繆夢羽 李雲良 本報記者 王李科

作者:王李科

本文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新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分析
    與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有以下特點。1、新聞傳播主體呈現廣泛性與多元性在以往傳統媒體主導信息傳播的時代,新聞信息主要靠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進行採寫與傳播,觀眾只能成為被動的新聞信息接收者。新媒體時代,打破了這一限制,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
  • 圖文並茂 淺談自媒體的四大傳播要素 圖片是自媒體文章的重要組成
    新媒體堪稱網際網路浪潮中的弄潮兒,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讓整個社會的人們目睹一個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奇異風景。而我們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的見證者。在新媒體產業中,自媒體成為最主要的內容提供者。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人都是自媒體」,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風生水起,各種依靠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大數據手段的傳播平臺紛紛興起。自媒體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吸引了眾多的創業者以及希望展示自我能力的人們。現在有不少加入自媒體的朋友,他們還是以過往的眼光來看待新媒體,認為還是像博客和論壇中閒談一樣,隨筆寫幾篇文章發幾張照片玩玩而也。
  • 新媒體傳播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由此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使用新媒體的人數正在以逐年上升的趨勢繼續發展。 2015年是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元年。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是以新媒體為本位,形成兩微一端、視頻、戶外彩屏等多樣態式共同發展的模式。人們已經從大屏幕轉戰小屏幕,從「受眾」轉變為「參眾」,而媒介傳播也已然從傳統電視、廣播、報紙的傳播轉變為以「微傳播」為主流的傳播形式。
  •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軟傳播探析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在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人機互動產品普及的今天,思維活躍、對新興技術和產品敏感、價值觀容易受侵染的群體——大學生接受教育、收集與傳播資訊的途徑,從傳統的教室課堂和報紙書刊為主,正在轉向新興媒體;當今新媒體語境下,「短、精、快」已成為信息傳播的明顯特徵,充分借力新媒體的表現形式
  • 少林寺新媒體當傳播"清淨"好聲音
    相關新聞:少林寺打造國際化新媒體社交平臺 著眼於服務性  少林寺也要玩新媒體了。  少林寺玩新媒體其實無可非議,更不必大驚小怪,此次招媒體總監充其量只是一種傳播方式的出新而已。少林寺最早的傳播是依靠講壇播道,信眾民間口耳相傳。後來建有官網,並辦有雜誌,就是一種進步,但仍滿足不了需要。現在的新媒體公眾號《少林禪修中心》的建立,是傳媒發展與時俱進的體現。這些都只是「喉舌」的工具,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隨著少林的聲名遠播,自然需要配套的新的傳播方式。
  •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
    摘 要: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教育將呈現以下四大轉型趨勢:學科融合,大學需要優化內部的所有資源,通過學科的融合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媒體融合,如果一則新聞能夠用30種不同的方式、以30種不同的技術形式來講述,我們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新聞的本質,並使用最適合的媒體報導新聞;科技創新,高校應該成為新聞傳播的創新引擎
  • 新媒體傳播將成信息社會標配
    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縱論「中國新媒體發展的歷史經驗」 新媒體傳播將成信息社會標配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志偉 攝 長沙晚報11月30日訊(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我們要把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打造成新媒體的黃埔軍校!」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9中國新媒體大會「看見馬欄山」分享盛典上,國家網信辦原副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席教授、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的這番話,引起現場一片掌聲。
  •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科怎麼辦
    面對新媒體衝擊,傳媒學科建設的前景在哪裡?日前,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通過主動增設教學內容、建設網絡在線課程(即MOOC)、打造「融媒體產業與藝術」專業群等方式,建設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學科教學,再度引發人們對大數據時代新媒體不斷衝擊下傳媒學科發展前景的思考。
  • 芻議新媒體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發展,人們的新媒體的傳播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在當今的新聞傳播內容中,相關的企業和部門應該對此投入更多的重視目光,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有效因素進行分析,讓我國的社會發展腳步能夠變得更快,同時還應該注意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合理控制新媒體傳播的途徑和所傳播的內容,令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能夠得到更加穩步的提高。
  •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謝耘耕: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傳播策略  「新世紀以來,我國進入到一個各種危機頻發的時期。從公共事件傳播來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主流媒介不再是危機事件報導的唯一主角。新媒體日益成為突發事件信息滋生、傳遞、擴散的基本環境,甚至是形成、引發、推動公共事件發展的關鍵力量。目前國內一些公共事件解決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議程設置」模式,即網絡(BBS、博客、播客或手機等)提出議題——媒介關注——全社會參與——政府行為的模式。在雙向互動的新媒體時代,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危機傳播策略。」
  • 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信息社會 新媒體傳播將成為標配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30日訊(全媒體記者 胡兆紅)「我們要把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打造成新媒體的黃埔軍校!」在今日上午舉行的2019中國新媒體大會「看見馬欄山」分享盛典上,國家網信辦原副主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席教授、馬欄山新媒體學院名譽院長彭波的這番話,引起現場一片掌聲。
  • 博物館中新媒體展示的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
    【摘要】通過新媒體展示在博物館中應用的實例,從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職能以及博物館的情感傳達入手,著重分析新媒體展示中文化傳播與情感傳達的關係,提出博物館中展示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表現特徵,進一步揭示情感傳達在新媒體展示中對博物館文化傳播的作用及其影響。
  •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21世紀是信息與技術的時代,新媒體當仁不讓地成為時代的寵兒,與之相關的職業人才需求旺盛。新媒體與網絡傳播方向集中探討網絡傳播所帶來的各種新課題與新現象,是傳統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領域的新擴展和新延伸。
  • 做好新媒體「3+3+3」 傳播鄭州鐵院好聲音
    二、工作思路  學校依託移動傳播平臺優勢,著力打造平臺建設,審時度勢推進校媒融合,構建「微校園」健康融媒圈。堅持專業與技術相結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機結合,不斷豐富新媒體宣傳形式,精心推出系列特色宣傳產品,實現了校園新媒體跨越式發展的「三大轉變」。
  • 廣東博主網上「圖文並茂」傳播嫖娼經歷被批捕
    新華網廣州1月6日電(「中國網事」記者孔博、詹奕嘉)網友「佛山大炮」在其博客上「圖文並茂」地傳播自己的嫖娼經歷,招致網友強烈不滿,近日被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檢察院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正式批捕。6日,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赴佛山對此進行了調查。
  • 全媒派 | 彭蘭:新媒體研究中的傳播、關係與人
    8月19日晚,彭蘭教授在雲端作了一期題為「傳播-關係-人:新媒體研究的進階」的直播分享。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以文字形式帶大家回顧這場直播,一起來看看彭蘭老師是如何對新媒體傳播中的變化進行解讀,又為未來的新媒體研究提出了哪些建議。
  • 辦好新媒體 傳播「政」能量 蘇州高新區網信辦舉辦政務新媒體培訓會
    為進一步強化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進一步加強高新區政務新媒體網絡傳播矩陣建設,切實提升政務新媒體採編人員做好網上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講好高新區故事,傳播好聲音,為高新區走在高質量發展最前列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12月10日,蘇州高新區網信辦舉辦全區政務新媒體採編發布培訓會,來自全區各地各部門各國資公司政務新媒體的分管負責人和採編人員共
  • 論新媒體傳播生態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挑戰
    三、傳統廣播電視主持人面臨的挑戰 1.主持格局走向多元,傳統主持面臨挑戰 新媒體已經成功吸引眾多粉絲從傳統媒體轉到新媒體平臺,在當今全新的媒體環境之下,主持傳播用受眾分流的形式成功地吸引和轉移了傳統信息受眾的注意力,比如微博、微信的話題傳播,
  • 香港城市大學——傳播與新媒體
    Master of Arts in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傳播與新媒體 Programme Aims Programme Details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數位化技術與新媒體傳播環境迎來了讀圖時代和影像時代,無論從攝影的物質形態到攝影的文化形態還是攝影的藝術形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普通大眾逐漸從幕後走到臺前,以高度的熱情與參與意識,用數碼攝影記錄生活,表達自己,目擊、見證新聞現場。攝影走出藝術象牙塔,開始大眾化的攝影時代。數位化的新傳播環境作為存儲載體和傳播載體,以全新的傳播方式構建著時代影像的形態及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