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貸江湖無間道:催收有五大絕技 反催收各有獨家秘笈

2020-12-24 第一財經

上海——「開庭通知:關於你涉嫌金融貸款欺詐,根據公安部聯合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頒發的金融詐騙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規定,將對你及你家人的財產進行全面稽查,並請於2017年12月27日下午2點在XXX中級人民法院第二審判庭開庭。請留意法院公告,傳票已送出,若缺席出庭,將報公安機關進行刑事拘留,處一年到三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2萬到20萬。」在一家現金貸公司借了千餘元未還的小董,從一個1788開頭的手機號上,接連收到這樣的「開庭通知」。

湖南長沙——「請轉告你在家的親屬,我司委外上門催收人員已經抵達湖南省催收,預計下周會到,請轉告你家人把錢準備好,家中若有小孩和老人,請讓其迴避。」臨近2017年年底時,剛剛畢業沒多久,從一家現金貸公司貸款逾期未還的小陳也收到了催收簡訊,而且這樣的催收簡訊,他已經收到了數百條。

對於眾多收到如上類似簡訊的現金貸被催收者,他們是會陷入恐慌,趕緊湊錢還錢?還是會無視現金貸平臺日益加碼的催收手段?

一頭是為千夫所指、輿論口誅筆伐的現金貸催收,一頭是同樣缺乏法律意識、欠錢到連本金都不願想辦法還清的老賴,這場「拉鋸戰」是如何展開的?現金貸是如何開展各種催收的?接到了軟暴力簡訊的小董和小陳,他們的結局會是如何?

過去一個月,第一財經1℃記者走訪多名催收行業人士及被催貸人,試圖從幕後揭開現金貸催收行業的神秘面紗。

催收五式

現金貸平臺催收,按照「主體」分類,分為「內催」和「委外」。所謂「內催」,即現金貸平臺內設貸後管理或資產保全相關部門進行逾期貸款催收或資產處置,一般都是大中型貸款機構才會配備獨立的內催團隊。對應的「委外」,即現金貸公司將催貸業務委託外包給專業公司來處理。就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現金貸公司在貸款進入一定的逾期階段(一般逾期超過30天的),就會選擇與外包公司合作,進行專業化催收處理。按照「方式」來分,催收又主要分為「電催」(電話或簡訊等催收手段)和「外訪」。

對逾期戶採用何種催收方式,很大程度上與逾期時間有關。以月份為區隔,逾期貸款可分為M1、M2、M3等階段,其中數字代表逾期月數。逾期越久,催收手段越激烈。

外界往往以為,現金貸催收要從借款人逾期的那天開始,即從M1階段起催。但其實不少管理精細的貸款公司從M0階段就開始「上手段」了,只不過手段相對比較客氣。此處且定義其為催收第一式——「綿裡藏針式提醒」。

一家設有現金貸業務條線的金融公司內催團隊負責人向1℃記者介紹,他們內部對坐席的要求,是從客戶借貸到期前第3天就開始催收,只不過這種「催收」更多表現為「提醒」,用詞禮貌,請對方務必按時還款;到期前最後1天需再次致電,雖然這時表現仍為「提醒」,但用詞不再客氣,嗓門也會變大,以警示對方,如果當日不還貸款,將會有不良記錄。

一個小細節是,電催人員還會進行電話「盯梢」,追問借款人當天預計的還款時間、打算採用的還款方式,對非即時到帳類還款方式,還會要求借款人用手機拍照還款憑條或截屏還款信息等證明,即時發回。

過了最後還款日借款人還沒有還錢,那麼隨著天數的增加,催貸方式也多樣起來。在催收行業浸淫十餘年的催收外包公司管理層老林,對記者披露了更多內情。

據老林稱,在M1階段,即逾期1個月以內,業內主要用的是催收第二式——「騷擾式」,對借款人進行「電話/簡訊轟炸」,一天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電話都屬於「家常便飯」,對借款人形成心理壓力、擾亂其正常生活節奏,被借款人拉黑了就再換公司的另一個號碼打過去。

更有甚者,有一些催收人員會使用「呼死你」等軟體,連接WIFI來不停呼、變號呼、設定掛斷秒數呼。

在老林看來,「騷擾式」催收對三種人最管用:其一,不耐壓、膽小怕事,一旦生活被打擾,聽到威脅性言辭就開始焦慮;其二,要面子,或對親朋好友還有責任心,他們往往不想把事情鬧至父母、單位、老家村委會那裡去;其三,聽得進道理,在意不還貸對後續個人徵信的影響,也不想債務雪球越滾越大。

倘若這種「騷擾式」催收還不見效怎麼辦?這時候,行話稱為「通訊錄騷擾」的催貸第二式就來了,即對借款人的親朋好友(尤其是配偶或父母)進行「電話/簡訊轟炸」。對一些在異鄉打工的借款人(這一「藍領族群」本就是現金貸的目標客群),一個好辦法是催收催到他老家、催到村委會和村支書那裡去,這些原本在老家留下「去了大城市混得不錯」印象的人,可以在大城市無牽無絆,卻最怕老家人知道自己欠債還不起。

由於現金貸借款額度較小,往往只有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親戚好友如果被電話騷擾得不勝其煩,想想也就這麼點錢,還不如出錢買個耳根清淨,不少就掏錢代償了。」老林透露,這就是他們屢試不爽的「第三人代償」套路。

但上述兩式用盡,還是沒有追回貸款,催收員判斷還款人有還款意願,卻實在無錢可還,這種情況下接下來怎麼辦呢?

辦法當然有。這就是催收第三式——「提供接盤俠」。

「其實就是把客戶往更大的火坑裡推,推薦他們去更差的、利息更高的平臺借款,做一個資金『過橋』,也就是拆東牆補西牆。」老林說,「催收員都很清楚哪些現金貸平臺貸審很鬆、對共債的客戶也是放貸的,他們會慫恿客戶先去這些平臺借款來還給自己(平臺),然後再來本平臺『復借』。」

即便有這三式,真正的老賴未必吃這一套。隨著逾期天數的增加,這些債權也會進入M3、M4……催收公司會將人員分組,處理不同階段逾期的人員也不同。逾期期數越久,對應的催收人員話術裡施壓的部分就會越多,態度也會越強硬。

這就到了後期階段比較典型的催收方式,即第四式——「軟暴力」催收。

老林有一句經典語錄:「催收是介於『客服』和『黑社會』之間的角色。」他在培訓員工時說,催收如果太松、態度太溫和,就變成了電話客服,形成不了威懾力;但也不能恐嚇得太過頭,比如揚言要動手動刀、潑油漆潑硫酸等,那都是「黑社會」暴力討債的招數,也是沒必要且使不得的。

而在逾期更久的階段,除了在話術上強硬外,催收員們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嚇唬」,其中包括多項「角色扮演」。最常見的,就是扮演公檢法,比如製作假的法院傳票、傳達假的開庭通知、模擬各類相關紅頭文件等發給客戶,或是冒充公安部門發簡訊,抑或是冒充和公安部門「有關係」,揚言可以對客戶進行拘留等。

正如本文開頭的現金貸逾期戶小董向1℃記者出示的發送自催收員私人手機號碼的所謂「開庭通知」,言辭鑿鑿稱借款人已經涉嫌金融貸款欺詐,並謊稱有關部門會對借款人及其家人進行財產稽查,並通知借款人開庭時間。簡訊中不乏法條誤用及措辭漏洞,但這樣的「角色扮演」依然會讓不少借款人產生心理壓力。

此外,催收中也時常運用現金貸公司出具的律師函,律師函真假都有。但事實是,現金貸平臺面對的案件量大、單件金額又太小,起訴的時間、費用等各項成本都較大,走訴訟路徑其實划不來,因此很多律師函即便是真實的,最後也不了了之,不會真正起訴。

除了上述「角色扮演」之外,個別催收人員也有「劍走偏鋒」的做法,比如業內都傳為「笑柄」的威脅「HIV攜帶者上門催收」、「大媽催收團」、用擴音喇叭去借款人單位或居住地播放討債信息等,這些知名招數甚至被一些催收員互相模仿。

但老林對此卻嗤之以鼻。在他看來,任何行業都有「正宗」與「不正宗」之分,這種嚇唬人話術都屬於「不正宗」的催收公司的下策,實則回款效果並不佳,還很容易被客戶反過來錄音錄像抓住把柄投訴,對甲方公司(即現金貸公司)形成輿論風險。

老林的經典語錄又來了:「你說我們騙人?但我認為催收跟銷售差不多,真真假假,都是『話術』。好的銷售也經常把死的說成活的、沒用的說成有用的,也可以讓消費者一時受到蒙蔽、腦子一熱就買了;催收員也可以讓欠債的一時受到嚇唬、腦子一熱就還了。」

如果這樣仍然不奏效,還會有其他辦法嗎?第五式「外訪催收」隨之而來。

不過老林也補充稱,這種派外訪員催收貸款的方式,往往只適用於逾期時間較長、借款金額較大,通常達到數萬元的客戶,多數小額現金貸,一般不採用外訪,「因為金額太小,成本都划不來。」而山東冠縣那場眾所周知的催貸惡性案件被曝光後,行業內外,均墊高了外訪底線。

幕後是非

催收,在外界口中聲名狼藉,但內部來看,又充滿辛酸。

即便是在催收中背負罵名和怨念最重的外訪環節,對一些現金貸催收公司而言,都有著自己的難言之痛。比如老林,有自己的外訪黑名單。「一般情況下,不去。」

老林說,在他黑名單中的,除了東北的幾個城市,還有南方的潮汕地區,原因不外乎「民風彪悍」。「外訪員上門,討債的氣勢沒有欠債的大。」

老林憶及此前在潮汕某村催債的經歷:「外訪員剛進村,就被一群人黑壓壓圍住,裡頭很多還不是債務人自家人,都是村裡的鄰裡村民,不分青紅皂白就來幫忙,一致對外,催收員簡直像中了『十面埋伏』,只摸到了債務人的家附近,連債務人的家門都沒進成。」

更倒黴的是,外訪員和電催員其實是兩批人,外訪員上門是頭一回接觸債務人,本沒有任何暴力動粗之意,就是想實地了解情況。「天曉得這電催員在電話簡訊裡是如何施壓了,債務人對外訪員仇視得很,那群把外訪員們圍住的人,不由分說對他們就是一頓打。」老林說。

類似的例子還有,在某直轄市,催收員剛進門,欠債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哭喊著打派出所電話。民警過來了,聽完情況也只是兩頭批評。對債務人好言相勸,欠債總要還的;對催收員,也明確表示了,別進人家家裡,以後要談,就樓下公共場所談談。

可見,債並不是好催的,「欠債還錢」也並非是人人都願遵從的道理。相比於傳統銀行業個位數的壞帳率,即便是在監管風暴前,一些現金貸平臺的實際壞帳率也接近令人咋舌的20%,而當監管收緊,在還錢這件事上,現金貸遭遇的又是「牆倒眾人推」的局面。

在百度輸入「現金貸、壞帳」檢索,1℃記者發現,跳出的第一條便是,「現金貸壞帳爛帳那麼多,是不是我就可以不還了?」截至發稿,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近期數家中小規模的現金貸平臺用戶首次逾期率、入催率,均已飆升至50%左右。

從「欠債還錢」本身來分析,不難發現,時至今日,現金貸平臺催債,已成為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放貸—逾期—催收」的傳導鏈條裡,隨著催收不斷升級,在網際網路上不斷發酵的負面影響隨之撲面而來,監管升級,賴帳成風,又加劇了本該方便民眾小額金融需求的現金貸平臺的壞帳風險,繼續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它是否又會是下一個「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金融監管案例?

是非之間,解鈴還需系鈴人。它仍需從貸前、貸中、貸後管理的各個環節細化,從根子上尋找問題,重新摸索現金貸平臺的出路。

以催收第二式「通訊錄騷擾」和「第三人代償」為例,催收公司之所以可以拿到債務人親朋好友的通信方式,在於借款人在借貸平臺進行註冊,或通過APP借款時,有一項必選條款是準許平臺「調取用戶通訊錄」。

業內人士表示,這一隱蔽的打勾項給了平臺或催收方以某種託詞,即獲取用戶通訊錄,甚至在電商或社交媒體上留下的信息,是用戶自行授權的,等到用戶逾期,爬蟲軟體獲取的用戶各類通訊錄上的聯繫人,便可能因此收到騷擾電話或信息。

這也是目前對公民隱私侵害的灰色地帶。另有現金貸平臺人士對1℃記者辯稱,貸款講究抵、質押,而現金貸本身是一種無實體抵、質押物的貸款,借款人授權查看通訊錄,這「通訊錄」所關聯到的借款人的面子、人際關係等,就成了一種變相抵押品。

而比通訊錄更嚴重的抵押品,就是「裸照」。截至目前,催收環節最黃、最暴力的也是裸貸。女學生因裸貸離家出走、自殺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已突破金融合規及法律底線。

至於「催貸」第三式——「提供接盤俠」、「騙客戶先還再借」,也頗耐人尋味。

「能到我們手上的客戶,很多都是靠借新還舊維繫資金鍊的,我遇到過談戀愛開支很大的、打遊戲砸錢的、打賞直播主播上癮的、好賭博的、靠借錢買奢侈品成習慣的,很多人長期入不敷出,都不是用收入在還貸,就是用新借的錢還舊的。」前述現金貸平臺人士說。

悖論的是,這些會短期逾期、頻繁「復借」的客戶,在傳統金融的判斷裡不是好客戶,但在不少現金貸平臺眼中,卻恰恰是目標客群。

為什麼逾期客戶還可以「復借」?「傳統金融認為不逾期的客戶才是最好的客戶,逾期意味著風險;現金貸認為短期逾期,但最後總能還上錢的客戶才是最好的客戶,逾期意味著利潤。」 該現金貸平臺人士說,逾期利息、滯納金、罰息等累加,事實上是現金貸公司們又一項重要利潤來源。

回頭來反思,這種利益為上的行業性風險控制,實則合謀了大量「借新還舊」風險的隱匿。

一旦進入「抽水期」,水落必會石出。

一名消費金融公司集團副總裁對1℃記者表示,「復借」與「逾期戶反而更受歡迎」的邏輯,疊加起來,就是「現金貸自己謀殺了現金貸」的囚徒困境線索。「正是因為這一套把風險留在體系內無限藏匿、循環、加槓桿放大的邏輯,才造成了一旦流動性緊張,行業就會泥沙俱下。」

合規與賺錢之間

對催收公司及催收員來說,賺錢顯然靠回收,而更激烈的言辭、更出格的恐嚇手段有利於提高回收比例。但問題是,「老賴」們也變得更加精明,善於利用催收方的過錯,反被動為主動,他們會電話錄音、簡訊截屏,向甲方公司或向監管部門投訴,或將內容公布於網際網路上,裹挾反現金貸的輿論來口誅筆伐。而這些又會給甲方公司造成困擾,嚴重時甲方公司還會斷了與乙方(即催收公司)的合作。

「有些甲方公司對聲譽風險看得很重,它們有的有上市打算,有的怕監管部門來找它們麻煩,有的怕負面輿論太大會影響它們資金方的合作意願。」老林說,「我有一家甲方公司,一年砸了大錢去做形象工程,但一個債務人的投訴鬧大了,裝成被逼得自殺,還把帶血的圖片放到網上,甲方公司覺得形象工程都白做了。」

「他們寧願這種單子就不催了,也不願意為了收回一千塊錢攤上惡名。」老林說。

在這種張力之下,為了增加回款量,電催員也會用一些小花招。比如不少電催員都有自己私下的幾個手機號碼,即所謂「馬甲號」,它與公司無關,是非實名的手機號碼。他們會用這些「馬甲號」去騷擾客戶,輔以過激的手段,一旦曝光,電催員可以不招認是自己幹的,反正無憑無據。

對於上述花招,現金貸平臺和催收公司即便知道,也會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而當前現金貸逾期的大面積爆發,也使得催收合規與賺錢之間的張力更甚、情況更為複雜。

一方面,對現金貸的監管已經趨嚴。在《小額貸款公司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中明令禁止「通過暴力、恐嚇、侮辱、誹謗和騷擾等方式催收貸款」,這讓還在求生的現金貸平臺公司催收態度更加回撤,以免撞上監管槍口。

另一方面,逾期爆發讓一些中小平臺將之前的利潤大幅回吐,接近生死臨界點。

不為人知的一點是,不少現金貸平臺之所以能從信託、P2P等處獲得資金,現金貸老闆要為此承擔個人無限連帶責任的,以至於有業內人士調侃稱,哪個現金貸老闆要是不承擔幾千萬乃至幾億的擔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現金貸的。

在這種情況下,生死一線的現金貸平臺,在催收上就可能反而「加碼」,不只是給外包催收公司或催收員增加業務量和提成,還可能是在催收手段上,也會「狗急跳牆」,趨於激進。

此外,容易忽略的還有惡意欠款的「老賴」們的變化。

據記者了解,這波現金貸危機,也同時被不少「老賴」利用。最為典型的便是,「老賴」們在社交媒體上集結成各種「反催收」群,互通信息互相打氣,這也使得催收不管在業務量,還是業務難度上,都大幅上升。

1℃記者所在的某個「反催收」群中,一名債務人在群中傳授經驗,稱其順利激怒催收員、並將電話內容錄音,他表示打算用這段錄音四處舉報,並反過來訛詐現金貸平臺免除其所有債務。

更為戲劇性的是,「反催收」還催生了「反反催收」。比如有家消費金融公司,甚至靠免除反催收群群主的債務來促使其將「反催收」大群解散,甚至向群友謊稱已經乖乖還債「上岸」。群友頓時就慌了——群裡精神領袖竟然倒戈了。

據媒體援引網貸中介的監測,近期每天都有上百個類似「反催收」社交媒體群新成立,十天可以有上千個群成立,人數十幾萬。(第一財經記者劉浪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網貸逃廢債「毒瘤」——反催收聯盟
    然而,這種需求正被一些不法中介看中,從營銷搜集需求用戶,到提供應對催收機構的培訓和諮詢服務,提供虛假證明,規模化組織線上線下抹黑平臺等服務,向「老賴」收取一定額度的中介費用。「反催收」方法論在各個社交、短視頻平臺到處可見。許多反催收中介從這些社交平臺籠絡逾期用戶,併集中在微信群裡進行維護,組成所謂的「反催收聯盟」。
  • 信用卡「反催收」真能帶你平安上岸?小心偷雞不成蝕把米!
    為了照顧特殊人群,國家財政部、銀保監會等部門相繼出臺合理延後還款期限措施,但卻被黑色產業鏈「反催收」聯盟有心利用,新型逃廢債方式迅速傳播。  妄圖借「反催收」上岸,最後卻丟失「鐵飯碗」  你以為「反催收」團夥只會在社交媒體發布信息、組建群組傳授應對催收「秘笈」?
  • 起底「反催收」:誘導催收人員違規,惡意投訴、耍賴拖延償還欠款
    甚至有組織從中找到商機,成立「反催收聯盟」,在各大社交平臺公開傳授如何利用疫情期間相關政策拖延還款。他們以此謀利,悄然形成一個以「債務重組」、「信用卡退額」為名義的黑色產業鏈,同時教唆借款人惡意上訪、投訴甚至民事濫訴,對司法機關公權力、公信力形成了蔑視和挑戰,也埋下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群發性事件隱患。
  • 新金融抗疫難:反催收橫行,714沉渣泛濫
    無接觸貸款,也就是數字信貸,則被推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疫情之下,安有完卵。而越是小微企業,越是普通勞動者,他們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就越迫切。從官方口徑來看,今年前2月,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超過1.4萬億。但是,其中又有多少能夠落到小微企業和普通人身上呢?
  • 金融委對「反催收組織」堅決零容忍!
    雖然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但是,隨著年底債務結算高峰期的臨近,許多非法從事債務「反催收」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在網上和線下都活躍著等待機會。 他們以替信用卡持有人和債務人的「減免債務」為幌子,煽動和煽動持卡人惡意逃避債務,甚至以違法手段拒絕償還債款,以此牟取高額服務費。 金融監管機構的專家表示,「反催收」組織的行動嚴重破壞了金融市場的安全和秩序,並增加了逃債的風險。
  • 疫情下 "老賴"組團成"反催收聯盟"
    銀行對真正受疫情影響的個人和企業都有寬限,其中,給還本付息一定的寬限期比較容易,貸款展期難度中等,最難的是利息讓步,尤其是對自然人利息的讓步,這是非常規業務,分行一般沒有此項權限,各家銀行也不會輕易做出這樣的決定。」溯源反催收「反催收,因為具有非正當性,不是一家明確的機構,而是一個個分散的組織,這也增加了放貸機構識別他們的難度。
  • 民間借貸司法保護上限調整,反催收能否藉機收割?
    吳玉認為,待到監管規則明朗細化,各平臺才會有比較明晰的動作。對金融平臺們來說,《規定》的發布無疑給他們套上了緊箍咒,開始承受更大的盈利壓力。但《規定》的發布似乎給另外一個群體也帶來新的可能。他們就是疫情期間活躍起來的反催收聯盟。
  • 信用卡反催收助你平安上岸的機率有多大?我看懸!
    但更讓人擔憂的是,現在市場湧現出一批「反催收」組織,打著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旗幟,慫恿、誘惑信用卡持卡人委託其代理處置信用卡等債務,通過惡意投訴、偽造材料等方式威逼銀行從寬處理,達到減免費用、寬限還款等目的,讓發卡和發錢的銀行的處境變得雪上加霜。
  • 圍剿「反催收」:警方大規模抓捕,銀行反擊,抖音封號
    而一些打著「反催收聯盟」幌子的騙子公司,也開始被大規模掃蕩。有報導稱,360金融、小象優品等金融平臺協助警方,破獲了多起「反催收中介」團夥詐騙案件。8月3日,人在蘭州的陳博,接到了一個當地警方的簡訊。簡訊稱:「易答在線的人已經全部抓住了,請來我局一趟。」
  • 反催收套路違法不可信 拖欠款僥倖心理不能存
    但一些政策被「老賴」「反催收」群體借題發揮,趁機加以利用,將政策變為其拖延還款、逃避催收的「理由」。  據媒體報導,一些網際網路平臺近期湧現大量「反催收」群組和服務,傳授利用疫情防控期間相關政策拖延還款的新招數。  以疫情之名,「反催收聯盟」再度來襲——他們有統一的團隊教逾期借款人包裝話術、製造假病歷、社區隔離證明等,收取高額費用幫助借款人逃避債務。
  • 淺談「反催收江湖」:平安信用卡逾期後真能藉此平安上岸嗎?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跟他簡單交流一番,才頭一次意識到原來還真有教人「逃避債務甚至以違法手段拒絕償還債款」的「反催收」組織。下面就為大家揭開一個以往不知道的反催收江湖。看「反催收江湖」如何拉你「上岸」?從朋友口中得知,他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與「反催收」組織有了交集。
  • 催收律師是做什麼的?債務催收律師與催收公司的區別
    我們都知道債權人可以僱傭催收公司來幫助收回債務。同樣地,催收公司在收債時也會向律師或律師事務尋求幫助,因為由律師籤署的催收信會更權威,更有說服力,債務人會更加相信催收公司即將或正在對他們採取法律行動。一個有催收經驗的律師可以幫助你爭取你作為債務人的權利,保護你不受催收人或債權人的傷害。相反,如果你成功地起訴了某人,但仍然沒有得到賠償,催收律師可以幫你追回欠款。許多法律詳細規定了消費者保護法以及追討債務的規定、要求和程序,而追討債務的律師可以在你面臨困境時,幫助你確定哪種法律策略最有效。
  • 4000億規模的債務重組市場,卻被「反催收聯盟」佔據,畸形發展?
    但在中國,債務重組成長得有點畸形,並且被一股反催收浪潮裹挾。目前,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已形成上千個反催收的帳號,它們每天傳授對戰催收和金融機構的技巧,並因此坐擁500多萬的粉絲。這些反催收的帳號,大多以營利為目的——它們要收取欠款人至少10%的服務費。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相當於債務重組的雛形,只是過於野蠻,過於畸形。」
  • 以「反催收」之名行逃債之實,「老賴」群體將承擔法律責任
    「反催收中介服務」的做法通常為,向逾期借款人傳授申請延期話術、製造虛假病歷、社區隔離證明、提供電話屏蔽軟體等服務,從中收取高額服務費用幫助借款人逃避債務。  在閒置物品買賣網站「閒魚」上輸入「反催收「「防催收」等關鍵字,會出現一批「幫助上岸」的有償諮詢和實戰分享,看到此類服務定價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
  • 官方催收公約來了!超出法律規定部分不得催收,不得頻繁致電騷擾!
    另外,從業機構應建立催收業務系統,該系統應有效支撐債務催收過程管理和債務催收行為管理;從業機構所開展的催收活動應在系統內進行記錄,相關數據應保存5年以上。在行為規範中提出,催收人員應在恰當時間開展債務催收活動,。
  • 迅速有效的催收帳款的方法有哪些
    欠債還錢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生活中,債務人就是賴著不還錢的情況有不少。近幾年,債權人討債難、法院執行難,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私下討債一定要注意方法和尺度,一切討債行為都應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下面催天下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簡單合法有效的催收帳款的方法。
  • 起底「反催收」江湖:收10%-70%佣金 貼各類成功案例稱月入50萬
    「面對警察,債務人卻以『暴力催收』為由反誣。」談起那次遭遇,胡廣心有餘悸:「還好有隨身攜帶的記錄儀作為證據,要不就栽了」。被影響的,還有金融機構。對伍銘來說,去年以來,有組織的專業「反催收」已經影響到了信用卡催收工作的開展。「因為監管對於金融機構有投訴解決率的考核要求,銀行對於此類投訴都有著很大的壓力。」
  • 起底「反催收」:收3980元後培訓專業話術、激怒誘導催收員、耍賴拖延償還欠款
    甚至有組織從中找到商機,成立「反催收聯盟」,在各大社交平臺公開傳授如何利用疫情期間相關政策拖延還款。他們以此謀利,悄然形成一個以「債務重組」、「信用卡退額」為名義的黑色產業鏈,同時教唆借款人惡意上訪、投訴甚至民事濫訴,對司法機關公權力、公信力形成了蔑視和挑戰,也埋下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群發性事件隱患。
  • 面對暴力催收應該怎麼辦?聽聽行內人員怎麼說
    因為網貸和信用卡催收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樣,小編分為兩部分分別介紹:一、對付現金貸款的暴力催收1、爆通訊錄,騷擾家人、同事和親朋好友等等首先確保催收的電話你都會接,其次協定還款時間銀監會對現金貸款的監管比較嚴格,所以這一招比較有用。2、催收欠款時,說你涉嫌詐騙如果你沒有提供任何虛假材料,比如假身份證,假的手機號,假信息……那就不屬於詐騙案件。可以跟催收說明自己是真實信息借款,不屬於詐騙。
  • 消費金融貸後催收業務全解析
    混跡於消費金融行業裡,免不了經常接觸貸後、催收。每年臨近3.15,行業注意力也通常聚焦高息、暴力催收等熱點話題。 回顧過去幾年,暴力催收、裸條催收、爆通訊錄、愛滋病催收團… 一個個刺激的字眼,被有側重地放大、炒作,變成吸引眼球最好的流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