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漢和帝擊潰北匈奴 復置西域都護(續)

2020-12-22 小米講歷史

又詔使者為憲弟篤、景並起邸第,勞役百姓。侍御史何敞上疏曰:「臣聞匈奴之為桀逆久矣,平城之圍,慢書之恥,此二辱者,臣子所為捐軀而必死,高祖、呂后忍怒含忿,舍而不誅。今匈奴無逆節之罪,漢朝無可慚之恥,而盛春東作,興動大役,元元怨恨,鹹懷不悅。又猥為衛尉篤、奉車都尉景繕修館第,彌街絕裡。篤、景親近貴臣,當為百僚表儀。今眾軍在道,朝廷焦唇,百姓愁苦,縣官無用,而遽起大第,崇飾玩好,非所以垂令德、示無窮也。宜且罷工匠,專憂北邊,恤民之困。」書奏,不省。太后又下詔命令使者為竇憲的弟弟竇篤、竇景同時興建宅第,役使百姓。侍御史何敞上書說:「我聽說,匈奴兇暴叛逆由來已久。高祖在平城被圍,呂后收到冒頓傲慢的書信,為了這兩次侮辱,臣子一定要捐軀而死,但高祖和呂后卻忍怒含忿,放過匈奴而未加懲處。如今北匈奴沒有叛逆之罪,漢朝也沒有值得羞慚的恥辱,而時值盛春時節,農民正在田中耕作,大規模地徵發兵役,會使百姓產生怨恨。人人心懷不滿。又為衛尉竇篤、奉車都尉竇景濫修宅第,屋舍佔滿了街巷。竇篤、竇景是陛下的親近貴臣,應當成為百官的表率。現在遠徵大軍已經上路,朝廷焦灼不安,百姓愁苦,國家財政空虛,而此時驟然興建巨宅,重視和裝飾喜好的東西,這不是發揚恩德、使後世永遠仿效的作法。應當暫且停工,專心考慮北方邊疆的戰事,體恤人民的困難。」奏書呈上,未被理睬

竇憲嘗使門生齎書詣尚書僕射郅壽,有所請託,壽即送詔獄,前後上書,陳憲驕恣,引王莽以誡國家;又因朝會,刺譏憲等以伐匈奴、起第宅事,厲音正色,辭旨甚切。憲怒,陷壽以買公田、誹謗,下吏,當誅,何敞上疏曰:「壽機密近臣,匡救為職,若懷默不言,其罪當誅。今壽違眾正議以安宗廟,豈其私邪!臣所以觸死瞽言,非為壽也。忠臣盡節,以死為歸;臣雖不知壽,度其甘心安之。誠不欲聖朝行誹謗之誅,以傷晏晏之化,杜塞忠直,垂譏無窮。臣敞謬與機密,言所不宜,罪名明白,當填牢獄,先壽僵僕,萬死有餘。」書奏,壽得減死論,徙合浦,未行。自殺。壽,惲之子也。  竇憲曾派他的門生帶信去見尚書僕射郅壽,有私事請託,郅壽立即將該門生送到詔獄。他還屢次上書,指出竇憲的驕橫,引用王莽的史事來告誡朝廷。又趁著上朝的機會,就討伐匈奴和大肆興建宅第之事抨擊竇憲等人,厲聲正色,辭意十分激切。竇憲大怒,反誣郅壽私買公田,誹謗朝廷。郅壽被交付官吏審訊,當處斬刑。何敞上書說:「郅壽是聖上身邊參與機密的官員,糾正大臣的錯誤,是他的職責。如果他面對錯誤而沉默不語,就罪該處死。如今郅壽為了宗廟的平安而反對群臣,提出正確主張,這難道是為了個人嗎?我所以冒死上言,並不是為了郅壽。忠臣盡節,視死如歸,我雖不了解郅壽,但估計他會心甘情願地安然赴死。我實在不希望聖明的朝廷會對誹謗罪進行誅殺,那將傷害寬厚的教化,堵塞忠誠正直之士的道路,永遠被後人譏笑。我參與國家機密,卻說出了這些不應由我說出的話,罪名十分清楚,該當入獄,先於郅壽被殺,臥屍在地,死有餘辜。」奏書呈上,郅壽被判減死一等之刑,流放合浦。還沒有動身,他便自殺了。郅壽是郅惲的兒子。

夏六月,竇憲、耿秉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南匈奴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洛山,大破之,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北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甚眾,雜畜百餘萬頭,諸裨小王率眾降者,前後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憲、秉出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命中護軍班固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而還。遣軍司馬吳、梁諷奉金帛遺北單于,時虜中乖亂,、諷及北單于於西海上,宣國威信,以詔致賜,單于稽首拜受。諷因說令修呼韓邪故事,單于喜悅,即將其眾與諷俱還;到私渠海,聞漢軍已入塞,乃遣弟右溫禺王奉貢入侍,隨諷指闕。憲以單于不自身到,奏還其侍弟。

夏季,六月,竇憲、耿秉從朔方雞鹿塞出發,南匈奴單于從滿夷谷出發,度遼將軍鄧鴻從陽塞出發。三路大軍預定在涿邪山會師。竇憲分別派遣副校  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率領南匈奴一萬餘精銳騎兵,同北匈奴單于在稽洛山會戰。大敗北匈奴軍,北匈奴單于逃走。漢軍追擊北匈奴各部落,於是到達了私渠北海,共斬殺大部落王以下一萬三千人,生擒者甚多,還俘獲了各種牲畜百餘萬頭。由副王、小王率眾前來投降的,先後有八十一部、二十餘萬人。竇憲、耿秉出塞三千餘裡,登上燕然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刻石建立功碑,記錄漢朝的國威和恩德,然後班師。竇憲派軍司馬吳、梁諷帶上金帛財物送給北匈奴單于。當時北匈奴內部大亂,吳、梁二人到西海之畔才追上單于,向他宣布漢朝的國威和信譽,並以皇帝的名義進行賞賜,單于叩首接受。於是梁諷向單于遊說,讓他效法呼韓邪單于的先例,做漢朝的藩屬。單于欣然同意,立即率領部眾同梁諷一道南歸。抵達私渠海時,聽說漢軍已經入塞,單于便派他的弟弟右溫禺王帶著貢物去漢朝做人質,隨梁諷一同入京朝見。竇憲因北匈奴單于沒有親自前來,便奏報竇太后,把單于派來充當人質的弟弟送回去了。

相關焦點

  • 王子今:漢王朝西域決策的戰略思考
    鄯善王上書,願復遣子入侍,更請都護。都護不出,誠迫於匈奴。天子報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於是鄯善﹑車師復附匈奴,而賢益橫。 「皆流涕稽首,願得都護」的西域「十八國」執政者在建武二十一年(45)在「得見」「天子」時已經大失所望。
  • 稽落山之戰:東漢對北匈奴的壓制性進攻
    祭彤和南匈奴左賢王,帶著11000來自山河東、北地等羌胡和匈奴兵,向著北匈奴位於涿邪山一帶的溫禺犢王部落進發。耿秉等人帶領武威、隴西、天水的招募兵和羌胡兵10000人出居延塞(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向涿野山以西的句林王部落進攻。最後,騎都尉和護烏桓校尉帶領烏桓鮮卑士兵和漁陽、上谷、代郡。雁門等郡國的士卒,出擊涿邪山(滿達勒戈壁)東北地區的區域。
  • 論「西北一候」:漢王朝西域決策的戰略思考
    鄯善王上書,願復遣子入侍,更請都護。都護不出,誠迫於匈奴。天子報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於是鄯善﹑車師復附匈奴,而賢益橫。40  「皆流涕稽首,願得都護」的西域「十八國」執政者在建武二十一年(45)在「得見」「天子」時已經大失所望。
  • 關山迢迢,黃沙漫漫,兩千多年前,漢朝西域都護府是怎樣的機構?
    《漢書.西域傳》:「丁靈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諸國羈屬者皆瓦解」。匈奴勢力衰退,漢王朝為加強塔裡木盆地周圍的軍事力量,於神爵三年(前59年),任命鄭吉為衛司馬,在護天山南道的同時,「並護北道,故稱都(dou)護。
  • 「拯救大兵耿恭」:耿恭幾十個人是怎麼守住北匈奴兩萬人圍攻一年的?
    答: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戰爭史上,東漢「戊己校尉」耿恭死守疏勒城的悲壯一戰,還有那「拯救大兵耿恭」的浴血時刻,都堪稱濃墨重彩的一筆。東漢永平十八年(75),即東漢王朝剛剛在西域恢復「西域都護」建制的第二年,不甘心丟失西域的死敵北匈奴,就發起了瘋狂反撲:數萬匈奴大軍洶湧來攻,龜茲等西域小國也趁機反水。西域都護陳睦與兩千多戍邊漢軍壯烈殉國。
  • 東漢王朝歷史概述及考研必備知識點大全!!
    公元25年,當赤眉農民軍迫近長安(今陝西西安),推翻了更始帝劉玄的統治之時,劉秀在鄗南(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沿用漢國號,以這一年為光武元年,不久,定都洛陽,因洛陽位於長安之東,故把劉秀重建的漢政權稱為東漢,也稱後漢。東漢的疆域東、南臨海,北至大漠,東到朝鮮半島西北部,西到天山、蔥嶺,西南至雲南、緬甸北部、越南中部。
  • 在兩漢王朝中,為何東漢的存在感明顯低於西漢?
    西漢與東漢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政權和王朝,但後世還是習慣上稱為「兩漢」。兩漢的國祚延續了四百多年,僅低於「兩周」的八百年國祚,是我國古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西漢王朝存續了210年,東漢王朝存續了195年,期間的國號都是「大漢」,後世為了區分才分別稱為「西漢」和「東漢」。
  • 十三人對數萬匈奴大軍,如何死守孤城?看東漢名將耿恭的成名之戰
    東漢,作為延續西漢王朝輝煌的一個朝代,他卻很少被人們提起。即便是被人們論及,也是作為三國魏晉的背景,而他真正璀璨的歷史時期卻很少有人能了解到。而這個殘局名稱的來歷,正式東漢時期的大將恭耿死守金蒲城,拜井求水的故事。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剛剛平定了中原的戰亂,可是飽受戰爭之苦的東漢王朝已經無法像西漢一樣延續對西域的控制。於是西域的一種小國都投向了匈奴的懷抱,整個西域都在匈奴的掌控下。到了漢明帝時期,經歷了幾十年的「光武中興」之後,國家富足,軍事力量也變得強大。
  • 經略西域,民族英雄班超投筆從戎!班超:這是我的志向,也是使命
    他的同事們都笑話他,他又說:「普通人又怎能理解壯士的志向呢?」班超說到做到,他真的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獲勝之後他又奉命出使西域。當時的西域有大半已經投靠匈奴,班超的使團只有36人,西域距離長安有數千裡路,漢朝的軍隊無法給班超以支持。在這種情況,班超幾乎是靠一己之力去經營西域。班超在努力之下,成功地讓鄯善、且末、疏勒投靠漢朝,打通西域南道,並讓漢朝恢復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
  • 漢朝之後,唐朝之前,西域各國是如何度過這450多年的?
    一,西域西部紛紛脫離控制在西漢時期,西域大約有30個國家,到了東漢時期已經分化為了5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國力基本都很弱,匈奴強盛的十分就投靠匈奴,漢朝強盛的時候就依靠漢朝。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西域和中原的聯繫相對減弱,史書記載的西域國家數量也就不那麼明確了。
  • 東漢王朝拔去了這根眼中釘,卻亡了
    翻開東漢的歷史,從頭到尾主要圍著一個敵人在掐架,羌人!這個羌人到底是哪裡來的小夥伴,那麼難打,那麼能堅持,在「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統一大國面前竟然那麼囂張!這夥子人竟然比匈奴還難打,哪裡來的?到了漢武帝時,用兵匈奴。那會匈奴還佔著河西,湟水地區的羌人和匈奴就隔著一條祁連山脈,平常彼此之間總是走家串門什麼的,挺和氣。武帝嫌羌人礙事,擔心這幫野人壞他滅匈奴的大事。派精兵強將打跑了這幫羌人,羌人也很乾脆,想也沒想就拋棄了老家跑到了青海高原,這一呆就是幾十年。比起湟中肥沃的水土,再看看現在腳下稀薄氧氣的高原,這幫羌人無時無刻都想回歸故土。
  • 西域故事:埋沒於風塵的焉耆往事
    公元前60 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在西域的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公元前59 年,漢設西域都護,治於焉耆西南烏壘城,匈奴「僮僕都尉由此罷」,由此漢朝全面掌控了西域。直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減弱,焉耆乘機脫離新莽政權統治。新莽建國五年(公元13年),焉耆殺死西域都護但欽。
  • 後崛起大國要先交友而後出擊,當年西漢結援西域反制匈奴非常經典
    其意思是:中國各個朝代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的。西漢初年漢朝其實多次想終結匈奴在廣袤的北亞的霸權,但只是到了國力雄厚而本人又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代才毅然展開反擊。饒是如此,強漢還是多次尋覓西域盟軍一起共同對付強悍的匈奴。
  • 侯君集破高昌,建立西域都護府
    公元640年,唐朝一代名將侯君集,攻破了高昌,並且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統轄整個西域。巔峰時曾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
  • 對於所有中原王朝來說,西域都是必爭之地,為何明朝對這裡沒興趣
    漢武帝即位後,漢朝國力強大,漢武帝這時候決定攻打匈奴。不過當時的匈奴非常強大,而且地理位置包圍西漢整個北方。漢武帝想要進攻匈奴,只能從南向北攻打,這樣對西漢來說並沒有優勢。於是漢武帝想要聯合其他國家一共攻打匈奴,他從商人那聽說西方的大月氏等國家受匈奴壓迫。
  • 以一人之力平定西域五十五國, 19年後其與西域公主的混血兒子再次平定西域
    與有志於文學的哥哥班固不同,班超立志立功為國效力於萬裡之外,因此他「投筆從戎」,去往了更加廣闊的西域大地。與崇尚徵服的西漢不同,東漢對於西域並無興趣。這是因為東漢首都在洛陽,而不是距離西域更近的長安。因此,徵服西域對於東漢帝國來說,國防意義並不大。同時由於之前的王莽亂政,導致西域諸國紛紛背叛漢朝,致使匈奴勢力在西域捲土重來。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自此林胡、樓煩向北遷徙,進入匈奴的領地,逐漸融入匈奴,匈奴也就成為了緊挨著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曾經隔著兩個大部族,看不清中原的花花世界,如今都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匈奴人終於嘗到了和中原接觸的甜頭了,缺啥去中原搶一波就完事啦,自己啥都有了。
  • 都說古代漢族政權很少主動入侵他國,真的是這樣嗎?事實非常打臉
    東漢:匈奴衰弱,西域為主到東漢時期,由於內部分裂和東漢的持續打擊,匈奴開始持續衰弱,以至於漢章帝後不得不向西遷徙,漢匈戰爭至此基本結束。東漢時期的戰爭,主要圍繞西域展開,而這綿延無期的戰爭,幾乎貫穿了整個東漢。
  • 地理答啦:漢朝、唐朝2個國力強盛的象徵——都護府
    為什麼要帶著自豪來說說都護府呢?因為我國歷史上設立都護府的典型時代,正好是大漢王朝和大唐王朝——我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兩個時期,而都護府的設立,恰好是強漢盛唐實力的象徵!於是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帶著使團聯繫西域各國,開始了對西域的經略。與此同時派兵進攻西域的匈奴人和大宛等國,用強大武力「說服」西域各國。至公元前60年,西域的匈奴勢力向大漢投降,西域天山南北廣大地區完全納入了漢朝的管轄,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統領西域各國。
  • 東漢班超夜襲匈奴使者,不辱國家使命
    在東漢的時候,班超幫助哥哥班固撰寫《漢書》,但他認為一個男子漢的抱負不應該只在紙筆上,於是棄武從文,參加了對匈奴的戰鬥。他堅毅果敢的性格使他在戰場上屢建功勳。後來,東漢王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抵禦匈奴的侵擾,就派遣班超作為使節出使西域。班超手裡拿著漢朝的節仗,帶領36人組成的使團出發了。他們首先來到了鄯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