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恐慌症是一個心理現象及社會現象

2020-12-12 騰訊網

現在許多用人單位招聘時甚至要求受聘者年齡在30歲以下,而人才市場每年又有更多的新人湧入,於是有的年輕人也開始擔心自己 變老。越是這樣,精神越緊張,心理年齡便在不知不覺中真的變老了。這些人常感覺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經常處在焦慮、煩躁、無聊和無 助的狀態中,自感活得很累。

心理對策:「年齡恐慌症」是一個心理現象,也是一個社會現象。應該堅信,社會上現存的這種不客觀、不科學的「唯年齡論」,總有一天會為之改觀。如果不想坐等到那一天,就改變自己吧,放鬆心情,多學知識,自我「充電」,這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你一定會迎來人生事業上的第二個春天。

職業「迷茫症」:許多人都會經歷的自我發展困惑  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至少有四個時期容易陷入「認不清發展道路」的迷茫之中:  第一個時期是14-22歲,這個階段的人承擔著學生與求職者的雙重角色。主要的疑問是:我是誰?我能做什麼?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會經驗。  第 二個時期是22-28歲,這個階段的人已進入工作領域,逐漸了解社會,建立了初步的人際關係網。工作一段時間後,開始重新衡量身邊的一切,如工作環境、職 業種類、待遇等與自己的「職業夢想」是否匹配。主要疑問是:理想與現實不相符,我是否要重新選擇?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的發展目標與單位的現狀、提供的機 會等不一致。

第三個時期是28-35歲,這是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已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其才能得到了一定的發揮,正為提升或進入其他職業領域打基礎。主要的疑問是:為什麼這麼多年我一直無所成就?迷茫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挫折及對目前工作的不滿。  第四個時期是35-45歲,這個階段的人開始重新衡量所從事事業的價值,是容易發生職業生涯危機的階段。其主要疑問是:接下去的歲月我應該做些什麼?之所以迷茫,是因為有了豐富人生閱歷的他們,對人生的有限與世事的無常有著較深刻的領悟,所以對將來何去何從難以貿然決定。

1、學會自己創造快樂

小羽的丈夫以前對她特別關愛,可結婚幾年後,丈夫竟然忘記了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和她的生日,使她特別難過。其實,夫妻兩人的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從浪漫到現實,從鮮花到結成果實。過去丈夫經常送你卡片,可現在就得考慮給家裡掙房子掙車子。女人應該考慮自己創造快樂,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快樂。女人可以自己去購物、健身、旅遊、交際、學習,這樣才能更快樂,而且影響得丈夫也快樂。

2、胡思亂想不如完善自己

容兒偶然發現了丈夫過去的一本日記,了解到丈夫以前和戀人之間的一些事情。從此,她天天審問丈夫,互相折磨,雙方都痛苦萬分。有 許多女性常常懷疑丈夫或男友的忠誠,把很多精力用於胡思亂想。人生的時 限,我們拿多少時間真正來考慮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娛樂呢是否值得用這麼多的時間來想一些不相干的或無法改變的人和事呢把自己折磨得心神俱損、容貌憔悴,還不如更關注提高自身素養,完善自己。

3、不能奉獻得沒有了自己

秦菲嫁人以後成了專職主婦,老公工作繁忙,沒時間陪她,她覺得越來越苦悶。許多女性結婚以後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丈夫和孩子身上, 自己不求上進,與外面的世界逐漸疏遠。當丈夫的事業發展了,孩子長大成人了,她就變成了「多餘」的人。奉獻是女性的美德,但如果一點也不考慮自己的將來、事業和愛好,那很快就會奉獻空了。

4、別讓自己變成碎嘴婆

小美的丈夫隨手亂放東西,不太注意小節,小美不能容忍,一定要改造他。於是丈夫越來越不愛回家,而妻子的抱怨也越來越多,成了惡性循環。其實,妻子做了很多的家務事,但功勞卻被嘮叨給抵消了,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反感。聰明的選擇是:1、做而不說;2、兩人一起 做;3、不要管他,讓他自己做。總之凡事不能苛求完美,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5、別用愛把丈夫隔離起來

林靈原先一直在丈夫的寵愛中生活。後來婆婆搬來同住,多了一個人分享丈夫的愛,她覺得心理很不平衡,處處要爭一口氣。其實,一些聰明賢慧的妻子對丈夫前妻的孩子特別好,結果贏得了丈夫和孩子加倍的愛。要知道,和丈夫的至親家人爭寵最終很可能打翻他愛的天平。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心理諮詢—「手機被看恐慌症」,你有沒有?
    青少年心理諮詢—「手機被看恐慌症」,你有沒有?當別人拿到自己手機或者是看自己手機時,就會有種很恐慌的感覺,雖然手機裡沒有任何見不得人的東西,但就是不能給人看。哈哈哈哈哈,好真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 職場「年齡恐慌症」,你在怕些什麼?
    想換工作,看到招聘信息上的年齡限制;年齡小的同事,升職加薪,變成了自己的領導;已婚未育,或者未婚未育到了年齡,擔心婚育影響工作,被淘汰;幹了很多年,事業沒有起色,行業不景氣,陷入瓶頸,不敢辭職怕已經沒有競爭力。
  • 五類人易得「年關心理恐慌症」
    核心提示:  春節在即,本應是一件喜事,但一些人的心理負擔卻越來越重,以至於患上「年關心理恐慌症」。記者從鞍山市中心醫院和康寧醫院的心理門診了解到,臨近春節,來看心理醫生的病人比平時增加了近一倍,其中10%——20%的病人因對自己一年工作成績不滿而苦惱,或因節前應酬、「人情債」纏身而煩躁。
  • 考試恐慌症1、中考恐慌症
    考試恐慌症1、中考恐慌症 由於現在取消了小升初考試,所以現在第一次的大考恐慌症,基本出現的時間點就是中考。我們來看看自媒體口中的中考恐慌症吧!!!高中理科入門結論:中考不必說的如此恐怖,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從小學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
  • 父母焦慮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增多
    有專家提出,父母的恐慌和焦慮導致兒童「童年恐慌」現象幾十年來不斷增多,家庭教育走入了學校化、知識化的誤區,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也有學者分析,人們期待名校的身份神話能替代家庭完成對下一代的制度性庇護。但是這扭曲甚至是異化了教育的功能:教育成了社會分層的代理機制。
  • 多動症當心「三年級現象」
    每到假期,因多動症問題就診的兒童約比平時增加五成,而這些孩子中超過半數是三年級學生。三年級最容易暴露多動症。多動症孩子主要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任性衝動、自控能力差、精細動作不協調、學習困難,尤其是成績變差,三年級是個分水嶺,家長會明顯感覺孩子症狀逐漸加重等。
  • 賽序波:空巢老人孤獨死亡成為重要社會現象,為何老人不願出門
    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在加重,空巢老人的比例在飛快地增高,對外交流的減少使老人與社會脫節。空巢老人的孤立死與孤獨死成了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可以區分為環境的,身體的和心理的三種方面的原因。究其原因,有的是看起來是那麼微不足道。比如像在北方,大半年的積雪造成出門的不便;比如說在山地的城區,坡道過多造成外出的不便;有的是因為一場像感冒這樣小病的入院。當然也有的是老年心理以及病理的原因,如老年抑鬱症,認知症等原因;有的是由於社會交往環境的不足所造成的。
  • 實用心理疾病小手冊:焦慮與各類恐慌病症
    焦慮與恐慌是兩個意思非常相近的詞彙,所以在這裡將它們匯總為一個篇章來講。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上這種病。女性患恐懼症的概率大約是男性的兩倍。如果你在4周內經歷過至少4次恐慌發作,則說明你還上了恐慌症;如果你有過一次恐慌症但是擔驚受怕了一個月,也可以說明你患上了恐慌症。具體的診斷還是要聽醫生的話。有些恐慌症患者會非常擔心自己失控,成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然而精神分裂症與恐慌症、焦慮症的症狀截然不同。
  • 「恐慌症」發作是什麼感覺? 恐慌症的症狀有哪些?
    「恐慌症」發作是什麼感覺? 恐慌症的症狀有哪些?時間:2016-05-23 14:49   來源:煎蛋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恐慌症發作是什麼感覺? 恐慌症的症狀有哪些?美國有數百萬成年人忍受著焦慮症和恐慌症帶來的痛苦,一旦患上這兩種病,恐慌發作就成了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為頑固的症狀。雖然每位病人的恐慌發作時感受都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恐慌發作非常嚇人。 波士頓大     原標題:「恐慌症」發作是什麼感覺? 恐慌症的症狀有哪些?
  • 愛神自曝已患上恐慌症 四大原因是主兇
    NBA一直是受世人矚目的,而最近關於NBA的一條新聞讓很多人產生憂慮,是因為之前一場比賽中,一個被大家稱為愛神的球員凱文-勒夫提前退場並且離開了球館,賽後他所在的騎士隊召開了一次會議,他的這種行為遭到了隊友的質疑。可是愛神自己解釋說,提前離場是因為自己患上了恐慌症,並不是有意為之。
  • 實用心理疾病小手冊:焦慮與恐慌病症的分類和詳解
    這篇文章將會詳細介紹各種焦慮、恐慌與抑鬱症的分類和症狀,幫助你判斷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是否有類似的病症。讀的時候請一定要記住,文章僅供參考,不能代替專業醫師的診斷和評估。焦慮與恐慌篇焦慮與恐慌是兩個意思非常相近的詞彙,所以在這裡將它們匯總為一個篇章來講。
  • 老年抑鬱,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其實這並不是偶然的,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由於生理與心理的變化,老年人對生活的適應能力逐漸減弱,任何應激狀態都容易誘發抑鬱情緒。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這位老主任的生理安全的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缺乏的就是社會需求,住院期間,病房內就是一個社會群體,有人交流,自己是醫學專家,還能給別人提供醫學建議,這是自我自我實現的滿足,每日查房,吃飯服藥有人督促,有了家庭的溫暖
  • 泰倫盧焦慮症、樂福恐慌症、史密斯神經刀,騎士需要一位心理醫生
    執教能力低下,戰術打法單一,用人思路不清,唯詹姆斯馬首是瞻——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證明,泰倫盧在騎士就是一個「傀儡教練」而已。但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是,盧指導卻是以一種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形式暫時離開了球隊。職業教練的壓力之大,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尤其是隊中有詹姆斯這樣一位不奪冠就算失敗的超級巨星。
  • 心理推送第25期:高三常見心理現象之——舌尖現象
    高三常見心理現象之——舌尖現象親愛的高三學子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攀枝花七中心理微課堂。上一次,我們介紹了高三常見的高原現象,那麼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高三常見的另一種心理現象——舌尖現象。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到一個房間裡去找東西,假如這個房間凌亂不堪,那麼我們找東西的時間成本一定會大大增加的,有時甚至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知識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知識很零散,那麼大腦在提取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錯誤,舌尖現象就更容易出現。而如果我們能夠讓我們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網絡,無論想要提取哪一個知識點,只需要到對應的網絡結構中去找就可以了。
  • 恐慌症發作:我該如何阻止他們?
    恐慌症發作並不總是有一個明確的模式。有些人可能一天內經歷幾次襲擊,然後幾個月沒有再發生一次。然而,模式是可以識別的。在諸如廣場恐懼症或害怕在公共場所可能引發恐慌症的情況下,人們都會選擇避開公共場所。恐慌症發作可以模仿其他健康狀況。
  • 社會現象如何分析的更加全面
    綜合分析是一個大類題型,其中包括了時政(社會現象+政策理解)和哲理(名言警句+哲理故事),而社會現象又是必考題,但是有很多同學在分析的時候,只停留在表面,無法進一步思考分析,那怎樣才能分析的透徹、全面,那中公教育專家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會傳染的生活現象或社會現象都有哪些,你中招了嗎?
    生活中有很多生活現象,只要一個人出現了,另外的人感覺像是被傳染了一樣立馬做出相同的反應,科學上認為人在讀懂他人行為的基礎會在大腦中留下影像,並進行無意識的模仿,這個過程叫作模仿反射。這裡小編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看看有好多人都「中招」了。
  • 中高考常見心理現象—1—「舌尖現象」
    其實,這是一種中高考備考及考試中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舌尖現象」。一些很容易的題目,答案就在嘴邊盤旋,但就是寫不出來,也就是考試中突然忘了,這在心理上學上是一種短暫的記憶性受阻,心理學家稱之為舌尖現象。大多數人都遇到過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在回憶信息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性的遺忘。但應注意的是,出現在學習和考試中的舌尖現象常會影響到考生的情緒、信心,所以必須加以克服。
  • 常寂光淨土的境界裡面,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心理現象和自然現象
    世尊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特長是法相唯識,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心理學家,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怎麼想?起心動念,一個念頭我們不知道。佛提一個問題問他,「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是經文。這句裡頭問了三樁事情,凡夫動一個念頭,譬如經上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幾多微細的念頭組成這一個粗念?粗念是什麼?
  • 謝勇專欄:是什麼造成了「肯德基恐慌症」?
    雖然常常有事不能說太細,或者乾脆說不得,但這並不妨礙在中國社會話語場裡,人們會傾注很多精力、熱情到一系列特別話題中。這些話題通常包括:轉基因、中醫與中藥、養生、同性戀婚姻、貨幣戰爭,以及今天要談的,肯德基恐慌症。  已經想不到這是肯德基第幾次「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