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濟南印跡

2020-12-19 大眾網

  

  丁寶楨題寫的「大賓第」匾額

  □耿仝

  2019年6月13日,晚清名臣丁寶楨的七世族孫丁迎春來到位於百花洲的泉水人家民俗館。他來這裡的目的,是為了參訪其先祖丁寶楨親筆題寫的一塊匾額。

  泉水人家民俗館門樓上懸掛著一塊牌匾,上書「大賓第」三個字,筆力蒼勁、入木三分。據題記可知,此匾是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為濟南的一位鄉紳題寫的。大賓,是舊時「鄉飲酒禮」中的一種榮譽稱謂。鄉飲酒禮是周代開始流行的宴飲風俗,目的是為了向國家推薦賢者,後歷代相沿。到了明清時代,鄉飲酒禮側重於禮儀教化,每年望春望日及孟冬朔日於學宮行鄉飲酒之禮,由學校教官擔任司正。按照等級不同,分為大賓、僎賓、介賓、眾賓等,以「大賓」為上。這種習俗,在當時社會中起到了敦親睦族、止惡揚善的作用,人們把能選上鄉飲大賓作為一種巨大榮耀。作為地方最高長官的丁寶楨,自然有代表中央政權宣傳教化的職責,所以他為這位獲得「大賓」稱號的鄉紳題寫了「大賓第」三字,以示旌表。丁寶楨所留書法並不少見,但以匾額形式保留下來的並不多,對濟南來說,這塊匾額顯得彌足珍貴。丁氏後人在「大賓第」匾額下久久佇立,緬懷祖先,感受著丁寶楨與濟南這座城市的文化共鳴。

  

  丁寶楨創設的山東機器局(拍攝於1908年)

  在珍珠泉大院辦公

  丁寶楨(1820-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鹹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歷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後外放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丁寶楨升任山東按察使。次年,升任山東布政使。五年(1866年),丁寶楨又升任山東巡撫,十一年(1872年)再任,十三年(1874年)三任,一幹就是三任。丁寶楨在山東做了十年的封疆大吏,這十年間,丁寶楨政績卓越,被稱為「清代山東最有作為的地方官」。

  說到丁寶楨的政績,就不得不提他在濟南的辦公地點——山東巡撫衙門,也就是今日的珍珠泉大院。一直以來,珍珠泉大院在人們的印象中都蒙有一層神秘的面紗。元朝初年,珍珠泉大院曾為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張榮的府邸。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英宗朱祁鎮第二子、第一代德王就藩濟南,這裡又變成了德王府。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兵入濟,將德王府付之一炬,成為廢墟。清康熙五年(1666年),原山東巡撫衙門遇火災,山東巡撫周有德利用拆除原青州衡王府的磚石木料,在德王府舊址修建了新的巡撫衙門。自此之後,這裡就成了「齊魯總制」。而作為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就是在這裡發布政令的。

  如今,珍珠泉大院內還保存有清代山東巡撫大堂,這裡曾是丁寶楨的辦公場所。巡撫大堂面闊5間,中間一間的兩柱之間為8扇落地門,而其餘的兩柱之間則為6扇。整幢建築為磚石木結構,屋頂懸山,前有懸山券棚抱廈,屋面施灰瓦,正脊為素脊,兩端有吻獸,簷角垂脊端皆有跑獸。大殿前有6根大紅柱支撐著一組組鬥拱,蔚為壯觀。這種大殿屋頂、券棚抱廈屋頂都為懸山式勾連搭的做法,在濟南是唯一一例。大堂東側有散水泉,門前為寬大月臺,當年的月臺高出地面,進入大堂要拾級而上。正是在這座莊嚴宏偉的建築中,丁寶楨以他為國為民、勤勉盡責的高尚情操書寫出了一篇精彩的「述職報告」。

  平定內亂、治理黃河、創辦企業

  任職山東巡撫的十年中,丁寶楨平定了山東境內的各路內亂,排除了民間武裝對於朝廷的軍事威脅,安定了山東百姓的生活,深得朝廷器重。丁寶楨重視水利建設,治理黃河的成績顯著。同治十一年十二月(1872年2月),黃河侯家林段決口,丁寶楨親赴工地,督率軍民萬眾在河堤上出生入死抗洪堵決,在只花了三十幾萬兩銀子的情況下,便將決口大堤堵住。丁寶楨的幕僚陳錦後來寫了一篇《丁寶楨奏請創建山東省垣大王廟碑》,並將此刻成碑立於祭祀黃河神的廟中。上世紀80年代,這塊石碑在黑虎泉西路附近的浙閩會館內被發現,現已被移置到閔子騫墓園內。

  光緒元年(1875年),丁寶楨上奏清政府批准,以「靖海安邊」為名,在濟南北郊新城擇地300畝,耗白銀18.86萬兩,創設了山東近代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局,引進國外機器設備,製造火藥、馬梯尼洋槍,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範。丁寶楨創辦的這所山東機器局,曾先後更名為山東兵工廠、濟南新城兵工廠、新城化工廠、山東化工廠,現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山東北方現代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如今,該廠仍保留有1876年製造的用來碾火藥的碾藥器,以及山東機器局始建時建起的第一個建築工務堂和1876年建造的火藥庫。

  同治八年(1869年),丁寶楨創辦尚志書院,俗稱尚志堂。入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要學習天文、地理、算術等新學。該堂曾刊刻的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至今,在趵突泉公園內,仍可看到當年尚志堂的部分建築。同期,丁寶楨還在後宰門街上創辦了近代山東最早的官書局——山東書局,該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經讀本》是由丁寶楨親自參與校勘的。

  丁寶楨最被世人熟知,也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段經歷,是智殺大太監安德海。安德海依仗慈禧太后恃寵而驕,在一次破例出京途中,於船頭高插龍鳳旗幟,大肆招搖,索收財物。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不滿的丁寶楨,命東昌府知府與濟寧州知州等運河沿岸官員務必將安德海一行「一體截拿在案,解省由其親審」,隨後在濟南西門外丁字街斬首。此事震驚朝野,至今仍被老濟南人廣為傳說。當年安德海被關押在西關外西蜜脂泉處的關帝廟內,該廟至今仍存。

  丁氏家族墓地為何在濟南

  距此處不遠,西門裡舊軍門巷中間路西11號大門,即當年丁氏故居,惜今已不存。當年,丁寶楨故居南北長約30米,東西長約70米,內分為5處院落。在結構上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特色,沿正門向西的中軸線,三進院落依次展開。這三進院落北面另有兩處跨院,為書房和僕人居室。大門的門樓有六七米高,門枕石高約0.7米,石面雕有石榴、佛手、葡萄、壽桃等精緻圖案,挑簷石上的獅子滾繡球石雕及門楣上方的高浮雕走馬板均保存完好。門樓內側為左右門房,進門後正前方為寬五米、高四米的影壁。院落內建築均雕梁畫棟、丹楹刻桷,十分華麗精美。房屋雖為平房,但其高度卻均達如今樓房二層之高。

  丁寶楨任職山東巡撫十年間,丁寶楨的妻子諶氏與其二哥等人先後辭世,埋在濟南東郊外的丁家林子。根據清代定例,「官員於任所不得置買田地」。一位封疆大吏,為何公然違反定例?家鄉在貴州,為何又要將親眷異地埋葬?原來,丁寶楨所在的「原籍貴州大定府平遠州久遭兵燹,田廬蕩毀,親族百無一存。」早在丁寶楨考中進士後,丁寶楨按照制度返鄉丁憂,恰逢貴州發生「匪患」,他毅然變賣了所有家產,招募鄉勇保衛家鄉。「匪患」最終被平息,但丁寶楨在貴州的家卻已不存在了。丁寶楨調任山東,他便帶著家眷與兄弟族人一同赴職來到濟南,「所有隨任之親屬丁口,歲有喪亡」,均沒有找到合適的埋葬地點。丁氏夫人諶氏病故後,丁寶楨便以此上奏朝廷稱:「臣擬於濟南府東門外華山之麓置地十畝,將臣妻及已故之親屬丁口,暫行淺厝。」不久即得到清政府特批,遂得在濟南華山之南購置10畝土地作為家族墓地,用以安葬親人,這就是當下的丁家林子,即近日發現丁寶楨墓之處。這為丁寶楨日後「落葉歸濟」埋下了伏筆。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享年67歲。丁寶楨死後,山東父老聯名具奏朝廷,請求將他的靈柩運回山東安葬。朝廷下旨:「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並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由於朝廷發放的俸祿被多數用於興辦實業、救濟百姓,丁寶楨亡故後竟然債臺高築,身邊隨員們聚集在一起拿出錢幫助辦理喪事,扶柩回鄉才得以成行。其子丁體常等遵從父親之遺命,為了不擾民,由水路扶喪。次年秋,靈柩回歸濟南。士紳百姓「郊野祭弔,軍民悼哭」。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二十五日,丁寶楨安葬於丁家林子原配諶夫人墓的東側(現濟南歷城區全福立交橋東)。

  丁寶楨去世後,山東鄉紳在丁寶楨創建的尚志書院內修建了一所丁公祠,以祭奠這位被山東人視為賢良的「外鄉人」。後來,這座丁公祠被改建為李清照紀念堂。

  雖然,丁寶楨在濟南留下的歷史印跡日漸稀少,但他的事跡和傳奇故事,卻多為濟南人所熟知,就如尚志書院內的泉水,一直迴響在濟南人的耳邊。

相關焦點

  • 148年前,山東巡撫丁寶楨沂源寫了4個字,勉勵莘莘學子
    2009年,沂源縣中莊鎮中心小學進行修繕擴建,校門口水溝上面一塊表面光滑卻從不讓人留意的「過門石」隨著推土機轟鳴的聲音翻了個個,大家驚奇地發現上面上刻著「學以明」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右上角清晰刻著「欽命宮保山東巡撫部院提督……」的字樣,左下角落款「大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仲冬……」字樣
  • 濟南疑發現宮保雞丁發明人墓 網友:這不是一道川菜嗎
    繼明代內閣首輔徐階墓在浙江湖州被發現之後,清末名臣丁寶楨墓疑現身山東濟南。據「濟南時報」微信公眾號消息:6月11日,丁寶楨的墓地在濟南被考古專家確認,位置就在祝舜路,山東電建第一公司洺悅佳園項目工地,南面就是海德公館。據了解,現場出土了兩個頭骨,一個是丁寶楨的,另一個頭骨懷疑是丁夫人的。「濟南時報」微信公眾號介紹,丁健透露,丁寶楨墓地所在的這塊土地已經被拍賣出去,由開發商重新開發時發現了墓地,並且發現了頭骨以及其他骨骼等物。
  • 官大一級壓死人,清朝的 山東巡撫為何高出一個級別?
    山東巡撫級別高於其他巡撫,是從明朝時期就有了的做法。 1368年,明朝設置山東布政使司,即山東省。1440年,明朝在山東布政使外,還設立了山東巡撫一職,這個職務的全稱是「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兼管河道提督軍務」。山東巡撫最初與山東布政使合署辦公,後來逐漸開府建衙,擁有獨立的山東巡撫衙門。
  • 清代的山東駐軍——山東歷史
    武官提督接受文官總督、巡撫的節制、調遣、改黜,同時,總督、巡撫也有直轄部隊。一般說,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各直轄幾營標兵,稱督標、撫標、提標、鎮標。河道總督所屬稱河標。副將所統官兵稱協,(二) 山東綠營駐防 清朝初年,山東與直隸、河南共一總督,督署駐大名府,後山東,河南各為巡撫直轄。康熙元年(1662年),為鎮壓於七起義,設山東提督,初駐青州,後駐濟南,十六年,裁提督,由巡撫兼領。山東綠營,計有巡撫直轄之撫標及受巡撫節制之登州鎮、兗州鎮、曹州鎮。
  • 這道濟南府菜餚名揚天下 有滋有味有故事
    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為您帶來全新的視頻欄目《味道濟南》,帶您走進濟南的大街小巷,在美食中嘗百味人生,在影像裡品味道濟南。說起宮保雞丁,它的緣起眾說紛紜,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則是該菜前身為魯菜醬爆雞丁,後被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改良發揚,成為了名菜「宮保雞丁」。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探訪了丁府家廚後人經營的舜泉樓,為大家發掘濟南最地道的宮保雞丁。
  • 1919年,山東的五四運動事件
    宣言書指出:「同學等,外怵國艱,內怵橫暴,故自五月二十六日起,與北京天津濟南上海各校取一致行動。吾輩少年,非不知光陰之可惜,學業之彌貴,而所以決然捨去者,亦以作先我而行者之聲援,為後我而起者之提倡。庶幾全國響應,落日或起於魯陽之一揮耳。」同日 日本駐濟南代理領事山田一郎,致函山東督軍省長,抗議各界愛國運動。
  • 濟南十大名菜
    濟南菜是魯菜四大地方菜系之一,也是魯菜最重要的代表菜。如濟南經典名菜宮保雞丁、九轉大腸就是魯菜最著名的名菜之一, 那麼去濟南旅遊,有什麼必吃的經典名菜呢?小編為你整理了濟南十大名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濟南十大經典名菜吧。1、九轉大腸魯菜之濟南菜代表菜「九轉大腸」,是山東省濟南市傳統名菜。
  • 濟南市文物局:疑似丁寶楨墓考古發掘已開始
    6月16日上午,濟南市文物局通報疑似丁寶楨墓工作情況:建設單位已與考古部門籤定了古墓葬搶救性考古發掘協議,下午專業人員已進入工地迅速開展發掘工作。二是關於該建設項目情況,該項目為山東洺悅置業有限公司建設的濟南洺悅佳園項目,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大部分已開挖樓槽。現已責令施工單位停止施工,並設立警示標誌保護現場,待文物部門對疑似古墓葬進行進一步考古發掘、認定。
  • 清代濟南近30家私營出版社 英華齋專刻醫書善書
    丁彥臣為官山東十餘年,官至山東鹽運使,深受山東巡撫丁寶楨賞識。他在山東刻書八種,有四種委託文友堂刊刻。其《梅花草盦石刻勾本》、《漢石例》等金石類書採用雙鉤刻法。雙鉤刻是雕版印刷的一種技法。用線條勾描物像輪廓叫「勾勒」,因基本是用上下或左右兩筆勾成的,故又稱「雙鉤」。把雙鉤的圖畫(或字)刻在木板上,就叫「雙鉤刻」。這樣刻成的木板印刷時只有字畫的線條是墨色的,其餘均為白色,故醒目且清晰。
  • 丁寶楨和都江堰南橋
    丁寶楨點點頭:「看了。」「還有,還有卑職給大人您的一封信,不知卑職的建議是否妥當?」「嗯。」丁寶楨不置可否地哼了一聲。城門打開,一股涼涼的江風裹著水氣撲面而來。丁寶楨手搭涼棚眺望河對岸,雖近在咫尺,卻無路可行。「在這裡修一座橋如何?」丁寶楨指著滾滾江面問葉縣令。葉家伍在這一刻似乎明白了什麼。
  • 山東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引言19世紀七八十年代,洋務派官員在山東創辦了一些近代工業。其中主要有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濟南開設的山東機器局和李鴻章創辦的天津電報局濟寧分局。在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的刺激下,山東的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也投資於新式工業,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
  • 清朝的山東究竟有何特殊,為何巡撫高配正二品?「全稱」說明一切
    山東巡撫衙門舊址那麼,山東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山東巡撫」的行政級別為何要高於其餘行省的「巡撫」呢?其實,我們從「山東巡撫」的全稱中就能得出答案:根據《清史稿·職官志三》的記載,清朝「山東巡撫」的初制全稱為「巡撫山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理營田」。
  • 清代濟南珍珠泉大院無人知曉的奇景
    有清一代,珍珠泉大院作為山東級別最高的巡撫衙門,高牆深宅,壁壘森嚴;特別是自康熙二十三年起,它又成為清帝康熙、乾隆東巡、南巡時在濟南的駐蹕之地。在清代嘉道年間濟南名士王培荀的《鄉園憶舊錄》裡,有這樣一段記載:「濟南撫署,傳雲聖駕南巡駐蹕居之,故正門常閉,巡撫各官俱由東角門出入。」因為此處曾是皇帝駐蹕之地,連巡撫大人都要走旁門。
  • 老照片| 晚晴真實的大臣形象:縣太爺、巡撫大人,還有禁衛軍武官
    奕譞(中)、李鴻章(右)、善慶合影。山東巡撫張曜。張曜並非通過科舉考試走向仕途,而是參與鎮壓捻軍和太平天國有軍功獲得拔擢,一步步成為封疆大吏。他於1886年擔任山東巡撫,在任期間大力治理黃河水患,一年巡視河工達300天。
  • 古城保護 見證歷史 百餘幅濟南老照片將首次展出
    11月30日起,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典藏作品展將在龍奧大廈北廣場展出,首次對外公開發布100多幅濟南老照片。  今年10月1日,濟南頒布施行《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這是濟南市首部關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對於濟南市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城市科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 膠濟鐵路濟南站:火車來,商埠開
    提起濟南的火車站,就不能不提膠濟鐵路。東起青島、西至濟南的膠濟鐵路,是德國通過武力逼迫中國清政府籤訂《膠澳租借條約》後獲得的修建權。1904年2月25日,膠濟鐵路修到了濟南東站,山東巡撫周馥親自參加了通車典禮,但他知道,德方是想通過修鐵路的方式將勢力滲透到山東內地。
  • 山東十大名菜 去山東旅遊必吃的魯菜代表菜
    1、九轉大腸 「中國菜」之山東十大經典名菜魯菜之濟南菜代表菜「九轉大腸」,是山東省濟南市傳統名菜。此菜由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開始名為「紅燒大腸」,許多著名人士在該店設宴時均備「紅燒大腸」一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