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曲家布列茲去世:他改變了整個音樂界的生態環境

2020-12-16 澎湃新聞
皮埃爾·布列茲

沒有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Boulez),現當代音樂會黯然失色,事實上,整個音樂世界都無法想像。

當地時間1月5日,法國作曲家、指揮家布列茲在位於德國巴登巴登的家中逝世,享年90歲。消息一出,業界譁然。柏林愛樂樂團音樂總監西蒙·拉特爾發文說,「布列茲改變了音樂,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改變了整個音樂界的生態環境。」

與布列茲情同手足的指揮家巴倫波伊姆則說,「布列茲徹底改變了音樂本身,以及它的社會接受度。他知道他是激進的,因為這是音樂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他從來不教條主義,但總保留著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能力。他的發展基於對過去的深入了解和尊重。一個屬於未來的人必須知道過去,於我而言,布列茲永遠是未來人的典範。」

用心來譜曲

布列茲1925年出生於法國蒙布裡松,最開始學的是數學,後來才轉向音樂。1940年代在巴黎音樂學院求學期間,他拜作曲家梅西安為師學和聲;又隨勳伯格的弟子萊波維茨學十二音技法,進入序列音樂領域;隨作曲家奧涅格的妻子沃拉布爾學對位。

從事創作之初,布列茲就是無調性音樂家。他創作出序列音樂標準的管弦樂配器法,在寫出《第二鋼琴奏鳴曲》(1948年)和《無主之錘》(1954)之後,他的作曲家身份獲得承認。他成了先鋒派音樂的頂尖人物之一,其作品成為各地先鋒派作曲家爭相傳閱的教科書。

作為作曲家,布列茲將自己定位為以勳伯格為代表,倡導「十二音體系」的第二維也納樂派的作曲家。早在1950年代中期,他便與施託克豪森、路易吉·諾諾並稱先鋒派三大代表,尤其是在序列音樂方面。

在布列茲等人的領導下,1960年代的作曲家紛紛擁護整體序列音樂,他們不僅在音符的組織上使用序列技法,還在時值、音色、強度、速度和力度各方面都序列化。當時,仍有不少作曲家在堅持使用較為傳統的創作技法,比如班傑明·布裡頓、蕭士塔高維奇,他們的作品仍在上演,而且比新派音樂的代表作上演得更多。但先鋒派的音樂總是佔據報紙頭版頭條,製造了許多躁動的激情。

在部分評論家看來,序列音樂是現存音樂中最有秩序的一種音樂,雖然它們聽起來有些雜亂無序,混亂不堪,但音樂中的每一個要素都經過了作曲家嚴格精心的組裝搭配。而在另一部分持傳統、嚴肅觀念的音樂家看來,序列音樂將音樂史置於一個古怪的荒漠時期,那些特立獨行的現當代音樂是捉弄人的遊戲。

針對此,布列茲1965年接受樂評人巴裡·霍爾採訪時(原文《布列茲談布列茲》,唐若甫編譯)坦言,「確實有與大流不符的思潮。」他說,曾幾何時,在1920年代的巴黎,也有諸如薩蒂和其他人的音樂鬧劇——樂隊中的打字機,甚至是樂隊中的飛機。這很荒誕,但更膚淺。而在另一方面,韋伯恩卻鮮為人知地在有目的地進行全新曲式探索性的應用,「時間很快就會證明究竟哪些是迎合觀眾的浮躁之作,哪些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鮮活的藝術生命力。」

還有人認為,繼勳伯格之後,每事每物都被序列化了,這些序列化的音樂更像計算機的產物,如何譜寫?「用心來譜曲。」布列茲以自己為例說,他採用序列主義手法編織強有力的曲式結構,他和類似作曲家的這類嘗試,就像中世紀音樂家嚴謹的樂風一樣具有科學性,「他們在那個時代就在探尋音樂中結構的奧秘,如今,我們在探索一種全新的曲式結構的力量。」

指揮純屬偶然

1950年代末,布列茲開始指揮生涯。早年,他曾被問作曲、指揮哪個先進入他的生活,他回說,「作曲才是我的主要職業,指揮對我而言純屬偶然。」因為找不到太多指揮家願意上演他的作品,他乾脆親自上陣,從指揮自己和其他當代作曲家的作品開始。

他的指揮生涯相當輝煌,在詮釋第二維也納樂派和其他重要現代音樂作品方面堪稱專家。他比任何在世音樂家都勇於演繹現代音樂,亦有意選擇那些與自己的音樂個性有顯著聯繫的作品,譬如,斯特拉文斯基、巴託克、勳伯格、貝爾格、韋伯恩。他將他們視為現代音樂裡的5位偉人。

「韋伯恩在我年輕的時候尤為重要,貝爾格也有很多東西讓我出神。當然,早期我也深受德彪西影響,對我而言,他是法國造就出的最偉大音樂家。」布列茲說。

起初,布列茲並沒有指揮古典音樂的打算,因為已經有夠多人指揮這些作品了。但與樂團共事時,他常常發現排練時間有限,所有的現當代作品都需要大量時間來排練,而團員們早已耳熟能詳那些古典曲目。基於此,布列茲開始涉足古典音樂。

轉向古典音樂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布列茲想讓聽眾聽到以他的方式演繹的古典音樂,「我總是感到有太多的浪漫主義傾向融入了維也納古典樂派。而我,想把海頓的作品處理得毫無浪漫主義情結。」因而,在布列茲的手下,人們也能聽到巴赫、海頓、貝多芬等人的經典之作。

身為指揮家,布列茲與世界最優秀的管弦樂團合作過,包括柏林愛樂樂團、克利夫蘭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1971年到1975年,他擔任了BBC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71年至1978年又任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1976年還應邀指揮了拜羅伊特華格納《指環》系列百年慶典演出。

作為一位能言善辯者,布列茲也以特立獨行聞名,語不驚人死不休。譬如,「任何沒有感受到十二音體系必要性的人,都是徒勞的。」「對於歌劇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或許是炸了所有的歌劇院。」「那些歌劇遊客讓我想吐。」他甚至不屑蕭士塔高維奇,認為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玩陳詞濫調」,同時認為古典音樂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成為一個巨大負擔,我們必須一勞永逸地擺脫它」。

巴倫波伊姆與布列茲相識於1964年的柏林,52年來,巴倫波伊姆鮮少和其他音樂家發展出如此親密又重要的關係。在他的印象裡,布列茲的大腦運行速度比普通人快約200倍,「雖然他的音樂內容很複雜,但它的音色絕對是法國式的。對我來說,那毫無疑問是法國音樂。」 在他的作品裡,法國音樂的抒情性和理智邏輯融為了一體。

在樂評人唐若甫看來,布列茲一生最大的成就還是在作曲方面:他打破了十二音體系對作曲界的束縛,顛覆了勳伯格和維也納第二樂派的影響,讓先鋒音樂回歸到了法國音樂的自然流露。

2015年3月,薩爾茨堡音樂節對布列茲做了一次採訪,布列茲的一段話像是對自己一生的蓋棺定論,「我希望把之前互不兼容的結構性與敘事性結合在一起,這兩者一度漸行漸遠。維也納第二樂派及十二音體系的結構性有時會成為作曲的負擔,而以德彪西為代表的自然流露,既與生俱來也或不可缺。作曲家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結構中創作,有時候也要強調敘述性。所以我認為,把這兩者揉捏在一起,尤為重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YSL 聖羅蘭背後的管理天才去世,他曾改變了整個法國時尚業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上周五,YSL 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的聯合創始人皮埃爾·貝爾傑(Pierre Bergé)在法國聖雷米逝世,享年 86 歲。作為 YSL 聖羅蘭背後的管理天才,貝爾傑改變了整個法國時尚業,而在他擔任巴黎歌劇院總監期間也幾經風雨、爭議不斷。
  • 世界著名作曲家、華人音樂界先行者周文中逝世,享年96歲
    據「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微信公眾號10月28日消息:傑出的世界著名作曲家、華人音樂界先行者周文中先生於北京時間2019年10月25日夜在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6歲。
  • 旅德作曲家陳曉勇:從裡蓋蒂的關門弟子,到世界矚目的中國作曲家
    陳曉勇才知道,裡蓋蒂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不遺餘力地為他創造平臺。他即刻把在國內寫的兩部作品以及尚未完成的《第一弦樂四重奏》寄給德國西南電臺。半個月後,陳曉勇收到回信,得知1987年的多瑙厄申根音樂節將安排他的作品首演。 世界矚目的中國作曲家
  • 北京交響樂團現代音樂周主推中國作曲家作品
    5月21日晚,北京交響樂團將牽手法國音樂家演奏法國現代作曲家阿山·藍爾碧的《牡丹亭》外傳精選;法國現代作曲大師布列茲的重重疊疊(中國首演);法國著名管風琴獨奏家艾爾旺·勒·普拉多也將加盟本場音樂會,與北京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聖桑的第三《管風琴》交響曲,屆時音樂堂裡巨型樂器將以最大的威力震撼觀眾的心靈;此外,在本場音樂會上還將演奏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序曲。
  • 波蘭國寶作曲家潘德列斯基去世,曾在廣州首演作品
    波蘭國寶級作曲家、指揮大師克里斯多福·潘德列斯基因長期疾病在波蘭克拉科夫逝世,享年86歲。被譽為「20世紀最後的作曲大師」「當代貝多芬」的潘德列斯基,是廣州樂迷的「老朋友」,他是造訪星海音樂廳最多的音樂家之一,其作品《第六交響曲》就是於2017年在星海音樂廳世界首演。
  • 又一位大師級音樂人去世 他曾與史蒂文·史匹柏以及貓王有過合作
    8月5日,據當地媒體報導,曾與史蒂文·史匹柏以及貓王等知名人物合作過的美國知名詞曲作者、作曲家比利·戈登伯格,於8月3日在紐約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4歲。不過,報導並未提及他的死亡原因。
  •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安東尼奧·羅西尼
    羅西尼,完全是安東尼奧·羅西尼,(出生於1792年2月29日,佩薩羅,教皇國 [義大利] - 1868年11月13日,法國巴黎附近的帕西),義大利作曲家以其歌劇而聞名,尤其是他的喜劇歌劇,其中塞維亞的理髮師(1816年),灰姑娘(1817年)和塞米勒米德
  •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家「夢之隊」:一個班堪稱一部音樂史
    這一批作曲家是至今都無法被超越的「作曲系神話」。上世紀80年代,劉索拉根據同班同學的故事演繹而成的小說《你別無選擇》曾轟動全國,現在,他們不僅是中國作曲界的中流砥柱,還名揚世界,讓世界關注中國音樂的力量。改革開放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音樂界的走向。
  • 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為你講述這位法國作曲家……
    藝術之門 《致敬大師》系列講座 浪漫的幻想—— 紀念法國作曲家柏遼茲逝世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小劇場 主講嘉賓 劉禹君 上海音樂學院博士 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師 活動介紹 西方音樂數千年歷史孕育出眾多對當時及後世均影響深遠的作曲大師,他們曾深刻改變西方音樂的審美品味
  • 計算機能理解的樂譜 談MIDI改變音樂界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電腦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一點相信朋友們已經深有體會,現在如果說你不會用電腦,那麼跟文盲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了。計算機能理解的樂譜 談MIDI改變音樂界    其實說到MIDI雖然很多人看著都非常陌生,但是我們要跟朋友們說的是,現在幾乎所有的現代音樂都是用MIDI價格音色庫來製作合成的,朋友們是不是會感覺到吃驚
  • 「我,莫裡康內,去世了」|百家故事
    義大利作曲家埃利奧·莫裡康內(Ennio Morricone)在上周一去世了,終年91歲。經紀人給守在醫院門口的記者每人發了一張紙,上面印著作曲家為自己所寫的訃文——「我,莫裡康內,去世了。」他是一個靦腆的老頭兒,總喜歡一個人呆著。他在訃文裡向所有人告別,叮囑追思一切從簡,只辦私人葬禮,「因為我不想打擾人」。
  • 今年遺憾去世的4位明星:姚明、計春華去世,最後一位轟動全球!
    不管怎樣,逝去的人總是值得大家悼念的,今年有4位明星去世了,他們有的死於疾病,有的名留青史,下面隨小編來看看這些人都有誰吧!1、計春華說到計春華老師,前段時間他去世的消息在娛樂圈引起了一陣轟動,很多明星都表示對於計春華的突然逝世表示驚訝。
  • 海南作曲家陳元浦的黎山絕唱
    海南作曲家  陳元浦  的黎山絕唱  近聞作曲家陳元浦飄然疾去,他那一首首載入海南音樂史的原創樂曲已成黎山絕唱。他採用原生態黎族「叮咚曲」為素材,創作出一首由「叮咚」為主奏、其它器樂為協奏的《叮咚舞曲》。在1962年第一屆羊城音樂花會上演奏時,受到音樂界和廣大觀眾的讚賞。
  • 當今世界古典音樂界的四位彪炳女才
    當今世界古典音樂界的四位彪炳女才索菲婭·古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 在2000年巴赫逝世250周年紀念音樂節,德國主辦方在全世界邀請四位作曲家創作受難曲,分別是俄國人古拜杜林娜在蘇聯音樂界,序列主義一直是被認為「消極的」,「右翼的」,Prokofiev就曾差點因為涉嫌表現主義而失寵。這只能說明,在那個時代,藝術家們並未失去對西方音樂生活的關注,雖然他們不得不時寫出很多烏託邦的故作雄健的作品。
  • 《瀨戶的花嫁》作曲家因肺炎去世 水木一郎等名人哀悼
    他在7月21日夜晚因為肺炎去世,享年79歲。包括《瀨戶的花嫁》演唱者小柳留美子、《宇宙海賊船長哈洛克》演唱者水木一郎、音樂評論家富澤一誠、歌手Mickey Curtis與布施明等名人紛紛進行哀悼,希望他一路走好。­  平尾昌晃是東京人,1958年以歌手身份出道,演唱了《星星知我心》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之後,他以作曲家身份活動,其創作的歌曲多次獲獎。
  • 女鋼琴家米瑞安-康提:作曲家都是大牌明星
    康提認為,「西班牙作曲家,總體上講,被嚴重地忽視了」。在前往馬德裡拜訪華金.圖裡納(Joaquín Turina,1882-1949)的家人時,康提發現,圖裡納所有的樂譜、書信以及所有鋼琴作品都只被保存在他的家人手中。在西班牙,根本沒人知道它們的存在。
  • 法國音樂學院計劃來華招生啦!熱愛音樂的你,準備好了嗎?
    >1966 年,安德烈 · 馬爾羅就任法國文化部部長後創立音樂部並委任作曲家馬塞爾 · 蘭多斯基為部長。法國音樂如此蓬勃發展,肯定是與其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分不開的,下面新姐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法國的音樂教育,同時為大家帶來一則好消息:法國的音樂學院計劃來華招生啦!熱愛音樂的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古典音樂界的名師與高徒
    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再從大學到研究生,以及你憑自己的興趣主動歸於門下成為他的私淑弟子的老師。還有工作以後,帶領你從職場小白到技術嫻熟的「工作老師」,當然也有更多曾經幫助過自己教導過自己的人,他們都可謂是你的老師。在古典音樂界也有這樣一群為了音樂教育事業奉獻的人,他們是優秀的音樂家,同時也是那些偉大藝術家們成長道路上重要的領路人。
  • 社會和經濟變遷改變了生態環境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發現,波蘭現今一處自然保護區在整個14世紀從部落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對當地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歷史變遷會改變當地環境的一個有力證據,同時這一研究還表明了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並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