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部:我國汙染排放和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表示,「十三五」這五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但我國汙染排放和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保任重道遠。莊國泰介紹,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9項約束性指標和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超額圓滿完成,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重要成效,生態保護和修復持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已經提前超額完成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
-
職業分類「吐故納新」折射中國經濟社會大變遷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國的社會職業構成和內涵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1999年版的職業分類大典中,「餐具清洗保管員」還是一個被認可的正式職業。這一職業是指在餐飲服務場所進行餐具、廚具、酒具等清洗、消毒保管的人員。在新修訂的版本中,這一職業已經不見了。
-
幼小銜接需要和諧的社會生態
從社會生態學的角度看,幼兒個體的發展離不開其所在的社會環境。個體與環境之間是互動的關係,各環境要素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它們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對個體產生影響。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過渡,是幼兒成長過程的一次「生態變遷」。這個變遷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兒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和學習方式的改變等。「生態變遷」對幼兒的成長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契機。
-
科學網—社會變遷與人的自我認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重大改變。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社會的變遷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使當代中國人經歷了社會發展洪流的洗禮,承受著激烈的心理震蕩。許多人因而迷失了自我,沒有了「自我認同」感。深入研究社會變遷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對於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生態環境部:《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技術指南(試行)》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四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的規定,我部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制定了《經濟、技術政策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技術指南(試行)》。
-
守住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檢察機關推進長江經濟帶全形態、全鏈條、全流域治理,實現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統一,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全方位打擊破壞生態違法行為 2020年11月19日,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宣判一起非法捕撈案。
-
我國社會結構變遷呈現新特點
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技術發展是推動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層原因,而人口遷移流動、就業和居住形式的變化則是推動社會結構變遷的直接原因。正是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和由此帶來的就業形式、居住形式、家庭類型、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得我國的社會結構變遷與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結構變遷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這種特點更加明顯。
-
被傳染病改變的歷史: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
鼠疫流行的生態背景和社會環境 北方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鼠疫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種與動物生態循環有關的野生動物病。鼠疫對人類的傳染對這種生物循環來說只是一種偶然的過程,但又往往具有某種必然性。
-
生態經濟研究(上):生態經濟的理論發展及研究範疇
總體而言,生態經濟是基於環境保護意識的普遍覺醒發展起來的,其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經濟的不當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汙染問題,側重於將生態學和經濟學結合起來,以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和諧發展。與傳統經濟學相比,其主要強調了生態資源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生態資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並以此提出了經濟發展而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將代際發展引入了生態經濟的發展目標。
-
壯美山河波瀾闊 生態變遷繪新顏
中國環境報記者張黎 在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上,從水濁水汙到水清水甜,從煙霧瀰漫到暢快呼吸,從土地病了到呵護修復,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堅定和自信,闊步走上千年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兩個多月的悉心創作,回顧生態變遷;20餘天的艱辛拍攝,親觸瑰麗山川。
-
樂東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社會治安和營商環境不斷改善
樂東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社會治安和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環境一流心嚮往 精心築巢待鳳棲2019年初,為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果,進一步提高縣城環境衛生管理水平和群眾文明程度,樂東縣委、縣政府決定繼續深入開展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活動,出臺《樂東縣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工作實施方案》,以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樂東為目標,藉助建設國際旅遊島和美好新海南的契機,實現樂東綠色崛起;以《國家衛生縣城標準》為依據,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衛生縣城創建成果
-
破除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是矛盾對立的錯誤認識
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言下之意就是,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環保方面該松一松、緩一緩,哪怕會犧牲環境,也要先讓經濟搞上去再說。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真的是矛盾對立的嗎?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5日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三個「不動搖」
中國網訊(記者韓琳)今年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生態環境部與中央文明辦當天在北京聯合舉行了「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2020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全國政協常委、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致辭中指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三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要堅持三個「不動搖」。
-
新媒體時代受眾賦權與記者去權如何改變了社會結構?
新媒體時代下,數位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活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專職的新聞工作者和傳媒,普通人都可能是新聞的提供者和製作者,這樣的變化帶來的更是整個信息傳播生態的變遷,它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子系統對同樣所處其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階層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
-
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
如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先後遭到暴雨大風侵襲,引發災害和人員傷亡;浙江一次雷擊就死亡17人;西部山區發生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已帶走上百條生命;江南一帶的持續高溫除造成用電緊張外,還引發疾病和死亡人數增加。所有這些不免使人們產生疑慮:難道真是氣候發生了什麼異常嗎? 氣候本身在變化,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從全球角度還是我國的情況,都能證明這一點。
-
高兆明|人道主義視域中的生態經濟——基於中國語境的生態政治哲學研究
人們往往以為,只要提高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態意識,克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貪婪性,就可以帶來生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道路。這種認識有道理,但更多地還只是一種善良願望。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可持續發展,當然需要社會每一個成員的生態意識,需要每一個成員克服人性的貪婪性、節制有度,當然有賴於社會成員社會責任意識與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但是,這不是關鍵。
-
資本主義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今天,地球上的每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都遭到了破壞。環境正義話題正成為各地最迫切的事情。這個事實的背景是,資本主義積累沒有任何限制。在這種致命的衝突中,自然界被看作僅僅是社會統治的手段。因此資本強行實施毀掉地球的策略。全球的生態危機日益加劇,這是快速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可控制的破壞性的結果,資本無法無天,只知道無限制地進行指數式擴張。
-
推動長江三峽生態經濟走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王守文)11月12日,「新結構經濟學專題研討會暨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020年學術年會」在三峽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世界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期刊的社長、主編、編輯部主任,宜昌市委辦公室、宜昌市發改委、宜昌市委政研室、宜昌市政府研究室、宜昌市經信局、興發化工集團等政企代表150餘人參會,共同探討「聚焦現代治理、結構變遷與高質量發展」話題。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有新...
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消息,該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及效應。
-
從巨大陵墓到「無葬社會」,看日本社會發展和變遷
而後佛教思想的傳入,尤其是火葬的習慣,讓王公貴族的墓體顯著地縮小,改變了時代的死亡風景。古墳神秘的巨大化,固然令人著迷,但有人問我,那一般庶民的死亡要怎麼處理?後來墓地、靈園的來由為何?這些死亡的喪葬制度,必定也是與整個日本社會變遷過程有著緊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