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孟勤國、王厚偉:從附隨義務到合作義務—兼論未來民法典合同編應明確規定合作義務

2021-02-20 武大民商法

筆者主張,合作義務與約定義務處於平等法律地位,而非附隨抑或附屬地位。現行《合同法》極為重視約定義務,「違約」主要針對的是約定義務。約定義務體現的是當事人之間利益的博弈,但這種博弈應以合作為導向,合同的本質乃合作,而非衝突,更非利用合同的各種投機主義。將合作義務置於與約定義務平等的地位有利於平衡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衝突。法律以維護公共利益為主旨,任何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都應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合作義務就是這種法律意志進入合同法的「管道」。在這裡,代表公共利益的並非外在的誠實信用原則或者公序良俗原則,而是內涵於所有合同中的合作精神。因此可以說,合同關係中的公共利益就是「合作」,這種公共利益涉及合同公平,而非外在的強制。合作義務的「介入」亦並非一種合同統制主義,其仍然不能脫離當事人的合理期待,因此合作義務受「合理期待」規則的限制。總體上可以說:約定義務代表著自利,合作義務代表著利他;約定義務的價值基礎是意思自治,合作義務的價值基礎是合作共贏。二者處於平等地位,以共同體現「誠信交易」的現代商業價值觀。從《民法總則》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最新表述來看,約定義務體現的是「恪守承諾」;合作義務體現的是「秉持誠實」,二者合力維護合同關係中權利義務平衡,最終體現法律的公平價值。就此而言,我國未來民法典合同編有必要在總則部分對合作義務進行規定。

2018年9月5日,全國人大向社會公布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徵求意見稿)。該草案合同編與現行《合同法》相比,並無明顯變化,基本沿襲了現行《合同法》的規定。就合同義務而言,有點變化的是明確規定了未生效合同中的報批義務(第294條),現行《合同法》第60條第2款所謂附隨義務條款並無變化,但增加了履行「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義務的新規定。應該說,前者體現了對合作義務的關注;後者則在附隨義務「功能超載」的路上愈行愈遠了。總體上,目前的方案仍然沿襲了現行《合同法》以約定義務為中心的模式,且摻雜了一些非合同法問題,唯獨忽略合同法最重要的引導商業社會「誠信交易,合作共贏」的價值與功能。為此,筆者就《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徵求意見稿)合同編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在合同編第1章一般規定中增加規定合作義務。結合現行《合同法》第8條,將目前合同編第256條增加規定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第1款)。為維護和促進合同合作關係,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期待利益或信賴利益,從合同締結到合同終止的所有合同階段,債權人與債務人在對方合理期待的範圍內,有彼此合作的義務(第2款)」。筆者認為,現行《民法總則》中的誠信原則在合同法上的體現即為該條款。附隨義務的本質是合作,以誠信原則確定合同非約定義務太過主觀,而合作義務較之誠信原則,更為客觀,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合同精神,因而更為合理。之所以在總則中規定合作義務,一是因為合作義務存在於締約過程中,存在於未生效合同中,存在於合同履行等合同的整個過程,並不僅限於合同履行階段。二是在總則中對合同義務作一總體界定,也有利於在違約責任章中對不履行「合同義務」作準確的界定。

第二,在合同的履行一章中,保留第300條第1款:「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刪掉目前草案第2款有關附隨義務的規定,借鑑《國際商事合同通則》規定將其改為:「如果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其義務時,可合理地期待對方當事人提供合作,則該對方當事人應提供此等合作(第2款)」。與附隨義務理論不同,合作義務可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與先履行抗辯權,因此,草案第315條與316條中的最後一句都建議改為:「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或違反合作義務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第三,在違約責任一章中,將367條違約責任條款修改為:「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有瑕疵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目前草案的規定與《合同法》第107條完全一樣,但《合同法》107條實際上存在弊端:大多學者認為《合同法》第107條上的「不履行合同義務」包括約定義務和附隨義務,但基於普通邏輯,再結合《合同法》第8條,筆者認為107條規定的違約責任僅指違反約定義務(實踐中基本也如此認定)。只有將此處的合同義務理解為約定義務,這句話才是邏輯順暢的,即「不履行合同義務」指當事人完全不履行合同約定義務的情形;而「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指當事人雖實際履行了合同約定的義務,但是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比如不符合約定的時間、地點、質量等情形,實際上就是指瑕疵履行。如果將此條的合同義務理解為包括約定義務與附隨義務的所有義務,由於附隨義務等肯定「不符合約定」,便存在語義重複的邏輯問題。因此我國違約類型實際上只包括完全不履行(拒絕履行),以及「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遲延履行、瑕疵履行)。至於《歐洲合同法原則》中的「不為合同的完全實現提供合作」並不在我國違約責任的範圍內。而按照筆者建議的在合同編一般規定中對合同義務進行界定後,此處的「合同義務」就包括了合作義務。

另外,近年來已有很多學者論述我國《合同法》的免責事由過於狹窄的問題。就合作義務而言,筆者建議我國《合同法》應借鑑前文所述CISG的相關規定,除不可抗力可免責外,再增加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作義務致使對方不能履行相應合同義務的,不得主張對方違約」。我國《合同法》第120條雖然規定了雙方違約的責任承擔問題,但並未體現合同合作精神,筆者認為,一方違約若是由於對方違反合作義務導致的,可在此範圍內主張免責,不需要也不應該依第120條各自承擔合同責任。

第四,在合同法定解除的問題上,《草案》與《合同法》相比有一處細微變化,即在將《合同法》中的「(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改為為「(一)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客觀原因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此處改變主要是因為《合同法司法解釋(二)》已確認了情勢變更原則。但基於與上述第三點同樣的原因,筆者認為該條第(四)項也應當予以修正,即將「(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改為「(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雖然廣義上的違約也包括違反合作義務,但為避免裁判實務中僅將違約理解為違反約定義務,作此修正更為妥當。

相關焦點

  • 後合同義務研究
    雖然,我國《合同法》在全面借鑑國內外優秀法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並結合我國實踐,對合同義務進行擴張,明確地規定了後合同義務制度,然而由於後合同義務在我國原合同制度以及《民法通則》中均未提及,因此民法學理論學界對其研究尚不深入,也就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
  • 合同義務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附隨義務的不確定性是指發生時間及內容無法事先明確,而不是說始終不能確定,在個案中,如果依具體情況及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當事人應負相應的義務,則附隨義務就隨之確定。[10]據此,作為輔助的附隨義務,內容的無法事先確定性及沒有獨立的目的決定違反該義務不能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因為無法確定當事人之間是否具有雙務性和有償性,更不能確定當事人附隨義務之間的牽連性。
  • 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案例-法定附隨義務的履行
    【案件焦點】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商品房買賣合同》【案件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關於「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 「最高院」出具發票屬附隨義務,不能對抗應付工程款的主合同義務
    案情簡介貴州靈智農業集團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靈智公司)稱,合同已經明確約定了進度款的支付必須以重慶渝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渝康公司)出具等額發票為前提。而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渝康公司出具的收款發票長期且持續滯後於靈智公司的付款金額,故靈智公司沒有逾期支付工程款的違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裁判觀點關於靈智公司能否以渝康公司未出具發票為由主張未逾期支付工程款的問題。
  • 《民法典》解讀 | 合同稅收義務與法律義務的關係探討
    民法典,是對我國現行的、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和人格權方面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形成的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保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典中的第三編「合同編」規範的是合同法律關係,是最為典型的民事法律關係。
  • 論繼續履行是合同義務而非違約責任
    論繼續履行是合同義務而非違約責任 ——兼論《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的立法缺陷
  • 民法典重點法條類案裁判規則系列㉖:關於物業服務人後合同義務的...
    法信 · 影響條文1.物業交接是物業服務合同的附隨義務——廈門海滄大永固大廈業主委員會與廈門海投物業公司物業服務案案例要旨:物業交接是物業公司在物業服務合同終止後必須承擔的義務,該義務實際上即合同法所規定的
  • 債權人履行附隨義務瑕疵不影響債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參考性案例)
    因該貨款債權屬一般債權,在性質上具有可轉讓性,且債權人與債務人未約定該債權不得轉讓,法律亦不禁止該類債權的轉讓,故應認定該債權具有可讓與性。此外,債權人與受讓人轉讓上述債權後,向債務人履行了告知義務,因此,債權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債權轉讓合同有效。債權人開具虛假發票屬履行附隨義務存在瑕疵,對該債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並不產生影響。
  • 民法典重點法條類案裁判規則系列㉖:關於物業服務人後合同義務的相關裁判規則7條
    本條在第1款中明確了原物業服務人與新物業服務人的配合交接義務以及相關告知義務;第2款中增加了「造成業主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的規定。——廈門海滄大永固大廈業主委員會與廈門海投物業公司物業服務案案例要旨:物業交接是物業公司在物業服務合同終止後必須承擔的義務,該義務實際上即合同法所規定的「附隨合同義務
  • 丁冬冬的債法筆記丨債之關係和義務群
    兩人之間產生債之關係的原因是法律規定對他人造成損害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若不加區分意定之債和法定之債,就難以說明債之關係為何有時可以以當事人合意產生,有時又以法律規定為理由。 以這一分類為基礎進行探討,可以發掘到債之關係的兩大來源:意定和法定。最典型的意定之債是合同之債,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合致而產生債之關係。
  • 民法典合同編應重構預期違約制度
    這一問題關係到民法典合同編如何科學設置預期違約制度。相比之下,第一種分類依據預期違約的表現形式劃分為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不同的違約行為反映了違約的確定性程度不同,法律根據此種確定性分別設置不同的法律效果,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科學的,我國民法典合同編應採納此種分類。  二是默示預期違約制度與不安抗辯權制度的關係。這一問題關係到民法典合同編對二者的取捨。
  • 王利明:論相鄰關係中的容忍義務
    《德國民法典》第904條規定,相鄰不動產所有權人為了防止危險的發生,有義務忍受他人對自己不動產的合理幹涉。二是對鄰人開掘土地行為、樹木越界根枝或越界建築的容忍。不僅如此,物權編第288條對處理相鄰關係的一般原則進行了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係。」其中的「團結互助」體現了協作原則,即相鄰雙方應當互相協作實現不動產利益。可以說,綜觀物權編的相鄰關係制度,從具體規範到一般原則,均反映出容忍義務的核心地位。
  • [公告]當代東方:關於合同權利義務轉讓的公告
    上述合同籤訂以後,因經營需要,為了確保《合作協議》得以順利履行,公司決定將上述與雲南衛視所籤署的《合作協議》中的權利與義務轉讓給廣州添璽傳媒廣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添璽傳媒」),並於 2018年1月25日向雲南廣播電視臺出具《關於轉讓〈合作協議〉權利義務的函》,得到了雲南衛視的確認。
  • 論國際網絡空間法中的應有注意義務
    北約卓越網絡合作防衛中心發布的《塔林手冊2.0:適用於網絡行動的國際法》(下稱塔林2.0)第6條規定,國家必須履行應有注意義務,不允許將其領土或其政府控制下的領土或網絡基礎設施用於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利和對其他國家產生嚴重不利後果的網絡行動。
  • 合同遲延履行的適度容忍義務
    ,應根據案情綜合判斷出借人有適度的容忍義務,以維繫日常交往或經營活動的穩定性,保障合同的正常履行,不應認定為違約。換成法律術語就是「容忍義務」,它從相鄰關係中產生,逐漸在侵權法推進。人不可能精細無錯,才有了對寬容美德的要求,而容忍義務就是寬容美德的具體化,成為人際交往中的一項義務,以保證社會合作的達成。容忍義務使得法律規範和道德規範之間建立了聯繫的橋梁。
  • 委員說法|民法典合同編通則都規定了些什麼?
    合同編將誠信原則貫穿到合同的各個環節。民法典第500條規定,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509條規定,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等原則。再如,民法典規定了「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原則」。合同編將綠色原則落實到合同制度中。
  • 贈與合同的效力如何,附義務的贈與合同有哪些法律特徵
    贈與合同——贈與合同的效力如何贈與合同的效力如何一、贈與合同成立,贈與人有交付受贈人財物的義務。商是指贈與人按照贈與合同約定的地點、期限、交付的方法等將財產交付給受贈人,並由此而發生物權的轉移,但是,法律規定必須經過登記才發生轉移的財物,如不動產,應在登記後才發生轉移法。
  • 開具發票與支付工程款非對等義務,不能作為拒付工程款之抗辯理由
    為取得承包資格,即使注意到合同某些條款約定的十分苛刻,面臨也不得不籤字蓋章的境況。近期,本人遇到一則糾紛,合同約定:「工程驗收合格後,承包人與分包人雙方辦理合同結算,籤訂結算協議後,在收到分包人提交的合法有效的發票後30個工作日內,承包人支付分包人至結算價的95%。」
  • 民法典第625條:關於商品買賣中出賣人回收義務的新增規定
    民法典第625條: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標的物在有效使用年限屆滿後應予回收的,出賣人負有自行或者委託第三人對標的物予以回收的義務。【條文主旨】本條是關於出賣人回收義務的規定。為落實民法典總則編第9條的「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的要求,在合同終止後負有舊物回收義務主體是買賣合同的出賣人。本條對於買賣合同標的物的回收範圍作了界定,即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當事人的約定,具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強制性規定的必須回收的標的物,另一類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須回收的標的物。
  • 「法學匯」民法典合同編立法精神與制度現代化
    適應智慧財產權類型多樣化、技術開發利用多樣化的重大需求,將技術合同的適用範圍擴及到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計算機軟體等。積極解決「高鐵霸座」「公交顧客搶方向盤」等惡劣現象,規定承運人應按照坐票號進行運輸;要求旅客對承運人為安全運輸所作的合理安排應予以積極協助和配合。(二)多樣性的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