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5個教學點 山村「走教」老師每天開摩託車走十多裡教英語

2020-12-13 光明網

陳錫清在課堂上。

陳錫清

陳錫清和孩子們。

  「你問我為什麼能堅持那麼久?因為我從心底裡喜歡教師這個職業。」陳錫清生活在德慶縣最偏遠的山區小鎮武壟鎮,43歲的她看起來有些憔悴,鎮上除了一所中心小學,還有分散在周圍村落的13個小學教學點,其中5個因為有三、四年級的學生,需要陳錫清通過「走教」的方式,教授這些學生英語課程。

  陳錫清的教師生涯始於1993年,她曾是一名鄉村代課老師,直到2009年,通過省代轉公考試才有了公辦編制。2007年,她就擔任武壟中心小學的走教工作;十一年時光流轉,和她一起走教的同伴或升職或離開,而剛剛生完孩子沒多久的她,毅然扛起重任,成了如今小鎮上唯一的走教老師。

  這個教師節,陳錫清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講述了她的故事。

  教師節的早晨,陳錫清和往常一樣起得很早。在家中照顧孩子吃完早飯,匆匆喝下幾口粥,送孩子去幼兒園後,她就驅車前往7公裡外的羅衝教學點。

  陳錫清的教師節

  當天,陳錫清戴著頭盔,一身粉紅色的外套十分顯眼。在送女兒到幼兒園門口時,陳錫清讓女兒特地給老師鞠了一躬,還向老師送上了一張教師節的賀卡。

  隨後調轉頭,拐過好幾個路口,便進入了一條鄉村公路。穿行了好幾個上下坡、急轉彎,才終於看到羅衝村的村牌。

  因為此前外出培訓的緣故,羅衝教學點三四年級的英語課程被落下了一周,直到教師節這天,孩子們才上了這學期的第一節英語課。上午8時,陳錫清甫一進入羅衝學校校門,就有很多孩子上前和她打招呼,「老師好」「老師節日快樂」,一句句問候讓陳錫清感到很暖心。

  上午8時35分,上課鈴響,陳錫清走進教室。對於在座的三年級孩子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的第一節英語課,陳錫清拿著教鞭,打開教室的一體機,開始用最簡單的英文和孩子們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每說一句英文,她就會簡單地說中文進行翻譯。孩子們學得很投入,陳錫清問「pizza有吃過嗎」「KFC知道是什麼嗎」,不少孩子還都舉手應答。

  陳錫清介紹,隨著全縣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如今即使在偏僻的羅衝村,學校裡都有教學一體機,電腦也應有盡有。

  「長大了我想當老師」

  陳錫清出生在德慶縣高良鎮。1993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她就選擇在當地做一名代課老師。2007年,嫁到武壟鎮後,她開始了走教生涯。武壟極為偏僻,離縣城超70公裡,群山懷抱,交通不便,開車需1個多小時,當地居民住得很分散,唯一一所中心小學,須應對全鎮的適齡兒童。小學教師走教或駐點,成了讓偏遠山村學生完成學業的必由之路。

  當了25年教師,陳錫清最初工資僅140多元,即使到了2009年,工資也才499元。所幸,當年她參加省裡的「代轉公」考試,獲得公辦老師的資格,收入才有了大幅提升,「其實現在我的工資也才4300多元。」

  但長期的低薪、奔波、勞碌,並沒有讓她選擇放棄教師這份職業,因為這是她從小的心願。

  「我記得上小學三年級時,語文老師有一次讓我們寫作文,講講未來想做什麼,我寫的是『長大了我想當老師』,寫了幾百字,當著全班同學,飽含深情地朗讀作文。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作文,因為從小讀書學習的過程,讓我從心底裡羨慕教師這個行業。」陳錫清的話很淳樸,她說當時自己的姐姐和姐夫都在做教師,從小耳濡目染,讓她更堅定地留下,即使再清貧,她仍信守10歲那年就發下的要當老師的心願,一幹就是25年。

  最缺英語老師她開始「走教」

  本世紀初,全國開始「撤點並校」,而在武壟鎮的山村,至今仍保留著13個教學點。陳錫清解釋說,教育部門當時雖然提議「撤點並校」,但對於農村小學教育也提出「因地制宜」「方便農村小學生就近入學」等要求,武壟的不少行政村都分散在離鎮中心六、七公裡的山上。

  考慮到學生上學的實際情況,和多個行政村協調後,武壟中心小學僅要求五、六年級學生必須到中心學校上課,學生可以走讀也可以寄宿。餘下低年級的學生,則根據自願原則可以在村裡的各個教學點上課。

  「我們現在還有13個教學點,其中5個是『一人一校』的教學點,只有1個駐村老師,每年循環著教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還有8個是一至四年級的大教學點,駐村教師的人數比較多一些。」陳錫清拿出一個筆記本,詳細地介紹鎮上的師資情況,她說,村裡的師資不足,而最缺的就是英語老師,這是促使她「走教」的直接原因。

  2007年,陳錫清剛來武壟鎮時,中心小學只有兩名專業英語教師。2009年,教育部門要求普及小學英語教學,從三年級起就要開設英語課,對教學課時有明確的要求。

  「這確實是個挑戰,因為英語不像體育、美術、思想品德課,非專業的老師都能教。還好,我初高中非常喜歡英語,基礎還不錯,而三四年級主要是鍛鍊學生一些很簡單的英語聽說,還能應付,所以學校建議我轉教英語。」陳錫清說。

  一周5天跑5個教學點

  2007年,武壟鎮中心小學安排好幾個老師做走教。每天早上7時30分,陳錫清便騎著男裝摩託車,穿行過蜿蜒的山路,去往各個教學點。

  走教路上,她怕颳風下雨,有時一場大雨下來,避無可避的她立馬變成落湯雞;怕碰到冬天冷空氣南下,山上的寒風更吹得她手腳發麻;為了早些到教學點,她常會把摩託開到40碼,這也讓她遭遇過摔傷的危險。

  路況差,行程遠,碰到惡劣天氣更是無處可躲,走教的辛苦讓很多老師望而卻步,但幹了十餘年,陳錫清丟不下村裡的孩子。

  2015年,陳錫清主動提出要承擔學校所有的走教工作,她成了武壟鎮唯一的走教老師。如今,她每周要跑5個教學點,總共431名學生,她是唯一的英語老師,如果她有事,孩子們的英語課就只能落下。而其他3個有三四年級的大教學點,如今有了駐村的英語老師,才不用陳錫清再去跑。

  每到一個教學點,陳錫清通常上午上兩節三年級的課;下午再上兩節四年級的課程,兩節課後,她通常還會加一節課,用來教授和批改孩子們的作業。

  每天早上7時出門,下午5時回家,當走教老師,陳錫清每月能領到的額外補貼僅有35元。她從沒有埋怨過,只是說:「學校安排我去哪裡,我就去哪裡,我完全服從學校組織分工的安排。」

  剛休完產假就獨自走教

  然而,陳錫清這一份堅持的背後,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隱情。丈夫常年在廣州工作,兩人2007年婚後一直沒有孩子,直到陳錫清39歲,經歷了前三次的連續失敗,直到第四次,通過「試管嬰兒」技術陳錫清才終於懷孕。但懷著身孕的她仍堅持開著摩託車走教。2015年,陳錫清平安誕下孩子,可剛剛休完產假,她又向校領導提出,全職來做教學點的走教工作。

  在記者面前,陳錫清的臉色顯得有些憔悴。原來,家裡的孩子晚上要跟著她睡,早上她還要送孩子去幼兒園,可孩子夜裡十分鬧騰,讓陳錫清總睡不好,丈夫平時只有周末才從廣州回一次家,而家婆年老,僅能照顧一頓孫輩的午飯。

  「我就是從心底裡喜歡教書,教孩子們。」堅持走教11年,陳錫清說,如果沒有這份熱愛,她根本做不了這份別人看起來如此辛苦的工作。

  一句Miss Chen很暖心

  陳錫清非常喜歡學生們叫她Miss Chen。她的教學方式活潑,總是在課堂上邊唱、邊跳、邊做活動。她還通過函授學習了大專和本科的課程,時不時還去其他優秀英語教師那裡取經,「就是去學學人家在課堂上是怎樣教的,回來之後再應用到教學上。」

  但村裡的孩子有很多是留守兒童,陳錫清發現,他們身上有著某種缺失,有些孩子脾氣暴躁,不愛和人說話,上課時也不積極聽講。

  「我記得上學期剛到羅坪教學點的時候,有幾個駐村老師就讓我好好注意一個叫廖某某的小女孩,說她性格古怪,只要一批評她,她肯定會和老師回嘴,甚至還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陳錫清聽後,暗暗地留心這個小女孩,「她不是不學,對於英語她也很有興趣,但她就是不願意和老師同學交流,有時提問她,她就裝作沒聽見。」

  但陳錫清並沒有放棄,而是通過電話和微信的方式多次聯繫小女孩的父母,「她爸爸媽媽常年在湖南打工,很少回家,我不斷地和他們說,『你們抽空一定要回來多陪陪她,一定要每天都給她打一個電話,問問她的情況』。」

  正是陳錫清的堅持,她終於看到了這個小女孩的轉變,「去年有一回我去羅坪上課,她主動跑過來我面前,和我打招呼:『Hello,Miss Chen』,聽到這句話,讓我感到很暖心。」

  如今,武壟的「村村通」工程讓村裡的黃泥路都變成了水泥路。路況好了,陳錫清上下班變得更加安全和快捷,為了送孩子上幼兒園,她開上了女裝摩託車。今年年初,陳錫清被評為「廣東省最美教師」,還獲得了「肇慶市五一勞動獎章」,她希望自己能在職稱上更進一步,儘快評上小學高級教師。(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責編:張倩]

相關焦點

  • 鄉村小學英語教師緊缺 瑞昌三教師輾轉村小間「走教」[圖]
    上午在這所鄉村小學上完英語課,放下課本,又要趕到另外一所鄉村小學上課,從去年秋季開學以來,瑞昌市花園鄉3名「80後」山村小學女教師每天都這樣穿梭在鄉間小道上,奔走於各所鄉村小學之間,她們稱這樣的教學方式為「走教」。13日,記者來到花園鄉,走近3名「走教」的「80後」女教師,體會她們「走教」生活的苦與樂。
  • 英語「走教」:英語老師成鄉村稀缺資源
    12月10日,阮班瓊騎摩託車到湖北省保康縣寺坪鎮李家村小學「走教」。   在寺坪鎮的崇山峻岭中分布著5所農村小學。2008年秋,寺坪鎮為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開設了英語課,這使英語老師成為稀缺資源,當時41歲的寺坪鎮中心學校英語教師阮班瓊主動接手全鎮小學的英語巡迴教學任務。   5年來,阮班瓊風雨無阻,每天一個來回,每周要往返150多公裡的山路。寺坪鎮中心學校曾經讓阮班瓊回到鎮中心學校教書,但阮班瓊說,他願意把汗水繼續灑在這條充滿希望的路上。
  • 大山深處的「英語使者」:在山區小學間「走教」
    全縣25個村完小和教學點的英語課「空置」,課本成了孩子們看不懂的「天書」。  「沒有空編沒法招聘。」保亭縣教育局人事股股長胡茂珍說,由於生源減少、撤點並校等原因,2013年核編時,全縣2100多名教職工,超編400多個。即便不新招一人,以自然減員的速度,超出的編制都需10年消化。  孩子的教育不能再耽誤10年。
  • 保康:奔波在山路上的「英語走教」
    12月10日,在湖北省保康縣寺坪鎮李家村小學,阮班瓊在給學生們上英語課。新華社發(楊韜 攝)    在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寺坪鎮的崇山峻岭中分布著5所農村小學。2008年秋,寺坪鎮為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開設了英語課,這使英語老師成為「稀缺資源」,為了讓山裡娃學到英語,當時41歲的寺坪鎮中心學校英語教師阮班瓊主動接手了全鎮小學的英語巡迴教學任務,從此便開始了他巡迴支教的「長徵路」。    5年來,阮班瓊克服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困難,風雨無阻地穿行於全鎮5所鄉村小學之間,每天一個來回,每周要往返150多公裡的山路。
  • 天水:「園區+走教」模式成山村教育新路
    為破解農村教育發展難題,2015年,天水市秦安縣率先在隴城鎮建成了集食宿、辦公、管理於一體的教育園區,創新「園區+走教」的辦學模式,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有效解決了農村學校課程開不齊、師生留不住、發展不均衡等難題,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教學質量提升、鄉村教師穩崗」的多贏局面。
  • 湖北保康:「95後」女教師山村「走教」
    今年23歲的胡婷婷畢業於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英語教育專業,2019年9月,她通過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招聘考試,成為湖北省保康縣歇馬鎮小學的一名英語教師。對於歇馬鎮的小學來說,英語老師是「稀缺資源」。為了讓山裡娃學好英語,2019年秋季開學後,剛走上講臺的胡婷婷除了完成歇馬鎮小學英語教學任務外,還主動接手歇馬鎮羊五教學點英語教學任務。羊五教學點距離歇馬鎮小學18公裡,位於海拔近千米的歇馬鎮羊五村,是一所山區「微小學」。目前,該教學點有3名平均年齡57歲的教師和3個班19名學生,由於沒有專職英語教師,胡婷婷就承擔了羊五教學點三年級和六年級學生的英語教學任務。
  • 甘肅秦安:「走教」深山播種希望
    她執教的隴城鎮是當地最偏遠的鄉鎮,而趙山教學點又是隴城鎮最偏遠的教學點。過去,山裡老師缺,音體美課程開不齊,家長選擇把孩子轉到教育資源更好的學校「走讀」或「陪讀」。後來,這個教學點只剩下1位教師和3個學生。
  • 甘肅秦安:「走教」深山 播種希望
    她執教的隴城鎮是當地最偏遠的鄉鎮,而趙山教學點又是隴城鎮最偏遠的教學點。過去,山裡老師缺,音體美課程開不齊,家長選擇把孩子轉到教育資源更好的學校「走讀」或「陪讀」。後來,這個教學點只剩下1位教師和3個學生。2015年,秦安縣率先在隴城鎮打破校際界限,統籌安排使用教師資源。每周二、周四,全鎮9位音體美教師分頭到12所小學、教學點「走教」。通過「走教」,減少學生「走讀」。
  • 甘肅秦安:學生「走讀」變教師「走教」
    以前,學生少,經費少,三三兩兩的老師們堅守在漏風漏水的校舍裡。申請調動的老師不止一兩個,學生轉學、輟學的現象頗為嚴重。必須在改革中解決問題。秦安縣提出了「園區+走教」的辦學設想,先後籌措資金2900多萬元,無償劃撥土地15畝,於2015年9月在隴城鎮建成了集教師食宿、辦公、管理於一體的教育園區。
  • 摩託車在冬天難以啟動?老司機教你一招,摩託車說走就走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會購買小汽車作為交通工具,但也有很多摩託車愛好者對小車興趣不大,更喜歡摩託車,因為騎摩託車比較方便,因為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車,很多城市都有堵車的情況,這個時候騎摩託車,就不會堵車了。
  • 杭州教了23年英語的馮老師走了 朋友圈留下一段話
    馮老師是被腸癌奪去生命的。2018年三四月間,他就經常感到肚子脹痛。高考最後衝刺的一兩個月,他每天早上五六點忙到晚上九十點,每天4到6節課,家人同事勸他去看醫生,他說等學生進了考場就到醫院去做檢查。不能上班,耽誤學校工作,非常抱歉,大家不要來看我了,太麻煩大家了,不想打擾大家……」「馮老師非常孝順。」和馮老師做了17年同事的杜春霞老師說。杜老師來自河北,2002年進的新登中學,和馮老師同在英語教學組,在生活和工作上得到他很多幫助。除了聊教學,老師之間也會聊到家庭。馮老師的父親也是教師,去世得早,他把媽媽接到自己家,一直照顧到前年媽媽去世。
  • 教師故事:山村教師支月英:山旮旯裡的守望(圖)
    36年,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嶇、坎坷的山旮旯的小路;  36年,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愛的山旮旯的孩子;  36年,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艱苦的山旮旯的教學;  36年,她心中始終篤定的一個目標,那就是堅持在山旮旯裡教孩子,教好孩子,教好每一個孩子  她就是2011年中央文明辦授予的「中國好人」、2012年江西省「五一」
  • 「當老師不就是教孩子?在哪教都一樣!」偏遠的山村小學,她一紮就是34年
    聽孩子們述說理想,今年已經56歲的柏紀榮總會想起自己上小學時,村裡廣播傳來的那一聲聲"老師好"。那時,她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老師。「喇叭裡面有孩子喊『老師好』,那時候我就特別激動,覺得當個老師特別好。送柏紀榮報到的父親見此情景,勸女兒找領導調一個條件好點的學校。可孩子們期盼的神情,打動了柏紀榮的心。「我看學生那麼想學,那麼喜歡我,我就想,當老師不就是教孩子麼,在哪裡教都一樣!」柏紀榮說。
  • 避暑客在遵義山村義務教了 6 年英語,還是位大學退休英語老師
    這幾天,在遵義市桐梓縣海校街道辦水井村,村民們正為即將離桐返回重慶的 " 劉老師 " 感到不舍。這位桃李滿天下、學生中不乏院士的退休老師劉曉生,自 2013 年在水井村避暑以來,他一直在做一件事:免費給村裡的孩子教英語。
  • 老師走教 學生走學 省吾學生「共享」延安初中地理課
    老師走教 學生走學 省吾學生「共享」延安初中地理課時間:2019/12/5 8:52:19 來源:解放日報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
  • 邊教英語邊餵豬 都市90後的「山村成人禮」(圖)
    邊教英語邊餵豬  支教是歐陽晨曦作為一名廣州青年志願者在高一的時候就定下的計劃。她通過網絡找到了位於湖南湘鄉市的這個偏僻小學,並且隻身一人來到學校。   這所山村小學只有5個班級不到100名學生,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來到學校後,她同時擔任了英語、美術、音樂、拼音等四門課程。學校沒有專職的英語老師,按照以往的慣例,都是「誰年輕誰教英語」。
  • 天水秦安縣:鄉鎮教育探索新模式 教師走教送鄉村
    張老師的這種排課教育模式在秦安隴城教育園區又叫走教,很好地解決了鄉村音、體、美老師短缺的難題。8月19日下午,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活動走進秦安隴城教育園區,採訪了解適宜山區發展的教育模式——走教。天水秦安縣多丘陵山地,鄉村學校分布點多面廣,一些偏遠學校居住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留不住優秀教師。
  • 甘肅秦安變「學生走讀」為「老師走教」
    甘肅秦安變「學生走讀」為「老師走教」】「學生走讀」您肯定不陌生,但「老師走教」聽說過嗎?針對偏遠山區師資短缺、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籌資2900多萬元在隴城鎮建起教育園區,兼具辦公、培訓、住宅等綜合功能。每天,老師們坐著校車分赴12個教學點,將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送到學生中間,晚上再回到園區,自己的小家也能兼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來了「走教」老師
    「走教」排課表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郭秀睿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電教室裡,一張超級大的課程表格外醒目,所有教學點、年級、班級的課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位於東北部的隴城鎮距離縣城70公裡,轄區共有初級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小學5所、教學點12個,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各個山區村莊。面對隴城鎮各小學布點多、班額小、山川辦學條件差距大,教師隊伍不穩定、教育資源短缺、學生擇校現象嚴重、教育質量偏低的窘境,秦安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資源共享、聯合互動、集中住宿、巡迴走教」的思路。
  • 不教英語教生理 上海一中學為三名學生開一個班
    在上海寶山區的一所普通中學,新開設了一個特殊的班級——整個教室只有三個學生,一周這些學生只上德育課和體育課。它有一個動聽的名字,叫「1/2陽光班」。「我們也很陽光,但不完全,總是會受批評,是減半的陽光。」班上的學生這樣評價自己,他們是被學校認為的「問題學生」。在這個特殊的班級裡,青少年社工和志願者們給他們「開小灶」,努力把他們從邊緣拉回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