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頗有些意思,標題是這樣的:
「孫子考試成績不好也不寫作業,奶奶一氣之下把爸爸暴打一頓」
當地時間9月7日,安徽蕪湖市,有市民稱家中有人被打。等我們趕到現場才發現:
「原來是孫子不認真寫作業,奶奶因孩子爸爸沒有用心輔導,於是將其暴打一頓。」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永遠是邁不過去的坎。很多家庭父母一輩子打拼、奮鬥,就是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將來。
能夠比自己過得更好。
但是儘管家長對孩子是百般呵護、千般照顧,但是依舊面對「教育問題」,仍舊處理不好。
如果作為父母的你,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仍舊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
那我想,你不妨來看看我今天這篇文章。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孩子教育中的「兩不管三不慣」。
孩子是「寶」,但教育的時候也不能全靠「陳規陋習」
一直對青少年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過:
「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而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
青少年時期孩子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受父母影響的。
很多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可能就會養成其「驕橫」的性格特點。
而如果家長只知道對孩子「打罵體罰」,奉行「棍棒教育」,那我想孩子可能從小就會在性格上,要麼有「暴力」的傾向,要麼就會變得「膽小怯弱」。
有人說過,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將來的行為性格中體現出來。
而我想說的是,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我們是時候拋掉一些「陳規陋習」了。
孩子是「寶」,但教育中的「兩不管」你也要知曉
當然在開始「不管」之前,我們要知道其中的「力度」。
「不管」:不是指什麼都不管,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做,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去做,家長在一旁鼓勵指導。
而在了解了不管的含義以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到底是哪兩不管:
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成長時期,大概是在2歲左右。
而這個時候,家長就會教孩子日常的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洗襪子、裝書包、繫鞋帶等。
這些在學會以後,孩子能夠力所能及的事是我們「不管」的。
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適當獎勵孩子。
比如,如果今天家務做好了,我們可以答應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體會到付出就會有回報。也讓孩子知道想做什麼,就得靠自己的努力。
畢竟,我們不能無時無刻關注孩子,所以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就變得尤為重要。
還有就是,現在很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真的差。
玩具自己弄壞了會哭,和朋友鬧得不愉快了會哭、在家裡父母不答應自己的要求也會哭……
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無可奈何的同時,當然會「有求必應」。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越是這種時候,家長就更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要教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去解決,不能每件自己努力一下就能做好的事,全依靠父母或者別人。
孩子可以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插手,孩子能夠承受的問題家長就不要去多加照顧。
只有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才能鍛鍊孩子的能力。
這也是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孩子是「寶」,但教育中的「三不慣」也要知道
我們家長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做法:
在孩子不小心磕到了桌子大哭的時候,家長為了哄他,就會選擇去打桌子,並且和孩子說:「都是桌子不好是桌子的錯。」
很多家長都曾經這樣吧?
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做法會讓他認為別人永遠是錯的。
這會導致,在學校和同學玩鬧,受傷了就開始欺負別人,將問題怪罪給別人,而不思考是否自己身上有問題在先。
「好的教育養出好的行為」,這一點尤為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一切行為初始就是從模仿父母開始。
所以,我們應該在最開始,就要給孩子提前立好規矩。
告訴他們什麼事情是違反法律的,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
我想家長肯定在關注新聞時就發現,很多青少年、甚至是未成年犯罪,這些就是從小法律意識淡薄,做事沒有底線。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從小讓孩子養成好的「原則」,不慣著、不依著,才是正確的做法。
我們都知道,「知錯能改」是美德、「勇於承擔」是好的品質。
我們自己做錯的事情,就要自己負責,這是責任感的體現。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責罵,並且鼓勵孩子在做錯事後,站出來承擔錯誤,而家長呢也要視情況而定。
畢竟,孩子沒有責任感,大多數是因為怕家長責罰不敢承擔責任。
只有養成了「責任感」,孩子才會向著「有擔當」的方向成長。
家庭教育,細之又細,只有當我們用心去做,用合理的方式去教,才會收穫不一樣的成果。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我是你們的朋友,心理諮詢師 ,喜歡我的朋友還請點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