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不聽話奶奶暴打爸爸後,我想問的是「兩不管三不慣」,你懂嗎

2020-09-11 不講

今天看到這樣一條新聞,頗有些意思,標題是這樣的:

「孫子考試成績不好也不寫作業,奶奶一氣之下把爸爸暴打一頓」

當地時間9月7日,安徽蕪湖市,有市民稱家中有人被打。等我們趕到現場才發現:

「原來是孫子不認真寫作業,奶奶因孩子爸爸沒有用心輔導,於是將其暴打一頓。」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永遠是邁不過去的坎。很多家庭父母一輩子打拼、奮鬥,就是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將來。

能夠比自己過得更好。

但是儘管家長對孩子是百般呵護、千般照顧,但是依舊面對「教育問題」,仍舊處理不好。

如果作為父母的你,還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仍舊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

那我想,你不妨來看看我今天這篇文章。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孩子教育中的「兩不管三不慣

孩子是「寶」,但教育的時候也不能全靠「陳規陋習」

一直對青少年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過:

「有些父母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而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了起來。」

青少年時期孩子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受父母影響的。

很多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可能就會養成其「驕橫」的性格特點。

而如果家長只知道對孩子「打罵體罰」,奉行「棍棒教育」,那我想孩子可能從小就會在性格上,要麼有「暴力」的傾向,要麼就會變得「膽小怯弱」。

有人說過,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將來的行為性格中體現出來。

而我想說的是,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我們是時候拋掉一些「陳規陋習」了。

孩子是「寶」,但教育中的「兩不管」你也要知曉

當然在開始「不管」之前,我們要知道其中的「力度」。

「不管」:不是指什麼都不管,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做,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去做,家長在一旁鼓勵指導。

而在了解了不管的含義以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到底是哪兩不管:

  • 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管
  •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成長時期,大概是在2歲左右。

而這個時候,家長就會教孩子日常的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洗襪子、裝書包、繫鞋帶等。

這些在學會以後,孩子能夠力所能及的事是我們「不管」的。

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適當獎勵孩子。

比如,如果今天家務做好了,我們可以答應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體會到付出就會有回報。也讓孩子知道想做什麼,就得靠自己的努力。

畢竟,我們不能無時無刻關注孩子,所以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就變得尤為重要。

還有就是,現在很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真的差。

玩具自己弄壞了會哭,和朋友鬧得不愉快了會哭、在家裡父母不答應自己的要求也會哭……

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無可奈何的同時,當然會「有求必應」。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越是這種時候,家長就更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要教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去解決,不能每件自己努力一下就能做好的事,全依靠父母或者別人。

孩子可以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插手,孩子能夠承受的問題家長就不要去多加照顧。

只有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才能鍛鍊孩子的能力。

這也是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孩子是「寶」,但教育中的「三不慣」也要知道

首先,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我們家長是不是有過這樣的做法:

在孩子不小心磕到了桌子大哭的時候,家長為了哄他,就會選擇去打桌子,並且和孩子說:「都是桌子不好是桌子的錯。」

很多家長都曾經這樣吧?

孩子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做法會讓他認為別人永遠是錯的。

這會導致,在學校和同學玩鬧,受傷了就開始欺負別人,將問題怪罪給別人,而不思考是否自己身上有問題在先。

「好的教育養出好的行為」,這一點尤為重要。

其次,對於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一切行為初始就是從模仿父母開始。

所以,我們應該在最開始,就要給孩子提前立好規矩。

告訴他們什麼事情是違反法律的,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

我想家長肯定在關注新聞時就發現,很多青少年、甚至是未成年犯罪,這些就是從小法律意識淡薄,做事沒有底線。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從小讓孩子養成好的「原則」,不慣著、不依著,才是正確的做法。

最後,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我們都知道,「知錯能改」是美德、「勇於承擔」是好的品質。

我們自己做錯的事情,就要自己負責,這是責任感的體現。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多一些關心少一些責罵,並且鼓勵孩子在做錯事後,站出來承擔錯誤,而家長呢也要視情況而定。

畢竟,孩子沒有責任感,大多數是因為怕家長責罰不敢承擔責任。

只有養成了「責任感」,孩子才會向著「有擔當」的方向成長。

家庭教育,細之又細,只有當我們用心去做,用合理的方式去教,才會收穫不一樣的成果。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裡,我是你們的朋友,心理諮詢師 ,喜歡我的朋友還請點擊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奶奶發現孫子不寫作業,轉頭把爸爸暴打一頓,網友:奶奶揍得對
    奶奶發現孫子不寫作業,轉頭把爸爸暴打一頓,網友:奶奶揍得對 安徽的一位奶奶生氣之下對自己的兒子「棍棒伺候」了,原因是奶奶回到家發現孫子的作業一個字都沒動
  • 奶奶發現孫子不寫作業,轉頭把爸爸暴打一頓,網友:奶奶揍得對
    奶奶發現孫子不寫作業,轉頭把爸爸暴打一頓,網友:奶奶揍得對安徽的一位奶奶生氣之下對自己的兒子「棍棒伺候」了,原因是奶奶回到家發現孫子的作業一個字都沒動。奶奶生氣地告訴民警,自己要求孩子爸爸晚上輔導孫子寫作業,但是孫子每天的作業都沒有完成,考試也考零分。而孩子的爸爸卻說自己不是不願意教,是先讓孩子將會做的先做了,遲一點再教孩子做不會做的題目。
  • 孫子不寫作業奶奶暴打兒子,家人報警,兒子真該打還是奶奶管太寬
    早上看到一則視頻被標題吸引,點開看了之後,原來是奶奶因孫子沒寫作業,就將兒子暴打了一頓。視頻中的奶奶很憤怒,表示「兒子不管孫子,撫養費不給,作業不教,孫子考試都考零分,自己有膽囊炎,不能輔導作業」。,她天天打我」。
  • 孫子沒寫完作業,爸爸被奶奶揍,你管不好兒子,我就管我兒子
    ,奶奶不捨得打孫子,只好把爸爸暴揍了一頓,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你教不好我孫子,我就教育我兒子,好像也沒毛病。奶奶自稱身體有恙,不能生氣,只好打兒子讓他用心輔導孫子。她抱怨兒子下班回到家一點不改孫子的作業,以前還說不能耽誤小孩,只好能教多少算多少,撫養費你也不出,也不輔導,乾脆送孫子考零分算了。爸爸不得已,只好請來民警協調,最後兩人被教育一番,你兒子都三十歲的人了,他也有自尊心。母子倆最終達成一致。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李玫瑾教授也根據育兒方法這方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三不慣是什麼?
  • 對孩子做到「兩不管,三不慣」,不僅父母省心,孩子更容易成大器
    孩子的爺爺奶奶年紀已經很大了,他們是苦過大半輩子的人,所以現在終於有了這麼一個孫子,自然是非常嬌貴,寵著疼著生怕寶貝孫子有什麼不順心的。但是兒子卻扯著脖子說:「我小時候你都沒有管過我,現在你憑什麼管我!」朋友突然愣住了,因為兒子的話讓她不由自主的反思,兒子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真的是她的責任嗎?
  •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娃將來能少走很多彎路,那到底是哪2不管3不慣?下面我帶大家看一看。兩不管一、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要管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讓孩子自己做,千萬別什麼事情都給孩子包辦了,如果能力達到像吃飯
  • 孫子成績不好也不寫作業 奶奶一氣之下把爸爸打一頓
    孫子成績不好也不寫作業 奶奶一氣之下把爸爸打一頓 9月7日,安徽蕪湖市鳩江官陡派出所接到市民報警稱,家中有人被打。民警趕到現場發現,原來是孫子不認真寫作業,奶奶因孩子爸爸沒有用心輔導,於是將其暴打一頓。9月10日,記者從鳩江警方了解到   原標題:還有這種操作?
  • 李玫瑾:記住「三不慣兩不管」讓你的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
    以前還沒結婚的時候就會想:如果有一天我做了父母,我一定會從我的身上吸取經驗教育孩子,可是這種想法雖然好,但是真到了那一天,就會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從哪兒下手!李玫瑾教授雖然是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專家,但她也是一位母親啊,在教育這方面,李教授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經驗。李教授:想讓孩子有出息,要記住三不慣兩不管,你的孩子會感謝你的!
  • 兒子不好好寫作業,30歲父親每天都被奶奶暴打,子不教父之過?
    社會熱點話題評說,每日必保更新 兒子不好好寫作業,考試得零蛋,30歲父親每天都被奶奶暴打,子不教父之過? 這是一個讓警察都感到哭笑不得的案例,9月7日,安徽蕪湖警方接到報警稱,有人在家裡被打了!
  • 李玫瑾:要想孩子成大器,只需做到「兩不管三不慣」,父母很省心
    而在學校之外,也是經常開講座,當然也是會接受採訪,在一次問答中,她是說了,如今的家長是在該管的地方不管,不該管的地方管。雖然是一個大學的教授,但是專業是一個犯罪心理學,這和孩子難道有什麼很大的關係嗎?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 李玫瑾教授:家長做到「兩不管三不慣」,孩子能少走彎路更出息
    管得過多過嚴,怕孩子長大後膽小怕事,可放任孩子成長,又怕他們因不懂規矩長大後遇事吃虧。「吐槽」媽媽,更過分的是,他氣急了還會捏著自己的小拳頭想要打媽媽,經常氣得小爽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她認為父母不要凡事都管、凡事都慣,家長最好對孩子做到「兩不管三不慣
  • 30歲爸爸被奶奶暴揍,崩潰控訴:我媽天天打我!都是兒子「坑的」
    9月7日, 安徽蕪湖警方接到報警稱, 有人在家裡被打了! 民警到場後一問原因, 有點哭笑不得。 原來, 打人的是孩子的奶奶, 她讓兒子輔導孫子寫作業, 結果孫子沒有好好完成, 老人便將兒子打了一頓。 孩子奶奶告訴民警: 「我下班回來, 孩子作業是一點沒改動。
  • 孫子不寫作業,奶奶氣得暴打孩子爸:根治厭學情緒,到底怎麼做?
    「孩子作業一點沒改,讓你教你也不教,我怎麼不打你!」原來,這位母親大晚上回到家,才發現孫子的作業竟然還沒有寫!一旁的爸爸不僅沒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意思,還找藉口推脫,她這才一氣之下,懲罰起了自己的兒子。男子也十分委屈地說道:「就因為孩子的作業,她天天打我!」「作業沒寫,考試考零分,我不打他我打誰?!」
  • 別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李玫瑾:要對孩子好,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所以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成為了現在家長們普遍遇到的難題,畢竟都是人生第一次當父母,很多家長發現自己掏心掏肺對孩子好,孩子非但不聽話,反而越來越叛逆,很是令人頭大。孩子叛逆不聽話,家長底線教育是關鍵同事王麗的孩子今年3歲了,同事平時和她老公挺寵愛孩子的,有什麼要求都儘量滿足,對他是掏心掏肺的好,沒想到孩子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
  • 30歲爸爸被奶奶暴揍,崩潰控訴:我媽天天打我!又是因為陪娃寫作業……
    民警到場後一問原因有點哭笑不得原來打人的是孩子的奶奶她讓兒子輔導孫子寫作業結果孫子沒有好好完成老人便將兒子打了一頓孩子奶奶告訴民警:「我下班回來,孩子作業是一點沒改動。以前說不能把小孩耽誤,我說你能教多少就教多少,你不出撫養費,也不教小傢伙,交給他,孩子直接考試考零分。」
  • 完了完了,我的寶寶不聽話了,我要怎麼熬過這個階段?
    大家好,我是悅洋,自律的成長型媽媽,每天帶你:科學育兒,成就自我。太多家長被「孩子不聽話」搞得無所適從,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恐嚇也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這個話題。2歲半的嘟嘟,爺爺奶奶住得遠,好不容易來探望一次孫子。
  • 孩子不吃飯被家長暴打:孩子不聽話能打嗎?李玫瑾教授給出了答案
    但是我們為什麼還是會去打孩子呢?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就是因為家長沒有更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的方式,但又想去改變孩子,或者想改掉孩子的一個壞習慣。所以選擇一個最暴力的方式就是去打孩子。 用@天權經夏青的話說:「望女成鳳的的心裡可以理解,但是既然決定生了這個孩子,你就要迎接她可能不如別人,不會按照你的期望去發展的心理準備。這樣打罵孩子的行為,實際是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只能說明自己沒有勇接受這一切。 打孩子不好,但是我們真的就不能打小孩了嗎?該不該打孩子,這話題,一直在被討論。
  • 李玫瑾坦言:要想孩子未來成大器,記住「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
    在接受採訪時李教授曾說: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滾,等他14歲拒絕他的時候,他就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李玫瑾教授在早期接受採訪時提出:「三不慣兩不管」的教育法,值得學習一、三不慣①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不能慣有的父母對孩子是有求必應,讓孩子不懂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有的甚至對父母長輩大呼小叫,缺乏起碼的尊重和教養。
  • 李玫瑾:要想孩子有出息,家長不妨試試「三不慣兩不管」,是關鍵
    三不慣」是指:1.「我家孩子害羞,到公園都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這怎麼辦?」「我家孩子很膽小,也不太愛搭理人,照這樣發展下去我還真挺擔心的。3、太過任性不能慣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非常寵愛孩子,這直接導致有的孩子非常任性,不僅做事毫無底線,還根本不懂尊重他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說,如果孩子太任性、太自私的話,家長也不能過於寵愛孩子,該懲罰就要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