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東莞》一書及創作團隊
東莞時間網訊 世界讀書日當天,《味道東莞》在莞城圖書館舉行新書首發。該書是東莞第一部以90後成長記憶為線索,記錄東莞300多家食店的書籍,如同一部東莞民間美食指南。翻閱圖書,書中圖文並茂,但並沒有刻意介紹這些食店,而是讓與這些店有交集的吃貨,寫一篇相關回憶小散文,滿篇都是記憶,滿篇都是情懷。
這本書的作者人數眾多,這群可愛的土生土長的90後,利用業餘時間,用一年多的時間踏遍東莞每一個鎮街,穿街走巷尋訪每一個食店,「不計成本,不計風險」,只是想記錄、傳承屬於東莞人的味道。因為「離開東莞,東莞味道就是無數東莞人的鄉愁。」
「這本書是老莞人的回憶錄,是新莞人的工具書。」該書主編方麗明說,他們編著此書的立意是為了記錄那些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東莞味道,讓老莞人記住老手藝,讓新莞人通過美食認識、融入東莞。為了讓新莞人能找到這些食店,書中有300多家食店的定位二維碼,讀者掃描就能導航過去,用心良苦。
一個「吃貨」組成的團隊
「放心,我們不吃『胡建人』!」得知記者是福建人,方麗明突然開玩笑說。聊天中,在這位活潑幽默的厚街女生那烈焰紅唇裡,似乎唯有美食和笑話不可辜負。
方麗明不僅是《味道東莞》的項目策劃人和主編,也是公眾號美食大搜羅的創始人之一。據她介紹,其團隊有30多人,基本是東莞本地人,也都是吃貨。而她自己的吃貨基因從小就有,並在父母的「培育」之下日益強大。「東莞人愛吃,東莞口味也挺包容的。」方麗明笑著說,東莞原本地理形態也豐富,有山區,有水鄉,也有靠海的地方,食材豐富,口味多元,加上外來人口多,交通四通八達,是一個小小的樞紐城市,東莞飲食文化內涵豐富,包容性很強。
從小在厚街長大的方麗明對東莞美食並不陌生,父母都很「好吃」,尤其是媽媽,在她出生前在酒店當大廚,後來當了全職媽媽後,就把手藝用在家裡的一日三餐上。「我這枚吃貨從小就被培養起來了,而且起點還很高。」方麗明笑著說,她喜歡旅遊,但並不是奔著景點去的,她經常避開那些出名的景點,走街串巷尋找當地特色的美食,甚至有些城市去了七八次了,但那裡的景點卻一次也沒去過。
團隊裡的吳東兒則是老莞城人,被小夥伴們稱為「莞城街霸」,因為在莞城,沒有一條巷子她不熟悉的,而這項技能是其「搵食」過程中不知不覺中修煉而成的。和方麗明一樣,東莞的吃貨基因也是從小被培養起來的。東兒的媽媽開過小店,早餐到夜宵都賣,家裡的外婆也是做菜高手,能做好多拿手好菜,尤其是媽媽和外婆還經常穿街走巷帶著東兒去搵食,吃地道的東莞美食。「莞城有很多特色美食小店小攤,我從小就到處搵食,從他們興盛吃到很多小店消亡。」東兒笑著說,現在有些東莞本土小吃,我的同齡人聽都沒聽說過,但我都吃過。
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老味道
「搵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我們慢慢就發現,很多填充著我們兒時記憶的本土美食正在快速消失,尤其是當有一天去搵食,發現那熟悉的小店關門了,那熟悉的人情和味道也一併消失了,內心很難受,空落落的。」東兒感慨說,那些地道的本土美食,那些老手藝、老字號正在快速消亡,不僅在她成長的莞城,在其他鎮也一樣——這是他們採訪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這些「東莞味道」的消失原因很多,但其中「搵食艱難,做食辛苦」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店的毛利率是很低的,比如我們採訪過的一家開了40多年的牛雜店,一份牛雜的成本如果是10元,售價也就12元,基本賺不到什麼錢,有時候他們高興,也就多加點料,並不計較,畢竟是街坊鄰裡。」東兒說,開牛雜店的那對夫妻,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少休息過。「別看他們只是晚上經營幾個小時,卻要付出一整天,早上很早就要去弄。」東兒強調說。
「老東莞人對這些街坊小攤的價格很敏感,稍微加價幾毛錢就會有意見,而對外面的新店的加價則容易接受。」方麗明呼籲老莞人不要對老字號太挑剔,要換位思考。
除了老街坊不太理解,老一輩的手藝人逐漸衰老,身體慢慢吃不消,而其子女們大多不願意接手,後繼無人。據東兒介紹,那個開了40多年的牛雜店,子女不僅不願意接手,甚至也不願意到店裡幫忙。
最讓東兒印象深刻的是在石排採訪聚興酒樓的老闆連姐的經過。當她問連姐做這行辛不辛苦時,連姐還笑著說,「習慣了也不辛苦」,但問及願不願意讓孩子來接手她的手藝時,連姐則猶豫了一會兒,接著淚水就在眼裡打轉,最後哽咽地說「不願意!」原來,連姐夫妻因為做了這行,每天起早貪黑,失去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時間,錯過了孩子成長的很多片段,至今還心痛、愧疚不已,她不想自己的錯誤在後代身上重複。
「那些還在堅持的老店,很多是因為不舍,他們並不太在意生意,因為生意太好,他們自己身體承受不了高強度的負荷。」方麗明說,很多老店只是做街坊生意,不想被打擾,所以也不太願意被拍攝。
穿街走巷去記載東莞味道
至於這種消亡的速度快到什麼程度?「我去石排採訪時,當地的吃貨們告訴我有20多家,等我們採訪後發現還在的只有8家。」東兒說,他們在採訪過程中大多的情緒就是著急,「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哪天說沒了就沒了。」
從2015年底,方麗明就開始策劃、組織《味道東莞》採寫,但她一直不太敢去找政府相關部門幫助,因為她自己也不確定這本書能不能最後出來,只是心中那個「想為這個城市做點什麼」的想法一直推動她去「不計成本地去做」。
《味道東莞》的主創人員基本是90後「土著」,方麗明說,他們團隊大多數是小女生,一個人要背著各種設備,走街串巷到陌生地方去尋找那些只有吃貨才知道的小店小攤,很辛苦也很危險。
東兒第一次去石排採訪是在下班後過去的,打的到那個小店周邊後,連司機也不知道怎麼走,最後被司機「趕」下車,只能問當地人,但他的莞城話和當地的石排話簡直是雞同鴨講,好在最後碰到了一個聽得懂普通話的年輕阿姨,才知道小店的地址就在她下車的100多米開外。「現在想起來,真的有些後怕,我一個女生那麼晚,跑那麼遠去找一個村中小店,多危險呀。」東兒笑著說。
很多店不僅偏遠,而且都只在特定時間段經營那麼幾個小時,很難碰到。東兒有一次去採訪,那家上午10點就關門了,當她千趕萬趕到達時,店主因為要去吃喜酒提早關門,正在拉捲簾門。「看到那一幕,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東兒說。
「這本書是老莞人的回憶錄,是新莞人的工具書。」方麗明說,《味道東莞》的著書立意,讓老莞人記住老手藝,讓新莞人通過美食認識、融入東莞。為此,他們不僅走訪踏遍了每個鎮街,實地走訪甚至暗訪了多家本地小店,最後記錄了300多家店,並詳細講述了70多家店。
這份記錄的心意,沉甸甸。